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积累核算与资产负债表的关系

积累核算与资产负债表的关系

时间:2022-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民经济核算中涉及的资产,严格地说应该叫“经济资产”。尽管如此,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中,包括本章的资产负债核算中,我们对资产的定义仍限于经济资产,也就是说,仍然需要明确资产的收益性和所有权属性。

第六章 资产负债核算

第一节 资产负债核算的基本问题

资产负债核算是运用账户、表式及借贷记账原理,对各机构单位及经济总体所拥有的资产及所承担的负债数量、构成及其变动进行记录的一种宏观核算。与前几章涉及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不同,资产负债核算属于存量核算,需要确定时点。进行资产负债核算,首先需要搞清什么是资产?资产有哪些类型?如何对资产计量?

一、资产的界定及分类

(一)资产的界定

在经济学、会计学中,有关资产的定义和范畴林林总总。经济学对资产的定义侧重于有用性和收益性,认为资产是能够产生未来经济收益的经济实体。而会计学对“资产”的认知则经历了“未消逝成本观”[1]、“借方余额观”[2]、“经济资源观[3]”和“未来经济利益观[4]”等几个过程。目前最常用的资产定义是: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权利。可以说这种观点已经将经济学与会计学的资产观基本达成了一致。

国民经济核算中涉及的资产,严格地说应该叫“经济资产”。关于经济资产,SNA1993中是这样界定的:“……执行价值储藏功能的实体,并且有机构单位单个地或者联合地对它行使所有权,通过在一定时期内使用或持有者这些实体,所有者可以获取经济收益。”

上述定义解释了经济资产的以下两个重要特征:

一是指资产的经济属性,即资产必须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这是资产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说,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要成为资产,必须具备能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否则就不是经济资产。

二是指资产的法律属性,即资产必须能够确定所有权,被机构单位所拥有或控制。也就是说即使我们知道某些东西可以为人类所用,带来收益,但如果无法确切地知道它归谁所有,那么,它也不是经济资产。例如海洋、空气、原始森林。

只有同时具备了上述两个特征,才能确定是经济资产,也才有进行国民核算的需要。

当然,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和观念的改变,关于资产的界定,也必然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观提出来以后,人们对于资产的概念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义。因为在传统的经济核算中,大多数的自然环境是不属于经济资产的,对它们的过度利用或者掠夺都不纳入现实经济系统中,这就容易导致人们对这类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从而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在试图解决经济外部性的总体思路下,将经济资产的概念进行扩充已经变得十分自然。有关这种变化,读者可以从联合国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有关内容中得以理解。尽管如此,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中,包括本章的资产负债核算中,我们对资产的定义仍限于经济资产,也就是说,仍然需要明确资产的收益性和所有权属性。

(二)经济资产的分类

在本章之前,我们已经零零星星地接触到很多与资产有关的概念,如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提到的固定资产、资金流量核算中出现的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等,尽管我们对这些概念已经有所解释,但都不够系统。为此我们在本章中将按照核算体系的要求,给出经济资产的详细分类(见图6-1)及解释。

从图6-1可以看出,经济资产可以按照资产的性质首先区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两个大类。金融资产就是我们在资金流量核算中提到的与金融工具有关的资产。是由金融交易形成的。其类型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通货、存款、贷款、股票等等。大多数的金融资产都具对称性,有相应的金融负债。

非金融资产则是在实物交易过程中累积起来的资产。非金融资产可以按照其资产的来源不同分为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生产资产是指由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同时又作为投入品进入生产过程的资产。如机器设备,它是人们劳动生产的成果,但它又可以作为固定资产投入到生产过程参与生产。或者说它的生产过程可以被重复。生产资产是经济资产最重要的类别,对应着经济学中的“资本”。生产资产又可以分为固定资产、存货、贵重物品等。这些资产的概念已经在前面的核算中做过介绍。

图6-1 经济资产及其分类

非生产资产则是“生产所需的,但其本身并不能被生产的资产”。也就是说非生产资产通常是源于自然的一种有用的财产。如土地、矿产资源等。这些资源具有枯竭性,不能通过生产而获取。非生产资产虽然是经济资产的组成部分,但由于经济资产的所有权属性,实际核算中非生产资产所包括的内容十分有限,而且非生产资产的形成和使用与生产核算无关。

无论是生产资产还是非生产资产,都可以从形态上区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其中固定资产、存货、贵重物品等都属于有形的生产资产,而计算机软件、艺术品原件属于无形的生产资产。同样的,土地、地下资产等是有形的非生产资产。而商誉、专利权等则属于无形的非生产资产。

上述对经济资产的分类与会计上对企业资产首先按流动性分类有所不同,企业按资产负债流动性分类,是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是从企业经营过程,企业经营活动和成果性质及其变现能力的角度来划分的。而国民经济核算对资产负债进行分类,是按经济性质相同或相近的资产负债归为一类,以便掌握国家(或部门)拥有各类资产负债的水平。

上述分类中,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的划分是第一层次的分类;非金融资产中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的划分可以看成是第二层次的分类;而将金融资产进一步按金融工具划分则可以看成是第三层次的资产划分。区分这些资产属性,对于理解和掌握资产负债核算至关重要。

在中国,资产负债核算中对经济资产的分类与SNA1993分类基本一致,但鉴于国内统计基础,实际中并未对生产、非生产资产;有形、无形资产作过细的划分。值得注意的是:SNA2008对资产的边界界定,尤其是对非金融资产的分类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并引入了经济所有权和经济所有者的概念。详见附录。

二、资产负债核算的原则及内容

(一)资产负债核算的基本原则

资产负债核算的基本原则遵循国民核算的基本原则。其中所有权原则、记录时间原则和计价原则是其核心的准则

所谓所有权原则实际上就是确定经济资产的原则。也就是说只有所有权能够确定的资产才是经济资产,也才能列入资产负债核算的范围。如果某项资产有用,但不能确定所有权,就不进行核算。例如像土地、地下资产等非生产性的资产,如果不能确定其归谁所有,就不是资产负债核算的内容。所有权原则还体现在部门分类上。也就是说资产负债核算中的部门分类采用的是机构部门而不是活动部门或产业部门。这是因为机构部门具有明确的所有权属性。

记录时间原则就是资产、负债登记时的时间问题。由于整个核算体系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因此资产负债核算就是在债务、债权发生、转移或者取消时记录其资产和负债。另一方面,由于资产负债核算属于时点核算,因此资产、负债或者净值的数据应该在某特定的时点上记录。通常情况下,资产负债所记录的时间一般是日历年度的年初和年末。

计价原则就是指记录资产负债的价格问题。根据国民核算的总体估价原则,资产负债核算中的资产或负债应该采取现期市场价格进行估价,即按照核算期当期的市场价格水平对所持有的资产进行估价。对资产重估价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采用现行市价法,即以市场上同样的或类似的资产或产品交易价格确定所持有资产的现价。二是物价指数法,即以相应类别的资产或产品的价格指数来调整所持有的资产的历史成本价值。三是重置成本价法,即以现期市场价格衡量建造该资产所需要的各种投入应该花费的价值对那些个体性强、难以找到相应市场价格的资产进行估价。四是收益现值法,即先确定资产在使用期限内的未来收益,折算为现值,然后加总,这种方法主要用来估算非生产资产的资产价值。此外,如果是对外币标价资产,如果找不到相应价格,可以用汇率变动指数对资产价值进行调整。各主要项目的估价核算见第二节。

