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江西省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研究_真诚的探索_基于

江西省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研究_真诚的探索_基于

时间:2022-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江西省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研究_真诚的探索_基于江西省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江西省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研究序言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尤其进入新世纪,江西经济开始了新的飞跃,江西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江西高等教育不能照常规去发展,必须寻求创新之路。江西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战略性思考和整体性策划。

江西省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研究_真诚的探索_基于

江西省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江西省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研究(1)

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尤其进入新世纪,江西经济开始了新的飞跃,江西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9年,江西各类高等教育在读学生总数达到79.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0%(2009年江西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超过高等教育大众化标志线9个百分点。但江西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弱、拔尖人才少等,造成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为了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江西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赶超国内教育发达省份,江西高等教育提出“江西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主旨在创新,目的在发展,关键在行动。江西高等教育不能照常规去发展,必须寻求创新之路。江西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战略性思考和整体性策划。本课题正是基于这一现实需要而进行的,课题组成员集中力量协作攻关,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终于赶在江西省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制订之前完成了这份研究报告,旨在为该规划的科学制订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参考。本研究报告以创新三螺旋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国际高等教育分类理论为基础,对江西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详细地论证了江西高等教育的成就、问题及成因,相应地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政策建议,希望对当前江西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些许价值和参考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相关理论依据(www.guayunfan.com)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1)为江西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报告利用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有关理论、区域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发展关系的有关理论为理论支撑,在分析江西经济增长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数量、质量、结构与效益等方面实证研究江西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正确制定江西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政策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2)为加快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促进江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时代赋予江西省的历史责任。加快江西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历代中央领导人非常关注的事情,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曾多次视察江西,对江西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过重要指示,为江西省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动力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人民生活质量得以改善,但是,相对于中央领导和江西人民的期望而言,相比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而言,江西在经济发展速度、社会进步程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从战略上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在江西现代化进程的新环境下,高等教育加速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新机制,从而推动江西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战略的顺利实现,将江西建设成为对接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在中部崛起中实现赶超进位的区域经济排头兵。本课题研究定位为发展战略研究,同时注重政策建议的研究,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理论联系实际,在促进江西高等教育整合优化、教育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环境系统筹规划三个方面,探讨在江西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思想创新的基础上,着重对江西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理论依据

(1)三螺旋理论。三螺旋理论是由参加1996年1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国际研讨会”上的与会专家们所提出的一种理论,它是指在崇尚创新的知识经济社会,创新制度环境的各要素——政府、企业与大学会以市场要求为纽带而联结起来,形成三种力量交叉影响的一种三螺旋关系。该理论的核心在于,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在区域内的科研院所与大学成为主要知识资产,具有了更高的价值。在成熟的创新区域内,科研院所与大学通过其组织结构最下层的研究中心、科研小组以及个人等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活动良好的接口,在区域内发挥了强大的技术创新辐射作用。

(2)区域竞争力理论。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竞争力八大要素中,科技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的44项指标中有22项、科技竞争力的26项指标中有19项与教育相关,尤其是与高等教育有关。根据IMD《世界竞争力年鉴》中的数据计算,国民素质排名与国际竞争力排名的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为0.902,居诸相关系数之首,国内经济实力位居第二,为0.791,教育结构位居第三,为0.783。因此,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3)非均衡增长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无论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一国范围内,客观上已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经济增长往往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个或几个实力较强的区域中心,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最终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增长极地区对其他地区具有支配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速度的加快,地区差距逐步缩小,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进而实现一国经济的平衡发展。非均衡发展理论重在揭示,区域劳动力质量差异是影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具有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是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的主要依托,因此,高等教育是实现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的关键所在。以高等教育为基础的“产业结构更新”是实现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的动力。

(4)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按潘懋元先生(1980)的观点,教育外部规律指的是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及其他子系统——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这种理论认为“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一方面,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另一方面,教育要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性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任,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直接的紧密的联系(潘懋元,1996)。高等教育区域化是使高校更好地主动适应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途径,使得高等教育对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做出敏锐的反应,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专业设置、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深入改革。就某一所具体地方高校而言,它不仅要注意研究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研究与地方高校技术优势相匹配的技术市场的变化,研究与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相关联的行业经济的变化,而且要特别注重高校所处的周边关系尤其是政府关系、社区关系和媒介关系的处理。

(5)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理论。我国大学过去比较注重借鉴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Carnegie Found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Teaching)的大学分类标准,其总体特点是根据高等教育机构所授予的学位层次,以学术性为主轴,以研究水平为标尺,把高等学校纵向分成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四个层次。这种强化学术纵向分层性质的分类方法,理论上能够促进学术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而事实上却误导大学重学轻术、层层攀高,陷入同质化发展的误区。相对来说,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主要以人才职能和培养类型为理论依据和分类标准,并兼顾培养年限长短与学位高低,适应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基本国情,所以其教育分类比较普遍适用。该分类法将第三级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相当于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第二阶段相当于博士研究生教育。第一阶段分为5A、5B两类:5A类是理论型的,学习年限较长,一般为四年以上,并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目的是使学生进入高级研究项目或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5B类是实用技术型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也可延长至4年以上,学习内容主要面向实际,适应具体职业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5A类又分为5A1与5A2两种培养方向:5A1是按学科分类,一般为研究做准备;5A2主要按行业分类,一般是从事高科技要求的专业教育。依此分类标准,潘懋元先生提出三分法理论,认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可以有三种类型的选择:一类是成为高水平职业性技术型本科(5B),但目前因现行制度的制约发展还欠成熟;二类是大多数朝专业性应用型的高等教育发展(5A2);三类是极个别高校朝学术性研究型的高等教育发展(5A1)。地方本科院校主要应定位为5A2类型,也就是介于研究型大学(5A1)和职业型院校(5B)之间的第二类型的专业性应用型本科(5A2),而不是千军万马挤向学术性研究型大学这座独木桥。按照国际教育分类标准,第二类型教育的划分依据是横向人才职能与类型,而不是纵向教育层次之高低,本质上应是涵盖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乃至服务应用型,以本科层次专业性应用型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这类教育在面向上以行业性为主导,性质上以专业性为主线,类型上以应用型为主体,层次上以教学型为主流,模式上以实践性为主载。其特性是按行业而不是按学科设置专业,主要为地方培养面向社会一线的本科层次专业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它们中的大多数应当定位于教学型或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能够承担一定的应用性科研任务,但总体上是以教学为主,而不是以科研为主或教学与研究并重;它可以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但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同时,它虽面向行业,但与面向具体职业的高职高专不同,侧重培养的是理论基础宽厚的技术工程师、技术师、经济师等行业“师”字号高级专业性人才,强调厚基础、宽专业、重应用,突出专门性、实践性和行业性,培养具有一宽(基础理论宽厚)、二高(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三强(就业能力强、创业能力强、发展能力强)的鲜明特色和复合能力的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报告利用三螺旋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理论等为理论支撑,在分析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江西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1)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以宏观分析为主。本研究报告旨在宏观研究,把握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与问题,同时又具体分析江西高等学校发展的制约因素。

(2)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以定量为主。本文定性分析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与问题,能量化的尽量量化,提高问题分析的清晰度和说服力。

