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对沈阳社会发展的贡献

文化对沈阳社会发展的贡献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意识逐年提高和增强城市居民素质和文化意识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风向标,而居民的文化消费正是素质和意识的一个表现。在对比研究中发现,沈阳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数额低于南方发达城市的水平。

(1)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意识逐年提高和增强

城市居民素质和文化意识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风向标,而居民的文化消费正是素质和意识的一个表现。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沈阳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同比增长51.8%,其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幅21.5个百分点。到2008年末,沈阳市文化市场经营业户逾5000家,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年接待文化消费者1.1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近30亿元,逆势增长,成为扩大内需的新亮点。这其中,图书、电影、旅游消费保持增长态势,实现了图书市场销售收入2.81亿元,同比增加500万元;沈阳院线实现营业收入2500万元,同比增加300万元;旅游市场营业收入实现410亿元,同比增长25.4%。体育休闲文化异军突起。据不完全统计,沈阳市游泳馆的年营业收入可达400万元,网球馆收入80万元;五环体育商城及周围已形成拥有近百家体育用品商店的商圈,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东北三省体育用品集散地,体育用品年销售额过亿元;特别是棋盘山滑雪场和白清寨滑雪场近年来火爆异常,棋盘山滑雪场仅2008年就实现经营收入2400万元,白清寨滑雪场年卡会员已达数千人。

网络文化消费氛围浓厚。沈阳现有网民约150万人,拥有网吧近1300家。随着动漫、播客、闪客等的兴起,网络消费的氛围越来越浓,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在对比研究中发现,沈阳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数额低于南方发达城市的水平。比如,2008年,沈阳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307.6元,这一数额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相对较小,而同期杭州市城镇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674元。这从另一角度说明,沈阳文化建设的上升空间较大。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取向的文化软实力效应初步显现

近年来,沈阳市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充分认识到,党的十七大指出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文化软实力效应。在这方面,沈阳市取得了初步成效: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文化观基本形成。当代中国社会的新文化观,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社会风尚、精神风貌、行为规范为一体的文化。它反映了人们对中国社会的总体认知、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也体现了人们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评价、政策导向、制度安排和实践基础这种新文化观。这种新文化观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着引领和主导作用,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在沈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文化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实践中,沈阳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充分认识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新文化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宗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崇尚和谐,追求创新的思想深入人心。沈阳市的文化建设既反映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所蕴含的团结一心、爱好和平、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彰显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锐意改革、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三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念。沈阳市在文化建设中,始终把以人为本贯穿始终,把科学发展作为目标,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化和深化了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观。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软实力效应初步显现。表现在思想力、理想力、精神力和规范力四个方面:一是在思想力方面,建设共同信念。坚持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形成共同信念,形成民族凝聚力。二是在理想力方面,建设共同理想。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面对文化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交融不断深化、交锋更加激烈等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面对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化的现实,坚持建设共同理想,即能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能够有效凝聚各个方面智慧和力量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在精神力方面,建设共同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文化建设中,沈阳市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推进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四是在规范力方面,建设共同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沈阳市抓住文化建设的根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建设载体和文化艺术形式,引导人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引导、培育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3)和谐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精神支撑作用逐步增强

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沈阳市始终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积极建设和谐文化,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强大精神支撑作用。

一是发挥思想导向作用,奠定社会和谐的强大思想基础。发挥和谐文化的思想导向作用,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社会和谐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凝聚力是文化的精华,是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通过文化建设,可以使社会各个阶层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增强社会各个阶层的归属感、认同感,进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导向是文化最基本的功能。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需要通过建设一定的文化,为社会提供正确的导向。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沈阳市在文化建设的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和谐文化的思想导向作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和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关系。始终把培育共同理想当作一项基础性工程长抓不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内涵,也拓展了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基本内涵。

