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兰州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增长态势及预测分析

—年兰州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增长态势及预测分析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兰州市GDP增长的历史周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008—2009年兰州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增长态势及预测分析

2008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中期目标的关键年,全市沉着应对国内、省内历史罕见自然灾害以及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物价上涨等内外环境的严峻形势,增强有利因素,化解不利因素,保持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为2009年以至今后兰州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兰州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运行的历史周期变化

为了对兰州市经济社会主要指标的增长态势变化周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今后的发展有一个科学准确的预测,我们把视角拉进历史的纵深,对1978年以来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作简要分析。

(一)兰州市GDP增长的历史周期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7年GDP达到732.76亿元,是改革之初1978年的33.6倍,从图1-1中可以看到兰州经济是在波动中发展前进的,GDP增长呈现阶段性的成长过程,经济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起伏周期。

从1978年到1991年是改革开放后经历的第一个发展周期,年均增长6.6%,1984年达到最高点,然后增幅不断回落,1991年达到2.2%的低点。其特点是波动幅度大,增长率变化不平稳。第二个周期始于90年代初期1992年,到1994年达到最高点,然后逐渐减速,在1999年达到最低点,于2000年结束。这一周期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9.6%。其特点为波动幅度相对较小,增长率变化呈现出一定规律。第三个周期始于2001年,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表现出稳定加速的特征,目前仍处于该发展周期,平均增速为11.42%。特点为高位增长,持续、快速、平稳。

从周期波动幅度来看,经济波动呈现出逐步减缓的趋势,在1978—1991年的经济增长周期中,GDP增长的最大幅度为17%(1984年),而最小值为-3.3%(1981年),其离差即波动幅度为20.3%。在第二个周期中,最大波动幅度12.6%与最小值8.0%的差为4.6,这8年间增长最大波动仅为4.6%,相比较第一个周期波动幅度下降了将近4倍。这三个周期平均增长率不断加速上升,但标准差却不断减小,为5.45、1.48、1.45,说明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而波动幅度却不断减小,经济发展更趋稳定。

图1-1 兰州市GDP增长的历史周期变化图

img2

img3

表1-1 兰州市GDP及增长变化历史数据(亿元)

img4

(二)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市农业与农村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农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民收入逐年增加。2007年第一产业总值达26.09亿元,是1978年0.74亿元的35.3倍。但1978年的增长率是9.6%,1999年是11.9%,2007年是3.69%,2008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是10.26亿元,增长率是2.7%。增长率的逐年下降,一方面说明兰州工业化进程在加快,农业生产所占比重减小,另一方面则说明兰州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困难。总体上城乡差距大,且呈继续扩大趋势,“三农”问题仍是制约兰州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总体看,农业基础条件差,投入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从农业产业化程度看,兰州农业产业化开始得比较早,但发展较慢,总体上仍是传统的经验性、粗放型生产方式,精细化、市场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从农民增收情况看,2008年上半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 350元,增长10.4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7个百分点,为1985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但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4.3∶1,全国的平均水平是3.33∶1。[1]由于缺乏新的增长点,下一步农民增收难度较大。从农村贫困情况看,省定贫困人口9.17万人,这主要指的是整村贫困人口,兰州实际贫困人口是20.3万人,主要集中在“四片一灌区”,即榆中南北山、永登西北部、七里河后山四大片及引大灌区移民村,实际占农村总人口131万人的15%。[2]这一比例并不低。

(三)第三产业发展的历史变化

兰州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自1994年被国家确定为商贸中心改革试点城市以来近10多年的事情,从图1-2中就可以看出,1996年到2003年第三产业开始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期,从2004年至今正经历着第二个快速发展期。第二个快速发展期,明显要快于第一个快速发展期,以年均递增16%的速度实现了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70.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占全市GDP比重50.57%。兰州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到现在已形成了GDP半壁江山之势。三次产业间结构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格局已由“二、三、一”的顺序,转变为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并驾齐驱,并正在进入第三产业领跑GDP的“三、二、一”产业发展阶段。