(3)文献法。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成果还是高等教育研究成果,都对本研究报告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参考价值。

(4)比较法。全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省与省之间既有共性之处,又有个性之不同,所以发现其中的共性,注意其中的个性,从而为江西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三、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一)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全省土地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78%。全省辖11个设区市,99个县(市、区),人口44432.16万,其中农业人口比例为56.8%(2)。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江西属于第三类地区,(3)有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1个,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281个。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项事业呈现崭新的面貌,实现了江西崛起新跨越的良好局面。

1.江西GDP在全国的位序

表1 2009年中国各省市GDP排名

续表1

资料来源:各省、市、地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而成

表1显示,就GDP总量而言,江西在全国34个省、市、地区中排名第21位,总体排名靠后。如果进一步按照人均GDP排名,江西位于倒数第5位,仅高于贵州、甘肃、西藏、云南等省份。

2.江西省经济增长总量分析

从江西的经济增长总量来看,2008年GDP总量为6971.05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2010元;2009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7589.22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5921元(4)。尽管江西的经济总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不过同全国情况相比,仍处于较落后的水平。

3.江西省财政收入增长分析

财政力量强弱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2009年江西财政总收入达到928.7亿元,是2005年(665.22亿元)的1.4倍。可以看出,随着江西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政府财政收入也快速增长。从地方财政收入指标来看,2009年江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81.2亿元,是2005年江西地方财政收入(252.9亿元)的2.3倍。

4.江西省产业结构和工业化水平分析

衡量工业化水平,主要看工业是否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工业门类的完整齐全程度、工业技术进步的速度及贡献率、农业劳动力向工业及其他部门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城市化水平、人均GDP。江西的工业近年来发展很快,工业门类很齐全,虽然其他各项指标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江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紧跟着全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在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江西的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分别为43.5∶36.9∶19.6,第一产业占有过大的比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到1992年,短短的12年间,江西产业结构已调整为第二产业占有最大的比重(31.2∶39.1∶29.7),到2008年,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6.4∶52.7∶30.9,到2009年调整为14.5∶51.2∶34.3,“二三一”的结构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表3 江西省2001~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统计表

数据来源:江西省统计信息网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1年以来江西省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的增长成为江西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的大发展是促进江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及推动全省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

表4 江西省2001~2009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口结构统计表

数据来源:《江西统计年鉴》(2009)、2009年江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表显示:江西省近年来三次产业社会就业人数呈现的特点是:第一产业社会就业人数比例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社会就业人数比例不断增加,并且第三产业社会就业人数超过第二产业社会就业人数。从趋势上看,随着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江西省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仍将持续下滑,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大致会保持稳定或略有增加,而第三产业吸引的就业人数将超过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据首位。但是从目前三次产业社会就业比例来看,江西省第一产业社会就业人数相对于江西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来讲还是偏大了,而第二产业社会就业人数比例却偏小了,第三产业社会就业人数比例基本接近江西省三次产业结构中的第三产业的比例。

5.江西经济增长状况的总体评价及展望

由上述分析,我们至少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人均GDP要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九十年代中后期起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的产业结构也逐渐趋向合理化。这都为江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提升发展质量和层次,增强全省经济社会综合实力,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基本特点

从2000年到2009年,我省经济发展仍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估计GDP年均增幅在12%左右,预计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可达到8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一次产业比重将继续下降,二次产业比重将持续上升,三次产业比重也将会有所提高,预计至2010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比将为13∶52∶35。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服务业比重和层次上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透过江西经济增长情况,我们不难看出,江西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这种转型趋势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1)从产业结构分析,江西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近5年来,江西三次产结构由2001年的23.3∶36.1∶40.6发展为2009年的14.5∶51.2∶34.3(5)。江西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步伐加快。

(2)从城乡结构上分析,江西已进入城市化加速期。城市化率是一个衡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指数。近年来,江西的城市化率逐年提高,由2001年的30.41%发展为2008年的41.36%,提高了10.95个百分点(6)。

(3)从就业结构上分析,江西向现代社会转型速度加快。向现代社会转型必然伴随着大量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江西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2001年的46.2%降至2008年的37.4%(7),第二、三产业劳动力稳步增加,就业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4)从招商引资上分析,江西开放型社会逐步形成。招商引资是度量社会开放程度的最为直观的指标。2001年,江西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96亿美元,2008年为36.0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1.3%(8),连续多年保持在中部地区的领先优势。

(5)从城乡居民收入上分析,江西正由基本小康向富裕社会转型。近年来,江西城乡居民收入逐年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1年的5506.0元增至2008年的12866.4元,增长133.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2231.6元增至2008年的4697.2元,增幅为120.0%。由基本小康向富裕社会转型过程有两个显著特点:在人们收入普遍提高的前提下,由于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财富快速向一部分人集聚;同时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6)从人均GDP上分析,江西已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阶段。2008年,江西人均GDP为14781元,按当年汇率(1美元:6.945元)计算,折合为2128美元。按照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这一经济发展阶段,既是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期。江西正进入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一个历史性跨越。一些重要的发展指标在中部地区和全国位次前移或进入前列,并呈现出以下三个明显特征:

(1)开放型经济将进一步发展。“十一五”时期,我省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制度建设日趋健全和完善,投资环境日益优化,基础设施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显著提高。与此同时,随着沿海产业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以及我省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日益融入,我省开放型经济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招商引资水平将持续提高。预计,“十二五”时期,我省招商引资年均增幅将达10%以上。

(2)工业化进程将明显加快。首先,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随着我省工业化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工业园区发展所带来的产业配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六大支柱产业将进一步壮大。其次,工业园区仍保持快速发展势头。过去的五年,是我省工业园区发展最为辉煌的五年,全省的工业园区经历了从多到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各工业园区已度过了发展的初始期,基本进入了产业填充期,有的甚至进入了产业集聚期,园区的基础设施水平、管理水平和产出水平日益提高,入园企业、开工投产企业日益增多,园区产业配套能力日益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十二五”期间我省工业园区发展将进一步提速。其三,随着我省“全民创业”活动的深入开展,我省出现了一个全民创业的高潮,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将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江西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20%。

(3)城市化水平将不断提高。一方面,我省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2009年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另一方面,我省各设区市的城市发展框架已基本搭好,并且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发展城市、经营城市的经验,为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工业园区的良好发展势头,极大地促进了我省城市化发展。“十二五”期间,江西城市化水平年均将再提高1~2个百分点。

(三)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对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发展依托经济。客观地说,江西省政府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自2001年以来,江西省投资近百亿元(其中包括政府投入和各高校银行贷款)支持省内各高校建设。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高校分别投入近35亿元(贷款27亿元)、15亿(贷款12亿元)、10亿元新建新校区,南昌高校中除江西农业大学和华东交通大学外其他各高校均投资建设了新校区。以瑶湖高校园区为例,自2002年动工建设以来,已有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工程学院、蓝天学院、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等七所高校入园。前湖高校园区有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等。但毕竟江西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这在很多方面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1.经济的欠发达使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缺乏强劲的财政支持