由于企业会计核算中普遍以历史成本价格作为计价原则,加上在现有条件下,资产重估价存在多种困难,因此我国目前的资产负债核算仍然按历史成本价来编制国民资产负债表。而在考察资产动态变化时,采用不变价核算。

(二)资产负债核算的内容

狭义的资产负债核算仅指资产负债存量的核算,即反映某个时点上一个经济主体所拥有的资产、负债和净值的大小。时点通常选择在年初和年末。据此就有期初资产负债表和期末资产负债表。广义的资产负债核算不仅包括时点核算,还包括从期初存量到期末存量发生变化的流量内容。即资产负债的存量变动核算,又称积累核算。

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在期初和期末会有差别,这是由很多原因决定的,首先,经济交易本身会使资产负债的存量发生变动,这是资产负债变动最根本的原因。除此之外,非交易因素,如资产的自然发现和消亡也会使资产负债的存量发生变化;此外资产价格、汇率等的波动也会使资产负债的存量价值发生变化。关于交易变动导致的资产负债变动在资金流量核算中已经提及,而非交易因素导致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是之前的核算中没有涉及过的。因此需要在资产负债核算中一并探讨。图6-2列出了我国资产负债核算的具体内容构架。

图6-2 资产负债核算内容构架

三、资产负债核算的历史及核算意义

(一)资产负债核算历史简介

资产负债核算起源于对于国民财富的估算。早在威廉·配第(古典统计学主要创始人)时期,就有对国民收入的估算例子,这可以看做是国民财富估算的萌芽。现代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的发源地在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有迪金森、戈德史密斯等。

1936年,美国学者迪金森(Dickingson)和伊金(Eakin)在《国民经济资产负债表》一文中,最先提出了把企业资产负债表技术应用于国民经济的构想。之后,美国耶鲁大学教授R.W.戈德史密斯对资产负债核算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比较成熟的核算方法。1956年,在戈德史密斯所著的《美国储蓄研究》一书中,分别用现行价格和1923年不变价格估算了美国1896—1949年的国民财富年度数字,并编制了若干年份的国民资产负债表。1962年,史密斯在其《战后时期的美国国民财富》一书中,将美国国民财富的估算年代进一步扩展到1958年,并对估算结果做了详尽分析和说明。1968年,联合国在修订SNA时,正式将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纳入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此以后,SNA就成为一个既包括经济流量核算、又包括经济存量核算的完整核算体系,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资产负债核算。1992年将资产负债核算正式纳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5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全国统一的《资产负债表试编方案》和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制度,2000年起,又根据SNA1993对资产负债核算方案和制度进行了修订。目前已经编制了自1995年以来的国家资产负债表。

(二)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的意义与作用

资产负债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唯一以经济存量为核算对象的核算。它的出现弥补了流量核算的不足,也使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更为完整、全面。因为,任何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循环过程,都可划分为运行的起点、过程和结果。运行的起点和结果的资产数量表现分别为初始资产存量和期末资产存量;运行的过程则表现为各种货物、服务和资产流量。初始资产存量是本期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期末资产存量既是本期经济运行的结果,又是下一个经济循环的条件(见图6-3)。所以,要想完整地反映经济运行过程,就应该对包括起点及结果在内的所有经济运行系统进行全面地测量。

图6-3 核算过程循环图

其次,资产负债核算涉及一个国家的全部家当,对其进行核算可以全面了解该国资产负债的总量规模状况、资产负债项目的构成状况以及各机构部门的资产负债分布情况,保证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各机构部门而言,资产负债核算为其提供了其经济状况的指标,即用净值概括反映了供其支配的非金融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情况。对整个经济总体而言,资产负债核算提供了一国的国民财产数据——非金融资产和对外净债权之和。而资产负债核算中对期末资产负债的描述则综合反映了生产、收入分配和使用、积累等所有核算的最终结果。

此外,将资产负债存量核算结果与流量核算结果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进行更为全面的宏观经济分析。

第二节 资产负债存量核算

一、核算的基本思路

资产负债存量是指机构单位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资产或所承担的负债的数量以及由此决定的资产净值。即就不同机构单位的不同资产类型进行核算。

就资产负债核算的主体看:由于资产负债涉及财富问题,与财务有关,因此核算中的经济主体采用机构部门分类。也就是说资产负债核算要对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和国外这五个部门的资产负债的规模和结构进行反应。各机构部门全部资产价值的大小反映了各相应部门的经济实力,其所占比例的大小反映了它们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如果将国内各机构部门的资产负债数量合并就是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资产的总量规模。可以了解整个国民经济的财富拥有状况。

就资产负债核算的对象而言,就是我国所有常住单位拥有的资产、负债、净值,包括我国常住单位之间以及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的债权债务。我国资产负债核算中的资产分类见图6-4所示:

图6-4 中国资产负债核算之资产分类

实际核算中,就是对图6-4所列的资产类型分别进行核算。由于资产负债核算中的资产负债是个价值量指标,因此核算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对资产的计价。

二、资产负债账户和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账户

资产负债账户是进行资产负债核算的工具之一。源于企业资产负债核算账户。账户的一般结构是T字形结构。左边列出资产项目,右边记录负债和净值。其中净值就是资产与负债的差额。净值反映了核算主体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净资产总量。相当于会计核算上的“所有者权益”。而在资产负债项目下,可以列出不同层次的分类,具体依需要和可能而定。

根据账户是否对机构部门分组,有简单账户和综合账户两种形式。表6-1是简单账户形式,表6-2则是综合账户形式。通过资产负债账户可以对各机构部门或经济总体的资产、负债数量、构成进行反映。

表6-1 资产负债简单账户

表6-2 资产负债综合账户

(二)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采用二维矩阵表的形式,反映资产负债情况。表6-3是中国的资产负债表的基本表式。

表6-3 资产负债表

可以看出,资产负债表的主词就是资产负债的核算内容。在中国,分别核算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与负债、储备资产和净值四大内容。非金融资产项目下主要核算固定资产、存货及其他非金融资产三类;金融资产与负债项目要分别对国内金融资产与负债、国外金融资产与负债进行核算。其中国内金融资产与负债是国内机构部门之间在国内市场上形成的资产与负债,国外金融资产与负债则是国内与国外之间进行金融交易形成的;储备资产也是国内与国外之间金融交易的结果,主要核算货币黄金和外汇储备。净值就是非金融资产与金融资产合计减去金融负债合计的差额。在每个核算大类中还可以根据需要细分,如在非金融资产的固定资产中进一步核算在建工程、在存货下面核算产成品和商品库存、在其他非金融资产项下核算无形资产等。其他项目下的核算内容见表中所示。

资产负债表的宾词反映核算主体,即各机构部门。与资金流量表类似,各机构部门下还设置了来源和使用两列记录资产与负债。其中,“使用”记载资产存量,反映拥有的财产,来源则记录负债项目的存量,反映资金来源。由于资产性质不同,对于非金融资产,不存在负债,所以非金融资产总是记录在使用方。对于金融资产,可以既有资产,也有负债,所以根据情况记录在使用或来源方。资产与负债的差额(净值),记录在来源栏,表示核算主体的资产净值。