图1-2 兰州市第三产业发展历史变化图(亿元)

img5

(四)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历史变化

兰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自1978年以来以年均15%的速度实现较快增长。

图1-3 历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化图(亿元)

img6

从表中可以看出,1994年至1998年年均增长达17.68%,始终保持了高位增长的态势,进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期,特别是1994和1995年分别比上一年增长27.27%和25.43%。1999年至2003年的五年间,相对进入了一个调整期,以年均8.85%的速度增长。从2004年到2008年又进入了第二个快速增长期,年均增长为14.54%。200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57亿元,比上年增长16.52%,2008年上半年总额为191.07亿元,同比增长20.33%,是近五年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但横向比较增长速度较慢,2008年上半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增长速度处于全国省会城市的第23位和18位,在西部10个省会城市中居第7位和第8位。

(五)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历史变化

投资一直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007年兰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8.61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0.26%,是1978年的138倍,特别是自1993年以后我市投资增加速度不断加快,呈指数级增长态势。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城乡区域划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6.5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9.2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58.98%,这一增长速度是由于2006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才完成了7.60亿元,比2005年下降了20.63%相比较而言的,可以看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慢,是造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的原因之一。按隶属关系划分:中央在兰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3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7.58%,省属在兰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2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9.05%;市及市以下企业完成投资209.95亿元,比上年增长30.57%,这是在2006年增长29.89%的基础上又一高增长。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市属企业仍然扮演了重要角色,强力拉动了经济增长。从下图中就可以看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历史变化增长曲线与GDP总量的历史周期变化正相关度极高,说明兰州市GDP的增长属于投资增长型经济,今后适度保持社会固定资产的高位增长,对兰州经济的增长意义重大。

图1-4 1978—2008年兰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历史变化增长曲线图(亿元)

img7

(六)财政收入的历史变化

兰州市经济增长带来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图1-5中可以看出:

图1-5 1978—2008年兰州市一般性财政收入曲线图(亿元)

img8

改革开放初期,地区财政收入仅4.3亿元左右,到2006年地区财政收入已突破100亿元,达到1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3.14亿元,比上年增加4.216亿元,增幅达17.74%,完成预算的105.38%;全市财政支出突破60亿元,达到62.95亿元,比上一年增加12.73亿元,增长25.35%。2007年地区性财政收入完成134.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6.6亿元,分别增长26.3%和40.5%;完成财政支出83.3亿元,增长31.9%,其中市级支出39.5亿元,增长25.4%。2006年全市财政收入增长高于生产总值增幅。全市财政收入在2006年高增长的基础上,2007年继续保持了较高增长,达134.06亿元,增幅达26.25%,比2006年多增长了16.25%。2007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增加13.41亿元,增幅达40.45%;全市财政支出在2006年突破60亿元大关的基础上,再创新高达到83.30亿元,比上一年增加20.35亿元,增长31.94%。

(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历史变化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自1992年以来以年均11.5%的速度增长,特别是2007年达到10 271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是1994年的3倍,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我市人均收入大约每5-7年就可翻一番。但与我们近邻的省会城市相比,发展速度还是较慢。

图1-6 1992—2008年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历史变化图(元)

img9

(八)全社会劳动就业情况历史分析

从图1-7可以看出,一是就业结构失衡,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偏高,二、三产业却相对不足。从构成比例上看,第一产业28.42%,第二产业29.82%,第三产业41.76%,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二产业。2006年,全市从业人员达150.63万人,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62.9万人,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1.76%。而这一年的第二产业增加值是290.38亿元,劳动生产率为6.46万元/人,第三产业增加值是325.36亿元,劳动生产率为5.17万元/人,呈现出第三产业高就业率、低劳动生产率。二是城镇就业形式单一,失业率增长快于就业率增长。2006年全市城镇就业人数56.71万人,2007年是52.41万人,增长-7.58%,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增长22.16%。[3]