不可否认,进入21世纪以来,江西经济高速发展。据统计,2009年江西财政总收入达到928.7亿元,是2005年(665.22亿元)的1.4倍;2009年江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81.2亿元,是2005年(252.9亿元)的2.3倍。尽管如此,但江西经济总体落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2000年,江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851元,为全国平均水平(7858元)的61.7%,9年后的2009年,江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921元,仍然只有全国平均水平(25120元)的63.4%。经济的落后自然使江西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非常有限。

2.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削弱了江西高等教育的社会支撑力

客观地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西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江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年为5103元,2008年达到12866元,增长1.52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2.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稍慢,但年增长率也达到两位数,为10.4%。尽管如此,无论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江西都偏低。2008年,江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81.5%。同年,江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只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6.1%。

表5 1999~2008年江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情况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江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人均收入偏低使江西居民的消费能力相对较低,从而影响他们的教育支付能力,特别是高等教育支付能力,这就使得江西高校大学生的贫困生比例居高不下,从而对高校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近些年来,一些高校因为学生拖欠学费,出现过一定时期学校财务支出困难的现象。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有的学校不得不在一定时期内将催缴学费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而且影响了学校其他工作的开展,使学校在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由于江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的状况在短时间内不会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然会削弱江西高等教育的社会支撑力,从而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

3.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江西普通高校扩招速度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快速提高

2000年以来,为了促进就业,中央及地方政府一直积极采取措施。总的来说,这些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就业紧张的状况不仅没有根本好转,反而还有所加剧。就江西而言,2008年,城镇就业人数为734万,比2001年增加了220.3万,增长了42.9%。然而,同期江西的失业人数却连年增加。2008年,江西城镇居民失业人数达到25.99万,比2001年增加了8.71万,增长了50.4%,也即比新增城镇就业人数比例高出7.5个百分点。在失业率方面,与2001年相比,2008年增加了0.12个百分点。受此影响,江西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本在80%左右。如,在2002~2008年期间,只有2005年和2008年超过了80%,其他4年都在80%以下。就全国而言,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也基本在70%以下。又如,在2006~2008年期间,只有2007年超过了70%(为71%),另外2年都在70%以下。

表6 1999~2008年江西和全国城镇居民与大学生就业情况(万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江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全国就业形势紧张的局面一直未得到缓解。2001~2008年,全国城镇失业人数连创新高,2008年高达886万,比2001年增加了205万,增长了30.1%。这样,近几年来全国城镇居民失业率一直在4%左右徘徊。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失业率为4.2%,比2001年高出0.6个百分点。全国就业形势的紧张直接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据统计,新世纪以来,全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持续下降。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一般在90%以上,但在21世纪初的2001~2005年,初次就业率在70%~80%之间徘徊,2006~2008年,除了2007年达到71%,另外2年则低于70%,近10年来,全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本呈稳步下降的格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近几年来,江西本省以及全国较高的失业率与较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对江西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江西普通高校不得不放慢扩招的速度。自2005年以来,江西高校本专科招生增长率最高年份只有11.8%,最低年份则只有3.6%,与此前30%以上的招生增长率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另外,由于江西和全国就业紧张的局面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不会改变,因此未来江西高校扩招的速度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必然会受到较大影响。

4.高校新园区建设负担削弱了高校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加强高等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迫切需要,2001年2月23日,江西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在昌东和昌北,依托现有院校,就近逐步扩大,建设规划统一、功能分区、资源共享的两个大学区。”根据这一要求,江西省从2002年10月开始启动高校新园区建设。按照规划,昌东高校新园区为15平方千米,昌北高校新园区为25平方千米。由于各方的共同努力,两大高校新园区建设非常顺利,一期工程于2003年秋季竣工,二期工程于2004年秋季竣工,三期工程建设也进展顺利。到2006年为止,许多高校新校区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在推动南昌两大高校新园区建设的同时,江西省委省政府还出台文件支持其他高校新园区、新校区建设,强调其他高校新园区、新校区建设可比照省政府相关优惠政策执行。这样,除南昌外,其他城市的高校新校区建设也大规模地展开。

这些高校新校区的顺利建成,使江西高校的建筑面积增加了1倍多。毋庸置疑,这大大增加了学校容积率,为高校持续大规模扩招准备了必备的教学设施,从而有利于推动江西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然而,在这些高校建设新校区的过程中,由于省政府财力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而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又缺乏创收来源,这就使得它们不得不大量从银行贷款以获得建设资金,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而这些高校的新校区不管是校园面积还是建筑面积都比较大,新校区面积最小的也有300亩,建筑面积有10多万平方米,新校区面积大的有3000~4000亩,建筑面积有100多万平方米。在新校区面积和规划建筑面积都大的情况下,规划投资也非常高,这大大超过了学校的目前实际支付能力。许多高校用于新校区建设的贷款额十分惊人。在既没有足够的政府投入,又缺乏创收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已经基本失去了偿还贷款的能力。个别高校即使只付息而不还本,也难以承受。这种债务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一些高校的良好运转,从长远来看,也势必影响这些高校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的来说,教育经费特别是生均预算内高等教育经费(9)和生均普通高校公用经费(10)严重不足、人均收入低下、城镇居民失业率持续走高和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持续走低、新校区建设所遗留的债务等经济因素严重影响了江西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这些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因素,必须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才能加以解决。如增加政府教育总投入以增加高等教育经费,盘活资金以提高高等教育经费利用率,提高城镇职工工资和增加农民收入以增强社会支撑力,全面做好贫困生的帮扶工作以防止其失学,多渠道筹款缓解高校债务的债务压力,大幅度增加就业岗位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快速稳步地提高等。而这些措施能否有效实施,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程度。换句话说,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增强江西的总体经济实力。然而,在过去8年里,江西经济发展的速度尽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只缩小了2个百分点)。从这种发展趋势和江西现代化的现有水平上来看,上述影响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因素仍将在较长时期内继续存在。

四、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自1978年以来,江西省高等教育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根据《江西统计年鉴》,2009年,江西普通高校在校生79.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4.0%(11),超过高等教育大众化标志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9个点。

1.江西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与办学层次有了新的突破

2001年江西普通高校34所,成人高校18所。2009年普通高校已增至78所,成人高校降为7所。高校的规模也在扩大,1995年以前江西尚无万人大学,2009年万人以上大学达到24所。为了适应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2009年,全省高校共增设28个本科专业、65个高职高专专业。截止到2009年,全省高等院校共设置本科专业1224个,设置高职高专教育专业2521个,其中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我省重点产业相关的专业达1392个(其中本科381个),占全省专业总数的37%。2002年全省只有7个博士点、222个硕士点和工商管理等7种专业硕士授点权,2005年全省有16个博士点,2009年江西有12所高校具有研究生学位授权资格,2009年江西的研究生毕业人数为3251人,而同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为4686人;2010年江西有不少高校开始申报一级学科博士点。

2.江西普通高校教师数量与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近几年来,江西普通高校教师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提升。具体如表7所示:

表7 江西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发展情况

从表7可见,全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规模明显增大,2000年为10380人,2009年达到48637人,9年间增长了3.7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相对稳定,大体维持在35%;变化最大的是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教师的增长幅度,2009年全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总数(16431人)是2000年总数(1610人)的10.2倍,研究生学历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由2000年的15.5%增长到2009年的33.8%,也就是说,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在向高层次拓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全省高校教师的质量得以改善。

