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今年新疆基建投资

今年新疆基建投资

时间:2022-06-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疆共有47个民族,其中世居民族有13个。新疆是我国战略要地、资源宝地、旅游胜地。新疆共有大小河流570多条,地表水年径流量884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25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平均值的2.25倍;全区农林牧可直接利用土地面积10.28亿亩,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以上。在我国旅游资源六大类68种基本类型中,新疆至少有56种。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1%。

第一章 新疆经济社会和能源发展总体情况

第一节 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基本概况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土地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周边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八国接壤,陆地边境线总长5600多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新疆共有47个民族,其中世居民族有13个。2012年底总人口达2232.78万人。

新疆是我国战略要地、资源宝地、旅游胜地。一是水土资源丰富。新疆共有大小河流570多条,地表水年径流量884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25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平均值的2.25倍;全区农林牧可直接利用土地面积10.28亿亩,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以上。二是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38种,其中有6种储量居全国首位,23种储量居西北首位,41种储量居全国前十位。三是旅游资源类型齐全,自然景观神奇独特,民族风情、人文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在我国旅游资源六大类68种基本类型中,新疆至少有56种。新疆曾是历史上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我国连接中西亚、欧洲的重要陆路通道和向西开放的门户,有17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12个二类口岸,实施“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内引外联”的对外开放战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非常突出。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综合

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530.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0.57亿元,较上年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3560.75亿元,较上年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2649亿元,较上年增长12.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909元,较上年增长10.8%。按当年平均汇率折合5372美元。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1%,其中轻工业下降5.9%,重工业下降2.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3.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6%。

(二)农业

农作物播种面积7705.82万亩,较上年增长3.1%。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含薯类) 3196.76万亩,较上年增长4.1%;棉花播种面积2581.24万亩,较上年增长5.1%;油料播种面积363.51万亩,比上年下降8.3%;甜菜播种面积123.95万亩,较上年增长9.5%。粮食产量(含薯类)1273万吨,比上年增长3.9%;棉花产量353.95万吨,较上年相比增长22.2%;油料产量59.04万吨,较上年下降11.6%;甜菜产量577.19万吨,较上年增长11.2%。水果(含果用瓜)产量1222.10万吨,较上年增长18.0%,其中园林水果736.75万吨,较上年增长22.5%。年末牲畜存栏4333.25万头(只)。全年牲畜出栏3737.30万头(只),较上年增长3.6%。肉类总产量133.83万吨,较上年增长6.0%。其中,羊肉产量48万吨,较上年增长3.5%;牛肉产量36.20万吨,较上年增长7.0%;猪肉产量30.20万吨,较上年增长1.3%。牛奶产量132.20万吨,较上年增长1.3%。禽蛋产量25.90万吨,较上年增长1.1%。水产品产量12.53万吨,较上年增长7.2%。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968.27万千瓦,较上年增长9.6%。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4.26万台,较上年增长16.1%。小型拖拉机33.49万台,较上年下降4.1%。化肥施用量(折纯)192.27万吨,较上年增长4.9%。农村用电量75.81亿千瓦时,较上年增长5.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部工业增加值2929.90亿元,比上年增长1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04亿元,增长12.7%。其中,轻工业207.24亿元,增长14.0%;重工业2596.76亿元,增长12.5%。石油工业1386.17亿元,增长4.1%;非石油工业1417.83亿元,增长21.8%。公有制经济2155.23亿元,增长10.7%;非公有制经济648.77亿元,增长21.0%。中央企业1903.47亿元,增长8.0%;地方工业900.53亿元,增长22.4%。

在自治区重点监测的十大产业中,有色工业104.44亿元,增长43.4%;电力工业257.62亿元,增长31.8%;化学工业280.83亿元,增长25.2%;钢铁工业96.64亿元,增长18.5%;煤炭工业141.61亿元,增长17.4%;纺织工业40.30亿元,增长15.1%;农副食品加工工业44.66亿元,增长11.6%;装备制造工业56.88亿元,增长11.3%;石油工业1386.17亿元,增长4.1%;汽车工业4.78亿元,增长3.0倍。

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41.53亿元,下降31.5%。实现利润总额841.67亿元,下降7.5%。

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630.8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总产值1614.74亿元,增长20.5%。(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58.38亿元,比上年增长35.1%。其中,城镇投资5593.81亿元,增长35.0%;农村投资664.57亿元,增长36.3%。

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14.52亿元,增长23.9%;第二产业投资3075.49亿元,增长33.4%;第三产业投资2403.80亿元,增长37.7%。在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2988.09亿元,增长33.0%,其中,制造业投资1517.83亿元,增长41.0%。