从纵向看,该表就是各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合并。每一机构部门单列,就反映了某一部门在某一时点上拥有的资产、负债和净值的状况。国内合计栏反映的是国民经济总体的国民资产负债表,反映一国在这一时点上拥有的资产、负债和净值,也反映了其与国外金融往来的结果。国外栏专门反映国外拥有核算主体国家的金融资产、负债、净值情况。国外栏的净值表示国外对国内的金融投资净值。如数值为负,说明国外向国内借款的数额,也就是我国的国外金融投资净额。否则就是国内负债。值得注意的是机构部门中非金融企业和金融企业部门下面都单独列出了“国有机构”,这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因为目前中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三)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平衡关系

根据资产负债表记录的原则,表6-3中存在着如下平衡关系:

1.纵向看,无论是每个部门还是国民经济总体,其使用方合计等于来源方合计。由于使用方记录的是资产存量,包括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来源方记录的是金融负债和净值,因此就有: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净值。这个关系式也可以叫做部门内部平衡关系式。实际上反映了各部门包括经济总体在资产负债项目上的具体分布及净资产的形成过程。

2.从横向看,各交易项目的来源与使用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对于非金融资产,由于它只有资产,不存在负债,因此所有的非金融资产都记录在“使用”方,也就是说资产负债表的最上面部分(非金融资产部分)的所有项目的数据都只出现在“使用”方,来源方无记录。因此对某种非金融资产来说,其记录在各机构部门的“使用”方的数据合计就等于国内合计栏的总使用也等于总计栏中的使用(国外方不存在非金融资产)。而对于金融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来说,由于具有对称性,有资产就有对应的负债,因此其横向关系不仅表现为:每一交易项目各部门的来源方(使用方)合计等于总计栏的来源方(使用方)合计。而且表现为:各部门的使用方(资产)合计等于各部门的来源方(负债)合计,即来源=使用,或者国内金融资产=国内金融负债。这样,通过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对称关系,反映了基于存量的各部门之间的信用关系。

从整个经济总体看,国民资产净值就是国内各机构部门的净值之和。该指标也被称为国民财产或者国民财富[5]

如果从资产负债的平衡关系看,国内合计栏下还存在以下关系:

非金融资产(使用合计)+金融资产与负债(使用合计)-金融资产与负债(来源合计)

=国民资产净值(或称国民财产,或称国民财富)

如果考虑国内和国外的关系,则有:

国民资产净值(或国民财产/国民财富)=国内非金融资产+对外金融净资产

其中:国内非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存货+其他非金融资产

对外金融净资产=国内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储备资产-国内金融负债

        -国外金融负债=国外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负债+储备资产

因此,

国民资产净值=非金融资产+储备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负债)

上述等式中,非金融资产、储备资产的数据记录在国内合计的非金融资产项目和储备资产项目的使用方,而国外金融资产与国外金融负债数据则来自“国外”部门的“国外金融资产与负债”项目的来源和使用方。

至此,资产负债核算的主要平衡关系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鉴于目前国家尚未正式公布各年的资产负债数据,表中未列实际统计数据。

三、资产负债各主要项目的估价和计算

由于经济资产涉及的种类繁多,性质不一,对其估价一直是国民核算中的一个难点问题。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主要资产的估价和计算。

(一)固定资产估价

作为非金融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的估价是当前国民经济核算的重点内容。由于固定资产具有价值量大、使用周期长的特点,其在使用周期内的固定资产价值会随着磨损程度和价格变动发生波动,按照核算的市场价格原则,必须估算出按现期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净价值。然而,一个机构单位会拥有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一个机构部门又有多个机构单位,现实统计中难以针对单项资产单独估价,而是依据基础数据对固定资产的总量进行调整。

固定资产价值量统计的基础资料主要取自会计资料。但是会计核算中的固定资产价值都是按购建时的实际成本计价,折旧的计提也是以购建时的会计账面价值为依据,没有考虑固定资产价格的变化因素,这就导致同一时期内在不同时点获得的固定资产在计价上存在不一致,所计提的折旧也不能反映现期固定资产实际的价值。最终的结果是:会计上针对一个企业(或单位)所记录的固定资产价值实际上是各购置时期的混合价加总的价值。这直接影响到现期固定资产存量净值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了克服会计核算资料的局限性,使不同时期获得的固定资产在估价上具有可比性,正确计算固定资本消耗(固定资产折旧)和固定资产存量净值,国际上通常采用联合国统计署推荐的“永续盘存法”,即利用投资流量数据间接测定固定资产价值,对固定资产按编表时的市场价格进行重置估价。

“永续盘存法”的基本思想是: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时间序列出发,计算固定资本存量总值,再结合各类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投资价格指数,利用折旧函数(如直线折旧或几何折旧)计算出固定资本消耗(折旧),再用固定资本存量总额减去固定资本消耗(折旧)推算出固定资产存量净值。具体操作步骤是:

第一步:根据已知的现价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时间数列和价格指数时间数列(通常以基年为100),计算出不变价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时间数列。即不变价固定资本形成额=现价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价格指数。计算不变价形成总额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不同时期的固定资产价值相加具有可比性。

第二步:计算年末按不变价计算的固定资产存量价值。由于第一步中的可比性问题得到了解决,那么将各年不变价形成额相加就是统计时点的存量价值。累计存量价值时还须考虑使用年限问题。例如假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5年,那么第五年末的固定资产存量价值就是第1—5年的不变价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价值合计;第6年末的存量价值则是第2—6年的不变价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累计;第7年末的存量价值就是第3—7年的不变价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累计……依次类推。

第三步:计算不变价固定资本消耗(折旧)。即:

固定资本消耗=不变价固定资本存量总值÷固定资产使用年限

在某一时点上计算得到的这个折旧实际上就是按不变价计算的各年提取的折旧的和(累计折旧)[6]

第四步:计算不变价固定资本存量净额。根据步骤二得到的不变价固定资本存量总额减去由步骤三得到的不变价固定资本消耗,就是当年按不变价计算的固定资本存量净额。

不变价固定资本存量净额就是考虑了价格可比性和历年折旧以后的固定资本价值。但是国民核算要求的是按现价计算的存量价值。因此,后面的步骤就是依据资产价格指数反过来将不变价转化为现价的问题。即

现价价值=不变价价值×价格指数

现价固定资本存量净额也就是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所需要的固定资产净值。

这种方法同时可以计算出按历史成本价、不变价、现价计算的固定资本存量总额、固定资本折旧和固定资本净值。

“永续盘存法”可以相对真实地估算出固定资产的市场价值。但同样带有某种假定,且需要较完整的固定资本形成时间数列数据和价格指数资料。因此,在实际核算中仍未正式启用。

(二)存货的估价

在资产负债统计中,各种存货的估价都应该同固定资产一样,按编制资产负债表时的当期市场价格进行估价,而不是按货物购入时或生产时的价格或者会计原始账面的成本价格计价。

具体而言:对生产过程已完成的存货(含产成品和商品)应当按编表时点的市场价格来估价;也就是说,对于产成品,应当按编表时点假定出厂时的生产者价格估价;对于商品,应当按编表时点批发零售部门的销售价格估价,但要扣除本部门的运输费用;对于作为中间投入的存货(含原材料、燃料动力等),应当按编表时点假定购买该类货物的购买者价格估价;培育资产、在制品中正在生长的林木等存货,应当按预期未来收益价值估价;对于为屠宰而饲养的牲畜应当按现时市场价格估价;或按类似产品的市场价格估价。

