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动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因素分析

推动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因素分析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3 推动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因素分析从上文对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演变的总结与梳理可以看出,民营企业经历了原生态的地摊买卖到国际性的跨国经营。“以民引外”内涵可以概括为:发挥广大民营企业的作用,通过民营企业与境外投资者合资合作、境外上市、境外并购、股权置换、引荐境外投资者来投资等形式来吸引外资的一种方式。

2.3 推动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因素分析

从上文对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演变的总结与梳理可以看出,民营企业经历了原生态的地摊买卖到国际性的跨国经营。接下来我们要寻找各个演变阶段的关键点及其推动力量。从初步研究看,发展演进过程中依次发现三个关键点,以下尝试从内部动力与外部推力两个方面来研究其突破因素。

2.3.1 产业集群与政策引导

民营企业在从事国内市场经营的过程中,完成从地摊买卖到专业市场的转变,实际上是一种销售组织形态的转型,而产业集群与政策引导则是推动这种转变的关键要素。

浙江省各地的“地摊市场”或“马路市场”是特定历史的市场形态,尔后成为专业市场的“萌芽”。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专业市场的形成与当地产业集群(企业群落或“块状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息息相关。早期的研究文献普遍认为,专业市场与农村工业化共生,是大量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在计划体制之外扩大市场范围的销售渠道,这里提到的农村工业化后来成为了产业集群最原始的基础。后来的大量研究文献则表明,专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产业集群有着“共生”的关系。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专业市场为特征的“义乌模式”的活力所在;也有学者通过对台州市场的分析发现,相对于大多数消费品市场的停滞与下滑,依赖于产业集群的生产资料专业市场仍然具有很好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全省专业市场以富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为依托,并与当地的特色产业形成互动发展。根据资料统计,2001年浙江年产值10亿元到50亿元的产业集群91个,50亿元到100亿元的13个,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4个。[7]这些产业集群都为专业市场的形成、发展与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同时,政府的有效支持和引导为浙江专业市场兴起、发展与不断提升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建设具有典型意义。其前身是当地农民和个体工商户自发“集贸”而形成的义乌小商品市场。20世纪80年代初,他们在马路两侧设摊经营,很快形成了“马路市场”。对此,义乌市政府本着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并从舆论、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以扶持,使小商品市场逐步从“有市无场的马路市场”向着“有市有场”、从“小打小闹的小市场”向着“大市大场”演进,最后发展成为名誉中外的“中国小商品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政府对市场的支持,这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对市场主体利益的保护。其次,政府的行为是以整个市场制度对义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为目标函数的。

2.3.2 企业家精神与经营权下放

在经历了专业市场的国内经营后,浙江民营企业开始逐渐进入国际市场,而这一阶段的成功演变则应归功于企业家精神与经营权下放这两个关键因素。

浙江属于企业家人力资本丰裕型地区,民营企业家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浙江精神”。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具有敢于创新、有时候甚至被称为冒险的精神。首先,这种精神使他们较早地萌发国际化意识并敢于创新“走出去”方式。宁波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台州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连广交会的门都不让进,他们却通过在广交会展馆外摆地摊让外商看上他们的产品;温州鞋业也是“创新”不断:温州哈杉鞋业董事长王建平1998年进入俄罗斯的过程可以说十分曲折与惊险:货物曾多次经历扣查没收、管理人员遭到人身安全威胁等,这些都没有使王建平却步,最终成功进入俄罗斯市场;康奈鞋业董事长郑秀康2001年敢于在法国巴黎开第一家国外专卖店(也是我国首家鞋类国外专卖店);其次,民间力量推动地方政府“政策创新”。