在城镇投资中,国有投资3281.07亿元,增长30.8%;民间投资2268.79亿元,增长43.8%。涉及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投资1381.79亿元,增长41.0%。基础设施投资1639.82亿元,增长36.5%。房地产开发投资606.09亿元,增长17.4%。其中,住宅投资444.27亿元,增长6.7%;办公楼投资12.08亿元,下降22.2%;商业营用房投资97.61亿元,增长70.5%。房屋施工面积6896.55万平方米,增长25.8%;竣工面积1736.17万平方米,增长36.7%。商品房销售面积1430.31万平方米,下降17.2%;销售额560.45亿元,下降8.6%。

(五)国内贸易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8.99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8%。按经营地划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42.24亿元,增长15.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56.75亿元,增长13.8%。

按行业划分,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553.37亿元,增长14.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45.62亿元,增长19.5%。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食品类零售额增长18.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5.7%,金银珠宝类增长22.5%,家用电器和音像制品类增长2.4%,家具类增长7.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2.5%,汽车类增长4.2%。

(六)对外经济

货物进出口总额251.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出口193.47亿美元,增长15.0%;进口58.24亿美元,下降2.8%。口岸进出口货运量4112万吨,增长18.6%。

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国有企业进出口68.83亿美元,增长0.1%;集体企业2.44亿美元,增长11.2%;外商投资企业2.74亿美元,下降17.6%;私营企业177.70亿美元,增长15.4%。新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56个,比上年增长12.0%。合同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5个,下降20.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8亿美元,增长21.8%。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货运量6932.70万吨,比上年增长0.4%;公路货运量61850万吨,增长10.5%;民航货物吞吐量14.30万吨,增长23.3%。

客运量2162.10万人,增长8.0%;公路客运量52473万人,增长9.5%;民航旅客吞吐量1727.60万人,增长21.4%。

年末铁路营业里程4914公里,增长9.7%;公路里程16.56万公里,增长6.8%,其中高速公路2276.80公里,增长56.1%。

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211.07万辆(包括三轮车和低速货车),增长24.3%,其中,私人汽车147.46万辆,增长30.3%。

电信业务总量246.70亿元,增长16.0%;邮政业务总量18.17亿元,增长31.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40.10万户,下降0.1%。固定电话普及率每百人24.5部。新增移动电话用户337.60万户,年末达到2008.50万户,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397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90.9部。互联网宽带用户255万户,增长22.1%。

接待入境旅游149.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1%;旅游外汇收入5.51亿美元,增长18.4%。接待国内旅游4711万人次,增长23.0%;国内旅游收入542亿元,增长31.8%。(八)财政和金融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09.10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税收收入698.90亿元,增长17.8%。地方财政收入1251.80亿元,增长20.3%。全口径财政收入1921亿元,增长16.1%。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719.70亿元,增长19.1%。地方财政支出3079.50亿元,增长18.5%。

年末金融机构(含外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2330.89亿元,比年初增加194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单位存款余额6588.72亿元,增长18.2%;个人存款余额5305.81亿元,增长19.7%。

年末金融机构(含外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914.00亿元,比年初增加1640.93亿元,增长26.2%。其中,短期贷款2759.29亿元,增长22.6%;中长期贷款4635.42亿元,增长23.4%。个人消费贷款752.90亿元,增长24.7%。

年末拥有境内上市公司39家,比上年增加2家,总股本266.68亿股,比上年增长15.1%;股票市价总值2520.93亿元,增长12.9%。全年通过发行、配售股票共筹集资金204.29亿元,增长30.3%。

法人证券公司1家,证券营业部62家,证券交易额4000.32亿元;期货公司2家,期货营业部10家,期货交易额8851.68亿元。

保险公司各项保费收入23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寿险113.68亿元,增长10.5%;财产险93.68亿元,增长19.3%;健康险19.19亿元,增长25.2%;意外伤害险9.01亿元,增长30.3%。

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支出80.12亿元,增长39.4%。其中,财产险赔款50.34亿元,增长47.1%;寿险给付20.33亿元,增长31.1%;健康险赔付7.22亿元,增长15.8%;意外伤害险赔付2.23亿元,增长47.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共有普通高等学校34所,比上年增加2所。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5701人,增长14.7%。在校研究生15456人,增长9.6%;毕业生4073人,增长19.1%。本专科招生7.80万人,增长4.9%;在校生26.87万人,比上年增长3.9%;毕业生6.46万人,增长1.2%。

