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拆屋重建发现屋内藏有亿元现金

拆屋重建发现屋内藏有亿元现金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陇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一、201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10年,面对繁重而艰巨的地震灾后重建任务和“8.12”特大暴洪灾害的不利影响,紧紧围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委、市政府总体发展思路,优化发展环境,突出工作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陇南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一、201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面对繁重而艰巨的地震灾后重建任务和“8.12”特大暴洪灾害的不利影响,紧紧围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委、市政府总体发展思路,优化发展环境,突出工作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9.4亿元,同比增长11.8%,比年计划提高1.8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6.2亿元,同比增长22.5%,完成年计划的101.7%;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0.65亿元,同比增长20.9%,完成年计划的11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1.19亿元,同比增长17.5%,完成年计划的9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22.7元,同比增长12.1%,完成年计划的102.8%;农民人均纯收入2299元,同比增长0.7%,完成年计划的102.9%;节能减排实现了控制目标。总体来看,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灾后恢复重建实现预期目标。全市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累计开工3812项(不含城乡住房),占已落实资金重建项目3905项的97.6%,竣工项目3183项,占重建项目总数的81.5%,累计完成投资339.1亿元(含城乡住房),占已落实资金重建项目总投资372.5亿元的91%。城镇居民住房维修重建开工率达到100%,竣工率达到99.8%;县以下学校、医院灾后重建项目竣工率分别达到95.6%和99%;深圳直接援建我市的20个项目全部竣工并整体移交;省外搬迁任务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实现了“三年灾后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预期目标。一是稳步实现重建重心的转移。抓关键,攻难点,促进地震灾后重建重心由农村转向城镇,全面展开了城镇受灾户的住房加固维修、重建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领域的恢复重建工作。二是有效破解地震灾后重建的难题。针对城镇居民住房重建进度缓慢、项目前期工作滞后、征地拆迁困难三大难题,在“两个为主”、“两个率先”、“六个结合”、“八种模式”重建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货币安置、充分利用现有房源安置、用足用活保障性住房安置等具体办法,全力推进了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工作。三是科学指导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做好简化灾后重建扩大内需项目办事程序》等4项政策措施,减化审批手续,有效指导灾后重建工作。同时,坚持就地重建为主,采取调整布局、整合项目等统筹方法,发挥项目集合效应,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短缺和用地紧张的问题。按照《陇南市灾后重建项目目标管理考核责任书》、《陇南市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等管理规定,对各县(区)及市直部门、单位实施的重建项目进行了全面督查考核,对竣工灾后重建项目进行了验收。四是积极抗御“8·12”暴洪灾害。在全力做好应急抢险、用好暴洪灾后应急资金的同时,经过努力争取,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成县8·12暴洪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了包括中央财政补助、省级财政筹措、省直部门筹集、银行贷款在内的各类灾后重建资金9.09亿元。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坚持把壮大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改善发展条件、增加财政收入作为项目建设的切入点和立足点,抓前期、抓争取、抓实施、抓效益,健全管理机制,扩大建设领域,加强协调服务,各类建设项目协同推进。交通、能源、工业等各类重大项目建设的带动和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综合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2010年,新争取国家投资9.5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38亿元,地方政府债券2.65亿元,暴洪灾害应急资金1.48亿元。实施重点建设项目306项,其中新开工项目155项,累计完成投资104.3亿元。一是在建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兰渝铁路陇南段、兰海高速公路武罐段、成武高速公路、临江330千伏输变电工程、苗家坝水电站、文县阳山金矿建设进展良好。二是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陇南成州机场完成项目预可研报告、专家咨询评估和国家民航局行业审查,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进行审批;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陇南段项目可研报告及相关附件已上报国家有关部委;兰海高速公路渭源至武都段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三是正常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中央投资、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库区移民等项目建设有效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取得新进展,全市签约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06项,签约资金94.53亿元,到位资金43.85亿元。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坚持立特色、抓产业、强基础、增投资,大力实施各类农业项目,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强化全膜双垄沟播等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粮油种植面积增加,夏秋粮产量稳定增长,粮食总产量97.9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二是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核桃、花椒油橄榄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进展良好,水产养殖、蚕桑、食用菌等区域性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花卉、银杏、特种养殖等地方性特色产品稳步发展。新增特色产业面积80.95万亩。三是畜牧业稳步发展。牛羊存栏、畜禽出栏、肉蛋奶产量稳定增长。四是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加快。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完善农业市场配套服务体系,推进了农业产、供、销一体化建设进程。五是生态建设稳步推进。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完成生态林建设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10平方公里。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一是强化交通建设,“瓶颈”制约有效缓解。全力推进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重要干线公路为主干,以通乡通村公路为脉络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取得突破,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新修通村等级公路219条1085公里,农村公路通行能力显著提高。二是加快电力设施建设,电网结构日益完善。开工建设了临江330千伏送变电工程和成县黄渚、王磨、武都东江、文县石坊110千伏送变电工程等10个骨干电网项目,建成投运了一批35千伏及以下配网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多电源互供的供电网络体系,提高了电力输送供应能力。三是扎实推进水利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实施农田水利项目118项,新增水浇地3.69万亩,集雨补灌4.05万亩,节水灌溉5.2万亩。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积极引导和支持铅锌、黄金、硅铁、建材、水电能源等八大主导产业不断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逐步扩大工业总量,全市工业经济呈现良好增长态势。当年实施市列重点工业项目41项,累计完成投资16.5亿元。原煤、金属铜、食用植物油、白酒、硫酸、金属锌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持续增长。预计工业增加值达到33.6亿元,同比增长21.11%,完成年计划的123.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5.27亿元,同比增长21.6%(不含物价因素),完成年计划的120.3%。