图1-7 1994年与2006年三次产业结构就业对比图就业结构变化图

img11

img12

二、2008年上半年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发展现状及全年预测

(一)发展现状

2008年上半年兰州市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农业经济克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发展势头良好,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去年同期都有所加快,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加快提高。下表为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总汇:

表1-4 2008年上半年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发展现状

img13

续上表

(二)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发展预测

国内生产总值:根据我们的测算,上半年我市GDP同比增速为12.41%,全年GDP同比增速为12.1%。三四季度GDP增长速度将呈现回落态势。受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影响,2009年经济增长的态势将放缓,但总体平稳。

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9.21亿元,增长21.72%。由于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重大项目开工不足,加上国家下半年将严控投资,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增长将会放缓,但考虑到国际国内市场对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及地震灾后重建,一批重大项目在下半年落成,四季度投资增速将有所回升。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3%左右。

消费品市场: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07亿元,同比增长20.33%,受下半年CPI逐步回落影响,消费的名义增速在下半年将会回落,但实际消费增速将会有所上升。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为20%左右。

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方面,上半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9%,同比增长9%,综合下半年可能的各种影响因素,预计全年CPI涨幅会下降为7%—7.5%。

居民收入:2008年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814.66元,同比增长16.4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 350元,同比增长10.43%。考虑到下半年CPI可能回落的影响,名义收入增速可能略为下降,实际增速与上半年差距不大,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14.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7.9%。

工业增长:上半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54.45亿元,同比增长16.6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43.74亿元,增长17.31%,占年计划的50.79%。下半年,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将会继续上升,生产成本继续加大,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速将达到16.1%,略低于上半年。

三、2008年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一)总体运行平稳,增长态势较快,稳中有快,稳中有活

2008年以来,全市上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宏观调控,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能快则快、增效增速、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项目建设、企业改革、节能减排、改善民生等重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主要发展指标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稳中有快,稳中有活。仅就工业来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143.737亿元,同比增长17.31%,高于全省8.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工业增长20%,说明国企改革取得成功,活力显现,保证了较快增长。非公经济增长26.89%,给经济社会发展带了新的活力。

(二)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增幅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2008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41%,高于2007年的同期增长水平,接近2007年全年的增长比率12.50%,高于全省2.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7%;第二产业增长15.54%;第三产业增长9.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1.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3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6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0.43%,均高于去年同期增长水平。

(三)经济基础得到加强,为今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粮经比从去年的60∶40调至58∶42,夏秋比从58∶42调整到54∶46。设施农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设施农业栽培面积7 300亩,其中日光温室3 200亩、高架大棚4 100亩;双垄全膜覆沟技术栽培面积35万亩。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新的提高。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72%,比去年同期提高6.59个百分点。三是项目建设增多,投资规模进一步加大,全市计划实施的100项重大项目,已开工建设66项,1—6月份已完成投资38.75亿元,另外34项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此外,包括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预期效果。

