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管理的性质与原则

企业管理的性质与原则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企业管理的性质管理是劳动协作的需要。在企业管理中,系统性原则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的一种管理思想。为了贯彻系统性原则,首先,要树立综合观念,企业是一个由人、财、物、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组成的综合体,这些生产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管理人员要力求保持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相对稳定和一定的连续性,以便适应环境的变化。

一、企业管理的性质

管理是劳动协作的需要。在个体手工业劳动条件下,个体劳动者是自己指挥自己。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就需要协同动作,于是产生了管理。企业管理,是在人类发展史上有了企业这个事物后才出现的,是随着家庭个体手工业发展为工场手工业,再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逐步发展起来的,即以个体劳动生产发展为简单协作生产,再发展到机器协作生产而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企业管理的产生与发展既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也是不断调节人与劳动资料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结果。企业管理就是适应生产力进步、生产关系调节的需要而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企业管理的性质是双重的。一方面,企业管理是由许多人协作劳动而产生的,它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它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认识和掌握企业管理的两重性,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国外先进企业管理经验与我国企业管理实际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吸收国外企业管理理论中先进的成分,做到兼收并蓄,互为借鉴。

二、企业管理的原则

(一)经济效益原则

追逐利润是企业存在的原始动力,讲求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一切经济组织和经济工作都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是要以尽量少的劳动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税收,为企业的自我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积累,为企业的员工提供更多的报酬。这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经济行为是否正确的一个重要标准。

企业管理要贯彻经济效益的原则,就是要努力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企业的资源,搞好经营决策,从品种、质量、服务、信誉上求效益,从技术进步中求效益,从加速资金周转中求效益,从增收节支中求效益,从降低劳动消耗中求效益。

(二)优化劳动组合原则

所谓优化劳动组合,是指企业采用双向选择、平等竞争、“三定”原则(定编、定岗、定责)等一系列方法和手段,使企业的劳动组合达到最优化。它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双向选择,自愿结合,不仅部门和领导要选择职工,而且职工要选择部门和领导。这对提高企业职工的业务素质、合理配置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贯彻优化劳动组合原则,首先,职工要树立竞争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其次,要用合同的形式明确规定职工的责、权、利,使岗位责任制进一步得到完善,让职工在责任、竞争压力和利益驱动的多重作用下,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要实行科学劳动定员和劳动定额,使企业以此为依据而合理地组织劳动,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和提高劳动效率。

(三)系统性原则

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因素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企业管理中,系统性原则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的一种管理思想。

为了贯彻系统性原则,首先,要树立综合观念,企业是一个由人、财、物、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组成的综合体,这些生产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管理人员要力求保持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相对稳定和一定的连续性,以便适应环境的变化。其次,要树立开放的观念,不能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应把企业看成是一个与外界环境密切联系的开放系统,企业通过与外界发生物质和信息交换而发挥作用;企业本身是一个小的社会系统,它存在于更大的社会系统中。最后,要树立投入产出观念,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的是物资、资金、劳动力和各种信息,产出的是各种产品或服务。

(四)民主管理原则

实行民主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实行民主管理,即保障职工参与企业重大事项管理的权利,依靠他们当家做主,共同管理好企业,这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本质特征,也是由现代企业的性质所决定的。

(五)责、权、能、利相结合原则

责、权、能、利相结合的原则,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该原则要求在管理过程中,始终将责、权、能、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经济责任为核心,以经济权力为保证,以能力素质为基础,以经济利益为动力。首先明确企业对国家和社会承担的经济责任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和个人向企业承担的经济责任,然后授予企业和企业内部各部门和职工完成经济责任的相应权力,并将企业、企业内部各部门和企业职工的经济利益与他们承担的经济责任和实现的经营成果挂钩,使他们有职有责、有权有利,责大权大、责大利大,实现责任、权力、能力、利益相匹配,使企业和企业内部各部门和职工个人外有压力、内有动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搞好管理和实现其目标创造条件。

企业管理遵循责、权、能、利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企业内部普遍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二是要正确处理国家、社会与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六)权威性原则

所谓管理的权威性原则,简单地说,就是在企业管理中,讲纪律、讲服从、讲集中,这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劳动社会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时间性和准确性的要求加强。所有这些要求企业管理必须高度集中,发挥权威的作用,以保证令行禁止,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贯彻权威性原则时应注意: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领导者的权威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的统一关系,在实行集中领导和严格纪律的同时,确保职工民主管理的权利的贯彻和落实;其次,要有一个得力的领导班子,建立有权威的生产经营指挥系统和各项严格的责任制度和规章制度,把权威建立在严密的组织和严明的纪律上,以保证企业的各项工作有序展开;最后,要使管理具有权威性,保证指挥正确,管理者自身素质必须提高,要从法定权利和个人权利两方面赢得权威,这样的权威在企业管理中才能得以持久。