——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围绕建设山水特色之城、生态园林之城、人文魅力之城的战略定位,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构建以市区为枢纽、以各县县城为支撑、以中心镇和公路沿线小集镇为基础、以新农村为辐射的城镇体系。当年实施城市建设项目162项,总投资33.87亿元,完成投资20.07亿元。相继建成了一批城镇道路、供排水、环境卫生、生态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特别是陇南市区集中供热、东江新区和钟楼滩新区开发以及旧城区改造等一批市区重点工程有效推进,各县区和中心镇集中实施了一批道路、供排水、供热、垃圾、污水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项目。

——财政金融形势稳健。由于金融危机影响的减弱,铅锌等有色金属类市场价格回升,灾后重建工业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主要工业企业产能恢复,加之投资和消费的双重拉动,实现了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和金融存贷平稳增长。大口径财政收入和市县级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0.9%和17.5%,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6%和24%以上。

——社会消费继续趋旺。一是旅游消费不断上升。全年共接待游客3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22.9%和57.4%。二是商品市场销售趋旺。改造县级龙头企业、农资配货中心和乡镇级农产品供销体系,实施“家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等市场工程,城乡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促进了市场景象日益繁荣。三是居民消费持续增长。随着重大项目和灾后重建项目建设的强力拉动,以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的扩大和标准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推动了城乡群众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和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民生建设取得实效。一是全面深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足额发放了城乡低保资金、五保供养资金、城乡医疗救助金、城乡居民临时救助金等各类救助资金。农村信用网点开办了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二是深入实施民生项目建设。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41项,解决了14.71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建设便民桥106座,建成92座。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7个,搬迁2541户、11639人。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100项,减少贫困人口7.87万人。保障性住房工程顺利推进,建设廉租住房1864套、经济适用住房2366套。三是进一步加大就业工作力度。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5万人,输转劳动力69.65万人,创劳务收入56.69亿元、同比增长23.8%。四是全面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事业领域体制改革,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民政福利等各类社会事业正常项目共175项,当年投资2.12亿元,完成投资1.12亿元。

——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有效完成。加强降耗增效的监督管理,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突出抓了锌冶炼、铁合金、水泥、煤炭、电力、化工和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节能工作。2010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2%。

回顾总结一年来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是:农民增收受制因素多;工业恢复生产难度加大;消费价格上涨压力增大;项目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土地征用和拆迁安置困难等突出问题。

二、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达到191.4亿元,同比增长13%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3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7.89亿元,同比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95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财政收入达到23.54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市县级财政收入达到10.36亿元,同比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6亿元,同比增长1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91元,同比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75元,同比增长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巩固灾后重建成果,夯实发展基础。进一步完成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扫尾工程,力争在5月12日前全面完成城乡居民住房、教育、卫生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等民生项目,基本完成城镇体系、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防灾减灾、生态恢复和环境整治等重建任务。确保全市重建项目开工率达到100%、投资完成率达到95%以上、竣工率达到90%以上、竣工项目验收率达到80%以上。同时,充分利用省直部门包建机遇,扎实推进“8.12”暴洪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秩序。