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8.68万人,下降3.8%;在校生23.53万人,下降3.2%;毕业生7.13万人,增长10.5%。普通高中招生15.53万人,下降0.8%;在校生44.07万人,增长1.8%;毕业生13.51万人,增长4.3%。初中招生31.44万人,下降3.5%;在校生94.32万人,下降3.4%;毕业生31.95万人,下降2.7%。小学招生33.17万人,增长2.9%;在校生190.08万人,下降1.0%;毕业生32.10万人,下降2.0%。特殊教育招生1137人,增长21.1%;在校生4909人,增长3.7%。幼儿园在园幼儿69.43万人,增长6.6%。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8%;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升学率为97.9%;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净入学率为97.7%;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升学率为84.7%。

安排自治区级科技计划项目1924项。其中,科技支撑计划167项;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114项;科技兴新项目131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52项;科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34项。这些项目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36项。

年末拥有县以上部门属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18个。其中,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93个,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8个,社会与人文科学领域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6个,转制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1个。

年末拥有重点实验室33个,批准成立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其中,国家级4个。组建期内的工程技术中心73个。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30个。

年末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60个,自治区级高新技术工业园区4个。生产力促进中心61个,其中国家级示范中心9个。国家级创新型企业5个,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个。

年末受理专利申请7044项。其中,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679项,占23.8%;获得专利授权3440项,其中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51项,占13.1%。签订技术合同1532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49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达5.33亿元。

(十)文化和体育

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109个,文化馆108个,公共图书馆102个,博物馆73个,国家综合档案馆109个。拥有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8座,广播电视台88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64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5.3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62%。有线电视用户216.81万户,比上年增长5.4%,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00.28万户,比上去增长7.6%。广播电视农村直播卫星用户121.51万户。拍摄故事片1部,译制少数民族语故事片256部。

建成11个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6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个全国乡镇农民体育健身示范工程,1093个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2个体育公园和3个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在国际比赛中荣获金牌3枚,银牌3枚,铜牌1枚,在全国比赛中荣获金牌21枚,银牌24枚,铜牌44枚;销售体育彩票13.17亿元,增长9.48%,筹集体彩公益金3.30亿元。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年末总人口2232.7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81.98万人,乡村人口1250.80万人。城镇化率为44.0%。全年出生人口34.21万人,出生率为15.32‰;死亡人口10万人,死亡率为4.4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8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21元,比上年增长15.5%。人均家庭总收入20195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工资性收入14432元,比上年增长14.1%;经营性收入1633元,比上年增长15.6%;财产性收入146元,比上年下降2.4%;转移性收入3984元,比上年增长16.6%。人均消费性支出13892元,增长17.3%。其中人均食品支出5239元,比上年增长15.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94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工资性纯收入1008元,比上年增长25.3%;家庭经营性纯收入4239元,比上年增长9.1%;转移性纯收入976元,比上年增长61.8%;财产性纯收入171元,比上年增长16.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245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人均食品支出1891元,比上年增长19.0%。

(十二)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预计年末就业人员993.38万人,比上年增加40.04万人,增长率为4.2%。全年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46.73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达7.10万人。消除“零就业”家庭4.35万户,帮助4.96万人实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3.4%。

年末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12.16万人,比上年增加20.17万人。其中,在职人员228.86万人,比上年增加14.20万人;离退休人员83.30万人,比上年增加5.97万人。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31.62万人,比上年增加4.12万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97.09万人,比上年增加6.51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629.15万人,比上年增加23.75万人,其中城镇职工有342.56万人,比上年增加19.83万人;城镇居民286.59万人,比上年增加3.9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08.95万人,比上年增加12.2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25.95万人,比上年增加17.77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40.70万人,比上年增加4.1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217.96万人,比上年增加11.86万人。城镇居民中有85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金。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548个,拥有床位3.90万张,比上年增长3.2%;收养各类人员2.80万人。社区服务机构总数1433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93个,比上年增加11个。全年销售福利彩票27.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8%;筹集公益金8.06亿元,比上年增长22.1%。直接接受社会捐赠1118.72万元,比上年增长2.5倍。