(四)社会发展态势良好

一是社会服务进一步发展。启动深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投入资金4 215万元,使全市34万人次的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投入2 698万元,完成了780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二是社会劳动保障不断提高。社会保险政策不断完善、范围不断扩大,2007年全市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9.09万人、58.88万人、54.43万人、30.02万人和27.14万人,至2008年6月底这一数字分别是21.71万人、57.8万人、65.22万人、32.63万人、30.42万人,其中因新增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8万人,使失业保险人数减少了1.08万人而降低了18.34%,其他分别增长了13.72%、19.82%、8.69%和10.78%。[4]2008年上半年加大了社会保障投入力度,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金额达到3.7亿元,同比增长28.7%,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9 946万元。并在2008年上半年提高低保对象的物价补贴15.5元的基础上,再次提高15元,使每人月均达到了58元。农村低保再提高10元。[5]城乡低保继续保持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2008年1—6月份城市有11.7万人享受保障,保障面6%,发放保障金累计7 685万元;农村有4.7万人享受低保,保障面3.9%,发放金额1 120万元。三是城乡居民就业得到促进,收入得到增加。采取各项措施指导培训失业人员,2008年上半年全市培训各类下岗失业人员15 915人,新增就业人员27 851人,其中,新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 884人。2008年实施了“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计划”,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全年输转乡镇富余劳动力40.7万人,创造劳务总收入8.25亿元。[6]四是国企改造取得显著成果。全市纳入“393”攻坚战的企业242户,231户完成改制任务,实现产权多元化。截止2007年底,173户改制企业实施了资产重组,63户大中型国有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对外合作重组,引进资金56.1亿元,盘活存量资产71.2亿元;2008年上半年完成了5户企业资产重组,引进资金1.2亿元,上半年到位资金7 700万元,企业资源重新配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截止2008年6月底,市属80户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48亿元,同比增长28%;实现工业增加值4.78亿元,同比增长10.57%;完成主营收入20.09%,同比增长26.36%;实现利润总额3 690万元,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 008万元,盈利水平明显提高。[7]五是物价上涨强势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加强价格调控,强化价格监测、监督、及处罚力度,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加强民生价格监管等措施,抑制了价格的强势上涨。2008年8月份兰州市居民消费价格全线上涨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9%,月度环比价格水平下降0.4%,CPI涨幅开始出现减缓迹象。[8]

四、当前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矛盾及不利因素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体制转轨中农村经济面临的市场风险过大。一方面农户面对的市场是条块分割、不统一的市场,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高。另一方面,因灾或其他因素稍有变化,使农业生产、农民或“卖”难或“买”难的周期性波动。同时,农业生产资料的涨价,带来农产品价格的超常波动,会扩大农业生产周期性波动的振幅。二是在结构转型过程中,农村经济资源外流严重。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具有高风险、波动性、分散性以及收益相对较低性,对资源的吸引力小,农业面临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大量外流的情况。三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随着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其农产品科技含量大,质量好,产业化程度高,必然造成对兰州农业的强烈冲击,使本就发展不快、基础不稳的兰州农业产业化之路更加艰难。四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贫困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2008年上半年兰州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 350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5 814.66元,差别比是1∶4.3,不但城乡拉大了差距,就是与和我们发展水平相近的城市相比,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2007年兰州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 102.64元,增长7.05%,而西宁3 398元,增长15.1%;银川4 302元,增长13.2%;乌鲁木齐5 251元,增长12.9%;呼和浩特6 121元,增长15.3%。五是农业增长的投入机制和农业科技支撑机制不健全。农业资金短缺,科研投入不足,推广体系薄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二)产业结构变化及工业化过程加快将带来诸多问题

兰州进入了工业化中期迅速发展阶段,三次产业的比重发生着快速的变化。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迅速增长。据资料显示,近年来能源需求增长接近30%。二是能源供给和交通运输出现高度紧张。三是兰州进入中级工业化阶段后,就意味着开始进入资本密集度提高阶段,资本投入迅速增长,资本有机构成迅速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加快,就业降低,兰州开始进入“高增长、低就业”的时期,形成新的就业压力。四是社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兰州经济虽仍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占优势的经济形态,但已开始向技术产业转移,出现了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高新技术人才和技能型技术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是大量低文化、少技能的普通劳动力过剩;一些生产部门的劳动力十分密集,但生产率却过低。五是非公经济和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气候,形成收入阶层结构失调。