(三)其他非金融资产的估价

其他非金融资产主要涉及资源资产和无形资产。对于资源资产的估价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获得市场价格信息的资产。就用该资产的现期市场价格估价。如土地资源可按新购买者支付的价格加上所有权转移费用来估价,或者根据土地的位置、用途、质量级别,按国家规定的相应的土地级别价格来估价;森林资源中的成熟林可采用木材产品的现行国际或国内市场价格,扣除木材生产和流通各项费用后进行估价,对幼林和中幼林可采用培育森林的成本费用加上预期的利润和税金进行估价;水资源可按水利设施的投入成本和维护费用估价。另一类资源资产无法得到现行市场价格信息,就可以用该资产的预期未来收益的净现值来估价,如地下矿产资源、非培育的生物资源、未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等。这些在经济上可开发利用的资产都采用预期获得的未来收益现期价格来估价。

对于无形资产:矿藏勘探按勘探单位与其他机构单位签定的合同规定的支付金额估价,或根据勘探发生的成本费用估价;计算机软件按支付的购买者价格估价,或按内部生产发生的成本费用估价;文学艺术原著有市场价的按市场价计算,否则按现期生产费用或预期未来收益的净现值估价;对于专利权、商标权等,有实际交易的按市场价格估价,否则按预期未来收益的净现值估价。对历史文物古迹的估价一般只对那些在市场上实际购买的遗迹进行估价,如果是以前购买的,要按价格指数进行调整,按最新的出售价格估价。

(四)金融资产与负债的估价

金融资产与负债估价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经常进行交易的,按现期市场价格来估价。另一类是不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交易的,应按债务人为清偿债务必须向债权人支付的金额估价。值得注意的是:金融资产与负债的估价不包括服务费、手续费、佣金和类似的对交易中所供服务的付款。

以下是常用的几种金融资产的估价处理办法:

通货:不存在估价问题,其面值就是现期价值。

存款:其价值按债务人清偿存款时,依照存款条件及合同义务向债权人偿还的本金额估价。存款利息若资本化(即复利,利滚利),则计入本金增加额;若未资本化,则计入应收、应付款项中。

贷款:债务人在贷款债务到期时按贷款合同规定义务偿还给债权人的本金额估价。贷款利息的处理同存款利息。

证券(不含股票):有交易的短期证券和对应的负债,按现期市场价格估价。无交易的短期证券和对应的负债,由于无市场价值信息可以分别处理:以面值发行的短期证券,以面值加本期累计应计的利息来估价,若执行设定利率的应按面值来估价;折价发行的短期证券应按照发行价格加实际折价摊销加本期累计应计利息来估价;溢价发行的短期证券应按发行价格减实际溢价摊销加本期累计应计利息来估价。对于折价、溢价发行的短期证券,若原始期限不超过3个月,可按面值估价。长期证券不论发行者还是持有者都应始终按现期市场价格估价。

股票和其他股权:当股票和其他股权在有组织的交易市场上经常进行交易时,按其现期市场交易价格估价;若没有在有组织的交易市场上市即没有交易时,参照类似的已上市股票及其他股权的交易价格估价。

保险准备金:应按编表时点这些准备金被投资于其他各种资产(如土地、建筑物、金融资产、珍贵物品等)的实际或估算的现期价值估价。

应收应付款:商业信用、预付款和其他应收应付项目,对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来说,都应按当债务清偿时债务人有合同义务向债权人支付的本金额估价。

(五)对外资产和负债的估价

一般来说任何对外资产和负债的存量价值,都应按编表时期的现期市场价格估价。例如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应参照现期实际的国际市场上买卖交易价格估价,存款和贷款应按存贷款到期时债务人根据合同必须偿还付给债权人的本金来估价。以外国货币标价的金融资产和负债都应按编制资产负债表日期官方公布的市场汇率折算成本国货币,即采用买进卖出现期汇率的中间值进行折算。储备资产中的货币黄金应按其在国际市场上通行的价格进行估价,而特别提款权和其他储备资产可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计算的市场价格估价,也可根据官方公布的编表时的外汇汇率中间价估价。

涉外金融资产与负债的估价也不含任何服务费、手续费、佣金和其他收入。

从以上内容可见,资产负债的重估价问题十分复杂,计算难度较大,加上我国目前存量核算的基础比较薄弱,因此还不具备对全部资产进行重估价的可操作性。2002年我国曾在加拿大统计局的帮助下对1981—1998年的国有经济固定资产进行过重估价。因此如何完善资产估价的理论与方法,如何在实践中提高资产估价的有效性仍然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第三节 资产负债变动核算

一、资产负债变动影响因素

一国或地区期初所拥有的资产与负债与期末拥有的资产与负债在数量和价值上一般是不同的。资产的这种从期初到期末的变动就是资产负债变动。国民经济核算中,将引起资产负债存量变化的活动和现象称之为积累,因此,资产负债变动核算也可以称为积累核算。

由于资产负债核算记录的是资产的价值量,价值是价格和数量的乘积。因此考察资产负债变动可以从数量变动和价格变动两个角度出发来讨论。所谓数量变动,又称物量变动,是指资产由于资产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而导致的资产价值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交易因素导致的,如购买或出售资产会使资产增加或减少,产品积累会增加资产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即使不发生交易,有时也会有资产的增加或减少,如报告期内新发现了某种地下文物或者矿藏,就会使资产增加,突如其来的地震、战争或意外事件又可能使原来的资产发生损毁,导致资产减少。这种由于非交易因素导致的资产负债的变化可以称其为外生因素或其他物量变动因素。一般来说,交易的发生具有经常性,而非交易因素或其他物量变化具有偶然性或不确定性。

资产负债的价格变动,则是指由于资产负债的价格涨跌而引起的资产价值量的变化。资产的价格涨跌跟报告期内的物价水平、汇率等因素变动有关。价格变动只是引起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动,但不会引起资产实际数量的变动。

综上所述,资产负债的变动影响无外乎三种原因:交易因素、外生因素(资产物量其他变动)、价格因素。对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进行核算,就是要对上述三种影响因素产生的资产价值波动进行反映。

由于第一种因素(交易因素)引起的资产负债变化实际上就是投资核算(包括金融投资和非金融投资),这部分内容已经在资金流量核算中得到了反映。因此,本章中涉及的资产负债变动核算的内容,主要针对由外生因素和价格因素引起的资产负债变动的核算。从账户的角度来反映,就是关于资产其他物量变化账户和重估价账户的核算问题。

二、资产其他物量变化核算

资产其他物量变化是指由于机构单位无法控制的外生因素或事件而导致的资产负债的变化。这种影响因素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或不确定性,因此相对于交易带来的资产负债的变动,它的影响要小得多,变动的价值量也相对有限。但无论如何,它客观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机构单位所拥有的资产负债的数量,使得期初期末存量产生差异。如果忽视这部分流量的变动,就会使核算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也会导致整个核算系统的不平衡。

另一方面,对其他物量变动进行反映可以有效记录非生产资产在正常情况下进入和退出经济体系的现象。因为根据经济资产的定义,像自然资源、无形资产等非生产资产在发现或确认所有权之前,不是国民核算的对象,而当它被发现或确认之后,要首先作为其他物量变化纳入资产存量核算中。退出的情况也同样。

