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产品新业态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新产品新业态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曲面显示:彩电发展的又一波新潮流?曲面电视颠覆了传统电视的外观设计,在目前高度同质化外观设计的平面电视中,曲面化更易形成品牌的差异化。同时,曲面电视观赏距离长,进而可推动消费者购买更大尺寸的电视,增加电视需求面积以及平均尺寸。随着京东方合肥、京东方重庆、华星光电二期等项目的陆续投产,中国大陆的液晶面板产业有望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曲面显示(Curved Display):彩电发展的又一波新潮流?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彩电一直是CES展的当家花旦,占据着主展馆的核心位置,拥有展馆最大的面积,往往是展会期间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今天这一格局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尽管主题馆里仍是三星、LG、索尼、TCL、夏普等消费电子巨头,但汽车电子馆、可穿戴设备馆、医疗电子馆、3D打印馆吸引了更多观众、论坛和媒体的关注,2014年的CES正在挑战人们传统的消费电子理念,也许多年以后人们会接受这样一个概念:消费品即消费电子。就彩电本身而言,在经历了前两年围绕“智能化”和“超高清”(4K)立体式传播之后,这些概念在2014年的CES上已很难引起媒体和观众的高度关注,曲面显示(Curved Display)作为本届展会一大亮点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对于彩电企业的大佬们而言,参加2014年的CES,显示屏不能弯曲,都不好意思来参展。

三星、LG、TCL、索尼、海信、松下、创维、夏普和长虹等全球彩电巨头在“智能化+超高清+可弯曲+大尺寸”等四个维度上展示着自己的实力,而亮点在于可弯曲的曲面显示。此届CES展出的曲面显示仍沿着传统的显示技术的变革方向和节奏加速演进。一类是基于OLED技术的曲面显示,如三星、LG、海尔等厂家集中展示多款55~77英寸的OLED曲面电视。OLED显示技术属于自发光,无需背光源,所以更易曲面化处理,是能够达到真正柔性显示的技术之一。OLED曲面面板显示效果好、可视角度广、可做超薄设计(7 mm)等,但良品率、产业链尚不成熟。另一类是基于LCD技术的曲面显示,主要集中在100英寸以上的大屏显示领域,如三星和LG展示的105英寸LCD曲面屏。LCD面板在真正柔性化方面仍有很大困难,除了需要导入超薄玻璃基板外,还要保证曲面造型的背光板上亮度的均一性以及高发光效率等一系列问题。LCD曲面面板的优点是平面LCD面板大规模生产工艺成熟、分辨率高等,因此在做成弯曲显示时成本增加较小,但是在液晶屏的弯曲部分存在背光板亮度均一性差、发光效率低、TFT和彩色滤光片像素不匹配、弯曲应力造成密封困难、易碎等问题。

电视曲面化的市场之路前景如何,业界尚有许多分歧,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曲面这一新功能买单仍需要市场的检验。曲面电视颠覆了传统电视的外观设计,在目前高度同质化外观设计的平面电视中,曲面化更易形成品牌的差异化。弧形设计能够提供最佳的观看效果,相比平面具有更宽广的可视角度和全景影像效果,近距离观看时减少了离轴观看的失真度。同时,曲面电视观赏距离长,进而可推动消费者购买更大尺寸的电视,增加电视需求面积以及平均尺寸。但曲面生产工艺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目前无论是OLED曲面显示还是LCD曲面显示,主要的生产工艺仍然离不开光刻、蒸镀等传统半导体工艺技术,生产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导致成品率不高,价格居高不下。未来,超分子化学、新型制造技术(3D打印等)的快速发展,将有可能推动平板显示材料和生产工艺的进步,进而带来柔性显示的技术革新。

彩电“超高清+可弯曲+大尺寸”的竞争从根本上讲还是平板显示企业的竞争,平板显示是中国大陆过去三年进步最快的领域之一,3条8.5代TFT- LCD线建成投产、6条8.5代TFT LCD线在建,全球营收占比为10.2%,扭转了电视用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液晶电视面板自给率达到36%。AMOLED、低温多晶硅TFT(LTPS TFT)和Oxide TFT等背板技术取得突破。目前,全球超高清电视所用的面板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2013年群创和友达的全球4K面板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64%和12%,中国大陆正式投产尚不足两年的华星光电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14%。随着京东方合肥、京东方重庆、华星光电二期等项目的陆续投产,中国大陆的液晶面板产业有望再上一个新台阶。一个展会期间业界反复讨论的重要议题是,4K产品在市场会驻留多久——而后过渡到8K时代,目前尚没有结论。

二、互联汽车(Connected Car):全球IT巨头们抢占的下一个移动智能终端制高点?