3.国际化办学与对外交流步伐加快

近几年来,全省高校为适应教育国际化,加强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大力引进高素质外教,大力推行教学计划改革,全面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原版教材、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江西新增12所高校具有外聘资格,共有41所院校聘请了长期专家、外教及短期专家。全省有13所高等学校具有接收来华留学生的资格,南昌大学在法国普瓦提埃大学设立“法中经济与管理学院”,并合作开设“企业管理”研究生班,授予法方文凭。特别是与联邦德国合作15年的中德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联合研究院、中德食品工程中心于2003年9月全部移交给南昌大学。并已建设为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食品工程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另外江西财经大学、南昌航空学院、南方冶金学院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毋庸讳言,江西省高等教育虽然近几年有了快速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与周边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还很大:

第一,高校数量偏少,总量偏小,层次偏低。2009年,全省已拥有各类高校85所,其中,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78所(含独立学院13所),成人高校7所。在78所普通高等学校中,具备博士学位授权学校4所(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授权学校12所,学士学位授权高校20所,不授予学位的高校65所。江西周边省都有1至4所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而江西仅有一所省部共建大学。江西省普通高校在校生不仅在总量上不如邻省,而且在增长速度和每万人大学生数等方面都低于全国邻省的水平。江西高校的办学层次主要集中在本科、专科,专科层次的办学规模占了相当大的比例,2009年全省专科招生占全体大学招生的比例达64%。

第二,高校专任教师数量不够,质量不高。尽管近几年江西高校专任教师数量增长较快,但由于江西省原有教师基数太低,“十一五”期间,江西高校教师增长幅度仍然低于大学扩招的幅度,生师比偏高,教师负担仍然很重。本科学生读4年大学,未听过教授授课的情况在部分高校仍然存在。

第三,学科建设差距较大。在学科建设方面,我省与上海、湖北、江苏、广东、浙江等省市的差距极大,就是与福建、湖南、安徽等省比较差距也十分明显。2009年我省全部博士点总共才21个,相当于浙大、华中科大、复旦、武大等大学一两个学院的博士点数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全省只有2个。

第四,高校科技产出低,社会贡献小。我省高校在全国三大科技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国家教学成果奖等奖励中均未获得过一等奖,说明江西高校缺乏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在国家重大创新项目、攻关项目中尚无首席科学家,在国家重要机构中尚无智囊人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例子也为数不多,这说明我省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较小,必然不能引起政府、社会的高度关注,政府、企业不敢委以高校重托,因此得不到社会资助,从而反过来又影响高校自身的发展。

(二)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和主要特点

1.江西高等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

到2009年,全省已拥有各类高校85所,其中,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78所(含独立学院13所);成人高校7所。在78所普通高等学校中,按拥有的学位授予权来分,可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校(4所,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授权学校(12所),学士学位授权高校(20所),不授予学位的高校(65所);按办学层次来分,有本科高校(20所,大学9所,学院11所),高职高专(52所,高等专科学校6所,高等职业学校46所),分院(1所);按所有制分,可分为公办高校(59所),民办高校(13所),国有民办的独立学院(13所);按科类分,可分为综合性大学(27所),理工院校(32所),农业院校(3所),林业院校(1所),医科院校(6所),师范院校(6所),财经院校(7所),政法院校(2所),艺术院校(2所,统计口径);按隶属关系分,所有高校均为江西省地方高校,其中,江西省与国务院部委共建、以江西省为主的高校有6所,它们是南昌大学、井冈山大学(与教育部共建),东华理工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与国防科工委共建),南昌工程学院(与水利部共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与商务部共建)。6所省部共建高校实际上都已经下放为省属高校。这就是说,江西高校无论在隶属层次上还是在学位层次上的高校比例总体上在全国处于弱势,难怪省外许多“211”高校、“985”高校的老师都说,江西是生源大省,但对江西学子而言,是不得已而为之,由于江西名牌高校稀少,他们不得不背着书包前往省外名牌高校求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江西低重心应用型高等教育格局。

2.江西高等教育结构仍不尽合理

尽管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江西高等教育的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但江西高校在布局结构、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上存在着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有限资源未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高校布局上,江西的高校在南昌地区占高校数量一半,其他地市高校数量较少。第二,在高校科类结构上,直到现在,江西省高校结构中的师范类、医学类的高校偏多,工科类的高校较少,高层次高等教育比例偏低,这势必造成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失衡。2009年,江西高校学生总数达到79.3万人,而研究生在校生仅13688人,毕业研究生才3251人。高校中只有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有少数几个博士点,硕士点也只分布在少数几所院校,如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可见,江西高等教育的高层次教育比例太小。这种低重心的高等教育结构,显然不利于高层次人才培养,也与江西要在“中部崛起”和“工业立省”的发展战略不相适应。第三,在高校专业上,江西高校中真正有自己特色的专业少,所谓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计算机、艺术等专业),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这些“热门”专业。

3.江西高等教育发展与江西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相关性

在总体水平不突出的情况下,自90年代末期起,江西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多项指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如招生数增长率高于全国5.4个百分点、每10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高于全国近8个百分点等)。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江西省经济处于增长缓慢时,江西高等教育发展也较落后;在经济增长突飞猛进的同时,高等教育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这使我们很容易想到江西经济增长与江西高等教育发展间具有较强的长期相关性。

(三)江西高等教育发展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首先,江西的高等教育事业为江西的区域经济,同时也为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省内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其次,江西高等教育发展拉动了内需,扩大了消费,推动了江西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江西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拉动了省内的教育消费,全省79.3万高等教育学生的学习生活费用,按人均1万元计算,可以形成79.3亿元的教育消费规模。依据经济学的研究,1元教育消费可以拉动下游2元的投资,也就是说,全省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可以带动158.6亿元的下游投资,两者相加,可以增加GDP 237.9亿元,这就是说,进入21世纪后我省高等教育的持续大幅扩招不仅为数以百万计的青年提供了求学成才的机会,而且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我省的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为我省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再次,我省高校发挥科技优势,满足了江西区域经济对科学技术的要求。近几年来,江西省的高教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跃居国内领先地位,有的已达到国际水平;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及获国家级及其以上奖励次数都有了明显增加,显示了江西高校较强的综合实力及在高科技研究方面的潜在优势。

五、江西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教育理念与办学方略方面的问题

所谓教育理念,其实就是对办什么样的教育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的认识。高等学校是培养人的机构,高等学校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但这两个问题经常通过办什么样的学校和如何办学来体现。

但是在办什么样的学校和如何办学的问题上,作为国家最高层面并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国家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当然要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可什么是人民满意的学校呢?笼统地说,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的学校就是人民满意的学校。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怎样才能使人民群众满意呢?归结到底,提高办学质量是根本之法。

因此,寻找教育理念方面的差距,最终还是要从人才观和质量观上来寻找。也就是要回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所需要的人的问题上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在同一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也指出:“杰出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站在巨人肩上的人。因为他是全面发展的人,知识广博,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因为他站得高,看得远,前瞻未来,能开风气之先,引领新潮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任务是“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关于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校要“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