(十三)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已发现矿种138种。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共97种,其中能源矿产6种,金属矿产31种,非金属矿产60种。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共22处,其中能源矿产地12处,金属矿产地10处。新增查明资源储量23种,其中煤炭储量3070亿吨。在监测的19个城市中,有11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以上标准;城市空气质量好于国家Ⅱ级标准的天数占80.6%。首府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好于国家Ⅱ级标准的天数占79.8%,比上年提高4.2%。在监测的79条河流171个断面中,Ⅰ~Ⅲ类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4.7%,比去年提高1.2%;Ⅳ~V类轻中度污染水质断面比例为3.0%,比上年下降0.6%;劣Ⅴ类重度污染水质断面比例为2.3%,下降0.6%。在监测的32座湖库中,Ⅰ~Ⅲ类优良水质湖库占71.9%,比去年提高9.4%;Ⅳ~Ⅴ类轻中度污染水质湖区占6.2%,下降12.5%;劣Ⅴ类重度污染水质湖库占21.9%,上升3.1%。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9个,保护区总面积2141.06万公顷,占新疆国土总面积的12.9%。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自治区级20个。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2542起,比去年上升18.0%。死亡2321人,下降3.1%。每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0.31,下降13.9%;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6.2,下降12.7%;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5.07,下降21.6%;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39,下降49.4%。

第二节 新疆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一、能源产业特点

(一)资源特点

1.总量丰富

新疆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人均占有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石油预测资源量达209.20亿吨、天然气预测资源量为10.85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陆上资源总量的30%和34%,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位居全国第二位和首位。煤炭预测资源量2.19万亿吨,占全国预测总量的40%。煤层气预测资源量9.5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预测资源总量的26%。

新疆可再生能源资源也十分丰富。太阳能、风能资源蕴藏量均位居全国第二位,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居全国第四位。

2.资源分布远离负荷区

新疆能源资源基本赋存于没有人烟的戈壁、荒漠及偏远山区,远离主要消费区。石油、天然气及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准噶尔、吐哈、塔里木三大盆地,呈“北油南气”之势;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疆地区,呈“北富南贫”之势;水能资源集中在南北疆的高山深谷,分布较为均衡。

3.地域分布相互匹配

新疆常规能源相互之间、常规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之间在地域分布上具有一定匹配性。加上可再生能源季节利用不平衡的特点,为联合开发、互补利用能源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4.地质条件复杂,探明程度低

新疆石油天然气分布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埋藏较深,对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能资源多集中在山区,远离负荷中心。常规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资源探明程度普遍较低。目前新疆石油、天然气探明程度分别为预测总量的17.2%、11.89%,远低于全国21%的平均水平;煤炭探明程度仅占预测总量的7.9%。

(二)产业特点

能源资源是新疆最具开发潜力的优势资源。新疆和平解放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能源作为先行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不但成为新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能源外输还有力地支持了内地省区经济的发展。

1.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新疆煤炭、石油、天然气产业和电力工业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勘探、生产、销售、运输体系,市场环境逐步完善,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供应能力稳步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可再生能源产业也取得长足发展,有效地解决了能源匮乏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基本用能问题,成为新疆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把新疆建成全国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和供应基地,大型煤炭生产加工储备基地,煤层气开发利用基地,全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示范基地和进口能源陆上安全大通道奠定了基础。

2.生产总量快速增长

截至2007年,新疆累计能源生产总量13.58亿吨标准煤,占全国同期累计能源生产总量的3.2%,年均增长11.9%。其中累计生产原煤8.27亿吨,年均增长10.0%;焦炭0.36亿吨,年均增长9.3%;原油3.86亿吨,年均增长17.3%;成品油1.69亿吨,年均增长16.4%;天然气912.66亿立方米,年均增长23.6%;发电量3925.59亿千瓦时,年均增长21.5%。(如表1-1所示)

表1-1 新疆能源产品产量统计

3.输出能力不断提高

随着国家对能源需求量的增长,自1980年以来新疆能源外调量(折标准煤)年均增长率达到9%以上。在国内,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总量从0.7%提高到2006年的1.8%,平衡国内能源市场的能力不断提高,改变了新疆自给自足的能源供求模式。新疆已成为重要的能源外调省区。

4.利用效率明显提升

新疆在大力发展能源生产的同时,认真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能耗逐渐下降。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每万元生产总值的(按2005年不变价)耗能从1980年的3.36吨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2.09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1.8%,以6.8%的能源年均消耗支撑了国民经济保持年均两位数的增长。2007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2.03吨标准煤。

5.通道作用日益凸显

新疆与周边八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公里。近年来,对外开放口岸在我国进口能源渠道多样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通过亚欧铁路经新疆向我国输出原油,增加了我国石油的有效供给。哈萨克斯坦阿塔苏—中国新疆原油管道的建成,使我国首次实现了以管道方式从国外进口原油;乌鲁木齐—兰州原油、成品油管道的建成,实现了新疆能源由资源外输向产品外输的转变,实现了西部资源与东部市场的对接。随着我国能源供给体系的不断健全,新疆在我国两种油气资源战略互补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6.市场配置资源的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

