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乡镇全力推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乡镇全力推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时间:2022-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部分 专题报告1 农业和农村经济2007年,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农惠农政策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粮棉等主要农产品增产,农民收入增加较多,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主要农村经济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初计划。

第二部分 专题报告

1 农业和农村经济

2007年,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农惠农政策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粮棉等主要农产品增产,农民收入增加较多,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主要农村经济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初计划。全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422.8亿元,增长4.7%;农民人均纯收入3997元,增长16.9%。

1.1 2007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一)农业生产情况

1.粮棉等主要农产品增产。国家继续实行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高。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510万亩,增加181.5万亩;粮食总产2287.4万吨,增加77.3万吨,增长3.5%。棉花种植面积627.9万亩,增加54.9万亩;总产45.3万吨,比去年略增。蔬菜、瓜果、茶叶、中药材等面积、产量继续增加。油料由于比较效益低于粮食,种植面积1911.75万亩、减54.9万亩;总产281.84万吨,增2.09万吨,增长0.7%。

2.畜牧业恢复性快速增长。中央和省相继出台补贴母猪生产、鼓励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创建畜牧大县、加强疫病防控等系列措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加快,全年建成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小区1591个,增加580个。全年生猪出栏3790.35万头,肉类总产量391.9万吨,禽蛋产量142.7万吨,牛奶产量15.3万吨,分别增长10.8%、12%、14.3%和10.4%。

3.名特优水产品突破性发展。省政府出台“创建水产大县”的政策后,各地积极转变水产养殖方式,调整品种结构,初步形成了养殖生态化、品种名特优化的发展格局,传统“四大家鱼”逐渐被小龙虾、河蟹、斑点叉尾鮰、黄鳝、黄颡、鲟鱼、武昌鱼、龟鳖、鳜鱼、青虾等10大新品种所取代。板块渔业、休闲渔业、生态健康养殖等新型渔业模式快速发展,全省休闲渔业建设水面超过100万亩,增加40万亩;实施无公害健康养殖面积达到710万亩,增加100万亩;种青养鱼面积达200万亩,增加50万亩;网箱养殖、鱼猪(鱼鸭)立体生态养殖等高产高效模式达到150万亩,增长50%。品牌渔业和特色渔业方面,初步形成了潜江小龙虾,梁子湖大闸蟹,仙桃黄鳝,宜昌鮰鱼、鲟鱼,鄂州武昌鱼,武汉、应城京山龟鳖,荆州黄颡鱼等新格局。全年水产放养面积1037万亩,增加12万亩,增长1.2%,水产品总量达到370.69万吨,增加39.3万吨,增长11.9%。名特优品种放养面积达700万亩,增加30万亩,增长4.4%。其中小龙虾135万亩、增加100万亩,总产量13.5万吨,增加10万吨,居全国第一。

4.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政府更加重视生态建设,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12.6万亩。其中杨树92.3万亩,板栗19万亩,国外松23.4万亩,竹类13.3万亩,中药材7.8万亩,特色经济林58万亩。新增封山育林102.3万亩,完成中幼林抚育382.5万亩,迹地更新4.01万亩,低产林改造12.6万亩,大田育苗15.1万亩,完成义务植树6840万株。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1.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湖北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化建设投入力度,全年建成优质稻基地1511万亩、增加311万亩,优质专用小麦板块核心区140万亩、增加40万亩,优质棉花板块300万亩、增加100万亩,“双低”油菜板块核心区205万亩、增加11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400万亩、新增50万亩,精品茶园100万亩、增加30万亩,均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苎麻柑橘桑蚕、板栗等板块建设稳步推进。