二是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倡导社会和谐的正确价值取向。在当代中国,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再加上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样化的态势。在这种状况下,沈阳市加紧建设和谐文化,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摆到战略位置,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和巩固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进入新世纪,特别是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沈阳市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通过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是发挥道德规范作用,构筑社会和谐的坚强道德支撑。形成共同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沈阳市积极倡导和培育道德规范,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全面加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道德建设,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增强社会主义道德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通过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正确的善恶、美丑观念,塑造个人内心的道德标杆,培养理想人格、孕育内心和谐,完善个人内在的道德精神,创造和谐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社会和国家,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形成自尊自爱、理性平和、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四是发挥文化建设作用,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环境。通过正面引导和正面教育,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通过深入的精神文明创建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优美丰富的文化生活环境;通过培养平等、协调、合作的和谐意识,形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环境;通过倡导学习、进取、创新的精神,形成求知奋进的环境。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行业坚持正确导向,唱响和谐文化的主旋律。特别是新闻媒体通过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成为促进沈阳市社会和谐的重要舆论阵地。同时,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建设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各种和谐创建活动,并使之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吸引群众参与,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4)文明城市创建取得了显著成果

回顾近年来的精神文明建设,沈阳人有目共睹:从2006年开展的“知荣明耻,文明出行”,到正在进行的“迎全运,爱家乡,建沈阳”活动,沈城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是道德建设:“感动沈阳”引领时代风尚。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全市紧紧抓住孝老爱亲好少年马鹏飞这一先进典型,积极培育宣传,以马鹏飞为原型创作的话剧《水晶之心》在全市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先后涌现出一大批道德小模范,讲文明、遵道德、守法纪的文明风气悄然形成。2009年,首届“感动沈阳”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使全市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先后两届共20人当选为“感动沈阳”人物。在全市掀起了大力弘扬道德模范人物崇高精神的热潮,形成了关爱他人、热爱家乡、奉献社会的时代风尚,有力地推进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

二是全民读书:“书香城市”提升城市文化,2009年4月23日至5月23日,沈阳举办了以“阅读·提升·和谐”为主题的首届全民读书月活动。其间,“春风伴我读好书”沈阳人最喜欢的十大好书评选活动,市民“晒书”大会、图书捐赠等活动,激发了市民的读书热情。读书让人增智,让人思辨,让人心情愉悦。如今,沈阳全民读书月活动已经举办了三届。读书月活动中开展的书香单位、书香校园、书香社区和书香家庭评选活动,充分发挥了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全面建设书香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读书月期间,还举办了名家名篇经典朗诵会,邀请钱文忠、王立群、单田芳等学者、名人来沈讲学,为市民献上了一份丰盛的文化大餐,提升了沈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档次。

三是文明出行:“公德考场”交出满意答卷。始于2006年的“文明出行”活动,从“知荣明耻,文明出行”交通秩序整治,到“迎奥运,文明出行”,从“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到“迎全运,文明沈阳行动”,可谓一年一个主题,一步一个台阶。文明出行成了考量市民文明水平的“公德考场”。交通整治,改变市民交通陋习。全市通过对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乱穿马路、机动车无灯斑马线前不避让行人等出行陋习的整治,促进了城市文明水平的提升,全市路口行人守法率达到98.6%,非机动车守法率达到98.9%。体验行动,唤起市民责任意识。全市开展了以出租车司机为体验主体的“苹果行动”、以环卫工人为体验主体的“橙子行动”、百万市民手中传递文明的“玫瑰行动”,以及引导市民文明排队的“大雁行动”。文明排队由排队乘车延伸至车站、商场、银行等公共场所。体验行动有效地提升市民的城市情感、家园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

四是志愿服务,形成文明建设合力。2010年,市文明办全面启动了“迎全运文明沈阳志愿服务行动”,“清洁环境,擦亮沈阳”志愿服务,文明交通协勤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心理卫生日志愿宣传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社会志愿者的热心参与,形成了文明建设的合力。

五是好市民评选,让城市之花竞相绽放。全市先后两次启动了文明出行好市民评选活动,共产生了24名文明出行标兵,其中成绩突出的于微、傅常君、王靖昊、李栓良等人获得了轿车大奖。全市涌现出一批批文明出行宣传员,一群群红灯前止步的文明人,一队队文明乘车的好市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