用CES主办方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A)官方媒体的话说,2014年CES的C代表是Car,而且汽车厂商是以大爆发的形式集体亮相。CEA说的没错,在有些展馆里你分不清这是电子展还是汽车展。CES2014上,全球十大汽车巨头有九家参展,奥迪、宝马、奔驰克莱斯勒福特通用、起亚、马自达、丰田悉数到场;英特尔、英伟达等芯片厂商以及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厂商的展台上展示着多款汽车;高通、英伟达发布了汽车专用的芯片组,奥迪、宝马在高峰论坛上展示了无人驾驶、互联汽车(Connected Car)的前景。

十多年前汽车就开到了CES展上,一直困惑人们的是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有关汽车电子的新概念——车载信息服务(Telematics)、车间互联(Vehicle to Vehicle,简称V2V)、车联网(Internet of Vehicle)、智能汽车(Smart Car)。2014年用得最多的是互联汽车(Connected Car)。宝马不遗余力地宣传Connected Drive,克莱斯勒展示了Uconnect System,马自达高调推介Mazda Connect System,沃尔沃联合爱立信首次发布了Sensus Connect系统,英特尔认为互联汽车是继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之后第三个最具潜力的移动智能终端,互联汽车(Connected Car)正得到业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笔者曾向汽车电子领域的专家们询问Connect这股风从哪里刮过来,为什么人们不再用Telematics这个概念,也没有人用Smart car这样一个更前瞻性的概念,好像也没人说得清。概括起来,汽车智能化步伐不断加快,在经历了从感知到控制、从部件到整车、从单项到集成、从单向到互动、从车内到车外之后,汽车正进入“全面感知+可靠通信+智能驾驶”的新时代。我们可以给出这样一个判断,在智能化的道路上,汽车已走了很多年,但就未来发展的前景来看,汽车还处于低“智商”婴幼儿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互联汽车(Connected Car)是汽车智能化道路上的一个新里程碑,是汽车智能化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

CES带给我们最大的体会之一是,汽车巨头与ICT巨头们正在布局和抢占下一个移动互联网终端——汽车的产业发展制高点,这一制高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智能驾驶技术。智能驾驶是2014年CES汽车厂商展示其技术水平的焦点。宝马展出了可自动驾驶的改良版M235i跑车,该车不仅能够在直线跑道上自动驾驶,还能进行急转弯、避障甚至是赛车级运动。法雷奥展示了自动代客泊车系统(Valet Parking),驾驶者通过智能手机远程启动该系统的自动泊车功能,车辆就能自动找到适合的停车位。目前,初级智能驾驶(汽车能够在驾驶者监控下在或长或短的时间段内自动操控)已经得到规模应用,如汽车巡航控制系统(CCS)已经广泛应用于中高档轿车。高级智能驾驶(汽车可以在不受驾驶者监控下实现长时间自动操控)在车辆自身智能化方面已基本成熟,但在车路互通和信息服务等方面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这限制了高级智能驾驶技术的应用普及。各大汽车厂商正在积极联合网络运营、软件开发、芯片供应等领域厂商推动汽车网络的建设,同时加快优化和展示自身的智能驾驶技术,以提高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信心。智能驾驶至少包括以下四个工作系统:感知系统(如GPS导航终端、雷达测距仪摄像头等)、控制系统(如动力控制、车身控制、底盘控制、安全控制等)、通信系统[如短距离无线专用通信(DSRC)、车与车通信(M2M)等]、软件系统(如汽车操作系统、电子地图、各种嵌入式软件等),其所牵涉的产业环节非常多,任何分系统的企业都难以单独完成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因此该技术主要是由宝马、奥迪、奔驰等整车企业主导,唯一例外的是谷歌参与到了无人驾驶汽车开发中。