温家宝总理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关键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注重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要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应对变化、把握机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习思考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保护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并重,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对照上面的要求,回顾江西省的教育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江西省高等学校在教育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1)全面发展观并未实质性形成,传统的知识观仍然根深蒂固。错误地理解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把知识的多寡作为判别人才的标准。课程安排重知识、轻能力,更轻素质;教学要求重理论、轻实践,更轻批判性思维。学校表彰的学生基本上是学习成绩考试得高分的学生,教师喜爱的也都是听话、会考的学生。这反映出教育观念的落后。

(2)启发式教学举步维艰,填鸭式教学仍然盛行。走遍全省高校,虽然也可以看见一些教学改革的场面,但这些改革困难重重,不是遇到管理制度的阻力,就是遇到改革经费的困难。有志于改革的教师,常常既得不到经费的支持,也得不到制度的支持,他们承受着经济和晋升双重的压力。走进大学课堂,教师一味讲、学生埋头听的现象非常普遍。考试凭死记硬背、毕业看考试成绩,一本书、一门课、一张试卷定结果。这反映出教学观念的落后。

(3)重科研轻教学,人才观念陈旧落后。江西省高校由于学科建设水平较低,科研成果较少,出于一种急于赶超的心理,使得许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十分严重。在科研方面给足了政策,高额奖金、名师荣誉、优先晋升、重点扶持。而教学虽在口头上重视,但是教学再好,没有科研成果,不但职称晋升无望,甚至连起码的工资收入都要打折扣。我们发现,有的高校的教授长年不给本科生授课,凭着较好的科研成果,不仅收入远远高于一般教授,而且荣誉满身,光彩照人。可有些长年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地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到退休还是一个副教授,甚至还是讲师职称。特别令人担忧的是,最近出现了一种“学而优则仕”的倾向,许多教学科研能手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而且还堂而皇之地认为,这样做是重视人才。这反映出人才观念的落后。

(4)行政权力过大,学术权力虚无。按照一般规律,越是学术水平低的地方行政权力就越是盛行。江西省高校学术水平比较起来相对较低,于是行政化倾向相对而言也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外部方面,政府对高校的干预较重,比如高校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基本上是政府操作,高校被动接受。连中层干部,有些高校也受制于政府。在高校内部方面,几乎所有事情都由行政部门负责,采用的手段几乎都是行政手段。行政人员待遇也高于教学人员。有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开始实行“党委决策、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但也是羞羞答答,似有似无。这反映出治校理念的落后。

办学方略是指在举办教育和具体办学上所采取的方法和策略,是影响办学结果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理念影响着办学方略,教育理念的落后导致办学方略的非先进性。回顾江西省高等教育的现状,我们发现,江西省高校在办学策略上存在如下问题。

(1)在注重规模发展的时候未能充分估计规模扩张带来的不利影响。江西省高等教育规模连续10年持续增长,在校生规模由2000年的144293人增加到2009年的793488人,增长率为549.9%。高校数由2000年的32所增加到2009年的85所,增长率为265.6%。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极大地缓解了江西人民对高等教育需求的矛盾,促进了江西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规模的扩张需要经济和财政的支持,需要补充教师和教学设备。这些在考虑规模扩张的时候,相关人员是否作了充分的估计?从目前江西省高校的生均经费和学校贷款来看,这种估计存在不足。江西财政收入近几年每年都以突破100亿元的增幅增长,2009年江西省财政总收入达到928.7亿元,创历史最高。但是,生均教育经费的增长缓慢,据统计数据,江西省2009年高校的生均支出为10250.2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15493.26元低5343元,比邻省浙江省低11744.46元,只有其46.6%。学校为解决办学规模扩大所需的教学场地和办学经费,不得不大量举债。据统计,江西高校举债额已高达几十亿元。由于经济欠发达,又缺乏高水平学术平台,江西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储备方面比较困难,规模扩张后需要的师资主要通过接受硕士以下毕业生和挖掘退休教师资源来解决。这些都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困难。

(2)在提高办学层次的时候未能狠抓专业结构的优化。与江西4000多万人口相比较,原有江西的十几所本科高校和十几所专科高校远远满足不了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进入新世纪前后,江西通过新建和升格两条途径增加高等学校数量,高校数量猛增,目前各级各类高校达到95所之多,本科高校也从1998年的13所增加到目前的22所。全省研究生在校人数从2001年的2972人增加到2009年的17990人,增长率为605.3%,使江西从高等教育小省变成了高等教育中等大省。但是,高校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专业种类的相应增加。出现了专业重复度高,学校专业结构雷同的现象。社会急需专业少,长线专业多,短线专业少,专业转型慢成了江西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特点。

(3)在调整高校布局的时候未能充分考虑特色高校的形成。高等教育宏观系统的优化,除了高校布局合理之外,在类型结构上还需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江西省近年高校发展的态势虽然改善了全省的高校布局,使落户南昌市的本科院校比例下降,但高校的升格和老大学的发展显现出明显的综合化倾向。特别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型大学越来越少。随着江西财经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的专业扩大化,随着井冈山师院更名井冈山大学,九江师专、医专、财专合并成九江学院和宜春高专、医专合并成宜春学院,原来行业或职业特色比较明显的高校也变得越来越综合化了,失去了原来学校的行业或职业特色。

(二)具体政策和主要措施方面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后,江西省委和江西省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对江西从高等教育小省跨入高等教育中等大省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实施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高等教育“十大工程”,省财政对全省高校“每年生均拨款提高200元”“优秀专科生升本”“民办高校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资助”等等。应该说,进入21世纪以后,江西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得力的,实施效果是良好的。但如果再深入地进行考察,我们会发现江西省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而出台的政策措施存在如下问题。

(1)缺乏系统性和法规性。上面列举的各项政策措施都是省政府部门的举措,虽然不能说不是省政府的决策,但总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缺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更没有以法律法规形式固定的改革条文,因而呈现出非系统性和非法规性的特征。

(2)缺乏新颖性和突破性。无论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还是“‘百千万人才’建设工程”,或是“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这些都是仿照国家的做法出台的。就连“名校建设工程”也是仿照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做法。执行国家的政策固然重要,仿照国家的做法也十分自然,但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殊情况,在做法上也应该有所不同。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本省创新性政策不多,特别是带有突破性的做法比较少见。只有“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和“示范性硕士点”的建设,考虑到了江西财政紧张这一特殊情况,采用“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重点突破战略,具有创新性意义。

(3)缺乏主动性和生长性。回顾江西省高等教育发展措施的出台和实施过程,我们发现这些措施基本上都是政府管理部门的行为,高校是在政府的推力下行动的。我们较少发现,有那些是高校主动设计并提出、政府创造条件给予支持并加以推广的做法。更少见那种能够促进高校自我造血功能的措施。江西高校面临的最大困难,一是很少得到中央财政的支持,二是本省财力紧张得不到足够的财政补充,三是得不到社会的经费资助。因此,江西高校经费普遍紧缺,形成发展瓶颈。如果我们的政策措施不从这一根本问题上着手解决,势必影响江西高校的发展速度。而解决这一问题单凭政府增加投入仍然是杯水车薪。