而在发生意外或不可测事件之后,可在其他物量变动账户中看出事件的后果或影响,有助于人们对意外事件的认识和处理。此外,由于机构单位分类变化或资产分类变化导致的资产变动也是属于其他物量变化记录的内容,因此其核算对于了解不同机构单位的资产结构、分布以及资产转换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那么,资产物量其他变动的具体内容到底有哪些呢?为了核算需要,SNA按照资产分类和变动的方式,将其作了主要的区分(见表6-4)。下面对资产其他物量变动账户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指标作简要的解释。

1.非金融资产的经济出现。非金融资产包括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经济出现”是资产负债变动核算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概念。它是指某种资产第一次出现在经济体系中,也就是说原来没有某种资产的记录,后来出现了。通常出现的这种资产并非生产过程的产物,而是在一些特定条件下(如勘探、考古、发掘等)发现得到的。与“经济出现”含义相反的另一个词则是“经济消失”。非金融资产的经济出现包含生产资产的经济出现和非生产资产的经济出现。

生产资产的经济出现,主要包含一些历史纪念物和贵重物品的首次被发现或承认。所谓历史纪念物和贵重物品是指具有重大意义或特殊价值的构筑物或场址、事件等。就历史纪念物而言,只有当其重大或特殊价值被首次认可或正式鉴定后才被认为是应该记录在资产物量其他变化账户上的经济出现。类似地,当还没有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一个具有较高文化或艺术价值的珠宝、古董、艺术品等珍贵物品被首次认可时,也是生产资产的“经济出现”。

非生产资产的经济出现,主要指自然形成的,或是一些以生产过程以外的方式产生的资产的增加。如报告期内新发现了可开采矿藏储量的增加,以及过去开采可能不经济,现在由于技术进步或资源相对价值变化而变得经济的矿藏,从而增加储量。另外像填海造田,开垦荒地等都会使原来没有的非生产资产出现或者使原来的非生产资产的存量增加。无形非生产资产的“经济出现”是指诸如专利财产权、可转让合同和可购买的商誉的创造或出现等。此外,非生产资产用途变化或结构变化引起的资产质量的上升,也属于“经济出现”。

2.非培育生物资源的自然生长。是指自然生物资源,如原始森林、港湾、公海鱼类、贝类等不在机构控制、培育和管理下完全自然的增长,视为自然生长的经济出现。

3.非生产资产的经济消失。非生产资产的经济消失主要指自然经济资产的耗减。如自然矿藏的自然消失和消耗而造成的地下资产储量价值的减少,由于开采及使用造成的自然森林、公海鱼类和其他非培育生物资源、水资源的减少、由于经济用途变化引起的非生产资产的质量下降,由于保护期满而导致的专利权的消失等都是非生产资产的经济消失。之所以单独列此核算项目,因为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只有产品和生产资产的消耗才能计入中间消耗、最终消费和非金融投资。经济活动对非生产资产的使用在原有的核算中是无法体现,因此有必要将它记录在资产的其他物量变化中。

4.灾害损失(巨灾损失)。巨灾损失是指由于意外大灾害造成的资产的毁灭和损失。这些意外大灾难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不可控制性。它可以指诸如大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特大飓风、特大旱涝等自然大灾害,也可以指战争、暴乱等政治事件,也可以指技术事故导致的如核泄漏等灾害。这些意外大灾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如异常气候造成的土地质量恶化、疾病流行、培育资产破坏;因地震灾难造成的建筑物、贵重物品、历史文物的毁灭;以及由于自然灾害或政治事件造成的货币或无记名证券的毁坏等等。上述损失应该计入巨灾损失中。

5.无偿罚没。这是指政府以非常手段占有机构单位的资产而不予全额补偿,这些手段不包括征税或罚款,因为征税和罚款已记录在生产和收入分配核算中。

6.其他非金融资产物量变化。它包括由于意外的淘汰、破碎等原因造成的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和存货的异常损失;资产由于环境影响(如酸雨、雨水过多导致的霉变)造成的建筑物、仪器外表的损失而导致的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提前报废损失;存货由于火灾、偷盗、虫害等造成的异常损失;还包括由于预期使用时间与实际使用时间的差异而导致的使用价值量的变化。上述变动均应记录在其他物量变化账户中。

7.其他金融资产物量变化。根据金融资产的定义,绝大多数的金融资产都存在着资产与负债的对称性特点。也就是说大多数金融资产是在债务人承认未来向债权人付款义务时产生,而在债务人履行义务后勾销。但仍有部分特殊的金融资产是不存在对应的负债的。如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等。这类金融资产不可能通过上述途径产生和消失。因此需要由资产数量其他变化账户进行核算和反映。如设置特别提款权的分配和撤销。此外,还有一些金融资产的消失是事先不可预料的,如债权人注销坏账、债务人破产等会发生不能偿还的债务,这些数量变化也需要在物量其他变化账户中反映。

8.由于分类和结构变化而引起的资产变化。这是指由部门之间机构单位分类的变化、部门内部组织结构变化以及资产负债分类变化等而引起的资产变化。例如:由于分类调整某机构单位从一个机构部门归类到另一机构部门,那么它的全部资产负债也从一个机构部门转移到了另一个机构部门,这时不同机构部门的资产负债数量就会发生结构性变化,这就是由于部门之间机构单位分类的变化引起的资产变化。再如:某公司本来作为一个独立法人存在,但由于被其他公司兼并,法人地位消失,该公司与兼并它的公司之间存在的全部债权和债务也就一笔勾销了,资产负债的数量和结构就会发生变化。反过来当一个公司在法律上分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构单位时,新的机构单位之间就可能出现新的债权和债务,资产负债的数量和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由于部门内部组织结构变化而引起的资产负债的变化。再比如,一笔资产的使用目的发生变化,如非货币黄金变成了货币黄金、耕地变成了建筑用地、商业用地改变为住宅,这将导致资产的数量和质量发生变化,这就是由于资产负债分类变化而引起的资产变化。上述内容也都应该记录在资产物量其他变化账户中。

综上所述,即使撇开交易因素和价格变动因素,资产和负债都可能经历上述种种物量变动。最终导致核算期初和期末的资产负债发生变动。而核算期内资产价格和负债价格的不对等,就是资产其他物量变化导致的净值的变化。

表6-4 资产数量其他变化账户

三、重估价核算

(一)重估价与持有损益

重估价是指对由于价格变动而引起的资产、负债及其净值的变化所进行的核算。这种变化纯粹是由于资产负债项目的价格变动而引起的,也就是说持有同样数量的资产负债,由于价格上涨或下降,使得经济资产的价值增加或减少,所以要进行价格重估。通常我们把这类资产负债的估价受益与估价损失叫做持有损益,或“名义持有资产损益”。其正值为收益,负值为损失。

正确理解持有损益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持有损益仅指由于持有资产而被动承受价格变动对资产负债价值的影响。任何交易行为或资产数量变动导致的资产增减与持有损益无关。也就是说,计算持有损益的前提就是该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保持不变。例如:投资者购买股票后,持股不动,到年底,股价涨了,相应地其持有的股票的价值也较购买当时增加了,这增加的部分就是持有收益。反之,如果购买股票后股价下跌,则年末核算时其证券市值较购买时减少,减少的部分就是持有损失。投资者购房的情形也是如此,如2009年初在海南购房的投资者,持有到年末时,就会欣喜地发现其所购的房子价值已经高出年初若干倍了。这时房子的数量和质量并未改变,只是因为当年国际旅游岛政策的推出,使得房价大大增值。这部分增加的价值就是持有收益。据此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固定资本消耗而导致的价值下降,资产在存储过程中因霉变而导致的资产价值下降、债券的溢价或折价发行造成的差额等等就不能算是持有损益了。

