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春秋左氏传》看古代怎样运用《周易》稽疑

从《春秋左氏传》看古代怎样运用《周易》稽疑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从《春秋左氏传》看古代怎样运用《周易》稽疑《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撰,清代有人认为系汉代刘歆改编,近代则有人认为系战国初年时人据各诸侯国史料编撰而成。《左传》的特点是多用事实来解释《春秋》。现在我们就从长达二百四十二年的《春秋·左传》里寻找当时的执政者们是如何运用《周易》来解疑难、断吉凶的。

三、从《春秋左氏传》看古代怎样运用《周易》稽疑

《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撰,清代有人认为系汉代刘歆改编,近代则有人认为系战国初年时人据各诸侯国史料编撰而成。左丘明,鲁国人,与孔子同时或稍前,曾任鲁国太史。《左传》的特点是多用事实来解释《春秋》。相传《春秋》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开后代编年史之先河。《春秋》文字简短,但深寓褒贬之意,所以称为“春秋笔法”。左丘明、公羊高、穀梁赤所阐示的《春秋》大义被分别称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现在我们就从长达二百四十二年的《春秋·左传》里寻找当时的执政者们是如何运用《周易》来解疑难、断吉凶的。

(1)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直到鲁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72年),只有一个记录:“陈厉公,蔡出也,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即由观卦(img8坤下巽上)变到否卦(img9坤下乾上)。

(2)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传:“初,毕万(魏世家)筮仕于晋,遇屯(img10震下坎上)之比(img11坤下坎上)。”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震为土,车从马,足居之,兄长之,母覆之,众归之,六体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杀,公侯之卦也。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

(3)闵公二年(公元前661年),即齐桓公二十五年。传:“成季之将生也,桓公使卜楚丘之父卜之,曰:‘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间于两社,为公室辅。季氏亡,则鲁不昌。’又筮之,遇大有(img12乾下离上)之乾(img13乾下乾上),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及生,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命之。成风闻成季之繇,乃事之,而属僖公焉,故成季立之。”

(4)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传:“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姬谓太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太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置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太子。’太子奔新城。”晋室遂大乱。

(6)僖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传:“初,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img15兑下震上)之睽(img16兑下离上)。史苏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无亡也。女承筐,亦无贶也。西邻责言,不可偿也。归妹之睽,犹无相也。”震之离,亦离之震,为雷为火。为嬴败姬,车说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归妹睽孤,寇张之弧,侄其从姑,六年其逋,逃归其国,而弃其家,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虚。’及惠公在秦,曰:‘先君若从史苏之占,吾不及此夫。’韩简侍,曰:‘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先君之败德,乃可数乎?史苏是占,勿从何益?’”

(7)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传:“夏,晉太子圉为质于秦,秦归河东而妻之。惠公之在梁也,梁伯妻之。梁嬴孕,过期。卜招父与其子卜之。其子曰:‘将生一男一女。’招曰:‘然。男为人臣,女为人妾。’故名男曰圉,女曰妾。及子圉西质,妾为宦女焉。”(这一年管仲卒,齐桓公卒,易牙入,与寺人貂因内宠以杀群吏,而立公子无亏。)

(8)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传:“正月丙午,卫侯毀灭邢。同姓也,故名。礼至为铭曰:‘馀掖杀国子,莫馀敢止。’秦伯师于河上,将纳王。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黃帝战于阪泉之兆。’公曰:‘吾不堪也。’对曰:‘周礼未改,今之王,古之帝也。’公曰:‘筮之!’筮之,遇大有(img17乾下离上)之睽(img18兑下离上),曰:‘吉。遇公用享于天子之卦也。战克而王飨,吉孰大焉?且是卦也,天为泽以当日,天子降心以逆公,不亦可乎?大有去睽而复,亦其所也。’晋侯辞秦师而下。三月甲辰,次于阳樊,右师围温,左师逆王。”

(9)宣公六年(公元前603年)传:“楚人伐郑,取成而还。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语,欲为卿。伯廖告人曰:‘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img19离下震上)之离(img20离下离上),弗过之矣。’间一岁,郑人杀之。”

(11)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6年)传:“苗贲皇言于晉侯曰:‘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请分良以击其左右,而三军萃于王卒,必大败之。’公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复(img23震下坤上)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国蹙、王伤,不败何待?’公从之。”