(三)经济发展存在着各种体制性制约

一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兰州城乡居民生活将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转型,社会保障和公共产品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07年兰州市城市低保人口12.5万人,2007年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人口6.54万人。尽管如此,与需要救助的人群还有一定的差距。二是社会化的物权保护制度不完善,使结构升级中需要大规模社会化融资的产业和企业发展缓慢;金融体系不健全,当银贷收紧,经济增长放缓,企业还款能力下降,企业资金链就会断裂,引发经济波动,导致企业经营恶化,后续的社会化物权保护跟进无力,引发企业经济萎缩。这也是兰州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三是现有体制的经济运行中,形成了不良循环链。兰州是较为典型的投资拉动增长型经济,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就要增加投资;投资增长过快,造成能源、原材料、运输供应紧张;导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和产能过剩;为了增强竞争力,只能重复外延式生产扩张,使得能源原材料消耗增加;消耗增加,排放就加大,污染就加剧;就迫使降耗减排,发展速度就自然减慢;经济增长放缓,就要增加投资,又反过来要求宽松的信贷环境。这种经济运行链条是不良循环链。四是市场机制尚不完善,体制改革相对落后。表现为要素市场发展程度低,有效配置资本、人力、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能力弱。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所有制结构调整缓慢。2007年工业企业中,非公经济企业数(含外资及港台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15.54%,规模以上非公经济企业(含外资及港台企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例只有5.14%。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控股企业占到77.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资本占53.67%,集体资本占2.76%;从业人员分布中,国有经济占23.47%,集体经济占44.25%。这与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形成较大反差。行政管理体制相对落后,行政权力介入较多,是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第三个表现。管制多,服务差,效率低,行政权、执法权过度膨胀。近年通过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治庸计划”等一系列措施,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有了较大提高,但还有一些横向和纵向的体制关系尚未理顺,部门利益导致行政体制改革落后,市场意识不足,缺乏强烈的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一些机构间的协调配合还较为欠缺,政府职能越位、缺位的问题依然存在。

(四)城市核心竞争力不强

城市核心竞争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获取资源的能力、城市创新能力、创造优良发展环境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城市综合服务水平与能力等等。自2000年以来,兰州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排位不断后移。据《2006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在全国100个城市中,兰州区位条件和优良环境倒数第4位,综合市场占有率倒数第7位、综合安全环境10位,人力资源力23位,基础设施环境力28位,社会综合服务力29位,综合经济实力45位。其他指标如综合生产率、综合人均收入、综合就业机会、综合环境资源成本节约等多项指标,均排名靠后,说明兰州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强。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总量不足,工业产业结构偏重,环境污染问题较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较低,万元GDP的能耗较高,能源消耗大,产品以原材料或初加工为主,精细化程度不高、产业链较短,高端产品比重较低,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

(五)资金供应紧张

2008年以来央行5次上调准备金率,现已升至历史最高点17.5%,这一高密度调控政策就是旨在抑制货币的流动性,2008年10月8日在美国金融危机、世纪经济放缓的形式下,央行出人意料地降低存款利息,降低存贷款准备率,但由于政策的滞后性以及兰州经济发展节奏慢于全国整体节奏,影响效应可能在明年下半年逐步显现。今年及明年上半年的金融形势仍然是资金供应紧张,迫使商业银行进一步压缩信贷规模,会不同程度地缩减对企业的贷款,而兰州市民间金融不发达,资本市场利用不足,对外贸易水平低等特点,决定了兰州经济发展受从紧货币政策影响较大,企业生产资金的周转与项目投资会受到较大制约,企业资金链条必然出现紧张,而从宽的货币政治的影响有待后续显现,如果再考虑到国际国内原材料价格和石油等能源物品普遍持续上涨所导致的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股市低迷融资困难,企业资金供应会更加紧张。

(六)节能降耗减排压力较大

全市节能减排特别是节能降耗形势严峻,能源消耗和用电量的快速增长与工业经济的低位运行形成明显反差。2008上半年工业用电量反而同比增长30%,远高于工业增加值16.63%的增长速度。国家为了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将继续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对于以重工业结构为主的兰州而言,如何在保持工业增长速度稳定的同时,确保能耗的持续下降和污染物排放的明显减少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七)土地稀缺,建设用地问题突出

受地理环境因素制约,兰州市城区土地资源稀缺,征地费用居高不下,可用土地越来越少。土地储备不足导致项目很难落地,也使现有企业的扩张受到严重影响,直接导致投资成本偏高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重新调整城市布局,加快工业企业出城入园步伐。

