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校要坚持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_真诚的探索_基于

高校要坚持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_真诚的探索_基于

时间:2022-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要坚持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_真诚的探索_基于高校要坚持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高校要坚持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赣南师范学院的各位领导、各位教授,下午好!我今天报告的主题是“高校为什么要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发展才是硬道理,高校不仅要谋求自身的发展,同时要担负起引领社会发展的重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任重而道远。”地方高校主要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点也没有争议。

高校要坚持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_真诚的探索_基于

高校要坚持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

高校要坚持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1)

赣南师范学院的各位领导、各位教授,下午好!

我今天报告的主题是“高校为什么要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一、高等学校的使命及所处的境况(www.guayunfan.com)

1.现时代我国高等学校面临的任务与担负的责任

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的需要。

担当高等学校应有的历史责任,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传承创新文化,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再创新。

发展才是硬道理,高校不仅要谋求自身的发展,同时要担负起引领社会发展的重任。

8月14日,深圳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主题为“21世纪大学的新使命与人才培养”)开幕式上,刘延东指出:“大学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基地,作为创造新知识、新思想、新科技的重要源泉,应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适应迅速变化的知识社会,大力培养各类人才;站在创新的高峰与前沿,服务社会繁荣与进步;促进跨文化理解与合作,为构建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

现代高等学校已经站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手段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时代。

国际化进程中要特别注意本土化,要把根扎在本土,把花开向国际。千万要避免被国际化的现象和在国际化进程中造成的忘祖现象和浮萍现象。

本土化是人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本民族文化家园的诉求,它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抵抗文化乡愁。

美、英、法等国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办学和独资办学,我国在海外办孔子学院,这些都是向别国的教育渗透,其实就是文化渗透和思想浸透。

2.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满意与担忧并存,公开场合讲成绩多于问题,实际情况担忧多于喜悦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时指出:“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时指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任重而道远。”2006年11月28日,温总理在国务院组织的一次教育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说:“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难怪总理非常焦虑。据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最近一项调查表明,现在的大学生是“先顾小家后顾大家,最后才考虑国家”,在校花时间最多的三件事:上网、恋爱、睡大觉。上网内容最多的是:看图(美女图)、说话(网上聊天)、观天下(看奇闻轶事)。

3.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与失望并存,失望高于期望

一方面社会对高校寄予厚望,遇到问题希望高校能帮其找到答案,家长把孩子送到高校,花钱供其上学,希望毕业后能找份好工作。事实上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企业埋怨高校培养的人才不好用、眼高手低,本事不大脾气不小。社会指责高校学术造假、对学生不负责任,等等。

4.受教育者对高等教育的赞扬与批评并存,批评多于赞扬

只有在涉及自身利益或自身名誉时才说自己的学校好,在其他任何场合都会批评高校或整个高等教育,说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是东西”“不知南北”,也就是西方赶不上美英,东方比不过日本,南方还不如印度,北方落后于俄罗斯。北大不如港大,清华不如港科大。

5.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不少,压力挺大

这里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发展教育已成为我国的重大国策。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办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才能建设一流国家。”

(2)党和国家认识到发展高等教育是强国的基本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时指出:“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温家宝总理在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同样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尤其要靠高等教育,“强国必先强教”。

(3)国家已经作出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时指出:“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二、高等学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高校越来越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

高等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这一点已经达成共识。地方高校主要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点也没有争议。那么,怎样去服务,如何服务好,就成为每个高校面临的关键问题。能否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也就成了高校成功与否的关键。可能每一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策略,但无论如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最根本的。只有先适应才能后满足,所以,高校对社会的关系越密切,就越要求高校适应社会需要,这是规律。所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2.高校越来越重视自身发展的质量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意义重大。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摆在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同一个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高等教育要坚持稳步发展和提高质量相结合,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刘延东指出,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国家强大学必须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要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大计、改革创新的第一要求,凝聚各方面力量,全力以赴把这一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实施好、完成好。

高等教育质量概念有宏观概念和微观概念,但无论是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人才培养质量是根本、是核心。刘延东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理念思路的更新、体制模式的创新、评价机制的引导、基础能力的保障、社会环境的营造等,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科学研究为基础,社会服务为方向,文化传承创新为引领,形成大学各项功能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办学质量整体提升的新格局。

3.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包括:实践认识能力、实践理解能力、实践合作能力和实践执行能力。很多场合表现为实际理解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时强调:“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温总理也强调:“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并重,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劳动者的能力提出了高要求,用人单位对职工的标准也不断提高,是否掌握现代劳动技术和具备现代人素质已经成为获得工作岗位的必要条件,实践能力成为进入现代社会的必要通行证。

4.社会越来越关注高校的特色发展

温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时指出:“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要同样重视,给予支持,鼓励各类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在同一次会议上胡总书记强调:“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强调要以多样化和特色化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调:“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第二条,特色化的必要性)“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第七章,高等教育,第二十二条,如何特色化)。“树立多样化人才观点,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第三十一条,关键是人才特色)