(三)专业结构及人才定位方面的问题

专业结构客观上必须受到社会需求的制约,“产业结构决定专业结构”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反之,专业结构也会影响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合理的专业结构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根据资料显示,江西高校的专业结构及人才定位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结构是不是合理,不是由专业数量和自身结构来决定,而是要看专业设置是不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由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决定的。江西高校目前有研究生专业325个,普通本科专业有234个,专科专业有477个,专业覆盖面虽然不小,但在专业设置中计算机、法学、会计、英语等专业所占的比例很大,与江西特色产业和重点产业相关的专业紧缺,满足农村医疗卫生、城市公共服务、环境污染防治和农业技术服务的专业紧缺。另外,专业人才定位也是影响专业结构的一个重要内生变量。

(2)人才定位存在偏差。我们知道,本科专业一般讲究宽口径,专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才讲究专业针对性或学科针对性。因此,本科专业的方向选择非常重要,它可以决定专业人才的职业属性。专科专业虽然口径较窄,但人才类型的定位非常重要。专科教育重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能否把握这一点,决定了专科教育的质量。研究生教育也存在学术型和专业型人才的定位问题。按传统观念,研究生应该掌握高深学问,具有科学研究能力,是一种学术型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应用型人才也需要掌握宽厚的知识和具有开发研究的能力。因此,研究生也有学术型和专业型之分。但在这一点上,人们还没有形成普遍的认识。人才的标准仍然定位在知识的掌握上,而没有区分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人才的具体要求。专科教育本科化,职业教育学术化现象严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未得到足够重视。

据了解,江西高校目前的本科专业出现了严重的结构失调问题,不少专业,比如计算机专业、法学专业、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而采矿工程、环境工程等工科类专业人才供应紧张。另外,由于人才类型和人才规格定位等问题,导致急需人才的市政公共服务行业、农村医疗卫生、农业技术、乡村教师等行业或职业人才紧缺。尤其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强的人才稀缺,以至于高级技工在人才市场上“一将难求”。

(四)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

政府当家太多、内部动力机制不足、依赖政府惯性严重,是我省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内部治理结构的显著特点。

(1)政府管理过多,学校自主空间过小。“政府管得多,高校依赖强”是我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问题的基本特征。

管理体制是指政府对高校实行管理的制度与管理的方式。每一个国家都会按照本国的法律,对本国的高校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就是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阶段也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管理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和高校的实力。从总体来看,江西省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仍然过紧,如其说是爱护高校,不如说是对高校不放心。反之,高校由于长期对政府依赖惯了,一时没有政府的干预还有点无所适从,真有点像孩童依靠父母一样。这既反映出政府管理观念的不先进,也反映出高校自身的不成熟。

(2)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先进,行政权力取代学术权力现象严重。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是指高校内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治理结构自然要受管理体制的制约,但也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在同一种管理体制下,也可以出现多种多样的治理结构。比如,美国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是一种松散的、多元的方式,因而,美国大学的治理结构也出现了多样化。我国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是一种垂直的、管制的方式,我国高校的治理结构就比较单一。但是,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模式下,我国部分高校也在尝试不同的治理结构。比如,江西财经大学就在尝试“党委决策、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

由于长期对政府的依靠,高校内部的管理动力不足,看政府颜色行事的色彩很浓。行政权力几乎取代了高校一切应该具有的权力。官本位严重到足以消弭学术荣誉的地步。教授不惜牺牲学术生命去竞争一个行政副处长。只要有点学术资本的人就被引诱去做“官”。无论是教学事务,还是学术事务,一律由行政长官处理。在“官”字面前学术显得十分卑微。地方官员担任高校领导的现象日益严重,高校准政府机构的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有强化的趋势。在这样一种思潮影响下,高校的治理结构要想得到根本改变,实在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五)师资队伍与人才储备方面的问题

师资是高校之本,理念是高校之魂。有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必须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贯彻落实。不然,理念就会成为没有依托的漂浮的幽灵。构建一支负有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江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关键又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进入21世纪以来,江西省采取了一系列的培养学科带头人的政策措施。比如,每两年的省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遴选、赣江学者和井冈学者的选聘、“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项目的实施、青年科学家的评选、省教学名师的评选等等。这些措施无疑对加强江西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透过这些活动,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

(1)江西高校师资整体水平较低。2009年全省高校教师共有48637人,低学位(硕士学位以下)比例占66.2%,博士学位教师不足10%,博士生导师数量不足300人。在全国有影响的教师极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也极少。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杰出教师都是凤毛麟角。

(2)江西高校拔尖人才奇缺。目前江西省还没有一所大学拥有全职院士,也没有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大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不足20人,长江学者也是近期才引进3人。2005以来,全省高校在国家科技三类大奖中,只有3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数据截至2010年底)。

(3)江西高校催生人才成长的土壤贫瘠。江西省没有一所教育部所属高校,没有一所“985”高校,唯一的一所“211”高校因负债太多导致办学经费紧张影响进一步发展。江西省全省只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3个。这些数字说明,江西高校培育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成果的基础条件太差。(2011年江西高校新增了一批一级学科博士点,但相比发达省份数量和水平仍然相差很大)。

(4)江西高校促进人才成长的环境欠佳。江西高校学术氛围不浓,官本位严重,政策导向不利于杰出科技和学术人才的成长。江西省鼓励人才成长的政策有名无实。比如,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里只给名誉没有任何实际支持。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奖连奖金都发不下来。其他仿照国家出台的一些做法,也因财政困难而仅成为名誉。整个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优秀人才难引进、难留住、难发挥才干。教师地位低下,不少展露科研才华的青年教师,不是被引入仕途就是被引入商界,高校缺乏吸引拔尖人才的力量,更没有培育青年成为大师的氛围。

(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产生上述问题,从主观方面讲,主要还是人才观念陈旧的问题,其次是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从客观方面讲,一是经济水平较低,二是高教基础薄弱,三是政府财政投入太少,四是高校对政府的依赖惯性,五是政府对高校管理方式的单一。多种主客观原因的纠集,造成江西高教发展水平较低,追赶任务繁重。

六、关于江西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是“进位赶超,绿色崛起”。近年来,江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年增长率都在10%以上。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7589.2亿元,增长13.1%,财政总收入928.7亿元,增长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42.4亿元,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84.4亿元,增长1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75元,分别增长9%和8%。与这种发展速度相适应的必须要有高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因为高等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的。高速发展的经济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高速发展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此,江西高等教育必须进入一个高速、良性发展的阶段。

(一)关于高等教育规模方面的建议

高等教育规模是从总量上表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数量指标,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大小的因素主要有:第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第二,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第三,这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结构;第四,这个国家或地区政府关于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前三个因素是客观因素,后一个因素是主观因素。虽然主观因素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主观因素仍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时候,主观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江西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近年增长较快,但在全国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2009年江西人均GDP 1592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199元。2008年,江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86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914元。江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697元,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4元。按照教育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律,江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不能超过全国水平,至多与全国水平持平。

江西现有人口4368万多人,在全国属于中等偏大的省,据江西省统计局的数据推算,2020年,江西18岁至22岁高等教育适龄青年人数约为312万人。

江西教育发展一直具有超前意识,江西省政府对发展教育的决心也一直很大,优先发展政策应该是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政策。按照这种推理,江西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低于全国水平,但江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全国持平应该不成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我国2020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0%。那么,按全国水平计算,在考虑生源进出均衡的前提下,江西2020年的在校大学生规模应该是125万人(125/312=40.06%)。