(八)物价上涨影响较大

2008上半年兰州市价格总水平(CPI)涨幅为9%,高于全国(涨幅为7.9%)但低于全省(9.9%)涨幅。在监控的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中,食品上涨22.9%,涨幅最大,低收入群体生活质量下降明显。居民对未来价格上涨预期普遍较高,物价的持续上涨影响居民生活、拉大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稳定,不利于经济良性发展。8月份虽然出现了CPI涨幅放缓的迹象,但由于成品油价格的上涨,拉动工业品价格上涨,8月份兰州市PPI价格指数为119.41,为今年的最高值,[9]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固定资产投资受到影响。2008年上半年我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9.21亿元,同比增长21.72%。而同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却高达5.8%,是本轮经济上升周期以来的最高值,高于去年同期近三倍,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后,实际投资增速却只有15.92%,仅比去年同期高0.1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拉动兰州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若投资增长速度下降,将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对整个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另外,由于工业生产成本上升,造成企业利润下降。国际原油价格和工业生产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升以及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倒挂”使我市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008年2—6月份,全省统计出厂和购进价格分别“倒挂”0.7、1.9、4.3、4.3和6.2个百分点,且差距不断拉大,“高购进、低出厂”态势的形成,将总体上使兰州工业经济运行环境趋紧,工业效益下滑。

(九)消费与投资比例失衡,消费拉动偏弱

2008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07亿元,同比增长20.33%,扣除物价影响后,实际增长速度为11.33%,比2007年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16.9%还低了5.57个百分点。较全省实际水平9.72%低1.61个百分点,比全国实际水平13.5%低了2.17个百分点。从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态势比较,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1.72%,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0.33%之差为1.39个百分点,若扣除两者物价影响差扩大为4.59,较去年同期(15.13%-16.94%=-1.81%)高出6.40个百分点。消费与投资增速之比差扩大明显,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下降,调整消费与投资的比例难度加大。

五、2009年兰州市经济形势分析及增长预测

(一)2009年兰州市经济环境形势分析

1.世界经济下滑趋势明显,不确定性因素增多。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将向实体经济进一步扩散,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和俄、印、巴等新兴经济体经济都出现不同程度放缓,世界经济增长将呈现下滑趋势。加上人民币升值的累计效应,明年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能源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世界范围内通货膨胀有所加剧,预计这一趋势仍将持续。对于全球经济走势,有专家认为,本轮全球经济放缓和通货膨胀抬头将导致全球经济出现较大幅度的周期性调整,而有的则认为,经济增长下滑将在今年年底前企稳,全球经济明年会重新回到上升通道。尽管对全球经济走势的判断仍存在分歧,但全球经济放缓和通胀加剧短期内已成定局,而且不确定性因素增加。面对不利的国际因素,兰州面临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物价上涨压力仍较大。2008年以来世界各国价格普遍上涨,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CPI都在冲高,有些达到了10多年以来的较高水平。而初级产品,特别是石油和粮食的价格,增长都在30%以上。据有关国际组织统计,6月份国际能源价格环比还在继续上涨,涨幅为8%。其中石油上涨7.2%,煤炭上涨19.9%。在开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国际因素对我们的影响非常之大。其次,生产资料价格涨幅继续扩大,对CPI也形成了较大的传导压力。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了8.2%,6月份涨幅进一步扩大到8.8%。而近期成品油和电价的上调,灾后重建形成对建材的需求等,都可能形成价格上涨的新的因素。第三,通货膨胀预期还比较强。虽然随着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回落,社会公众对价格上涨的预期比前一段稳定,但在当前国内外,特别是国外价格上涨较快的形势下,社会公众容易产生对价格继续上涨的预期。预计2009年物价涨幅会有所下降,但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3.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由控通胀转为保发展,国内宏观环境将继续保持稳定。今年上半年,经济周期性、趋势性下滑态势非常明显,全年经济增长将继续平稳下行,截至今年8月份,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仍然是:控制物价增长,防止通货膨胀。但9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出了令人欣喜的变化,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降至4.9%,比7月份的6.3%降低了1.4个百分点,不仅比4月份的8.9%有了大幅回落,而且是快速回落至14个月以来的新低,并控制在了5%的警戒线以内。食品价格涨幅也明显回落,从此前的14.4%降至10.3%。[10]这表明我国控制通胀的努力见了成效,CPI涨幅的快速回落,给我国政府适当放宽紧缩的宏观政策、保持经济增长及改革公共事业在价格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因此,央行9月15日宣布了两项货币政策的调整措施,4年来首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两项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11]向市场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将由控制通胀转为保持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轮通胀压力,主要是国内外生产要素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是发展阶段、体制转轨和融入全球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目前阶段的物价上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作用。如农产品价格上涨可以使农民增收;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助于提高劳动者收入,减小分配差距;能源价格上涨和价格机制的市场化,是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治本之策。也就是说,成本要素上升推动的物价上涨“逼着”我们在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步减弱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以技术进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特征的新竞争优势。如果过了这一关,中国经济不仅可以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而且可以推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一个大的台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预测,中国经济仍可能保持9%以上的增长率。[12]