在市场、政策的双重拉动下,近年来国内众多大型能源企业已进入新疆,开展能源勘探、开采以及开发利用。如煤炭开采、煤电、化工、煤焦化和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多种资源开发利用。能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初步改变了新疆以煤炭、原油为主的资源开发利用格局,推动了能源资源优势的转换战略,提高了能源产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奠定了新疆在我国能源发展中后备基地和能源接替区的战略地位。

(三)能源结构特点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批中型水电项目的建成投产,特别是近年来“西气东输”工程启动、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发展、大型风电基地和城市天然气民用工程的建设,新疆能源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洁净能源比重逐步提高,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由五十年代初单一型的煤炭结构调整为目前的以煤炭、石油为主,天然气、水电、风电为辅,多能互补的复合型结构。

1.生产结构煤、油并重

截至2007年底,新疆累计能源生产总量中,原煤占47.8%、原油占40.8%、天然气占8.9%、水风电占2.5%。与1980年相比,2007年新疆能源生产总量中,原煤、原油比重分别下降了21.7%、1.8%,天然气、水风电分别上升了22.9%、0.6%。下表为新疆能源的生产结构具体数据,如表1-2所示。

表1-2 新疆能源生产结构

2.消费结构以煤为主

截至2007年底,累计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占64.7%、石油占23.3%、天然气占8.3%、水风电占3.7%。与1980年相比,能源消费总量中原煤比重分别下降了13.5%,石油、天然气、水风电比重分别上升了2.8%、9.5%、1.2%。(如表1-3所示)

表1-3 新疆能源消费结构

3.产业组织以中央企业为主导

新疆石油、天然气、电力企业主要以中央大中型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为主;煤炭企业中,国有重点煤矿占三分之一,年产30万吨及以上规模的矿井数占新疆矿井数的90%以上。目前新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近70%来自石油和石油化工行业。近年来,为加快新疆煤炭工业发展,自治区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先后引进山东鲁能、神华集团以及徐矿、潞安、兖矿等东中部省区的大型煤炭企业来新疆参与煤炭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也打破了长期以来能源企业组织形式固有的模式。

二、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新疆能源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目前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勘探、生产、销售,以及运输体系、市场环境逐步完善,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供应能力稳步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相对完整的体系。

(一)产业发展现状

1.石油天然气产业

石油天然气产业是新疆第一大支柱产业。目前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6.00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9万亿立方米。

2007年新疆原油产量2604.31万吨(规模以上,下同),比上年增长5.2%;原油加工量1705.45万吨,比上年增长5.5%。2008年预计原油产量2740万吨,比2007年实际增长5.2%。

2007年新疆天然气产量210.33亿立方米(含西气东输),比上年增长28.1%。2008年预计产量240亿立方米,比2007年实际增长14.1%。

目前新疆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一位,原油增加量平均每年110多万吨。新疆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及加工占新疆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0%左右,形成了以塔里木、准噶尔、吐哈三大油田。独山子—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南疆、吐—哈四大石化基地和以发展大乙烯及其下游产品、大芳烃及其下游产品、大化肥及甲醇为主的天然气化工产品和精细化工系列产品为主线,建成大型石油炼制、大型乙烯、大型芳烃、大型聚氯乙烯、大型氮肥、大型甲醇加工、天然气电力、民用天然气、油气管道等工程。三大油田原油开采能力262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2220万吨,天然气(气层气)开采能力220立方米,长距离输油、输气管道总里程达8300公里。

原油、天然气产量的快速增长,不仅满足了新疆经济发展对油气的需求,还大量外调内地省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新疆已成为我国石油天然气生产的主要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石油石化基地和我国陆上重要能源安全大通道的作用日益凸显。

2.煤炭产业

煤炭产业对新疆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保障作用。目前新疆煤炭工业仍处于结构调整的过渡时期,正在加快推进煤炭工业“十五”结构调整规划的贯彻落实。全疆“十五”时期规划新建和改扩建矿井311处,生产能力达3582万吨。由于多种因素,规划新建、改扩建矿井建设进度相对缓慢,大部分基建矿井在2008年内陆续建成投产。新疆目前设计能力达30万吨每年及以下小型矿井数量占规划矿井总数的90%以上,对保障全疆煤炭消费市场供需平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疆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备,加上发电成本和供电价格低的优势,因此具备加快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新疆正在逐步提升煤炭战略地位,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引进具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利用。近年来,随着神华、新汶、潞安、徐矿、兖矿等国内大型企业的进驻,一批大中型骨干矿井相继开工建设并陆续投产,为进一步推进资源整合和小煤矿联合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提升煤炭工业现代化水平和战略地位、加快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实现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2007年新疆原煤产量5018.64万吨,2008约达到6200万吨,比2007年实际增长约23.5%。