二是智能控制系统。汽车智能控制系统虽然在CES2014上并没有直接展出,但是它无处不在,如宝马和法雷奥所展示的高超自动驾驶技术的背后,实际上是电控自动变速器(ESA)、制动防抱死系统(ABS)、电控汽油喷射(EFI)、怠速控制(ISC)、车辆横向稳定性控制系统(VSC)等智能控制系统的高效协同工作在起作用。因为智能控制单元独立性很强,所以零部件企业在多个领域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从CES来看,当前汽车电子机电一体化、集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目前汽车智能控制系统行业的竞争焦点,机电一体化和集成化进展很快,如变速箱控制单元的电子器件、传感器以及电磁线圈已经可以完全嵌入到变速箱内,发送机管理系统和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已经集成为综合控制的动力传动系统。但是在网络化和智能化方面仍不尽如人意,目前汽车的动力总成网络(高速网络)、舒适系统网络(中低速网络)和信息娱乐系统网络(多媒体网络)等各自独立,尚未形成统一的网络系统,汽车智能化仍处于起步阶段。

三是人车互动入口。人车互动入口是CES2014智能汽车领域展示最为丰富的部分,各厂商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车内的直接互动入口(驾驶者与车之间的信息互通)——马自达展示了具有语音控制功能的Mazda Connect系统,起亚展示了具有手势控制的UCD(User Centered Design)系统,法雷奥展示了视觉控制系统(Eye Control Systems)。二是人与车内的间接互动入口(驾驶者通过第三方,如智能移动终端,与汽车的信息互通)——宝马展示了使用三星Galaxy Gear智能手表来控制汽车的技术,奔驰展示了可以将汽车与智能手表Pebble、平板电脑iPad连接并交换信息的技术。三是人与车外的互动入口(驾驶者与路、网和信息中心的信息互通)——沃尔沃展示了可以随时获取附近加油站等信息的Sensus Connect系统,通用汽车展示了可以随时获取帮助信息的OnStar系统,奔驰展示了可以让车与其他车辆或其他交通设施互换信息的Car-to-X的技术,福特展示了可以实现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通讯的V2X (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 or Vehicle)技术。从CES2014来看,人与车内的直接互动入口由于采用成熟的通用技术而趋于成熟,语音识别、手势识别、视觉识别等技术已经逐渐被用户接受,有望在短期内实现小规模应用。人与车外的互动入口技术虽不成问题,但是受限于外部系统的成熟度不足,短期内规模应用仍难以取得突破。汽车巨头如通用正在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四是汽车操作系统。汽车作为继手机、平板之后下一个移动智能终端,已成为IT巨头们超前布局和竞争的战略核心,而汽车操作系统是新一轮竞争的焦点,汽车操作系统不但完全具有如同手机操作系统一样的信息处理和网络连接功能,还可以直接控制汽车。CES2014前两天,谷歌联合通用、奥迪、本田、现代等汽车厂商以及英伟达等芯片制造商在CES宣布成立“开放汽车联盟”(Open Automotive Alliance,OAA),目标是“将安卓系统最好的功能以安全的方式无缝整合到汽车中”,吹响了汽车操作系统竞争的号角。而之前在2013年6月,苹果与法拉利、奔驰、英菲尼迪、捷豹等12家汽车厂商共同宣布了“iOSin the Car”计划。相对于手机或PC操作系统,汽车操作系统控制外部设备的功能更加突出,这要求其与车辆的CAN总线进行很好的对接,同时,各汽车企业当前的车载软件自成体系,将手机的操作系统移植到汽车上也非易事,汽车操作系统的产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