这是总量上的估计,重要的是结构的合理。我们知道,高等教育结构是否合理,一要看是不是与社会发展需求适不适应,二要看与产业结构协不协调。前一要求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后一要求决定着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另外,根据社会分工的原则和科技发展的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学术型人才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小。这一现象又将影响着人才类型结构。因此,在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结构的不断优化。

江西高等教育在层次结构上主要表现为高层次比例太小。因此,发展研究生教育将是今后若干年内的主要任务。特别是博士生教育,任务更为艰巨。据教育部统计公报,2009年全国本专科招生639.49万人(其中高职院校招生313.4万人),研究生招生51.09万人,研究生占高校招生总数的1/12.5。如果江西省本科、专科、研究生按8∶7∶1的比例安排规模,那么,2020年本科、专科和研究生的规模分别为62万、55万和8万。再按硕博比6∶1的比例计算,2020年江西省博士生规模将达到1.15万人。(注:2006年我国硕博招生比为6∶1)。

江西高等教育在科类结构上主要表现为满足江西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不足。因此,专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注重这一方面的问题。从江西的统计数据看,2001年开始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保持相对平稳。这说明江西的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部门中的产品也在逐渐工业化,出现现代农业的态势。这是江西高等教育科类结构调整必须考虑的重要情况。当然,要准确掌握社会人才需求情况,还必须加强这一方面的市场调研和数据统计。

2009年江西各类高校数已达85所,在校生规模近80万人,校均规模不足1万人。2020年全省在校生规模按125万计算,高校数量还必须有所增加。若按校均规模12500人计算,也需要100所高校,在2009年的基础上需要增加15所。

(二)关于高校定位方面的建议

高校的合理定位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到全省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所谓高校定位即指高等学校的层次定位和类型定位。层次定位是指办学层次定位,就是办专科学校还是办本科学校,本科学校是办本科和硕士两个层次的教育,还是办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的教育。美国是当今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高等教育层次分明,高校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特色鲜明。我国要成为高等教育强国,也必须向美国那样建立良好的高等教育秩序,形成层次分明、职责分明的高等教育系统。美国2005年共有4351所高校,其中授予学士及以上学位的本科高校1713所,占高校总数的39%;只授副学士学位的两年制学院1814所,占高校总数的41.4%;另外还有专业主导学院806所,部落学院32所,无法分类的26所。本科高校中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283所,占高校总数的6.4%;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663余所,占高校总数的17.4%。(12)如果参照美国大学的层次结构,江西省2020年100所高校中,高职高专学校应该有41所左右,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应在17所左右,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应该有6至7所。其余30多所高校应该为只培养本科层次人才的学士学位授权高校。考虑到我国我省的具体情况,各层次高校的数量可以有适当的调整,但也不宜有大的结构性变化,因为我省2020年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2005年的美国虽有一定的差距,但国际高等教育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可以弥补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根据目前江西省高校的层次结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高校数量不能有大的增加,但本科高校数量应该有较大增加,专科层次高校应该适当减少。因此,专科高校升格为本科高校是江西省今后十年间要做的最大努力。同时,在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不可能有大的增长的情况下,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途径就只能依靠增强现有博士、硕士培养单位的培养能力。这说明,提升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研究生培养能力,也将是江西省今后十年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另外,考虑到我省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小,根据国家现有政策,我省在短时期要增加研究生培养单位较为困难,因此,可以考虑在教学质量较高的学士授权单位试办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提高江西省研本比例。

以上我们已经说明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的观点,那么,高校的类型定位就应当充分考虑这种倾向。因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坚持自己的目标,把自己牢固地定位于应用型高校。一般本科院校也应当把自己定位于应用型上,且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自己的类型定位。但是,江西应当花大力气重点建设2至3所在全国有较高地位的高水平大学,使这几所学校在学术声誉上、在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上、在人才培养上都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达到国际水平。这几所大学应当把自己定位于研究型,至少是研究教学型大学。省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引导和指导江西高校的正确定位,防止那种朝三暮四、左右摇摆、盲目升格、无限扩充的办学行为。

在高校定位上,还应充分考虑特色型大学的形成。真正有竞争力的大学不一定就是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那些与行业联系紧密、成为行业依托、能为行业发展提供足够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的高校更具有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所以,办特色型高校应该成为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

(三)关于制度改革方面的建议

科学有效的制度是改革成功的基本保障。在所有的制度中,大学管理体制和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财政拨款制度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国家层面的大学管理体制和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设想,这为江西省高等教育的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江西省应该根据这些设想,结合本省实际,大胆创新,出台促进江西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有力措施,并将那些具有长效性、规律性的措施制度化,甚至法规化。

在全省营造崇尚科学、尊重教师,尊重学术人才,有利于拔尖创新科技和学术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和心理环境。废除那些不利于人才成长的陈规陋习,特别要纠正高校中实际严重存在的“官本位”思想。出台保障教育经费(省财政拨款2012年)达到省GDP的4%,且今后逐年提高的法规性措施,将其列为政府履行职责的一条重要标准。在省内选择几所高校实行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出台高水平大学建设保障措施和评价标准并将其制度化。制订鼓励办特色型高校和办应用型本科的政策措施,推动江西高等教育向特色型、应用型发展。制订江西高校经费筹措和管理办法,开拓高校经费来源渠道,弥补政府财政拨款的不足。探索具有江西特色,能促进江西高校自我造血功能的新的管理制度。

(四)关于教学改革方面的建议

教学改革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其核心是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因为,课程体系改革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方法改革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才标准,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教育对象每天都在变化。因此,“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是永恒的问题。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是“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教育永恒问题在教学上的反映。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解决“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因此,高校的教学改革要始终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来展开。

“教什么”关键是先要解决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因为只有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确定教学内容。“教什么”总的要求是,教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教优秀的文化知识,教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知识和做人做事的实际知识。“怎么教”涉及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总的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将学生的求知欲与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崭新的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将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社会责任和创新、创业能力。

教学研究和教学实验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不经过研究和实验的改革缺乏依据,是盲目的。盲目的教学改革不但收不到预期效果,可能还会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教学损失。因此,支持教学改革就必须支持教学研究。省教育行政部门、省科技管理部门、省人事和职改部门以及各高校都应该重视教学研究、支持教学研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有力支持。具体地说,省教学研究课题的资助金额应当提高,教学研究课题的成果应当与科技成果或社科成果同等对待,高校教师必须参与教学改革,必须进行教学研究。当然,教学研究的质量也应当达到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研究同样的要求。所以,省主管部门必须重视教学研究项目的质量管理,建立教学研究成果数据库,提供教学研究成果查询服务和推广服务。

(五)关于队伍建设方面的建议

办学思路和基本政策确定之后,教师就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梅贻琦先生说:“大学,大师之谓,非大楼之谓也。”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卡尔·凯斯特认为:“如果你有最出色的老师,你就会有最优秀的学生,你就会取得最辉煌的成果(13)。”无数事实说明,教师队伍是决定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江西高教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高水平的师资。因此,江西高等教育要实现超常规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必须要有超常规的措施。