5.高校间越来越凸显竞争的压力

有人曾经预言,5年之内有的高校会像国企那样倒闭,这话虽然有点耸听,但说明了一个现象,高校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今年的高考招生,有些学校生源爆满,有些学校门可罗雀。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财政学院党委书记袁一堂就说过,3至5年内高校将面临洗牌。

路走对了,学校会越来越好,否则真有关门的危险。

这个社会的标志有人总结为两个字“竞争”。大至国家之间,小至人与人之间,哪一样事情不存在竞争?“和谐”其实就是给竞争画一个框框,叫你争得头破血流也不要大打出手。

高校之间,从生源到人才,从资金到项目,从政府到民间,哪一样不存在你争我夺的现象?哪一种竞争不是你死我活?胜者为王败者寇,亘古定律。

压力之下如何生存?如何发展?这是需要思考的。我们可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置死地而后生,是因为看到了死的危险才激发出求生的欲望和办法,前提是看到了死但不愿死,不等死。所以,在竞争面前也只有两条路:生与死,即不发展就死亡。把压力转变成动力,办法只有一个,扬己之长,避己之短,走特色发展之路。

赣南师范学院“十二五”规划中强调了要“突出特色办学,坚持师范教育”。我看这就很有眼光

三、高等学校千校一面的局面必须打破

1.千校一面的局面必须打破

(1)2010年4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温家宝总理的文章《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文章在论述“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问题时,提出不同类型学校领导体制和办学模式应有所不同,不能千校一面,不能用一个模式办教育。

(2)新华网南京2010年6月21日电(记者:郭奔胜、潘晔)多位国内外教育专家20日聚集无锡举行“教育与人才培养”圆桌会议,对日渐严重的“千校一面”现象表达了忧虑,认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然会深深伤害教育本身以及人才的培养。

“千校一面”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源的浪费,更损害了教育的质量和大学的精神。

(3)厦门大学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先生在2011年厦漳泉龙四地民盟高教研讨会上说,现在的高校“千校一面”,同质化太严重了,这真要不得。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调研员李智2010年7月28日在一个会议上说,目前我国高校在专业建设上千校一面的同质化问题严重,多个问题都亟待解决。

(5)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指出,不论是综合类全国大学,还是行业类大学、地方大学,在服务层次上都追求“全面”,都不加区别地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当作自己的使命,服务没有分工侧重,更没有特色专长,“千校一面”的现象十分普遍,资源重复浪费尤其严重。

(6)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指出,在专业设置上,国家可以出指导性意见,但各学校有权根据自己的基础和传统来决定哪些专业应该办,这样就可以避免一哄而上以及千校一面。

2.毕业生的质量决定学校的命运

有人总认为高等学校的排名是由科研成果和教师名气决定的,其实,无论哪个排名榜都把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而且,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毕业生的去向和成就,尤其是对教学型高校而言,比科研、比大师肯定比不过研究型大学,那么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只有重点放在提高毕业生质量上。

西南联大是我国一所特殊的大学,它的闻名不是科研,而是培养的人才的质量。短短8年的时间里西南联大师生中后来出了8位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邓稼先、郭永怀、朱光亚、王希季、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约171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教师79人,学生92人),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

巴黎高师也是因人才质量著称于世。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精神,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在法兰西学院和法国科学院的院士中,该校毕业生分别占1/4和2/5。该校建校203年,不仅为法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同时也造就出不少的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如开生物学新纪元的亚雷斯(Jauies)和巴斯德(Pasteur)、存在主义先锋萨特、法国最伟大的现象学家梅洛·庞蒂、自由主义战士雷蒙·阿尤(Raymand Aion)、共和国总统蓬皮杜、总理兼任国民议会主席的洛朗·法布留斯,西方10大著名哲学家之一、生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等等。没有哪所学校世界闻名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

3.高校的出路在地方

无论是全国性大学还是地方性大学,你总得落户在某个地方吧?你在人家的地盘上生存,你不依靠人家发展得了吗?特别是地方高校,地方的需要就是你的存在,你不考虑地方的需要,人家还要你干嘛?哪一个领导人的讲话,国家哪一个文件不谈“适应和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许多“985”高校与地方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重申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地方性高校其根本宗旨本来就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招生对象大多数是本地生源,培养的人才绝大多数为本地服务,科研的项目绝大多数来源于当地政府和企业,从事的活动绝大多数与当地社会、政府、民众相关。因此,地方政府和人民是地方高校的衣食父母和发展源泉。

脱离了当地政府和人民,可以说高校就如离水之鱼难以存活。所以,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和社会,虽然中央的政策和支持非常重要,但与地方相比,仍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2010年6月5日,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考察贵州大学时勉励贵州大学要切实承担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责,将学校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西部的发展、贵州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找准定位,突出优势特色,努力把贵州大学建设成为一所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府。

