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再谈从“两翼”起飞问题

再谈从“两翼”起飞问题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五月二十六日《长江日报》的文章中,我关于武汉发展战略的提法是:从加强交通运输条件入手,大力发展商业,把武汉建成为一个内地贸易中心、对外经济贸易中心、旅游中心、科技中心以及信息、咨询和管理服务中心,以此带动武汉地区、湖北地区和内地各省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而把武汉市建成为一个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没有这“两通”,心脏就发挥不了作用。

(1983年8月)

在五月二十六日《长江日报》的文章中,我关于武汉发展战略的提法是:

从加强交通运输条件入手,大力发展商业,把武汉建成为一个内地贸易中心、对外经济贸易中心、旅游中心、科技中心以及信息、咨询和管理服务中心,以此带动武汉地区、湖北地区和内地各省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而把武汉市建成为一个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

当时我曾说,这是一个粗糙的、很不成熟的设想,提出来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果然,在此以后听到不少高论,看到不少有价值的文章,对自己认识的提高有很大助益。现将原来的提法修改为:

从“十”字中心的地位出发,凭借加强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简称“两通”)两翼起飞,把武汉市建成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经济中心(这里经济中心的含义包括交通运输中心、内地贸易中心、对外经济贸易中心、工业基地、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金融中心、旅游中心、科技教育中心以及信息、咨询和管理服务中心等)。以此促进武汉地区、湖北地区和内地各省经济的全面和迅速的发展。

现将这一修改的理由说明如下:

制定一个地区的发展战略,主要应该包括:1.所依据的条件,亦即这个地区的特点和优势;2.战略所要达到的目标;3.达到这个目标的主要途径。

关于所依据的条件,原来提到的有:

(1)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水陆交通都很发达。

(2)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纺织为主,轻工、化工、电子、建材具有一定水平,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的工业基地。水源、电源也比较充分。

(3)商业比较发达,市场广阔,早就是我国内地的贸易中心。

(4)高等学校,科研、设计机构比较集中,专业比较齐全。

这四点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点。在看到童大林同志的谈话后,感到武汉的地理位置正处于全国总战略设想(东靠西移,南北对流)的“十”字中心,亦即南北铁路大动脉(京广线)和东西水路大动脉(长江)的交叉点。这特点正是武汉得天独厚的战略优势。不管今后全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怎样制定,这一特点和优势总是改变不了的。其他条件,国内有些其他大城市也有,唯独这一特点任何中心无法代替。一般来说,制定战略所依据的条件不一定要在战略方针中表达出来。但在武汉具体情况下,把它在战略表述中突出起来好。

关于目标的提法是:要把武汉建成为一个经济中心,这是没有多大争论的。其实它本来或大或小就是一个经济中心了,不过这个中心的条件还不很好,作用还不够大罢了。国内其他许多大城市也将成为有关地区的经济中心,单提经济中心似乎还不够说明武汉区别于其他经济中心的特点和优势。因此,要把这个经济中心的特征表达出来,同时也可更鲜明地说明它的奋斗目标。

在讨论中,关于武汉发展战略的目标的提法有好几种,如面向湖北,面向农村,辐射发展;面向内地,通畅江海等。我反复考虑,认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提法比较好。因为:

(1)它突出了武汉作为“九省通衢”的特点。九省,自然包括湖北在内。

(2)内地各省的生产主要是农业,但不完全是农业。“内联九省”包括“面向内地”、“面向农业”的意义在内,但内涵更广泛一些,如各省的林、牧、副、渔、工业、科技等的发展,都在“内联”之内。

(3)“外通海洋”,在沿海城市不足为奇,就内地城市来说,能直通外洋的就不多见了。特别是地处内地中心的城市,可说只有武汉。武汉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是对外贸易港口。1980年国家已批准为对外贸易的口岸,今后如能把阳逻港口修好,万吨轮直通外洋,就能使武汉变成内地九省对外贸易和经济联系的中心。过去必须集中在上海和其他口岸对外贸易的物品和经济联系就会有一部分转移到武汉来(因为运输费用和时间就要节约得多)。这样既可以减轻上海和其他口岸的负担,又可大大发挥武汉内联九省的作用。

这个提法既具体,又充分反映武汉的特点和优势,还体现武汉市作为中心城市的雄伟气魄,比较好。

关于实现目标的手段或途径,原来提的是“从加强交通运输条件入手,大力发展商业……”或“从交通和商业入手……”,这次修改在实质上没有变,只是在措辞上修改了一下。我觉得把“两通”看成两翼,凭借这两翼带动整个经济起飞,更形象化,更能说明两翼与主体(经济——主要是生产活动)的关系。经济主要指生产活动。我们说,以两翼带动主体起飞,不是说只抬起两翼,而主体就不动了。一个鸟儿,如果两翼飞起,主体能不动吗?只会跟着飞起来。我们强调从“两通”入手,有人发生误会,以为我们主张“脱离工业生产发展而单纯发展贸易”,因此,有人强调,应“首先使工业站稳脚跟,增强市属工业实力”。我并不反对“要使工业站稳脚跟”,也不反对“增强市属工业实力”,在加强“两通”的同时,应该这样做。问题是我们应以“两通”为鸟翼呢?还是以工业为翅膀?

这里牵涉一个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未能很好解决的理论问题,就是生产和流通的关系问题,或工业与商业的关系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是否仍然是商品生产,包括生产资料在内,这一点,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存在着不同看法,现在算是解决了。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它与直接分配的产品不同。它要通过流通的环节方能到达使用者手中。如果一个工厂,它所需要的原材料买不进来,它的再生产就无法进行。如果它的产品卖不出去,产品价值不能实现,没有资金购买原材料或发付工资,再生产也无法进行。整个社会商品的生产过程,就是生产和流通相互交迭的过程(至于消费,这里略而不论)。如果流通环节堵塞,或不通畅,工业所需原材料买不进来,所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能够顺利地进行再生产吗?因此,生产和流通,工业和商业,是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约的,最好是齐头并进,才能使再生产顺利进行。但是,过去长期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我们只一再强调生产、生产、再生产,对流通很不重视。由于“两通”不畅,许多工业所需的原材料供应不上,产品积压卖不出去,或开工不足,设备利用率不高。这种现象,难道不应该引起重视吗?

我们的目标是要把武汉建成为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所谓地区中心,其实就是地区的心脏。心脏的作用主要是掌管全身的血液流通。交通运输条件就是血管,商品流通就是血液循环。没有这“两通”,心脏就发挥不了作用。单靠工业的发展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吗?

现在的问题,不是“两通”过头了,而是“两通”赶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不仅对工业生产如此,而且对农业生产也是如此。因此,现在强调加强“两通”,只不过是弥补过去的不足而已,并没有不要工业发展的意思。我们一再说过,通过加强“两通”,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湖北和各省广大农村的农业发展,可以更好地发挥武汉作为工业基地的作用和各种中心的作用,还可帮助湖北卫星城市的发展等。这些归根结底,都将会促进内地各省的工业发展。

这里,我再重复一下我在《从交通和商业入手加强中心城市建设》一文曾经说过的话:“使工业的发展伴随商品市场的扩大而发展,将是有益的。过去那种不顾市场需要和供给情况而盲目扩大生产的做法,曾经导致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使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应引以为戒。”[1]

以上是就发展战略来说的,至于当前我市工作的重点,还是应该搞好经济改革。通过改革进一步调整经济管理体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加速技术改造来提高经济效益。这是当务之急。

(原载《长江日报》1983年8月10日)

【注释】

[1]1983年5月26日《长江日报》第4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