3.电力工业

由于新疆煤炭、油气、水能和风能资源十分丰富,所以电力工业发展较快,是工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截至2007年底,新疆发电装机容量达878.22万千瓦。其中,火电649.15万千瓦,占装机容量的73.92%;水电196.41万千瓦,占装机容量的22.36%;风电32.66万千瓦,占装机容量的3.72%。2007年全年发电量总计为416.87亿千瓦时,较2006年增长了17.1%。其中,火电发电量348.44亿千瓦时,占装机容量的83.6%;水电发电量63.06亿千瓦时,占全年发电量的15.1%;风电发电量5.37亿千瓦时,占全年发电量的1.3%。预计2008年发电量达到492亿千瓦时,比2007年实际增长18%。

新疆火电比重大,水电比重小;火电小机组多,大机组少。截至2007年底,新疆100兆瓦及以上煤电机组仅有21台,总容量为2820兆瓦,仅占全疆火电装机总容量的43.3%。而且小火电机组大多是凝汽式,设备陈旧,发电单位煤耗高,污染严重。新疆径流式水电站占比重较大,特别是在南疆,水电基本均为径流式电站,夏季丰水期水电可满发,冬季枯水期水电出力大幅下降,仅为装机容量的20%~30%。由于水电占比重较大,水电调节能力差,冬季水电出力大幅下降。于是便造成南疆季节性、时段性的缺电。

新疆境内100兆瓦以下小火电机组共有3671兆瓦,分别隶属于华电、国电、地方、兵团、石油和企业自备。关停小火电涉及到企业利益、职工安置等多方面问题,短时间内全部关停难度很大,2000—2007年已实现关停小火电厂共13座,总容量116.65兆瓦。

2007年11月16日,新疆主电网实现220千伏全疆联网,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核心,覆盖区域东西约2000多公里、南北约3300多公里、覆盖地域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电网。目前新疆电网最高运行电压等级为220千伏,14个地州市之间基本以220千伏单回联接,地区电网内主要以110千伏网络为骨干。

4.可再生能源发展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新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已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新疆进入了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时期:水电建设大小并举,开发建设速度显著加快;通过采取特许权招标等措施,风电发展规模位于全国前列,设备制造和研发水平国内领先。以送电到乡和解决无电地区生活用电为契机,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小型风电,推动分散式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快速发展;围绕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农村户用沼气;通过市场推动,大力推广普及太阳能热水器;以技术研发和试点示范为先导,积极推动了生物质能发电和生物液体燃料开发利用。

随着可再生能源产业规模的逐渐扩大,研究开发能力逐步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逐步提高,产业链初步形成。目前,新疆在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设备国产化研制、光伏电源建设、运行维护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储备,培养和聚集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为改善新疆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缓解局部地区能源供应短缺状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为大规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奠定了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

截至2007年底,全疆建成大中型水电站400余座,发电装机总容量176.6万千瓦;建成大型并网风力发电场8座,发电装机总容量32.7万千瓦;在农牧区建成太阳能光伏电站和光—柴互补电站190座,发电功率2710千瓦;推广小(微)型风力发电机5000余台,发电功率600千瓦;推广太阳能户用光伏电源系统近10万套,发电功率2870千瓦;沼气池8.5万座,解决了36万农村人口基本生活用能问题;建成气象站、边防哨所、通讯中继站等光伏电源系统280余座,发电功率约1000千瓦;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3.7万台,采光面积20.5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不包括传统方式的利用)200万吨以上标煤,占能源消费总量3.7%以上。初步形成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二)能源输出和通道建设

1.能源输出情况

五十多年来,新疆累计外调石油(包含原油、成品油)2.01亿吨,天然气(包含管输天然气、液化天然气)50.18亿立方米(不含2006年“西气东输”天然气),液化石油气170万吨,煤炭(包含原煤、焦炭)0.73亿吨。

截至2006年底,新疆累计输出内地省区能源3.87亿吨标准煤,占同期新疆能源生产总量(折标准煤)的30.9%,年均增长15.1%。其中,累计外调内地省区原煤6960.3万吨、焦炭331.3万吨、原油14577.0万吨、成品油6735.9万吨、液化石油气123.8万吨、天然气147.1亿立方米。(如表1-4所示)