五是汽车核心芯片。相比往届,芯片企业对汽车行业的重视是CES2014的突出特点。高通展示了汽车专用的芯片组——高通骁龙602A应用处理器(MPU),该处理器内置四核Krait CPU、Adreno 320 GPU、Hexagon DSP以及集成的GNSS基带处理和音频、视频、通信等模块,而且功耗很低。英伟达发布了汽车专用的处理器——Tegra K1 VCM(视觉计算模块)。英特尔、英伟达以及我国的华为、中兴等企业更是直接在展台上展出使用他们芯片的汽车。与移动智能终端相比,汽车用的芯片种类更多,几乎囊括了全部的半导体器件,包括微器件(如控制部件的MCU和处理数据的MPU)、存储器件(如存储数据的EEPROM)、逻辑器件(如管理电源的ASSP)、功率器件(如控制混合动力的IGBT)、光电器件(如车用照明的LED)和传感器(如测量胎压的MEMS器件)等,同时由于汽车的使用环境相对恶劣,对芯片能够承受的温度、湿度、震动、压力等要求更高。汽车芯片当前的产业发展重点和市场竞争焦点是MCU和传感器,这两类芯片在中档汽车中的数量都超过了200个,占整个汽车芯片的70%以上。车用MCU的低功耗和集成化是目前发展的重点,飞思卡尔、Microchip、恩智浦、英飞凌、富士通、瑞萨等是行业内的主要竞争者;车用传感器的MEMS化和智能化是当前研发的主流,意法半导体、博世、通用电气、MEAS等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展望未来,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车用MPU将成为汽车芯片发展的焦点,高通和英伟达的两款车用MPU的亮相预示着这一时代即将到来。同时,混合动力汽车或纯电动汽车的发展,也将推动IGBT需求的增长,功率半导体也将是汽车芯片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点。

三、传感器(Sensor):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A)认为传感器是CES2014的五大创新热点之一,正像CEA主席加里·夏皮罗(Gary Shapiro)在CES2014开幕式上所说的:“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在本次展会上成为许多创新性产品的催化剂,这一颠覆性技术已经融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以及智慧医疗设备等产品中。”在CES2014上,传感器已经从后台走向前台:从智能手机到智能汽车,从可穿戴设备到机器人,从智能家居到3D打印,几乎在所有产品上都可以感受到传感器的存在。传感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正成为引领产品新一轮创新的制高点。

1.从技术角度看,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概念不断深入,设备智能化步伐不断加快,作为核心部件之一的传感器创新步伐显著加快。一是传感器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在CES2014的各个展区,都可以观察和感受到基于MEMS传感器产品正呈现爆发式增长,传感器已成为智能汽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3D打印、机器人等领域多种产品技术创新和功能扩展的支撑点,需求的扩张不断激励着各种传感器技术的创新,面向各种智能终端和设备的生物传感器、纳米传感器、新型量子传感器、微型陀螺、网络化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等在各自的创新轨道上快速发展。二是传感器集成化、小型化趋势愈加明显。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单一功能的传感器越来越难满足智能化需求,传感器微型化、集成化与低功耗要求日益增强,而MEMS传感器正是符合这些要求的传感器。我们在展台上看到了传感器在推动可穿戴设备、家用机器人、智能汽车、3D打印等产品小型化、智能化方面的巨大贡献。三是传感器创新步伐不断加快。随着传感器越来越成为物与物(M2M)、物与人(P2M)交互的关键节点技术,传感器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被注入了互联网创新的基因,这种创新更加突出以消费者需求和体验为导向,更加突出对服务、整机、器件、传感器等各环节企业的整合,更加突出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更加突出产业创新的快速迭代,更加突出构建开放合作的产业生态系统。

2.从市场角度看,传感器步入快速成长的新阶段

当人们在2014CES上看到各种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医疗电子、智能汽车等智能产品争奇斗艳的时候,最直接的体会是传感器行业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尤其是以MEMS技术为核心的传感器孕育着巨大技术创新可能和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正步入高速增长的新阶段。2012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接近800亿美元,广泛应用到工业、汽车电子、通信电子、消费电子等领域。在展会各种论坛上,包括互联网、通信设备、智能终端、芯片设计、器件制造等各类企业领袖们都在讨论传感产业的发展和未来前景。专家们认为,未来五年内,全球传感器市场至少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MEMS传感器是最主要的推动力量——2012年全球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85亿美元,2018年这一数字会增长至158亿美元。2012年的可穿戴设备MEMS传感器应用数量达到3 000万个(台),2015年则有望突破1亿个。

