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南汇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回忆记事

上海南汇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回忆记事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南汇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回忆记事周发科[1]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曙光,迎来了中华职业教育社95年华诞,也勾起我对过去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的回忆,我有幸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区级组织——上海南汇中华职业教育社漫步度过了七千多个日日夜夜,感到莫大的光荣和幸福。南汇中华职教社于2008年12月30日与浦东中华职教社合并而终止。

上海南汇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回忆记事

周发科[1]

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曙光,迎来了中华职业教育社95年华诞,也勾起我对过去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的回忆,我有幸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区级组织——上海南汇中华职业教育社(下简称南汇职教社)漫步度过了七千多个日日夜夜,感到莫大的光荣和幸福。

我和南汇职教社相随相伴整整22个春秋,朝夕相聚,在一起学习,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成长。我很荣幸在南汇职教社四次换届中,被选任社主任,但我知道这都是领导的教育培养和社员们的信任和支持的结果,我还感谢您——南汇职教社给我的机会。22年中,我们结下了浓厚情谊,可用12个字概括,“荣辱与共,甘苦同饮,冷暖共衣”。今天您并入浦东中华职业教育社,突显出您的胸怀博大,情操高尚,风度大气。然而,在我心中总隐隐的有那么点割舍不了的思念之情,我想把我这思念之情,通过回忆,用文字记录下来,留下历史,留给后人。

一、筹建组织,实现梦想

1985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王艮仲(南汇大团人),来南汇考察,他表达要在家乡建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基层组织的意愿,当即得到时任副县长吴岭、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徐可式的重视与关注。

在上海社的亲切关怀下,在区(县)委及统战部的正确领导和区(县)府及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两年努力,社员发展到31人,于1987年5月28日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上海分社南汇小组(下简称南汇职教小组),这是南汇教育史上的一件新事大事。南汇小组建立后,遵循中华职教社“一分精神全为国,一寸光阴全为民”的教导,把中华职教社“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等光辉的教育理念,播种在南汇大地,开花结果,把社员们的美好梦想变成现实。

二、壮大队伍,创新工作

1.学习先辈精神

南汇小组起步工作时,遇到三大困难,一是物资严重匮乏,二是组织松散,三是领导全兼职,工作没经验。怎么办?小组领导们没有气馁,决心以先辈为榜样,学习他们“名,吾所不求;功,吾所不争;吾将整个生命,完全献给我国家”的崇高思想和伟大奉献精神,艰苦奋斗,努力工作。他们上下求索,主动聆听领导教诲,寻思工作方向,左右探源,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他们吃自己的饭,花自己的钱,挤公车为社工作到处奔波;他们组织社员深入农村、工厂进行调研,了解社会与生产对人才之需求;他们召开研讨会,探讨南汇职教发展之路;他们主动与南汇副业学校等联合办班从中学习和摸索办学规律;他们组织全体社员,赴上海中华职业进修学院学习取经;他们……通过大量工作,对社员进行形势教育、社史教育,激发社员献计出力之热情,有力地促进工作,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和壮大社的队伍。当社员发展到60余人时,1989年11月30号,率先在上海乃至全国建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上海分社南汇支社。支社成立时,上海市、区、县社、校10多个单位,南汇四大班子以及有关局、行、工、青、妇、科协等15位领导莅会祝贺指导,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和关心支持,有力地提高南汇职教社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为南汇职教社的发展壮大注入强大动力。

根据国家民政部[1992]5号文件,经区(县)民政局批准,于1993年10月26日,支社更名为上海南汇中华职业教育社。根据社章南汇社曾于1993、1998、2003年换届,选举产生第二、三、四届的社务委员会。南汇中华职教社于2008年12月30日与浦东中华职教社合并而终止。

2.组织建设与发展

南汇职教社组织建设发展工作,20年中迈出三大步:第一步(1987年5月—1993年11月),集中精力在区(县)府所在地惠南镇发展社员50余人,建立三个社员小组。社员是教育、文化、卫生、工业、农业系统高级专业人员、政府机关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由于社员们知名度高,在社会上影响较大,为南汇社树立良好形象。第二步(1993年11月—2000年8月),集中周浦、新场、大团三镇发展社员60名左右,三镇各建立一个社员小组,社员都是当地知名的政府机关、学校、企业、民主党派、宗教等领域成员,扩大了社会影响,提高南汇社在全区(县)知名度。第三步(2000年8月—2008年3月),以改善、充实、优化社员队伍为重点,突显服务大局为主轴,将全区14个镇的14所成人学校发展为社联学校,将14位成校校长发展为社员,将上面新生力量就近分配9个社员小组,增强社员小组队伍力量。为了更好体现南汇职教社为南汇核心经济(临港社会经济建设核心区)服务,采取了将大团社员小组改名为临港社员小组,将小组活动中心由西向东转移,扩大该小组活动区域,由原来大团、泥城两镇扩大到万祥、书院和芦潮港等五镇,这些措施加强和提升了小组力量,为临港社会经济核心区更好地服务。实践证明,效果明显。