表1-4 1958—2006年新疆能源产品输出量统计

2.能源通道建设

自1955年开发克拉玛依油田、1958年建设全国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线开始至2006年,新疆已建成原油输送管道26条,长度为4531.37公里,输送原油能力为7024.3万吨~9306万吨。其中,中哈原油管道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条跨国原油管道。已建成成品油输送管道2条,长度为1161.5公里,输送能力为1130万吨;建成输气管道8条,长度为2566.3公里,输气能力150.5亿立方米~223.5亿立方米。据初步统计,新疆境内主要油气管线总长度已达8300公里,年输油能力达8154.3万吨~10436万吨,年输气能力达150.5亿立方米~223.5亿立方米,实现了西部资源与东部市场的对接,新疆已成为我国油气管线最长的省区和国家陆上能源战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新疆能源产业发展重要战略地位

(一)我国重要能源资源战略基地

随着国家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发展战略的重点逐步西移,特别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新疆建成全国大型油气生产和加工基地、大型煤炭基地、全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示范基地、能源陆上安全大通道的战略目标,进一步确定了新疆能源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根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提升新疆煤炭战略地位的总体要求》,以准东、吐哈、伊犁、库拜四大煤田为重点的煤炭开发,尤其是煤电、煤化工转化将实现新疆煤炭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快塔里木、准噶尔和吐哈三大盆地油气资源勘探步伐,扩大开采规模,提高油气产量,把新疆建成全国大型油气生产和加工基地;在有序开发水电的同时,加快推进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扩大达坂城、哈密等大型风电基地建设规模,建成我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示范基地。

(二)新疆经济发展重要支柱产业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新疆适时提出了加快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煤电、煤化工发展的部署,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新疆的能源开发利用,将丰富的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尽快形成规模化的能源产业集群,最大限度地延长产业链,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7年,自治区规模以上能源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已占到全区工业总产值近80%左右,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已成为新疆经济发展重要支柱产业。(如图1-1所示)

图1—1 2000—2005年能源工业占全区工业的比重

(三)我国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

新疆石油天然气管线建设在已有管网完善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中哈、中俄原油、天然气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工程已完工,油气已抵达新疆,近期输送能力将达到2000万吨;中哈原油管道二期工程建成后,输送能力将达到3000万~5000万吨。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已开工建设,拟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将从中亚地区进口的天然气输送往沿线中西部地区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用气市场。中俄天然气管道将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开始,直通新疆边境城市阿勒泰市,将天然气输送到内地省市区。中央从我国能源国际合作战略的需要出发,规划建设中国—吐库曼斯坦天然气管道,改变我国石油天然气进口运输渠道的战略格局,建立以新疆为枢纽的我国面向中亚、俄罗斯和中东地区的陆路能源输送网络,保证我国国家安全和能源需求。

四、新疆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有利条件和机遇

1.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新疆的发展与稳定。温家宝总理在新疆考察工作时的讲话和国务院32号文件,都要求国家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新疆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新疆油、气、煤等资源优势,加强能源基地建设,加快“西气东输”扩能,对新疆继续执行“西气东输”管道运输营业税部分返还政策,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基地、进口能源和紧缺矿产资源的陆上安全大通道。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大力支持,有利于加快新疆能源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深化能源体制改革,为促进新疆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国家能源战略重点逐步西移

新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丰富,并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紧邻油气资源丰富的西亚里海地区,特别是直接与石油资源丰富的哈萨克斯坦接壤,有利于通过管道进口哈萨克斯坦和中亚里海地区其他国家原油,能大大增加原油供应量。随着国家将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发展战略重点的逐步西移,勘探开发重点将转向陆上资源量丰富而探明程度较低的西部地区。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考虑,利用新疆特有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加大石油、天然气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资源战略接替,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

3.上海合作组织的政治保障

上海合作组织的协议平台和发展机制以及维护安全稳定的良好政治环境的作用,为我们参与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合作,建设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提供了有力保障。新疆要趁势而上,紧密围绕互利合作这条主线,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进一步优化合作环境,拓宽合作领域,加强能源资源合作开发和利用,建设向西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商品中转集散地,进口能源和紧缺矿产资源的国际大通道,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巩固互信睦邻,实现互利双蠃,确保国际能源通道的安全和畅通。