3.从企业角度看,传感器已经成为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

信息技术正日益向泛在、融合、智能和绿色方向发展,传感器日益成为继集成电路、操作系统之后信息技术产品的又一核心部件,是新一轮信息技术竞争的制高点。为此,跨国大公司积极布局传感器市场,开发概念产品,占据未来竞争的有利地位。以苹果、谷歌、微软为代表的软件企业凭借其强大的财力收购相关企业,着手布局未来产品:苹果3.45亿美元收购3D传感器技术厂商PrimeSense,谷歌以32亿美元收购传感器企业Nest以期进入智能家居市场,微软收购3D传感器技术商Canesta,三星以6.5亿美元收购指纹传感器公司Fingerprint Cards。以意法半导体、博世为代表的传感器龙头企业加速推出新品,以抢占市场领导地位:意法半导体推出最先进的9轴运动位置传感器模块;博世展出了全球首个集成三种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嵌入式MEMS。

当前,传感器尤其是MEMS传感器已经受到业界广泛关注,成为当前信息领域创新最为活跃的技术之一,不断催生新的产品形态,推动着智能终端、物联网、可穿戴设备、智慧家居、智慧医疗设备等新兴产业发展。随着MEMS传感器与生物传感、无线通信等技术加速融合,新的技术、产品和应用形态将更加广泛。四、智能家居(Smart Home):数字化生活的新起点?

有人曾经说“智能家居”正沦为CES上的“鸡肋话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许是对的。人们在CES上关于智能家居的话题讨论了十多年,这一领域每年都会有进步,但每一届人们都没有看到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关于智能家居人们讨论不出什么新意。如果说CES2014有什么新变化的话,那就是传统的智能家居市场上来了许多来自互联网、机器人、智能监控领域的新人,带来一些新气象。同时,智能家居仍是支撑信息技术产业规模扩张的增长点。有专家估计,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市场未来五年将增长四倍以上,将从2012年的不足2 000万个节点增长至2017年的9 000多万个节点,产业规模也将从1万亿美元增长至3万亿美元。在CES2014上,传统家电厂商、通信设备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和芯片商等都展示了他们的新一代产品,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

1.不断丰富的互联设备和互联模式

与以往CES相比,本次CES展出的智能家居设备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家电智能走向家装智能,CES上可以看到,电视、音响、游戏机、冰箱、洗衣机、打印机等正在以无线的方式实现互联,智能家居的终端设备不断扩展,各种家用机器人产品日趋成熟并成为展会一大亮点,同时插座、安防、门锁、照明、床等非家电类产品也具有了感知和联网功能,如Sleep Number公司推出了可以根据用户睡眠状况自动调整床组角度的“X12”智能床组,UniKey电子锁公司展出了可以通过蓝牙控制的Kwikset Kevo门锁。二是从功能单一走向功能集成,即以往独立承担功能的多个设备逐渐集成到单个设备中,如Canary公司展出了家庭智能安防产品,可以通过综合检测震动、温度、湿度、声音、图像等信息,对家庭提供全方位的安全监控。三是从追求便利走向追求舒适,即以往以减轻家务劳动为主要目标的智能家居现在更加注重如何提高家居的舒适度,如Allure Energy公司推出了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对室温进行调节的智能恒温器EeverSense,Belkin公司展出了可根据室内光强进行自我调节且可通过Wi-Fi进行远程控制的WeMo智能灯泡。

智能家居在技术层面的核心在于实现家庭设备的互联和互操作,十多年来国际巨头们在家庭设备互联的协议和标准上的竞争与合作从来没有停止过,微软、英特尔、三星等企业主导的DLNA标准普及步伐不断加快,苹果通过Airplay不断强化自己各种终端之间的互操作,跨国企业着力构筑各自以网络为核心的智能家居系统集成平台,以掌控智能家居平台的入口。三星展示了“Smart Home”智能家庭平台,通用自己开发的智能家居软件协议(SHP),实现了对三星智能家居产品以及来自其厂商的产品管理。海尔“U Home”智能家庭平台、长虹“Smart Home”产品,以及互联网企业、通信设备厂商、芯片厂商等都在积极构建自己的智能家居互联平台。