2.龙头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湖北省政府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双月办公会议制度,现场解决问题,落实省直部门帮扶责任,培育好的环境,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较好。全省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70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18家,增加75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2家,居全国第10位。新增中国名牌产品中有11个是龙头企业产品,有3个是中国名牌农产品。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平均增幅20%以上,其中稻花香集团销售收入22.7亿元,增长48.3%,国宝桥米公司销售收入9.2亿元,增长115%。粮棉油肉等深加工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稻花香、武汉双汇、新元粮油、统一食品、枝江酒业、安琪酵母、宜昌双汇、劲牌酒业、孝棉集团、裕波纺织集团等10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同时,水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加快,武汉高龙、湖北神鹭等一批小龙虾加工企业已投产或即将投产,洪湖德炎、宜都天峡、枝江世联、仙桃外婆家等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3.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全省各地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社(协会)步伐加快。预计全省农村专业合作社(协会)发展到4748家,新增373 家;入会(社)人数213万人,增加12万人,为发展“企业+基地+合作社(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以“六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为重点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1.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湖北省政府整合各种渠道资金4亿元,用于全省40万口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全年实际建成沼气50万户、三格式卫生厕所20万户。

2.饮水安全工程进展顺利。争取中央资金3.19亿元,安排省级贷款4.57亿元,用于全省300万人的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全年实际完成309万人的建设任务。

3.加快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建设。争取国家安排农、林、水利血防专项资金1.5亿元,用于四湖、汉北河等重点流域和16个重疫县(市、区)的血防综合治理。水改旱、养鱼灭螺、家畜圈养、安全饮水、河道疏挖、抬洲降滩、堤防及渠系整治、抑螺防病林等农林水血防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4.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全年共投资7.6亿元,建成通乡油路1190千米;投资49.9亿元,建成通村油路24373千米,通村油路通达率达到73%,超额完成年初计划目标。

5.推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新建或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0822个,其中新建4650个;建设乡镇文化站100个,有力改善了农村党员、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条件。

(四)农民收入情况

由于政策好、价格高、人努力、天帮忙,农民收入增加额有望再创历史新高。据对全省33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97元,同比增加578元,增长16.9%。从结构看,工资性收入1451.9元,增加252.7元,增长21.1%;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2151.6元,增加281.8元,增长15.1%;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收入243.7元,增加18.4元,增长8.2%;转移性收入116.7元,增加17.57元,增长17.7%;财产性收入33.5元,增加4.69元,增长29.2%。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农资价格高位运行。据省调查总队调查,9月份农资价格同比上涨9.4%,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农资价格上涨6.2%,同比扩大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服务、农用机油、农用手工工具、饲料等价格分别上涨8%、7.9%、7.3%、5.6%。国产复合肥、尿素氯化钾、农用0#柴油、地膜等农资价格同比上涨8.7%~18%。受农资价格上涨影响,农村居民生产费用增加,1—9月全省农户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为823.8元,比上年增加50.2元,增长6.5%。农资价格上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推高了农产品价格。

2.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不牢固。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年久失修、排灌设施不配套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许多病险水库泵站带病运行,沟渠塘堰淤塞严重,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低。二是农业动植物疫病虫害发生风险较高,稻飞虱、禽流感、生猪蓝耳病、松材线虫病等疫病虫害发生频率较高、传播快、危害大,应急机制不健全。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不快、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水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农产品质量监测和检测体系不完善。四是务农劳动力呈现数量和素质“双下降”趋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内部劳动力短缺;留守劳动力体质和文化素质下降,制约了新技术、新农艺的推广。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仍然不足。国家和省虽然大幅增加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但总体上仍然不足,且部分项目投资渠道过多,投资效率不高。大部分县市财力紧张,中央投资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比重偏低。

4.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增加近580元,但工资性收入增长和农产品价格上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依靠优化农业结构、发展优势和特色农业、改善农产品品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内涵式的收入增长机制尚未建立,农民增收的渠道仍然不宽。

1.2 2008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基本思路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优势农产品基地和特色板块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百镇千村”工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预期目标

第一产业增加值比2007年预计增长4%;粮食总产2312万吨,比2007年增加25万吨;油料总产290万吨,比2007年增加15万吨,增长5.4%;棉花总产45万吨,与2007年基本持平;肉类总产量420万吨,比2007年增加30万吨,增长8%;水产品总产量390万吨,比2007年增加20万吨,增长5.4%;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比2007年增加300元,增长8%。

