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因

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因

时间:2022-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因仅仅了解产业结构的阶段性变化规律是不够的,尚需进一步寻找推动这种变化的原因。从深层次来看,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演进的机理就在于它导致了不同产业生产率上升率的差异,一般来说,技术进步快的产业,生产率上升快,反之则慢。(二)需求数量及需求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增长,社会的需求结构,人们的消费结构都将发生变化。

第四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因

仅仅了解产业结构的阶段性变化规律是不够的,尚需进一步寻找推动这种变化的原因。根据作用力的来源划分可把全部动因分为两类,即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

一、内部动因

产业结构演进作为经济运动的客观过程,必然是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促成的,找到这些因素并分析其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有助于揭示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核心内容。

这些内部动因是指那些决定和影响各产业之间此消彼长的技术经济因素。

(一)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本推动力,由于各个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不同,创造、吸收和采用新技术的能力各不相同,因而造成各产业间效率和扩张速度不同。

例如,在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之间,第一次产业创造、吸收和采用新技术的能力明显低于第二次产业。在经济活动的技术水平很低且技术进步十分缓慢的时期,第一次产业由于占用了大量劳动力而拥有很高的比重。但是,进入现代经济社会后,技术创新增多,技术进步加快,第二次产业吸收的劳动力资源迅速增多,劳动效率迅速提高,因而造成第二次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必然趋势。

在工业内部,技术进步也是推动工业结构演变的根本力量,无论是重化工业化、深加工度化还是知识技术集约化,从根本上说都是技术进步造成的。技术进步通过能源利用转换、生产工艺革新以及机器装备改造和更替,从而改变产业部门的技术基础,但由于各个产业创新和吸收新技术的能力不同,产业吸收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和提高劳动效率的不同,从而促进各产业之间相对比重的变化。

具体说来,一是为适应新能源的出现而进行的设备更新和新能源的利用,导致冶铁业、采煤业和早期机器制造业的兴起。19世纪,随着电力部门的建立,各种电力和机械部门相继产生。20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导致了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部门的蓬勃发展。二是随着能源利用的转换,一些新工艺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普遍采用,也促进了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以电力使用为例,电力机械取代了笨重的蒸汽机驱动的各种机械,还产生了电机的发明,推动了汽车、飞机和拖拉机制造业的兴起。三是能源利用的转换,新生产工艺的采用,为原有产业的改革提供了可能。如电力使用所带来的电力机械、化学工业的发展,为轻纺工业、采矿业、冶金业、运输业等产业部门的改造提供了先进技术手段和物质保证。

技术进步无论是带来新兴产业的诞生,还是推动原有产业的改造,在促使产业部门技术基础的变更和生产率上升方面是共同的。但在各产业相对比重变化方面的作用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即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新兴产业的诞生和成长,会使新兴产业的相对比重逐渐上升,而经济技术改造的原有产业的相对比重会随之下降,一旦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取得主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时,产业结构的面貌和性质也会随之发生根本变化,形成具有某一历史时期特征的产业结构。

从深层次来看,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演进的机理就在于它导致了不同产业生产率上升率的差异,一般来说,技术进步快的产业,生产率上升快,反之则慢。生产率上升快意味着投入减少、成本降低、收益增加的速度加快,各产业之间存在着由于生产率不同而产生资源移动。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生产率上升率的差异表现为重工业比轻工业高,加工工业比原材料工业高,新兴产业比传统产业高,所以产业结构呈现出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的趋势。

(二)需求数量及需求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增长,社会的需求结构,人们的消费结构都将发生变化。这不仅是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而且是工业结构发生变化的一种动因。

管理学里,对人们的消费欲望和结构变化规律的研究是很盛行的。其中有一种见解,即把人们的消费欲望和结构分成了三个层次(阶段)。

第一,在人们还处于较低收入水平的阶段时,消费结构中的主要部分是解决温饱问题:一是要吃饱,二是要穿暖。从消费欲望和结构的发展阶段来说,是处于“生理性的需求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然而,正如恩格尔定理所指出的那样,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中用于饮食的部分将减少,这意味着人们要求更多地消费工业品,这是工业化能够起步在需求结构上的根据。饮食支出比重的减小,自然使人们的消费需求首先移向穿、用。这是工业化首先从轻工业,特别是从纺织工业起步的需求结构上的根据。

第二,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将进入“追求便利和机能的阶段”。这种消费欲望的结构的变化意味着人们要求逐步增加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此同时,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还意味着为资本大量积累提供了可能。工业投资的增加,特别是资本密集型的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必然要求资本资料工业的大发展。这两者是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必然出现重工业化趋势在需求结构上的根据。

第三,人们的消费结构演变的第三个阶段是“追求时尚与个性的阶段”。人们的消费欲望出现多样性和多变性。工业生产方式亦由少品种、大批量的大量生产方式,发展到多品种和小批量的生产方式。消费需求的这种特点,正是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必然出现的一种根据。

人们对某一产业的产品的需求,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相关性,在经济学中用“需求的收入弹性”(简称收入弹性)来描述。

