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综合学习与探究_良师教案

综合学习与探究_良师教案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学习与探究_良师教案 活动目标1.训练比较与辨微的能力。活动过程1课时活动过程一、导入戏剧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综合艺术,它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现实生活,以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一厘米》则以陶影为中心纠缠着重重矛盾。第三题探究1.这句话表明夏洛克坚决不肯从轻处理安东尼奥,要割他的肉的决心不可改变。

综合学习与探究_良师教案 

活动目标

1.训练比较与辨微的能力。

2.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用心去感受作品,在沉入身心的阅读中达到学有所得,这是一种阅读的境界,平时就应努力地加以培养。

3.语言的个性是戏剧的基本要求,在读剧本的时候要有意透过人物的语言把握其个性特征,这是阅读剧本的基本功,要着力培养。(www.guayunfan.com)

4.戏剧的真谛在于表演,所以学习的过程中,应注重突出对表演能力的培养。

5.在把握戏剧特点的基础上,训练剧本创作的能力。

活动重点

1.训练比较辨微的能力。

2.培养戏剧欣赏的能力。

3.培养朗读能力,加深对人物性格的了解。

活动过程

1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戏剧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综合艺术,它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现实生活,以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戏剧作品演绎的百味人生使我们为之哭泣,为之欢欣,为之遐想。从古今中外的经典戏剧中我们可以感受不同时代背景下文化内涵、情感表达、写作风格和语言风格的异同。

二、内容点拨与解答

第一题探究

(一)主题

《威尼斯商人(节选)》的主题是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歌颂了仁爱、友谊和爱情,表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江村小景》的主题是抨击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灾难,控诉了内战的罪行。

陈毅市长(选场)》的主题是表现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对经济建设的巨大热情,重视科学文化、尊重知识分子的思想作风和顽强坚毅、幽默诙谐的性格。

《一厘米》赞美了一个平凡母亲的崇高品质,讴歌了对人的尊严的执著追求

(二)矛盾冲突

《威尼斯商人(节选)》主要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

《江村小景》反映的是一个家庭中投靠不同的军阀的亲弟兄俩之间的矛盾,当然从本质上看,反映的是军阀势力和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

《陈毅市长(选场)》反映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和对共产党不够理解的爱国科学家齐仰之之间的矛盾,这是两种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物之间的矛盾。

《一厘米》则以陶影为中心纠缠着重重矛盾。一是和公园门口验票的红衣青年的矛盾;一是和儿子小也的矛盾;一是和丈夫的矛盾。和红衣青年的矛盾,是最为直接的矛盾,也是最为外显的矛盾,是这个矛盾引出了后两组矛盾;和丈夫的矛盾是一组起映衬作用的矛盾;而和儿子小也的矛盾则是主要矛盾。

(三)情节安排

《威尼斯商人(节选)》的情节具有很强的喜剧性,以鲍西娅上场为标志,前后情节发生突转,运用了夸张、对比等手法形成,情节的喜剧效果。

《江村小景》把故事集中在半天时间之内,通过人物的对白交代有关情节,以兄弟冲突为主线,成功地运用了巧合、误会等戏剧艺术的技巧,故事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陈毅市长(选场)》虽是《陈毅市长》全剧的第五场,但独立成章,戏剧冲突感人且有情趣,从矛盾的发生到矛盾的发展,再到矛盾的高潮与结局,层次清晰,结构完整。

《一厘米》的情节则波澜曲折。在去公园的公交车上,买票是一个波折;在公园门口和查票的小伙子发生矛盾,是一个波折;离开公园后,量身高的老奶奶好心办了坏事,是一个波折;受了气的陶影,却得不到丈夫的支持,又是一个波折;托人写信并寄出去,迟迟没有回音,失望中公园管理处的人却找上门,又是一个波折;管理处的人提出了几个处理方案,陶影都不答应,最后的要求是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这是最后一个波折。