在这里,刘延东特别强调了贵州大学应该“同西部的发展、贵州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4.行业对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地方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依靠,行业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行业特征明显的高校,行业简直就是高校的靠山。毕业的学生要到行业去工作,科研的项目大多来自于行业,教学基地、实验基地等许多教学条件需要行业支持,许多高校确实离不开行业。

如果用不确切的比喻,把地方比作是高校之“母”,那么行业就是高校之“父”。

5.高校走特色之路的理由

(1)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结构不同、生活习俗不同,因此,发展需要必然不同,这些不同决定了高校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式不同,所以要走特色之路。

(2)各行业生产方式不同、技术要求不同,所以实际需要也不同,于是高校满足行业需求的方式必然不同,所以要走特色之路。

(3)从科学上说,多角度才会有多顶点,多顶点才会有多途径,多途径才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走特色之路,就是寻求多角度发展空间。泰国新总理英拉82天从企业总经理成为国家总理,不成立新党可能吗?台湾为什么热衷于成立新党,还不是想竞选总统。你不走独特的路,你怎能一举成名?

其实小大学同样能超过大大学。据美国调查机构PayScale公布,美国2010年美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薪酬排行,在1000多所高校中,哈维莫德学院排行榜首,远远高于哈佛、普林斯顿、达特茅斯等常青藤大学的毕业生。

四、高等学校必须认识自我,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1.认清自我,合理定位

合理定位有两种含义:一是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你最适当的位置是什么?二是在发展方向的选择上你最恰当的选择是什么?前者决定你的办学层次和类型,后者决定你的办学方向。两者共同决定你的发展出路。

兵法上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认清形势,认清竞争对手,还得认清自己,才能克敌制胜。自己能干什么?最适合干什么?必须心中有数。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学校也是这样。用己之长才能克敌之短。竞争之下,头脑清醒十分重要。

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和最适合干什么,对于学校来说就是合理定位。

赣南师范学院建校已经50多年,办本科教育也有二十七八年了,200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在江西省高校中位于第10名左右,特别是省内两强师范院校之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办学优势,如果顺应了形式,找准了路子,是大有发展前途的。

2.找准出路,凝练特色

定位准确了,接下来就是找准自己脚下的路。走什么路要自己决定,不要被被人牵着鼻子走,也不要完全被排行榜束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就是说要凝练自己的特色。

赣南师院的优势在哪里?要认真总结。从目前情况来看,教师教育是一个优势,因为真正用师范名的高校在江西现在只有三所,你们位居其中,具有较大的市场。另外,赣南及其周边地区著名高校很少,你们完全可以在平原上建高峰,有所作为。赣南是脐橙之乡、稀土之乡、旅游之乡,发展与这些行业相关的专业,从事这些方面的研究很有前途。

3.依靠行业,服务地方

走特色之路离不开地方,一定要分析并弄清楚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的需要,设法去满足这些需要。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力服务各方面都要主动为地方服务。要主动融入到地方的文化和事业当中去。要很好地处理学术与服务的关系,人才的普适性与人才的地方性之间的关系。

赣南师院应该仔细分析赣南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挖掘资源为办学服务,同时也要努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赣南丰富的土地资源、文化资源就完全可以利用。

贵校已经做好了这个准备,贵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学校要“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主动对接海西经济区建设,在血吸虫防治新技术、脐橙安全生产与加工、功能材料化学、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进行技术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增强科技竞争能力和服务能力。深入开展中央苏区文化、客家文化、校园文化、地域文学等研究,使文化资源转化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质元素。培育一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转化项目。”

4.集中优势,擦亮名片

其实一个学校有一个学校的优势,当然也有它的劣势。谁都不可能做好所有想做的事。有所不为才可以有所为。一定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最可能做好什么。要把自己最有可能做好的事情做好、做优、做亮、做出特色。有特点还要有亮点,特点需要亮点来放大,亮点需要特点来维持。做特色的时候必须同时做亮点。做亮点需要有标志性成果,还需要媒体助威。

在这一点上,贵校好像也已经有了准备。我看到贵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有这样的话“举全校之力,将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机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等建设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瞄准地方产业发展主攻方向,发挥我校的科研优势,增强对外科研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潜能和优势,增强承担地方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力争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和实际价值的研究成果”。

5.齐心协力,顽强拼搏

虽然归纳起来高校的发展就是集中精力做好“两个点”:特点和亮点。但要做好这两点并非易事。一是需要学校领导班子的正确决策,二是需要全校干部教师的大力支持,三是需要全校师生的实际参与。赣南师院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田延光书记今年3月份在贵校第四届教代会上作报告时就向全校师生发出了号召:“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苦战几年,突出重围,奋力打拼出学校事业发展的一片新天地。”

当然,做特色、做亮点可能会碰到困难和挫折,因此还需要勇气和决心。认准了的路,无论多困难都要坚持走下去,坚持到底,必定成功。

我看有田书记的这“三不”精神(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有在座的各位的创造性工作,有赣南师院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赣南师院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前途。

【注释】

(1)本文为谭光兴2011年暑假在赣南师范学院全校干部大会上作的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