某产品的收入弹性=该产业产品的人均需求增加率/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

通过对收入弹性系数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是生产高收入弹性的产品的产业将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更大的份额。一般地说,农产品的收入弹性不断低于工业品;轻工业产品的收入弹性又不断低于重工业产品。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不同产业的产品,其弹性系数是不相同的,这种现象还可以通过人均国民收入不同水平的国家的比较中看出来。一是在某一时点上,不同工业部门的产品在收入弹性上的差异,显示在这一时点上工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和方向;二是各工业部门之间在不同时点上收入弹性的显著变化,显示工业化的阶段性和工业结构质的变化。

(三)供给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所谓供给结构是指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的拥有量及相对价格的结构。广义的供给结构也包括技术资源,由于不同产业之间技术进步的速度不同而造成各产业之间“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长”,从而影响产业结构演进,这一内容已在“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中做过分析,故这里着重分析劳动力因素和自然资源因素变化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一般来说,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劳动力费用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较快。反之,劳动力资源稀缺的国家,劳动力费用高,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较快。当然,劳动力的供给不仅指劳动力的数量,而且包括劳动力的质量。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的人员越多,新兴产业发展越快。反之,劳动力质量差,数量多,就会停滞于传统产业,影响产业结构的改造。但是,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就业人口多容易导致产业结构非高度化。因为在劳动就业负担过重的情况下,首先,产业结构会趋于粗放增长的状态,使资源要素向加工业倾斜,基础产业相对落后。另外,产业结构的变动相对提前,在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上提前发动或加速工业化进程。其次,产业结构趋于劳动密集型经济。由于重点发展技术简单、投资少又能为社会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轻纺工业,因此会导致工业结构“轻型化”;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数是中小企业,因此,会引起产业组织结构朝小型化方向发展,降低规模经济效益。最后,产业结构将放慢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为了保证社会稳定,避免过多的失业,产业结构要保证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其结果必然是现有的生产资料过多地吸收了劳动力,出现“在职失业”的现象。而且由于企业中大量冗员,必然阻碍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阻碍产业结构的演变。

自然资源的状况是影响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这种影响表现为三种情况:

(1)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影响一国产业结构的基本构成。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自然资源贫乏,那么原料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则小,社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燃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进口,如日本就是这种情况。如果一个国家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或有新的资源被开发,那么围绕这些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产业所占比重会增大。

(2)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影响一国产业结构政策的选择。如同样都是小国,拥有丰富资源的国家往往倾向于把经济发展重点集中到初级产品上,因为初级产品的开发成本较低。而拥有少量资源的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则要把经济的重点放在加工业,尽管其开发成本较高。

(3)自然资源的禀赋条件对产业结构的未来发展有影响。一般来说,珍贵的资源对产业结构有重大影响,而普通资源则对产业结构影响较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资源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会递减。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物美价廉的人造合成材料大量生产,对工业结构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19世纪,工业生产是建立在农产品、矿产品等天然原料基础之上的,在现代工业发展中,各种合成材料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这些新型材料不仅能代替钢铁、木材、水泥、棉花等传统产品,而且在许多方面是这些传统材料所不及的。再如,由于技术进步,会使现有的传统材料的利用率大大提高,用途不断扩大,同样多的原材料可以比过去生产出更多的产品。综合利用会使加工业深化,把以前被视为废物的资源也充分利用起来。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弥补自然资源不足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二、外在动因

产业结构演进的外部动因主要是指产业结构演进中的政府作用和国际贸易与分工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绝大多数国家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以指导经济发展。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有时也确定限制发展的产业),并通过制定产业结构政策以实现优先发展的目标。如果一个国家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科学地选择优先发展的产业(在大多数情况下称为主导产业或主控产业),制定出相应的扶植政策,就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循着高度化的方向演进,并大大缩短这一演进过程的周期。如果缺乏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和产业结构内在机制自发地演变,产业结构的演进周期将会十分漫长,升级速度缓慢。例如,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产业结构演进基本上靠内在机制起作用,工业化花费了200多年的时间。而后发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依靠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科学选择和优先发展重点产业,在重点产业的带动下,只用二三十年就使产业结构进入了高度化阶段,并使日本经济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二)国家收入分配政策及财税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及财税金融政策都能调节国民收入的初级分配而直接影响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进而间接地影响产业结构变化。抛开进出口和流通环节不谈,在一定的生产发展水平下,社会需求结构的形成首先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这是因为社会经济运行主体可分为居民、企业、政府三个层次,不同经济主体的收入和支出比重构成不同的社会需求结构。这种需求结构又通过投资和消费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从投资来看,主要有企业投资、政府投资和居民投资;从消费来看,有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社会集团消费。如果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那么生产性需求增长快,重工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大,产业结构会朝重型化倾斜。如果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实行平均化分配政策,居民消费档次拉不开,容易导致消费的“同步性震荡”,即对某种产品的消费同时起步,同时增加,同时饱和。在资源供给短缺的条件下,这种状况会加剧市场供求矛盾,给产业结构正常演进带来更大的困难。

(三)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积极发展外贸和参与国际分工,有利于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一时难以形成或根本不具备的供求条件,有利于产业结构演进。国际贸易对国内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比较利益机制来实现的。国际比较利益是建立在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的基础上的。由于存在这种差异又引起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一国密集地使用其丰富的、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其成本相对便宜,在国际贸易中会取得比较利益。

这种生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将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即一方面引导该国在产业结构选择上倾向于某种类型的产业模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另一方面,这种相对成本较低的专业化生产,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从而反过来又有利于进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