第二,只要在核算期内,任何时段持有的资产都可能产生持有损益,但这种损益只是理论值,不一定是实际实现的损益,只有当资产与负债在市场上变现时,损益才能真正实现。具体来说,名义持有损益有四种不同情况,一是整个核算期内持有的资产损益,等于期末资产负债表中的价值减去期初资产负债表中的价值,这个损益尚未实现;二是期初持有资产在期内被出售的收益,等于实际处置价值减去期初资产负债表中的价值,这个损益已经实现;三是在期内购置的资产并一直持有到期末的损益,等于期末资产负债表中的价值减去期初实际获得资产的价值,这个损益尚未实现;四是在期内购置并被处置的收益,等于资产实际处置的价值减去购置时的实际价值,这个损益已经实现。

第三,在理解资产负债损益时,需要注意持有者的身份及持有的资产的性质(资产还是负债)。对于资产所有者,资产价格上涨获得持有收益,资产价格下跌获得持有损失;对于负债承担者,当资产价格上涨时,获得的是持有损失,当资产价格下跌,则获得持有收益。一方面,对于资产来讲,价格上涨使所有者获得持有收益,价格下跌使持有者获得持有损失;而对负债来讲,正好相反,价格上涨给负债者带来持有损失,价格下跌则给负债者带来持有收益。核算中,每个机构单位既可以是资产所有者,也可能是负债承担者,它们既有资产,也有负债。综合结果,就通过净值的持有损益来表现。

为了对资产负债进行估价调整,国民经济核算中专门设立了重估价账户,用以记录由于价格变化而形成的持有资产的收益和损失。重估价账户的基本结构形式和内容见表6-5。

表6-5 重估价账户

① SNA分类中还包括: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经济总体合计、国外及总计四栏。因为表格篇幅所限,故省略。右边的分类与左边完全对称

表6-5是一个复合账户的形式,中间是交易及平衡项目,包括名义持有损益、中性持有损益和实际持有损益三个子账户,每个持有损益下面分别就非金融资产(又分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金融资产、负债、净值变化等项目进行核算。其中中性持有收益和实际持有损益的概念及计算将在下一部分中介绍。

重估价账户的左边记录的是各机构单位重估价形成的资产的持有损益,右边则记录重估价形成的负债的持有损益。资产持有损益与负债持有损益的差额反映由于价格变化引起的净值的增加额。

(二)名义持有损益的计算及分解

1.持有损益的计算

根据持有损益的定义,持有损益就是整个核算期由于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全部价值收益。对于某一特定的资产,持有损益的计算非常简单:即

G=(pt-p0)q

其中:G为持有损益,pt为期末或资产处置时点的资产价格,p0为期初或资产获得时点的资产价格,q为资产数量。

显然,当pt>p0时,持有损益表现为持有收益,G为正;当pt<p0时,持有损益表现为持有损失,G为负数;当pt=p0时,持有损益为零。对所有的非金融资产和股票等金融资产而言,持有损益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也可能为零,而对某些特殊的金融资产,如通货、存款、贷款等,因为票面价值不受价格影响,所以其持有损益始终为零。

以上是针对某一特定资产的情况,实际上一个机构单位往往同时拥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资产,所以计算其持有损益就需要将各种不同类型资产的持有损益相加。这种计算持有损益的方法叫直接计算法。

直接计算法需要掌握各机构单位分资产类型的期初、期末以及各个购置时点、处置时点的资产价格和数量资料,计算工作量巨大,对原始数据要求高,实际核算中很难做到。因此,实际核算中常用存量核算和积累核算之间的关系进行间接推导,也就是从核算期资产负债全部价值变化中,扣除期内交易变化和其他外生变化,从而求得持有资产损益。这种计算方法叫间接推算法。即

G=(期末资产存量-期初资产存量)-(交易导致的资产变化+资产其他物量变化)

如果一个机构单位核算期资产的持有损益和负债的持有损益不相等,其中的差额就是该机构单位由持有损益导致的净值的变化。

上面所提的持有损益,因为笼统地反映价格变化,又称名义持有损益。

2.名义持有损益的分解

为进一步分析研究的需要,我们可以将名义持有资产损益进一步分解为中性持有损益和实际持有损益。

中性持有损益是指资产价格与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幅度相同而形成的持有资产损益。它意味着资产的实际价值没有提高或降低。

实际持有损益是指资产价格相对于经济体中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或者说资产相对价格变化而形成的持有资产收益,反映了资产持有人实际购买力的变化。

名义持有损益=中性持有损益+实际持有损益

以投资者持有房产到期末为例,如果期初投资者持有的房产价值是100万,到期末,该房产的评估价值达到了120万。那么持有房产的名义持有收益是20万(120-100)。如果当年的物价指数为105%,即当年的物价上涨5%,则与物价变动一致的房价变动额就是5万(100× 5%),这5万元就是中性持有收益。也就是说如果房价仅仅从年初的100万涨到105万的话,那么这个房子的实际价值并没有改变,涨的5万元只是由于通货膨胀导致的。但实际上年底的房子估值有120万,那么20万名义持有收益中扣除通货因素增长的5万,剩下的15万就是实际持有收益,说明了房产的实际价值增值了15万,也可以说房子持有者的实际购买力提高了。

3.中性持有损益的计算

根据上面的例子,很容易容易理解中性持有损益的计算公式,即

其中,NG表示中性持有损益,p0q是资产在期初或购置时点的价值表示经济体中一般物价指数,通常可采用消费价格指数就表示物价变动的幅度(物价上涨率),将期初资产价值乘以物价上涨率就是与物价上涨率一致的资产价值增量,即中性持有损益。

可见,中性持有损益的正负与经济体中一般的物价水平有关。如果物价上涨,发生通货膨胀,则资产的中性持有损益为正数,资产所有者获得持有收益,相应的债务人承担持有损失;如果产生通货紧缩,则资产的中性持有损益为负,资产所有者获得持有损失,相应的债务人却得到了持有收益。

计算公式中,如果将中性持有损益除以期初资产,就是物价波动率。由于所有资产都是按照这样的物价变动率计算中性持有损益的,也就是说这种持有损益对所有的资产都一视同仁,所以称其为“中性”。中性持有损益与物价波动产生的资产损益持平,所以不会改变持有者的实际购买力,也就是说,中性持有损益的实质是为了保持资产持有者购买力不变而必须发生的持有损益。

4.实际持有损益的计算

根据实际持有损益的定义,实际持有损益就是名义持有损益扣除中性持有损益后的余额。如果用RG代表实际持有损益。那么

上式中,p0q是期初的资产价值是资产本身的价格指数是一般的物价指数。

显然实际持有损益就是资产本身价格超过一般物价水平后而得到的超额损益。RG的大小取决于特定资产(或资产组合)的价格变化相对于一般物价水平变化的高低程度。当时,实际持有损益为正,表现为资产所有者获得实际持有收益;当时,实际持有损益为负,意味着资产所有者获得实际持有损失。而当时,实际持有损益为零,这时名义持有损益就等于中性持有损益。意味着资产的实际价值并未发生变化,或者说资产持有者的实际购买力并未增加。所以,实际持有损益的实质是资产价格变动引起的实际购买力的变动。如果实际持有损益为正就意味着这笔资产产生了超额资源价值。