(1)要在高校青年博士中花大力气培养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这种拔尖人才的培养不是靠通过给予行政职务或提拔到校级领导岗位的方式,而是靠给予崇高荣誉、良好工作条件和较高生活待遇。要尽量减少他们与学术研究无关的事务,尽量少干扰他们的研究工作,要给他们配备助手、组建团队、搭建平台,让他们尽快成长,尽快出学术成果,尽快带出队伍来。

(2)要鼓励教师大胆创新,鼓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教师出理论成果和思想成果,鼓励工程技术教师出应用成果;要鼓励高校在学术上出流派。对创新性成果要给予重奖,对开一方领域的教师要鼓励、要大胆认可其贡献。

(3)要提高青年教师的外语交流能力,不只是考外语等级证书的能力。要在高校营造外语对话特别是外语学术交流的环境,对青年教师的外语交流能力要提出硬性要求。凡是担任硕士生导师的45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具有独立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副高级教师也必须具备外语阅读和简单口头交流的能力。少数学科或技术带头人,也应该达到硕士生导师的外语水平。

(4)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种辅助手段,可以高薪聘请一些愿意到江西工作的杰出人才作为各学科的带头人。但引进的目的是为了使用,是希望通过他们带动江西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推动江西高校的快速发展,而不是装点门面。杰出人才可以是学术拔尖人才,也可以是技术过硬人才。根据高校的定位,各高校应当引进适合本校发展需要且能派上用场的人才。

(5)在抓师资队伍建设时还必须处理好科研和教学两种关系。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科研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促进人才培养。所以,不同的学校对教师的科研要求也应当有所不同。以教学为主的高校应当重点抓教学创新团队和专业带头人的建设和培养,鼓励教师进行应用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特别是教学改革研究。研究型大学应当重点抓科研创新团队和学科带头人的建设和培养,强调理论研究、学术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前者通过教学促进科研,后者通过科研促进教学,但两者都必须考量对人才培养的贡献。

(6)在抓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抓管理队伍和教辅队伍的建设,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但在抓三支队伍建设的时候,必须牢记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是核心,是主要抓手,决不能出现管理队伍重于师资队伍的本末倒置现象。

(7)要抓好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尤其要选拔好党委书记和校长。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也是各项实际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校长应当既有事业心又懂高等学校管理艺术,应当培养和造就职业校长。职业校长不一定是某一专业领域的杰出专家,而应当是教育家和管理能手。校长的首要职责不是搞科研或搞学术,而是管理学校,团结带领全校教师职工搞好人才培养工作和学科建设工作以及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建设高水平有特色高校,使学校受到学生的喜爱、社会的欢迎和政府的重视。党委书记不应当代替校长工作,更不能挤占校长的职权,而应当做好党的方针、政策在高校的贯彻落实工作,保证高等学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干涉具体事务。校长不能由上级政府任命,更不能由上级政府从地方政府或上级政府机关调任,应当由上级政府、学校党委和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等多方选派的代表组成招聘考核及答辩小组,按照一定的招聘程序,公开招聘。副校长应当由校长推荐,学校党委和教职工及学生代表投票表决通过后,由校长聘任。

(六)关于国际化和信息化方面的建议

国际化和信息化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显著特点,现在无论是经济竞争还是教育竞争都不可能局限在某一个区域里。人才的流动是世界性的,大学的排名也有全球性的。只在一国或一个地区领先已经不具备优势了。所以,江西在制订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时候决不能只看到区域,或只看到国内,一定要把眼光放到全球范围。不过,在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一定要发挥本土优势,把独具江西特色的东西凝练出来,发扬下去,形成办学特色,并用特色参与国际竞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江西高等教育的快速崛起。鉴于此,我们建议:

(1)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我省应把眼光主要放到非洲和东南亚去,吸引那里的学生前来学习文化、医学和工艺。

(2)鼓励高校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省政府和各高校都应该建立专项国际学术交流资金,鼓励教师和学生走出国门参与学术活动。

(3)传承创新优秀地方文化。要挖掘江西优秀的文化传统、工艺美术、祖传医术,提升其技术含量和文化品位,使其形成专业,进入高校课堂,然后打造江西品牌,推出国门。

(4)构建先进信息平台。要普及和完善校园信息化平台,建立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信息系统和各种服务系统,包括高等教育数据库。

(七)关于高教保障方面的建议

没有切实可行的政策,再好的想法也只能流于空谈。所以,江西高等教育能否快速有效地发展,有赖于好的政策的出台。关于这一点,上面在关于制度改革方面的建议中已经提到,不再赘述。

谈到保障,最基本的保障是资金保障。省财政拨款能否在2012年达到省GDP的4%,且保证今后逐年提高,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条。江西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低,即使保证4%的投入,其绝对量还是偏小,生均经费仍然偏低。所以创新资金筹措机制仍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也是一种必要的保障措施。

另外,能否真正落实“优先发展”的基本方针,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条。“优先发展”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关键是落实在行动上,重点在政府的工作安排上。

最后一点就是上面提到的制度保障问题。优先发展教育,究竟是政府的一时兴趣,还是基本国策,不是看政府怎么说,而是看政府怎么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看有没有制度保障,有没有法规约束,有没有责任追究。

因此,我们的最后一条建议就是,要将“优先发展教育”不仅列入一般规划中,而且要列入法规中,列入政府的工作目标中。

七、结论

2011至2020年,这十年间将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上升期,“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建设和谐幸福秀美江西”成为鼓舞江西人民奋斗的精神力量,江西的经济总量和人均GDP也将会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产业结构也将处在升级换代期,国家重点战略发展项目“鄱阳湖经济生态建设区”将进入全面实施并产生辐射效应,这种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对江西高等教育的发展非常有利,江西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另外,江西历来就是一个文化之乡,具有重视教育的社会传统,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对教育都非常重视。因此,江西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观条件也已经具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江西省政府、江西省人民和江西省高校的决心、信心和行动。我们相信,江西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春天就要来临!

【注释】

(1)2010年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主持人:谭光兴,主要参与人:彭志武,2011年结题。

(2)摘自《2009年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呈现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是三个直辖市:上海、北京和天津。它们的经济基础好,又是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且享受国家的各项政策倾斜,其人均GDP均在3000美元以上,按照世界银行标准,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已步入世界中高国家水平;其次是我国二类地区,也就是高收入地区。它们地处沿海,多数在历史上就是富庶地区,也是受惠于改革开放政策最早的地区,它们的人均GDP已接近世界中高收入水平,在我国属于高收入和经济发达地区;三类地区是我国的中低收入地区,它们地处我国内地,幅域广阔、人口众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其人均GDP在1000~2000美元之间,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四类地区是我国的低收入地区,主要是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和少数中部地区。它们大多数地处边陲,经济基础薄弱,其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属于我国的欠发达地区。

(4)《江西统计年鉴》2009年、2009年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江西统计年鉴》,2010年。

(6)《江西统计年鉴》,2009年。

(7)《江西统计年鉴》,2009年。

(8)《江西统计年鉴》,2009年。

(9)2003~2008年,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分别为:2679元、2508元、2206元、2219元、3301元、4236元(资料来源: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历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10)2003~2008年,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602元、633元、625元、503元、732元、1426元(资料来源: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历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11)2009年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2)资料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第58页。

(13)朱幸福著.美国大学写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