(二)加快项目建设,促进投资增长。坚持发展抓项目,围绕资源优势、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力争在项目储备、争取、实施上实现更大突破。一是科学谋划抓储备。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投资导向、项目准入门槛和市场需求,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认真研究和科学规划项目,提高项目针对性、科学性和命中率。二是突出重点抓前期。全力配合完成陇南成州机场、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徽县大石碑至天水段前期工作,争取年内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兰海高速公路渭源至武都段可研审批及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天平铁路南延伸线在武都与兰渝铁路接线;力争将武都至九寨沟高速公路纳入甘肃省和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规划。三是强化措施抓落实。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制度,强化督查,全力做好征地、拆迁等协调服务工作,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四是创新方式抓招商。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创建招商引资平台,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充分利用各种节会、商会,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力争全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50项,项目履约率达到80%。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条件。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力争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强交通建设。加快兰渝铁路、武罐高速公路、成武高速公路以及省道208线洛门至礼县、宕昌至迭部二级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抓紧实施国道316线杨店至八盘山段、国道212线宕昌至两河口和碧口至罐子沟段、省道205线江洛至望关段(含青河沿至黄渚连接线)等“8·12”暴洪水毁公路改建。加快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二是加强电网建设。加快文县临江330千伏送变电工程和武都东江、洛塘、文县石坊等110千伏送变电工程建设进度,开工建设一批35千伏及以下农网完善升级改造工程,进一步提高电力输送供应能力。三是加强水利建设。围绕构建防汛、灌溉、供水三大水利体系,重点抓好白龙江干流堤防、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等工程建设。全年解决10万人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6万亩,新修梯田15.88万亩。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生态修复、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建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完成退耕还林建设配套荒山造林10万亩,实施天然林管护面积1013.7万亩,完成生态林建设20万亩,完成重点公益林312.2万亩,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300平方公里。

(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年内实现核桃、花椒等优势主导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适宜区全覆盖,新发展特色产业面积43.2万亩,完成经济林果综合管理150万亩,嫁接换优150万株,努力提升特色产业开发效益。加强畜牧养殖体系建设,加快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全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加强农产品营销体系和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花椒、核桃、油橄榄等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大重点龙头企业晋级申报工作。

(五)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力争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谋取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按照大项目带动、资源型起步、产业链延伸、聚集式发展的思路,紧紧抓住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努力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突出抓好以西成经济开发区、徽县工业集中区为重点的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抓好苗家坝、橙子沟、大园坝等50多个在建水电站建设。加快金徽酒业1.5万吨白酒生产线、文县阳山金矿20万吨黄金浮选、西和大桥和十里后川坝黄金浮选、礼县亚特金矿6000吨尾渣回收浮选生产线、白银公司成县20万吨锌冶炼系统技术提升、成县10万吨铅冶炼、文县1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祁连山集团成县20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扩建、文县临江10万吨特种硅铁等重点项目建设。同时,紧紧围绕“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充分利用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优惠政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抓好污染防治,努力完成省上下达的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控制目标任务。

(六)突出旅游和服务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完善重点景区景点配套设施,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旅游综合收入,力争全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3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亿元。继续抓好集贸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建立健全银政、银企沟通协调制度,积极支持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拓展服务业新领域,突出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农业与农村服务业、中介服务业、餐饮业、社区服务业、科技信息服务业发展,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加强价格监管,强化监测预警,规范价格秩序,确保全市物价基本稳定。

(七)改善城乡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把城市建设与灾后重建、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培育产业为支撑,合理配置城镇资源,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一是完善城镇规划。完成陇南市总体规划报批工作,推进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加快各县总体规划修编和县城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中心镇规划编制任务,加强小集镇、村庄建设规划指导工作。二是加快陇南市区建设。加快长江大道东西延伸工程、北峪河西堤路、江南路网、建设路口白龙江大桥、栈道湾白龙江大桥、陇南公交枢纽总站、“5.12”主题纪念园、北峪河文化墙等工程建设进度,扩大城市空间,完善城市交通,提升城市形象。三是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重点抓好成县城区北街、滨河东西路改造,礼县城区旧城路、东新北路道路建设,西和城区滨河路商业步行街、仇池南路改造等县城道路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哈达铺等21个中心镇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产业发展,提高人流、物流的聚集度。

(八)加强民生建设,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一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培育普通高中优质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继续改善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步伐。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和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建设。三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积极发展民间和民族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保护。四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认真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改善民生的15件实事。

(郑贵麒 赵荣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