进一步地,由于资产的价格变动可以引起实际购买力的变化,因此实际持有损益可能会使不同机构单位(部门)之间的财富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分配。从这个意义上讲,甚至可以将实际持有收益纳入收入再分配的范畴。

综合而言,三种持有损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其数值大小既取决于资产本身的价格变化,也取决于一个经济体中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也与这两种价格变化的相对幅度有关。对资产进行重估价核算不仅可以掌握价格波动对经济存量的变动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还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特别是收入分配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积累核算与资产负债表的关系

狭义的积累核算是指针对“积累交易”进行的核算,包括固定资产的获得、处置和其他形式的固定资本形成,存货资产和贵重物品的获得与处置,其他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买卖以及各种各样的金融交易。这些核算内容我们在资金流量核算中已经涉及。广义的积累核算除了上述对积累交易的核算外,还包括对资产负债外生数量变动和持有损益进行的核算。这两个核算内容就是本章提到的“资产物量其他变化核算”和“重估价核算”。再联系本章第二节的资产负债存量核算,我们很快可以理出积累核算和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关系图(见图6-5)。

图6-5 资产负债表和积累账户的关系图

图6-5显示,期初到期末资产负债表存量变化,是由于核算期内发生的经济活动(源于交易因素)或其他活动的流量(源于外生因素和价格因素)沉淀的结果。这些流量由积累账户加以核算。积累账户中包括:反映交易流量的资本与金融账户;反映资产物量其他变动的资产物量其他变化账户和反映价格变动引起的其他流量的重估价账户。

对于某一特定资产,存在这样的恒等式:

1.期初存量+本期流量(核算期积累)=期末存量

(其中本期流量=本期由交易因素引起的资产负债变化+由外生因素引起的资产负债变化+由价格因素引起的资产负债变化)

2.期初资产(负债)存量+本期资产(负债)增加额-本期资产(负债)减少额=期末资产(负债)存量

或者  期初资产(负债)存量+本期资产(负债)变化净额=期末资产(负债)存量

3.资产-负债=净值

上述平衡关系表明,将期初资产负债表与核算期的四项积累核算(资本账户、金融账户、资产物量其他变动账户、重估价账户)叠加就可以得到期末资产负债表。其中四项积累核算集中起来,就是资产负债变化表,或者积累核算表。将资产负债表和积累核算表衔接,就得到了包含积累核算的资产负债表(见表6-6)。

表6-6 包含积累核算的资产负债表[7]

续表

根据表格中给定的符号表示,存量和流量之间存在以下平衡关系:

对于非金融资产:

NFA1=NFA0+DNFA=NFA0+(DPA+DNPA)

  =NFA0+(PAI+PAOC+PAHG)+(NPAI+NPAOC+NPAHG)

对于金融资产:

FA1=FA0+DFA=FA0+(FAI+FAOC+FAHG)

对于负债:

FL1=FL0+DFL=FL0+(FAI+FLOC+FLHG)

对于净值:

NV1=NV0+DNV=NV0+(S&CT+NVOC+NVHG)

上述平衡关系再一次说明了存量和流量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而包含积累核算的资产负债表完美地完成了资产负债表的动态衔接,也是进行资产负债变动综合分析的重要工具。

第四节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及分析应用

一、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资产负债核算就核算主体看,有机构单位的资产负债表、机构部门资产负债表和经济总体的资产负债表。其中机构单位的资产负债表是核算的微观基础,它的表式一般为会计制度中的资产负债表。由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指标构成。机构部门和经济总体的资产负债表是在机构单位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将各机构部门内各机构单位之间的金融债权债务关系相互抵销,形成按非金融资产、国内金融资产与负债、国外金融资产与负债、储备资产、资产负债差额五大类指标分类的资产负债表。编制机构部门和经济总体的资产负债表有以下两种方法。

1.直接法。直接法就是按照资产负债表的核算原则、方法和内容直接获取所需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加工、调整,形成资产负债表。核算所需数据有的来源于现有的宏观经济存量统计资料、有的来自会计上的资产负债表、有的利用典型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业务咨询等多种统计调查方式获取。将所收集的统计、会计、业务资料进行分解、归并、调整后,形成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其中资产负债表中主要的总量和结构数据由全国国有资产统计、城镇与农村集体资产统计、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资产负债年报数据、金融保险年报数据、证券统计年报、国际收支统计数据控制把握,先分别编制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的国外部门表,再组合完成资产负债综合表。

2.间接法。间接法是以直接法编制的基准年度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通过资金流量表及其他物量核算资料,利用数学上的外推法和内插法间接推导出报告期的资产负债表。

上述两种编表方法各有利弊,直接法是基本方法,间接法是直接法的延伸。从工作量看,直接法所需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更高,因为它需要收集大量的原始数据,其准确性很多程度上依赖于现有的统计或其他核算条件和基础;而间接法相对更节省时间,在收集资料上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但间接法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持。目前,我国的资产负债表主要采用直接法编制。

编制资产负债表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存量核算和流量核算要保持相互衔接。资产负债核算作为唯一的存量核算,它与国民经济的其他四大流量核算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要遵循统一的核算原则和方法,保证流量与存量的匹配和合理的转换。如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和投入产出核算中的资本形成总额应归结为资产负债核算中的非金融资产的存量的增加;资金流量核算中的金融流量应归结为资产负债核算中的金融资产或负债存量的变动;国际收支核算中的金融项目和储备资产变动应归结为资产负债核算中对外债权债务存量的增减。此外,资产负债核算在机构部门、资产项目的设置、分类上应该与其他几大核算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国民核算体系的完整和统一。第二,要注意国民经济资产负债表和会计资产负债表的差异和衔接。由于国民经济资产负债表所需的大部分数据来自不同机构单位的会计资产负债表,因此,会计核算资料是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的重要基础数据来源,但由于宏观核算和微观核算在核算范围、核算价格、经济分类及指标口径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编制宏观核算表时应遵循国民核算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对会计资产负债核算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转换。

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应用

(一)资产负债的总量与结构分析

首先,资产负债表可以直接提供重要的国情国力数据。因为在资产负债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不同机构部门或经济总体在某一时点所拥有的资产、承担的负债数据及净值的数据。这类数据是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由于这类数据既是历年经济积累的结果,又是下一时期经济运行的物质基础,因此它既体现了一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成果,又影响着未来经济运行的规模和质量。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结合资产分类、机构部门分类,还可以进一步对不同机构单位、不同的资产、负债的绝对数量、分布及构成进行比较分析。

就资产分类看,可以计算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分布及构成,非金融资产内部的生产资产、非生产资产的分布及结构以及生产资产内部固定资产、存货的分布及结构;也可以对金融资产、负债内部的各个项目计算结构或比例相对指标。就机构部门看,可以分析不同机构单位的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分布及其内部构成,结合分地区资料,还可以研究资产负债的地区构成。其中资产的分布分析对于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资产的部门或地区分布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生产资源的配置状况。

资产负债构成分析的常用统计分析指标有:

金融相关比率:通常计算某时点的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的比率来表示。该指标用来描述一国金融结构与实体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显示金融业发展速度和其物质财富的匹配程度;指标大小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或金融活动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该指标的分母也可以用国民财富(净值)来代替。此外,实际分析中还可以用报告期金融资产发行额(或货币发行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来进行金融相关比率分析。

资产负债比率:资产负债比率,或叫负债率,是指某一主体所承担的全部负债总额与其全部资产总额(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的比率。在企业财务分析中,这是衡量企业负债水平及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这一指标同样可以反映机构部门或经济总体的举债经营程度,以及偿还债务的能力。如果资产负债率过高,就存在着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从而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运作。此外,也可以将全部负债总额与净值进行对比,计算机构部门或经济总体的债务权益比率。反映国民财富(净值)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

金融中介率:是衡量一国金融机构化发展程度的统计指标。即计算常住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占整个经济总体的金融资产总额的比率。或者是一定时期常住金融机构所获得的金融资产占经济总体发行的全部金融资产的比率。该指标越大,反映金融机构化发展程度越高。

金融分布系数:金融分布系数是指某一机构部门所拥有的某种金融资产或负债在全部该种金融资产或负债总量所占的比重。这个指标在我们之前学过的资金流量投入产出分析中出现过。

反映资产负债结构的相对数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二)国民资产的利用效果分析

根据存量与流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原理,我们可以将资产、负债这些存量指标与国内生产总值、原始收入、营业盈余、税收总额等流量指标结合起来,计算资产利用效率,进行更为广泛的经济分析。常用的分析指标包括:

1.资本产出率=核算期国内生产总值/非金融资产总额(或全部资产平均余额)或=核算期国内生产总值/国民财富

上述指标的分子可以是经济总体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可以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分母可以是非金融资产,也可以是某种特定意义的资产,如固定资产、金融资产等,体现不同口径的资本产出率。

2.资金利税率=利税额/资产的平均占用额

资金利税率的分子可以是不同核算主体报告期上缴的利税总额,也可以采用经济总体的税收总收入,分母可以是全部资产,也可以是某种特定资产。对于各机构部门,分子的利税额还可以用各部门的原始收入、可支配收入代替,计算资产收入比率。

3.国外资金利税率=利用国外资金创造的利税额/使用的国外资金总额

4.贷款利税率=利税总额/国内贷款总额

……

除了对资产负债的总量、结构、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外,我们还可以结合一定时点的人口信息,计算人均的国民财富水平;如果结合历史数据,则可以进行资产负债的动态分析,掌握各年国民资产、负债总额和资产净值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并可以对影响国民财富变动的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练习与思考

一、名词解释

经济资产  生产资产  非生产资产  资产物量其他变化  重估价

净值  名义持有损益  实际持有损益  中性持有损益  经济出现

二、思考题

1.何谓经济资产?经济资产有哪些分类?

2.资产负债核算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资产负债的流量核算是指什么?

4.简述我国资产负债核算表的基本结构及核算内容。

5.利用资产负债表能进行哪些方面的统计分析?

三、单项选择题

1.资产负债核算中的资产是指              (  )

A.经济资产     B.生产资产

C.实物资产     D.无明确界定的资产

2.中性持有资产收益是指资产价格与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幅度(  )而形成的持有资产收益。

A.相同       B.不相同

C.大致相同     D.无关

3.下列不属于固定资产的项目是             (  )

A.各类房屋     B.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

C.在建工程     D.多年生经济林木

4.已知企业部门非金融资产总值10000亿元,金融资产总值6000亿元,该部门的金融负债8000亿元,则该部门的资产净值为(  )亿元。

A.12000      B.24000

C.2000       D.8000

5.以下哪种资产属于非生产资产             (  )

A.商品房      B.贵重物品

C.股票       D.商誉

四、多项选择题

1.资产负债估价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包括          (  )

A.按现行市场价格估价 B.交易双方同一估价

C.按历史成本价格估价 D.对固定资产的估价要考虑磨损价值

E.按不变价格进行估价

2.下列哪些资产属于资产负债核算的范畴         (  )

A.建筑物       B.存货

C.公海里的海洋生物  D.原始森林

E.名胜古迹

3.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产资产的有            (  )

A.人工培育的森林   B.原始森林

C.计算机软件     D.土地上的建筑物

E.土地

4.以下哪种变化属于持有损益              (  )

A.固定资本消耗引起的资产价值的下降

B.债券溢价发行造成的资产价值变化

C.投资者持有的美元因汇率变动而减少的收益

D.投资者持有某种股票因为股价变化而带来的收益或损失

E.年初购买房产年末增值的部分

5.下列变化属于资产其他物量变化的有          (  )

A.可开采的地下资源储量的增加

B.由于地震、海啸等造成的建筑物的毁坏

C.由于股票价格变动导致的收益的增减

D.由于资产保管不当而导致资产数量的减少

E.政府采取的对资产的无偿没收

五、综合分析题

查阅最近几年的资产负债核算表,对我国(或某地)资产负债的规模、结构、使用效率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注释】

[1]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1940)中明确提出了未消逝成本观。他们认为:“……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已经消耗的成本为费用,未耗用的成本为资产……”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资产是营业或生产要素获得以后尚未达到营业成本和费用阶段的那部分余额,是成本中未消逝的那部分余额。它着重从会计计量的角度来定义资产,强调了资产取得与生产耗费之间的联系。这是对资产的早期定义。

[2]由美国会计师协会所属的会计名词委员会在其颁布的第1号《会计名词》(1953)中提出来的。该公告认为:“资产是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某种东西。这一借方余额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或规则从结平的各账户中结转过来的,前提是这一借方余额不是负值。作为资产,它代表的或者是一种财产权利,或者是所取得的价值,有的则是为取得财产权利或为将来取得财产而发生的费用支出。”这一认识的基本特征是将资产视为借方余额的体现物。这种观点主要从会计结账技术的角度来理解资产。

[3]这是关于资产定义的颇具影响的一种观点。1957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恃的会计和报表准则》中明确指出:“资产是一个特定会计主体从事经营所需的经济资源,是可以用于或有益于未来经营的服务潜能总量。”这一提法,第一次明确地将资产与经济资源相联系。

[4]由1962年,穆尼茨与斯普劳斯在《会计研究论丛》第3号《企业普遍适用的会计准则》这一文献中最早提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企业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获得”。未来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的本质在于它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资产的确认或判断不能看它的取得是否支付了代价,而要看它是否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这种观点最接近于目前流行的观点。

[5]有关国民财产和国民财富的定义实际中并不清晰,有人简单地把两者等同起来,也有观点认为国民财产是劳动积累的成果,而国民财富除了国民财产外,还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6]实践中,通常有直线折旧和几何折旧两种形式。直线折旧是假定固定资产价值在各个时期的下降绝对值相同,即任何一年的固定资产折旧均是该类固定资产现期市场价值的1/L(L是使用寿命),直线折旧函数的一般公式为:d(s)=1-α/L,公式中,d(s)表示折旧函数,α是使用年龄,L是使用寿命。
几何折旧是指假定固定资产价值在各个时期的下降幅度或比例相同,几何折旧函数的一般公式为:公式中,表示折旧函数,是折旧率,是使用年龄;其中,R是余额递减率,有多种计算方法,通常O<R<2,L是使用寿命。

[7]参见高敏雪等:《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