(12)襄公九年(公元前564年)传:“穆姜薨于东宮。始往而筮之,遇艮(img24艮下艮上)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img25震下兑上)。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13)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传:“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美之,使偃取之。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武子筮之,遇困(img26坎下兑上)之大过(img27巽下兑上,六三变为大过)。史皆曰‘吉’。示陈文子,文子曰:‘夫从风,风陨妻,不可娶也。且其繇曰:“困于石,据于蒺梨,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困于石,往不济也;据于蒺梨,所恃伤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无所归也。’崔子曰:‘嫠也,何害?先夫当之矣。’遂取之。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欲弒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乃为崔子间公。”

(15)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传:“初,穆子之生也,庄叔以《周易》筮之,遇明夷(img30离下坤上)之谦(img31艮下坤上),以示卜楚丘。曰:‘是将行,而归为子祀。以谗人入,其名曰牛,卒以馁死。明夷,日也。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自王已下,其二为公,其三为卿。日上其中,食日为二,旦日为三。明夷之谦,明而未融,其当旦乎,故曰“为子祀”。日之谦,当鸟,故曰“明夷于飞”。明而未融,故曰“垂其翼”。象日之动,故曰“君子于行”。当三在旦,故曰“三日不食”。离,火也;艮,山也。离为火,火焚山,山败。于人为言。败言为谗,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言必谗也。纯离为牛,世乱谗胜,胜将适离,故曰“其名曰牛”。谦不足,飞不翔;垂不峻,翼不广。故曰“其为子后乎”。吾子,亚卿也;抑少不终。’”

(16)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传:“卫襄公夫人姜氏无子,嬖人婤姶生孟絷。孔成子梦康叔谓己:‘立元,余使羁之孙圉与史茍相之。’史朝亦梦康叔谓己:‘余将命而子茍与孔烝鉏之曾孙圉相元。’史朝见成子,告之梦,梦协。晋韩宣子为政聘于诸侯之岁,婤姶生子,名之曰元。孟絷之足不良能行。孔成子以《周易》筮之,曰:‘元尚享卫国,主其社稷。’遇屯(img32震下坎上)。又曰:‘余尚立絷,尚克嘉之。’遇屯之比(img33坤下坎上)。以示史朝。史朝曰:‘“元亨”,又何疑焉?’成子曰:‘非长之谓乎?’对曰:‘康叔名之,可谓长矣。孟非人也,将不列于宗,不可谓长。且其繇曰:“利建侯。”嗣吉,何建?建非嗣也。二卦皆云,子其建之!康叔命之,二卦告之,筮袭于梦,武王所用也,弗从何为?弱足者居。侯主社稷,临祭祀,奉民人,事鬼神,从会朝,又焉得居?各以所利,不亦可乎?’故孔成子立灵公。十二月癸亥,葬卫襄公。”

(17)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传:“南蒯之将叛也,其乡人或知之,过之而叹,且言曰:‘恤恤乎,湫乎攸乎!深思而浅谋,迩身而远志,家臣而君图,有人矣哉!’南蒯枚筮之,遇坤(img34坤下坤上)之比(img35坤下坎上),曰:‘黄裳元吉’,以为大吉也。示子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惠伯曰:‘吾尝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外强内温,忠也;和以率贞,信也,故曰“黄裳元吉”。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元,善之长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饰;事不善,不得其极。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且夫《易》不可以占险,将何事也?且可饰乎?中美能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参成可筮。犹有阙也,筮虽吉,未也。’将适费,饮乡人酒。乡人或歌之曰:‘我有圃,生之杞乎!从我者子乎,去我者鄙乎,倍其邻者耻乎!已乎已乎!非吾党之士乎!’”

(18)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传:“魏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于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论证古时确实有过龙)‘……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不然,《周易》有之:在乾(img36乾下乾上)之姤(img37巽下乾上)曰“潜龙勿用”;其同人(img38离下乾上)曰“见龙在田”;其大有(img39乾下离上)曰“飞龙在天”;其夬(img40乾下兑上)曰“亢龙有悔”,其坤(img41坤下坤上)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img42坤下艮上)曰“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此蔡墨论证古时龙可生得,人皆见之,故《周易》之辞以龙为喻)

在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只有十九次求筮的记录,是不是可以证明《周易》的稽疑作用已经被人看穿,受到了冷落呢?情况并非如此。据隋代经学家刘炫指出:“计春秋之时,卜筮多矣。丘明所载唯二十许。事举其县验于行事者。其不验者不载之。君子之人,当记其忠之善者,知之远者,他皆仿此。”可见左丘明并不是有闻必录,而是记录比较著名的、应验的事例。不过就从所记录的是十九项运用《周易》的事例来看,春秋时代的卜筮活动作用与《洪范》篇所述的威信度已经大不一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