(七)塑造企业精神原则

企业精神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一个企业要想兴旺与发达,就要有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企业精神,一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为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长期形成并为职工所认可的一种群体意识。它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时代特点和企业个性。企业精神既属于管理学范畴,又属于政治思想工作学范畴,其实质就是相信人、尊重人,使企业产生凝聚力、吸引力,使职工产生责任感、光荣感和自豪感。

三、企业管理的职能

(一)决策

决策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拟出两个以上的可行性方案,从中选择或综合出一个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活动总称。

决策在管理各职能中占有重要地位。决策是组织行动前必不可少的管理活动,决策正确与否,决定着组织行动的成败。决策的实质是对未来行动方向、路线、措施等的选择,正确的决策能指导组织沿着正确的方向、合理的路线前进,遇到困难、问题,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错误的决策,就会使组织走上错误的道路,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组织的失败、消亡。

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管理的决策职能不仅分布在各项管理活动中,并且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有。无论是计划、控制、组织,还是领导、沟通、激励,都不可能离开决策职能。任何社会组织的管理活动从最高层管理者到最基层的工作者都有决策职能,一切管理人员都是决策者,每一个职能管理者都必须掌握决策职能和运用决策职能,都必须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作出决策、实施决策,不同的只是决策内容,越往高层战略性决策越多,越往基层执行性决策越多。大多数战略性决策是非程序性的,比较复杂、难度较大;大多数执行性决策是程序性的,难度相对较小。

(二)计划

计划是对既定的目标进行具体安排,作为全体职工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纲领,并规定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方法的管理活动。

要制订科学的计划,就必须对企业的内外条件进行严格的科学分析。要通过调查研究,全面分析,综合平衡,并在长期实践过程所取得的经验中找出规律,从而保证计划的科学性和预见性。计划的形式多种多样,既要编制综合的经营计划,又要编制各项专业活动的具体计划;既要有长远计划,又要有短期计划,并把计划指标分解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把企业各方面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计划的指导作用,实现决策所规定的目标。

(三)组织

所谓组织,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既定的计划,通过建立组织机构,确定职能、职责和职权,协调相互关系,从而将组织内部各个要素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人、财、物得到合理使用的管理活动。其目的是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协调、有序地进行,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益。建立高效、精干的管理组织,并使之得以正常运行,这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条件和依托。组织职能的内容主要有:

(1)确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正确划分管理层次,设置职能机构;

(2)按照业务性质,确定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并按所负责任给予各部门、各管理人员相应的权力;

(3)明确上下级之间的领导关系和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建立信息沟通渠道;

(4)正确挑选和配备各类人员;

(5)加强考核培训,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等。

(四)指挥

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能,是协作劳动的产物。所谓指挥,是指通过下达命令、指示等形式,使系统内部各个人的意志服从于一个权威的统一意志,将计划和领导者的决心变成全体成员的统一行动,使全体成员履行自己的职责,全力以赴地完成其所担负的工作。

要实现组织的有效运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统一的、强有力的、高效率的指挥系统,对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及时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充分发扬民主,经常听取广大职工对生产、经营、技术、经济等各方面的意见,使指挥建立在发挥群众智慧的基础上。同时,还要注意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增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五)协调

所谓协调,是指为了使组织的各种要素和各种活动不产生重叠、重复、冲突,保证各要素和各活动的良好配合关系而采取各种调整措施的行为和状态。一言以蔽之,协调是为了实现良好的配合,即一旦发生问题,就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各部门、各环节之间能协调发展,以实现共同的目标。所以,良好的协调应表现为一个组织有明确、一致的目标和人所共知的计划;要有一支精明强干、互相信任、团结一致的职工队伍;领导方式和组织机构受绝大多数人拥护。尤其是后者,对协调有着重大影响,因为组织机构支配着所有的命令路线、信息传递渠道和关系框架。

就协调的形式而言,协调可分为纵向协调和横向协调,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所谓纵向协调是指上下级领导人员之间及其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横向协调是指同级单位或部门之间的协调;内部协调是指对企业内部各种关系的协调;外部协调则是指企业与上级部门及其他单位之间进行的协调。协调是企业管理的一项综合职能,在发挥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职能作用过程中,都存在协调问题,只有做到上下左右、纵横内外各种关系都协调一致,才能保证企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六)控制

最早给控制下定义的是法约尔。他认为,在一个企业中,控制就是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是否符合所规定的计划、所发布的指标以及所确定的原则。其目的就是要指出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以便加以纠正和防止重犯。控制对每件事、每个人、每个行动都起作用。

所谓控制,就是使计划按预定的轨迹运行的管理活动。人们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常常偏离原来的计划。为了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订的计划得以实现,就需要对管理过程进行控制。即要按既定的目标、计划,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差距,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使各项工作能够按原计划进行;或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对计划做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实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