2.多元化的企业战略布局

智能家居依然是IT企业未来竞争焦点,视听设备、通信设备、智能终端、软件和互联网、芯片等不同类型的企业纷纷基于自身的优势,制定智能家居发展战略,力争在未来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一类是整机企业的“核心设备+系统集成”战略。整机企业加快构建基于自主核心设备的智能家居集成系统,抢占智能家居产业生态系统制高点。三星在2013成立了“智能家居指导委员会”,在实现三星智能电视、智能手机、监控设备等产品互联基础上,逐步向其他三星产品以及制造商设备扩展。苹果通过AirPlay平台实现了苹果全线产品及经自己认证的第三方手机、电视、音箱、打印机、路由器等设备的互联,以加快构建智能家庭产业生态系统。

第二类是软件和互联网企业的“特定设备+后续服务”战略。企业以自己特定产品为切入点进入家庭应用,并通过后续的软件或运营服务实现持续盈利。微软通过其游戏机Xbox以及正在推广的“HomeOS”智能家居操作系统进入智能家居领域,打造以平台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谷歌32亿美元收购恒温器提供商Nest进入智能家居领域,找到了一个智能家居的入口和产品整合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谷歌在构建智能家居生态系统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三类是芯片和器件企业的“核心元件+配套服务”战略。这类企业并不直接提供智能家居产品,而是通过掌握智能家居应用的关键元器件来占据行业制高点,这类企业主要集中在芯片领域。高通推出互联网处理器(Internet Processor Qualcomm,IPQ)产品,可将家庭网关、路由器与媒体服务器等网络设备转化为智能家居平台。博世则基于在MEMS传感器方面的产品优势,成立了设备连接与解决方案部门,重点提供家用传感器及其互联互通设备。

与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的历程类似,智能家居在经历了由终端单一功能化向网络化的转型之后,必将进入以服务为主导的新阶段。当前,随着一个个家庭组件被赋予更多智能,并成为一个个网络终端之后,掌控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的服务商将是产业的主导力量(如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苹果),关键元器件供应商也能够获取较大的利润(如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高通),而单纯的整机或系统集成商的地位将不断下降。因此,同时具有核心元器件供应、整机及系统集成能力以及运维服务能力的企业将会成为智能家居领域的领导厂商。

五、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s):爆发式增长的前夜?

可穿戴设备是信息通信产品走向小型化、低功耗及高速率和人们对健康、娱乐需求不断提高相结合的必然结果。没有人会对可穿戴设备成为CES2014热点表示过质疑,但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模式还在探索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寻找杀手级产品

目前市场上可穿戴设备的种类可谓不少,仅CES2014展出的产品就有上百种之多。从产品形态上看,现有可穿戴设备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以手腕为支撑的手表类,如三星推出的Galaxy Gear智能手表,苹果推出的iWatch;二是以头颈为支撑的眼镜类,如谷歌推出的Google Glass、爱普生公司智能眼镜BT-200;三是以脚部为支撑的鞋类,如谷歌推出的“会说话的鞋子”、3LLab展示的智能鞋垫;四是以腰部为支撑的腰带类。值得关注的是,可穿戴设备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前期Google Glass和Galaxy Gear市场反应平淡,展会上仍没有看到未来能够快速普及的杀手级产品及杀手级应用。

英特尔感知计算总经理穆利·埃登(Mooly Eden)称:“可穿戴设备不会停滞不前,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可植入的设备。这是不可避免的。”综合来看,未来杀手级可穿戴设备应至少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功能的集成化。随着传感器集成技术不断进步,单一功能可穿戴设备将逐步退出舞台,集成多种功能的设备将成为主导方向。二是交互的便捷化。可穿戴设备能够与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形成互动,且功能形成互补。三是使用的友好性。在特定的应用场景,其使用方式是最便捷友好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四是服务的专业化。在医疗健康等领域,基于可穿戴设备采集数据的专业化服务才具有最大的商业价值,能不能提供个性化、高质量、精准化的健康服务是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人们仍在苦苦寻找杀手级产品,但可穿戴设备在CES2014上还是有可喜的进展。在CES2014专门推出的“手腕变革”展区中,腕上设备的功能呈现三大方向:一是健康管理,二是位置管理,三是外设,即作为手机、电脑的操控器。