4.与周边国家能源合作前景广阔

新疆周边国家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尤其是里海周边国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富产区,被誉为“第二个中东”。中亚五国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7.9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石油可采储量27.3亿吨,居世界第二位;煤可采储量573亿多吨。再有与新疆毗邻的哈萨克斯坦。能源富集,是世界主要油气出口地区之一,开发潜力大,合作前景看好。中亚—里海地区累计探明石油储量约66亿吨,天然气约9.13万亿立方米,原油产量约1亿吨,天然气产量1335.2亿立方米。中亚和俄罗斯自身对能源消耗有限,生产和出口油气等资源是其主要发展战略。我国是离中亚最近和需求最大的油气市场,合作开发油气等能源资源,可以互惠互利,实现双赢,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当前,国际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我们坚持立足国内,多元发展的基本方针,将给新疆能源产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中亚地区已成为世界大国角逐的热点区域

由于中亚国家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能源资源,成为世界各国觊觎的焦点。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等国为争夺中亚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跻身中亚市场;欧盟国家几年前就开始加强对中亚能源市场的进入力度,在多项能源领域建立与中亚各国的合作。这都为新疆参与中亚地区能源合作,建设国家陆上能源战略通道带来了巨大挑战。

2.我国中东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目前,东部沿海地区仍是我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剩余可采储量占全国的80%以上,资源勘探开发潜力巨大,是我国今后主要的产油区。“西电东送”的主要电源来自川、渝、桂、滇、黔各省。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煤炭基地和大型坑口电站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贵州等省、自治区。东中部地区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水平较高;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因此,在2030年之前,新疆能源产业发展面临较大的挑战。

3.能源勘探程度低

目前,新疆的石油、天然气探明程度分别为预测总量的17.2%、11.89%,远低于全国21%的平均水平。新疆已登记油气勘查区块面积达84万平方公里,目前绝大多数区块已经超过了规定的勘查期限,勘查投入远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要求。在49个石油和天然气沉积盆地中,尚有20多个盆地基本上未开展工作。煤炭探明程度仅占预测总量的7.9%,煤炭资源地质调查仅完成约12万平方千米,为全区面积的6.3%,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能源勘探投入少,勘探程度低,严重制约了能源产业的发展。

4.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新疆煤炭企业以小型煤矿为主,生产设备落后,布局分散,开发利用水平低。煤炭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程度很低,煤化工、煤层气开发利用等产业链延伸发展起步缓慢,没有形成有效的深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产业链。煤矿建设和技改投入严重不足,资源回采率低,超强度开采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矿井生产接续紧张和安全生产隐患等问题不断。

5.电力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一方面是电源结构不够合理,火电比重偏大,机组单机装机容量小,大机组比重低。截至2007年底,全疆单机容量1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仅有21台,总容量为282万千瓦,仅占全疆火电装机总容量的43.3%。由于小机组占比重较大,且地区电网大多为凝汽式小火电和径流式小水电系统。设备陈旧,效率低,发电单位煤耗高,污染严重,调峰能力和安全可靠性差,不仅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也难以适应自治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主电网建设薄弱,存在电网瓶颈和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隐患。新疆主电网基本上为纯火电系统,发电成本较高,运行效益较差。

6.油气开发与地方经济关联度不高

中石油、中石化对于新疆油气开发利用投入不足,原油生产增长速度缓慢,年均增长速度在5%左右,与我区提出的年均增长10%以上目标差距较大。用于新疆本地加工的油气资源太少,制约了新疆地方石油天然气化工的发展和财政增收。2007年新疆炼油装置负荷率为7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气东输天然气约140亿立方米,占总产量的约66.5%,分配给区内的天然气供应量不能满足本地需求。新疆油气资源大部分被东输用于疆外大炼化、大化工,导致地方石化产业发展受限。

新疆是我国天然气四大主产地之一,有一半以上的县(市)分布在三大油田周边。但受到全国天然气供不应求的制约,新疆城市因缺气致使气化进程缓慢。目前乌鲁木齐等城市季节性缺气问题十分突出。

从以上情况可看出,新疆石油天然气工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不高,对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贡献不大。

7.发展受生态环境制约

新疆三大油田地处沙漠腹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石油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引发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亟需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补偿。新疆煤炭资源虽然富集,但大多与水资源逆向分布;煤炭工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生活争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规模的油气、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加工和输送,使大企业、大集团及其股东们收益丰厚,却给资源地造成水位下降、地下水系破坏、可利用土地减少、大气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后果,因此新疆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

8.能源规模化外输难度大

新疆远离全国主要用能市场,输送通道设施滞后成为能源规模化外输的瓶颈制约。石油、天然气需建油气管道输送;电力需建高压、超高压网架输送,不仅投资大,而且还涉及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原煤的外输主要通过火车,目前兰新铁路复线外输车皮十分紧张,远期经扩建改造,运能可望大幅增加,但仍无法满足上亿吨的原煤外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