(二)2009年兰州市经济指标增长预测

预计兰州经济在2008年增长的基础上,2009年仍然会有一个稳定的增长,GDP的增长达到12%以上,其他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也将达到一个较好的水平。

1.生产要素和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给兰州的经济带来了挑战转化为机遇的可能。虽然,面对国际国内的经济放缓的大趋势,不利因素的增加,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给兰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但我们认为,挑战转化为机遇的可能更大一些,比如,这一轮的通胀压力,主要是生产要素和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兰州的经济结构是能源原材料、初级产品比例高,这给我们的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2.内需导向型地区是下一步国家保增长的重点地区,给兰州带来了机遇。我国经济放缓的重要因素是人民币升值和贬值的压力并存,对美元升值,国内的物价指数高位运行,通胀压力增大,人民币贬值,加上成本激增,外部需求减弱,导致出口放缓,出口导向型的地区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由控通胀转为保发展后,国家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增加内需导向型地区的投入,以内需导向型地区的增长来弥补出口导向型地区的增长下降。

3.兰州的投资和消费拉动型的经济结构,为下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基础性支撑。统计显示,今年1—7月份全国累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7%,兰州市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4%,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高1.7个百分点,下一步进一步扩大内需,多管齐下提升消费“领跑”的动力,将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只要我们按照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更加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更加注重民生问题。2009年的经济就有可能持续保持健康的发展趋势,经济社会的各项指标仍然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期待。

(执笔人:牛铮超 刘旭挺)

【注释】

[1]《兰州晚报》,2008-08-30(A05),《中国青年报》,2008-08-28。

[2]兰州市农办:《关于兰州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2008-7-24。

[3]兰州市统计局:《2007年兰州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兰州调查队:《2007年兰州统计提要》,2008-02。

[4]兰州市发改委:《经济运行分析》,2008年第1期、第2期。

[5]《兰州晚报》,2008-08-23(A02)。

[6]《兰州日报》,2008-08-7(1)。

[7]兰州市国资委:《2008年上半年兰州市国企改革及资产重组情况汇报》,2007-07。

[8]《兰州日报》,《CPI上涨脚步放缓,餐饮业成本下降》,2008-09-05(R5)。

[9]《兰州日报》,《CPI上涨脚步放缓,餐饮业成本下降》,2008-09-05(R5)。

[10]《中国控制通胀努力见成效》,《参考消息》,2008-09-11(8)。

[11]王宇、张旭东:《如何看待央行“双率”下调》,《甘肃日报》,2008-09-16(6)。

[12]周英峰:《中国经济仍可能保持9%左右增长率》,《光明日报》,2008-08-1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