南汇职教社组织发展建设工作的三大步,铸造出一支素质高,战斗力强的社员队伍。

3.工作与活动

南汇职教社,工作认真踏实,抓得紧、抓得实、持之以恒、抓出成效,有力地推动社的各项事业发展。他们的做法是:一抓核心:抓好社务委员会活动是核心;二抓两个确保:确保活动出勤足,做到早通知、早安排,确保活动经费准时发放;三抓活动内容:围绕国事、区事、社事(含小组事)、常抓常新;四抓四个层次工作:社务委员会活动(6—8次/年)、社员组长活动(4—6次/年)、小组社员活动(2—4次/年),全体社员集中活动(1—2次/年)。活动环环相扣,互为促进,有序开展,深受社员欢迎。

工作抓要领,一是抓好干部活动是关键,充分发挥干部的积极性和龙头作用;二是抓好小组社员活动是基础,充分调动社员积极性,以活动聚人心;三是抓好全体社员活动是重点:围绕大局、全员参与、上下沟通,活动突出社的新成果,给社员留下新记忆、新启迪。南汇社务活动,形成两大特点,即:小组社员活动,持久不衰;小组办学从不间断。

三、建校育人,服务南汇,造福人民

1.创建学校

在倡导和推行中华职业教育社“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等教育理念之初,我们曾被“三无”捆住自己手脚。通过学习,认识到中华职教社还有“三强”优势,即一有黄炎培教育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二有统战部坚强领导的政治保证,三有广大社员密切联系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从而增强了战胜“三无”的信心和勇气。早在20世纪80年末,他们充分应用“三有”优势,争取惠南乡政府领导和兄弟学校解决校舍、办公室、课桌椅等办学条件,终于在1990年8月30日建立南汇中华职业进修学校。到了新世纪,为了扩大办学事业,南汇同志又运用“三有”优势去争取区、局、镇、校等领导的支持,终于由财政拨款每年5万元作为南汇社办公经费,30平方米两个社办公室,800平方米教室和办公室等,给南汇社无偿使用。这又一次证明,“三有”优势是克服和战胜“三无”的强大武器。

2.大办教育

南汇职校建立,为南汇职教社搭起一个平台,也有了办学资质。然而,由于学校规模小、设备差、不能发文凭证书等因素,极大地限制办学事业发展,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南汇职教社同志,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走联合办学之路,拓宽办学渠道和办学内容,他们充分运用办学资质,充分发挥社员人才荟萃优势,充分发动社员小组办学,使办学之路,越走越广,办法越来越多,办学事业才有大发展。他们举办各种各类班。

(1)学历教育。与上海政法大学在南汇合办法律班,经三年教学,98名学生(委办局、乡镇干部)毕业分别获得大专和本科毕业文凭证书。

与上海中等法律学校合办成人中专法律班,三年教学58名学生获得中专毕业文凭证书。

与上海电视中专校合办工业会计、涉外会计6期341名学生毕业就业

与上海交大合办自学考试大专班4期,211名学生毕业回岗工作。

与上海邮电中专校合办邮电班,54名学生毕业上岗就业。

与南汇成人教师进修校合办计算机班,三年教学,89名学生被招工上岗。

与南汇业余中学合办成人高中班三年教育,110名学生毕业。

累计学生1 012人。

(2)非学历班。发动社员小组(如周浦、新场、大团等)一起办班。

普通高复班,成人高复班,三校生高复班,初复班累计21班,学生1 100人,为南汇26乡农技公司专职技术干部54人培训,经市农业局考试发岗位资格证书,为南汇26乡200多村幼儿教师600多名岗位资格证书培训,以及烹饪班学生285人,计算机操作班培训学生305人,电子商务班学生210人,累计学生2 105人次。

(3)技能技术班。超市营业员、理货员、商品营销、净菜、河道清理工、物业管理、物流、理发、保洁员、保绿员、农业经纪人、三峡移民农业种植等等累计学生3 500多人次。

(4)各种兴趣班。

高中一、二、三年级语数英理化每年有200人次,合计1 000人次。

初中一、二、三年级语数英理化政每年250人次,合计1 250人次。

小学生书法英语口语、美术、剑桥少儿英语等学生共计800人次。

三校生文化班。每年两个班学生合计500人次。

南汇职教社,紧紧依靠和充分发挥社办校和社员小组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社成立以来,总共受教学生万名以上。

四、温暖工程,惠及百姓

“温暖工程”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举,深受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的拥护和欢迎。南汇职教社为了积极开展“温暖工程”工作,于1998年成立“温暖工程”领导小组,由社主任主管,副主任专管,社员组长,团体社员单位培训科长组成,在全面宣传组织发动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社办学校、社员小组、团体社员单位等三方面工作。