(三)工作重点与主要措施

1.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切实抓好粮棉油猪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发展特色农业,确保市场稳定供给和农民增收。一是加强粮棉油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抓好黄冈市、荆州市、孝感市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争取国家批准新建荆门市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以农田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21个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县的标准粮田建设。进一步落实项目建设条件,抓好宜昌市、黄冈市国家大型油菜生产基地建设。深化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做好天门市、潜江、仙桃、黄梅等7个县(市)国家棉花基地建设的项目储备工作。二是加快发展优势和特色农产品。用好板块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资金,巩固和加强优质水稻、优质棉花、“双低”油菜、专用小麦、精品茶(果)园、绿色蔬菜等九大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力争新增优质茶园5万亩、优质果园15万亩、食用菌3500万平方米。三是推进畜牧养殖小区建设。结合畜牧大县创建活动,鼓励家畜及水禽规模养殖,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重点户)建设。抓好奶牛业发展规划,扶持一批500头奶牛基地。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四是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调整水产品种结构,扩大名特优水产养殖,新增小龙虾、河蟹、斑点叉尾鮰、黄鳝等10大名特优品种养殖面积100万亩,扶持创建一批水产大县和强县。

2.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抓好60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争取国家安排15处以上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新开工,继续实施32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争取国家支持15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力争完成50座病险水库整险加固主体工程。推进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二是加强高产农田建设。加强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国家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项目的规划指导和资金整合,提高投资效益,建设高产农田100万亩。三是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森林保护、湿地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搞好石漠化治理工程试点。启动低产林改造工程,逐步将现有500万亩低产林改造成高效经济林或速生丰产林。四是加强地力建设。结合实施沃土工程、农村沼气工程等项目建设,引导农民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五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重点推广粮、棉、油、高效经济作物四项综合机械化技术,力争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3%,提高3个百分点。

3.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强优质粮、棉、油、畜牧、水产标准化生产,推行统一提供良种、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产品标准,逐步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比重。贯彻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逐步健全质量追溯、环境评价、投入品监管、包装标识、例行监测等制度。推进产业化经营,用好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投资和龙头企业贷款信用担保平台,力争再培育3~5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加强上市辅导,支持具备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加强品牌开发力度,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4.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按照《湖北省“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的要求,继续以“六改五通”为重点,解决好农民生产生活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方筹措资金,解决3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根据农村发展实际,优化农村沼气建设区域布局,提高工程质量,提高联户沼气和大型沼气池比重,新建沼气池40万口。优化规划,整合农、林、水利等血防专项资金,抓好四湖、汉北河、通顺河、富水等重点流域和16个重疫区县(市、区)的血防综合治理。加强通乡油路850千米、通村油路12000千米。抓好乡镇文化站和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百镇千村”工程、“万乡千村”和“双百”市场工程。

5.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技推广公益性服务体系,尽快建立起一支以公益型推广服务机构为主体、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新体系,为农民提供便捷的技术服务。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支持和鼓励发展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合作社。加快建立农村沼气、安全饮水工程的使用维护体系,确保两大“民心”工程持久发挥效益。逐步建立和完善农资供应、农机(技)服务、信息咨询、动植物防疫(病)、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收购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力争培训农村劳动力80万人。

6.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强“菜篮子”和“米袋子”工程建设,确保粮食、棉花、油料、肉类、蔬菜等重点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健全大宗农产品供应和价格变动的监测预警制度,做好市场供应和价格应急预案。进一步健全农经形势分析制度,完善监测指标,跟踪生猪、油料、粮食、棉花、水产品等价格变化,及时提出应对措施。

7.稳步推进农村改革。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促进乡镇职能转变。深化事业站所改革,加快建立和巩固“以钱养事”的新型农村公益服务体系。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深化国有农牧渔良种场改革,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示范作用。积极化解乡村债务,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推进城中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新型农村产权制度。推进农村公共产品使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机制。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