1999年对于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是个历史转折点。1999年以来,国家颁布一系列放宽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的政策从而给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降低了“准入门槛”。1999年1月1日、2000年1月1日、2001年7月1日和2003年9月1日,先后四次放开私营企业对外贸易方面的限制,并最终于2004年6月出台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办法》,于2004年7月1日起,取消对所有外贸经营主体外贸经营权的审批,改为备案登记制。早在2001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商品市场的发展。其中对到境外拓展市场,在提供信息、信贷、人员出入境等方面给予支持,这为其后顺利与国际市场接轨起到很好的引导与扶持作用;为支持各地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2003年9月出台了《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项目申报审核暂行办法》等。

2.3.3 “以民引外”战略与民外合璧

2004年上半年,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资源短缺等因素影响,浙江引进外资额虽持续增长,但增幅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在此背景下,浙江省政府在2004年7月召开了全省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座谈会,研究开发区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难题,通过经验交流,指出民营企业正首次成为招商引资一大亮点,并提出了六大举措提高开发区的投资吸引力。其中,就有“创新引资主体,促进民企引进外资”的提法。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以民引外”开始成为浙江利用外资新的突破点。2006年1月18日在浙江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浙江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继续推进‘以民引外’、‘以外引外’、跨国并购、海外上市,推动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以民引外”内涵可以概括为:发挥广大民营企业的作用,通过民营企业与境外投资者合资合作、境外上市、境外并购、股权置换、引荐境外投资者来投资等形式来吸引外资的一种方式。

浙江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吸引了众多外商的目光,但是尽管有意投资浙江省的外资项目不少,却由于土地供给严重不足、电力紧张等原因,真正能做到“落地生根”的项目并不多。而“以民引外”,通过民企引进外资,重新整合、利用民企的闲置厂房、土地资源,是浙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吸引外资的有效途径。另外,由于浙江民企中小企业较多,融资相对较难,而在银行银根收紧的背景下,民企也需要引进外资缓解资金压力。所以,把民企推向招商引资的前沿,是浙江持续利用外资、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优化经济结构的长远之举。浙江要想保持利用外资的持续竞争力,就必须发挥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优势,靠民企力量吸引外资。浙江民营经济虽然起步早、发展快、竞争力强,但要实现质的飞跃,也需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加快的机遇,借助外资力量,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机制和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以此提升产业层次,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而民企的不断壮大,产品、市场的不断成熟和稳固,也吸引境外企业与民企合资合作,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

2.3.4 价值链延伸与浙商网

进入国际市场后,浙江民营企业开始着手海外营销网络的构建,实现从产品出口到创建境外商城的演变。价值链延伸与浙商网成为该阶段演变的关键突破点。

经过多年的对外贸易,大多数浙江民营企业在价值链的中游(也就是制造生产环节)积累的大量优势,全省各地都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外贸盈利模式是“低价格、大销量”。如何摆脱这种模式,使产品更快捷地进入国际市场,如何将价值链向前端、后端延伸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就成为企业在这个阶段重点思考的问题。在这种动因的推动下,民营企业率先在海外办起了商城、创建营销机构,更快更直接地捕捉海外商机。一方面,境外营销机构有力地带动本土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境外营销机构收集海外市场需求动向并反馈给本土企业,促进了本土企业的研发并推出新产品。

从历史的角度看,浙江很早就出现提倡“功利”、“重商”的思想。因此,浙江商人海外经商历史十分悠久,并已形成拥有丰富社会资本的海外浙商网络。2001年全省就有100万人在国外,累计创办各类产销组织达700多个。以温州为例,截至2002年底,海外温州人和港澳温籍同胞总人数已接近40万,其中30万人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走出国门的,分布在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见表2-6),经过多年的海外发展,他们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由此编织了庞大的海外温商网,最初是通过海外订单带动本土产品出口,尔后发展到参与到境外商城建设、境外投资、跨国以及地区间交流合作等更高层次的国际化行动中。尤其是境外商城建设,其投资主体及运作主要是境外华人或中资企业,他们既了解当地的市场行情,也知道如何与当地政府打交道,更容易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有利于日后商城的正常运行。

表2-6 海外温州人及港澳温籍同胞分布情况   (单位:人)

img10

资料来源:汤琰琰.海外乡亲文成人最多.温州都市报,2003-4-8(1).