2.可穿戴设备产业的成熟度

根据可穿戴设备产业的发展情况看,目前各种技术还在整合阶段,消费者对其期望值还在不断提升,人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评价可穿戴设备的成熟度及所处的阶段。

从产业链环节看,可穿戴设备的技术还在不断演进中。从元器件的角度看,可穿戴设备小巧、轻薄的特点必然会对电池的续航能力和CPU、无线传输芯片的功耗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由于携带方式的变革,人机交互方式较传统的“触屏”操作有了较大的颠覆,以微投射和体感控制为代表的创新型交互技术有望引领下一个十年。在软件应用环节,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的成熟将进一步支撑人机交互方式的变革,云计算的发展将有利于使复杂的终端计算和存储向云端迁移,从而大幅降低产品功耗;最后,大量的健康管理和健身类应用也催生了对海量用户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需求,因而大数据技术将登上舞台。这也给技术定型以及杀手级产品的问世带来了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可穿戴设备正处于产业化高速发展孕育期,消费者对其期望值还在不断提升,各种企业纷纷涉足其中,不仅包括微软、谷歌、苹果、三星、英特尔这样的国际巨头,还有像Jawbone、Fitbit、Recon和Pebble这样的创新型企业。为了抢占可穿戴市场的领先地位,各式各样的可穿戴设备被推向市场,人们在试探中寻找产业发展方向,期待着杀手级应用、杀手级产品、领袖级企业以及新生态系统的出现。

3.聚焦产业链整合创新

进入智能时代后,任何硬件产品的成功离不开包含软件产品在内的生态体系。苹果的iPhone之所以能定义智能手机,成为杀手级产品,在于其创建了一个新的生态体系。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未来杀手级产品也需要创建全新的生态体系。

结合产业链环节划分,可穿戴设备企业要整合产业链,构建新的生态体系,需要处理好两个环节。第一,准确定位消费者需求,挖掘并满足可穿戴产品在人们特定生活场景中不可替代的、便捷的、友好的潜在需求和良好的应用体验,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可穿戴产品发展的关键。第二,围绕需求整合软硬件产业链,构建全新的生态系统,是掌握可穿戴产品产业发展主导权的关键。在硬件设备基本能够满足可穿戴设备需求、移动互联网给智能可穿戴设备带来良好用户体验的条件下,应用软件开发和服务应用成为整合关键。

当前,有三股力量正在积极布局可穿戴设备领域。一是创新型小企业。目前,一批富有创新基因的硅谷创业型公司正凭借极强的创新力重新定义穿戴式设备,未来颠覆式的产品应用和商业模式很有可能在其中产生。二是传统电子整机企业。以苹果和三星为代表的消费电子领军企业一方面潜心研发可与智能手机互动的补充型产品,一方面积极并购拥有可穿戴设备核心技术的元器件供应商,凭借超强的硬件和技术储备,它们仍有望在高端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三是互联网企业和芯片企业。除谷歌较早布局外,互联网企业、传统软件巨头以及英特尔等芯片企业也开始加速布局。英特尔在2014CES唯一发布的一款芯片就是面向可穿戴设备的计算平台Edison,Edison体积小功耗低、运行Linux系统、支持WI-FI和蓝牙并拥有一个应用商店,体现了英特尔错失移动智能终端机遇后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战略意图。

最终谁会胜出成为可穿戴产品领军者还有待市场的检验,但可穿戴设备的美好产业前景是毫无疑问的。据相关机构预测,仅智能手表就将从2013年的500万台增长至2016年的8 000万台。与医疗健康相关的可穿戴设备预计会有更快的增长。美国BCC Research公司预计,移动医疗市场将从2010年的98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23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18.6%。新一轮产品竞争的大幕已经拉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