1.社办学校积极开展“温暖工程”工作

1997年后,学校对初中分流毕业生(既不能升学又不能就业),先后招收8个班,356人进行两年劳动预备制教育,结业后,160人考入中华职校和中专学习深造,127人分批上岗就业。学校还安置下岗和待岗及残疾学生11人工作。学校曾对村幼师(600多人)和乡农业公司专职人员(60多人)进行培训,使他们免于下岗失业。学校向社会招收闲散人员285名进行烹饪培训,考试合格的84人自谋创业,其余均先后招工就业。学校在培训中对贫困学员共计461人次采取减、免、补的方式给予帮困经费总共2万多元。

2.社员小组奋力开展“温暖工程”工作

以大团社员小组为例:1998—2000年,依托大团成校对下岗、无业和离土农民等举办商品营销、汽车新光源装配技术、净菜、面点、快餐、缝纫、物业管理等培训班,共860多学员,后大部分被招工就业。对困难学员实行免去学费,赠送学习用品,免中餐等资助经费共计3 000余元。

2000—2004年,大团社员小组充分发挥大团和芦潮港两所社联学校作用,举办三峡移民种植业、超市营业员、理货员、从业人员岗位培训。紧缺人员培训等15期,举办离地农民培训25期,参陪人数达1 308人,取得好成绩。

2005—2006年,大团小组把组织发展与推动工作结合起来,使社联校2个增至5个,在对当地人口资源和生产状况摸底的基础上,针对社会需要开办各种培训班,如河道保洁员、物业管理员、社区教育管理员、物流、绿化、数控等28个项目,培训共计3 169人,合格率为90%以上,1 548人就业,就业率高于50%。

大团小组在培训中出现“订单式”模式100%就业,农业经纪人培训,使农业产销一条龙,惠及农民增产又增收。大团小组“温暖工程”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上海市社“温暖工程”先进集体,组长被评为先进个人。

3.团体社员大力开展“温暖工程”工作

上海市临港科技学校是南汇社的团体社员单位,是总社“温暖工程”基地,学校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办学指导思想,并将黄炎培“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教育理念融入办学指导思想之中。学校对“温暖工程”非常重视,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指导思想明确,即:充分运用学校资源优势,向社会开放培训,为提高全区劳动者素质,直接为区和国家建设服务,以此作为学校办学新的亮点。

二是校长挂帅,分管领导负责,培训科具体操作,建立一个务实的“温暖工程”领导小组。

三是学校与区、镇劳动部门、职介所建立密切关系,实行招生培训互动。

四是校长带领工作小组深入各工业园区、中外企业调研,了解人才需求。

五是学校邀请工业园区、劳动部门、企业以及成职校等领导来学校参观培训基地,了解学校的培训能力和条件,广泛联手招生办班,实行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临港科技学校“温暖工程”总共培训12 772人次,合格率85%,就业率80%以上。受培人中有城镇下岗、待岗、转岗以及无业人员等;有农村失地农民、三峡移民、洋山移民等;有失足青年、刑期将满的服刑人员,“阳光下展翅”的社会闲散青年。对经济困难学院扶贫经费12万元。学校对“温暖工程”抓得实,抓出成效,校长周援朝、培训科科长郭兴良先后被总社评为“温暖工程”全国先进个体。

五、历年被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1.先进集体单位

(1)南汇中华职业进修学校:村幼儿教师岗位培训,1992年获南汇县教师奖励基金会,县教育局先进单位称号。

(2)南汇中华职业教育社

2001—2003年分别被评为区优胜社团集体。

1994年被评为:南汇县统战系统《为经济建设服务》活动先进集体。

1998—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社“温暖工程”先进集体。

2005年被总社评为“温暖工程”全国先进集体。

(3)上海市临港科技学校,大团社员小组、临港社员小组、周浦社员小组,1998—2005年均被评为上海市社“温暖工程”先进集体。

2.先进个人社员

周发科

1994年被评为南汇县统战系统《为经济建设服务》活动先进个人。

2001年被评上海市《九五》期间社会力量办学有突出贡献先进个人。

1994—1996年被评为上海市社办学先进个人。

2005—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社“温暖工程”先进个人。

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社务工作积极分子。

周援朝

2002—2005年被评为中华职业教育社“温暖工程”全国先进个人。

2005—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社“温暖工程”先进个人。

郭兴良

2002—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社“温暖工程”先进个人。

2002—2005年被评为中华职业教育社“温暖工程”全国先进个人。

邬中炎、陈刚、戚培康被评为上海市社办学工作先进个人。

莫胜瑚、龚铁章、严春生、施军1998—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社“温暖工程”先进个人。

金新冠(2次)、王裕舟(3次)、陈澍景(2次)被评选上海市社通讯员先进个人。

朱长超、沙裕忠、奚国荣、周锡安、孙德、周援朝、金新冠、戚培康、陈澍景、钱学镰、施斌等写的论文分别于1993—2005年在上海市社等各种论文集中选登。

【注释】

[1]作者:南汇中华职教社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