2.3.5 经验知识与“走出去”战略

在前述国际化实践的基础上,浙江民营企业开始以寻求当地资源与市场为目的,实现从境外商城到境外设立工厂的演变。而实现这一阶段演变的关键突破点在于经验知识的积累和“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支持。

市场知识中的经验知识对于企业的海外经营起着关键作用。经验知识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获知。经过以上几个阶段的国际化经营活动,民营企业从中或多或少积累了一定的国际化经验,为其从事更高层次的国际化活动提供了条件。浙江企业较早就开始自发性国际化探索,已经经历不同阶段的国际化经营,无疑已积累大量的国际化经验。例如,哈杉鞋业1998年开始布局俄罗斯市场,尔后在多个国家设立营销机构,直到2004年在尼日利亚设立工厂,其间经历十分恶劣的俄罗斯法制环境、货物多次经历扣查没收的曲折与惊险的事件,这些都为其积累大量的国际化经验。2004年初,当尼日利亚政府对中国男鞋实行进口禁令时,哈杉高层很快便决定在尼日利亚投资设厂(此时,很多中国男鞋销售商正纷纷撤离尼日利亚),大胆果断的投资决策,是因为哈杉有着十分丰富的国际化经验。

同时,2000年初国家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开展跨国生产与经营。此外,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五章第八节着重强调“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并明确指出“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

比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还要早一些,浙江省立足制造业、专业市场的优势,就提出了“两个推动”战略,这是从浙江经济结构的实际出发,提出的最具浙江特色的举措之一。尔后,浙江省为支持和鼓励企业赴境外投资,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经济合作,规范企业到境外设立企业和机构的审批和管理,2003年7月又出台了《浙江省设立境外企业与机构审批管理办法》,随即浙江省各地市政府也相应出台地方性政策。

2.3.6 管理冲突与管理本土化

从海外工厂或子公司的创办到正常经营并实现预期目标,还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从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这一阶段演变来看,管理冲突和管理本土化是其中重要的突破点。

民营企业在海外创办工厂或子公司,其最终目标是创建正常运行的跨国公司,并为母公司带来预期投资效益。海外企业的正常运行依赖于有效的管理。一开始,很多企业自然而然地将母公司的管理模式“复制”到海外,但在海外企业行不通,遇到了与东道国制度、文化差异等冲突。课题组在调研中得知,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由于中外两国的文化、管理方法、教育等不同,在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基本都实行的计件工资制度,在一些基督教文化背景的国家就行不通,从而导致当地工人不服管理等冲突。然而,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实践还很短,几乎没有直接的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摆在管理者面前:如何将原有管理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使之适应海外企业的管理需要。

对于海外并购企业,管理本土化应尽可能保持所收购企业的相对独立性,保留并继续使用原管理团队,而不急于从文化、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整合,万向集团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此外,2005年冠盛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收购一家小规模汽车零配件翻新厂,拥有70%的股权。其管理本土化的做法是,原企业的老板留任首席运营官(COO),主抓生产;原来员工基本留在原有岗位上,新工厂成立时,全体人员107人,其中白人和美国墨西哥人占了大部分。

对于绿地投资创建的海外企业,管理模式本土化的任务更为艰巨。有三种方法可供选择:一是启用当地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他们对当地情况的熟悉是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能够较快地驾驭企业运行;二是为当地提供产业技术,哈杉鞋业在尼日利亚设立工厂后,为当地无偿转让鞋业冷粘技术(温州鞋业最高的技术)胶水工艺配方,还派出技术人员去当地指导,旨在若干年后在当地打造出一条完整的制鞋产业链,促进当地产业发展;三是融入当地,造福当地,为当地解决就业,并培养管理干部、技术骨干,向当地依法纳税等履行社会责任,树立海外企业在当地的信誉度与美誉度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