第二题探究

其实只要用心去感受一个事物,我们都会形成一定的看法。作为一名中学生,在阅读课本的时候,首先应该有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进入作品的内部,与作品的内容交融在一起,从而获得内在的体验。只有真正建立于作品内容基础之上的体验,才不至于脱离作品的实际,变成信马由缰的无稽之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的看法不一定与别人相同,但你用心体验出来的东西,一定会有独特的分量,这就是阅读的一种成功。

在读剧本的过程中,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并获取不同的感受体验。剧本特定的思想内容会激起你心灵的阵阵涟漪,剧本中一定的人物形象会让你的心和它一起走,剧本的矛盾冲突、情节安排、语言运用,以至一个细节、一句台词等,都有可能会在你的心中形成一片波澜,只要你用心去与它碰撞。

第三题探究

1.这句话表明夏洛克坚决不肯从轻处理安东尼奥,要割他的肉的决心不可改变。把过去受到安东尼奥的伤害比喻成被毒蛇咬,言辞中充满了对安东尼奥的仇恨。因此读这个句子时,“什么!”要读得重一点,短促一点,“你”、“毒蛇”、“两次”要读得重一点。

2.这句台词表达了这位母亲一下子失去了两个儿子时的绝望。所以读的时候,应该带着一点哭腔,“穷人”、“哪儿”要读得稍重一点,“宗佑啊”、“宗成啊”之间要接得紧一点,“带去吧”要读得重而且慢,“孩子”要表现出气要绝的样子。

3。这句话表现了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自信,要能读出陈毅元帅的潇洒和气魄。“哪里”、“哟”要读得稍微重一点,“催化剂”要读得重且慢。

4.“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这是陶影早就想说的一句话,但矛盾终于得到解决,陶影只是把激动藏在心中,所以读的时候不宜夸张,要在平静中读出分量。

第四题探究

要想把角色演好,必须深入研究剧本,进入剧本内部,与角色进行内在的交流,把握角色的性格特征,达到我就是角色、角色即是我的境界。所谓“戏如人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本单元四个剧本,各有各的特色,其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只要用心体验,演好他们并非难事:《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智斗夏洛克的片段,《江村小景》中兄弟相残一段,《陈毅市长》里陈毅“催化”齐仰之一段,《一厘米》里公园检票一段,这些都是角色个性充分展示的片段,有较强的可表演性,不妨试试。

三、活动指导与案例分享

活动指导一 比较辨微,体味个性

活动指导

1.不同类型的作品,在主题思想和表达形式等方面,自然会有很大的差别。

2.同类型的作品,由于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文风的不同,也会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体现出各自的特征与个性。

3.通过比较与辨微,找出本单元的课文在主题思想、矛盾冲突和情节安排方面的不同。

案例分享

主题思想的不同

矛盾冲突的不同

情节安排的不同

活动指导二 交流情感,分享“感动”

活动指导

1.戏剧来源于生活,戏剧又比生活更精彩。

2.剧中的人或事往往会让你怦然心动,或让你泪水盈眶。你的心动和你的泪水,就证明你有人类最美好的一种品质——“感动”。

3.请把你的感动告诉同学,和大家一起分享!

案例分享

生1:听了安东尼奥的一段台词,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他对朋友巴萨尼奥说:“……替我向尊夫人致意,告诉她安东尼奥的结局;对她说我怎样爱你,又怎样从容就死;等到你把这段故事讲完以后,再请她判断一句,巴萨尼奥是不是曾经有过一个真心爱他的朋友。不要因为你将要失去一个朋友而懊恨,替你还债的人是死而无怨的;只要那犹太人的刀刺得深一点,我就可以在一刹那的时间把那笔债完全还清。”多么真挚的感情,多么伟大的友谊,多么善良而正直的人啊!

生2:《江村小景》的结尾处,当两个儿子自相残杀而身亡后,他们的母亲痛不欲生:“孩子,我们穷人逃到哪儿去?啊,宗佑啊,宗成啊!你们把娘带去吧,孩子!”这撕心裂肺的声音,让人体会到母亲心痛的感觉,也让人看到了母亲老年丧子的凄苦。

生3:《一厘米》中,当公园领导上门解决问题时,陶影既不要钱,也不要票,还请领导不要难为红衣青年,她只要求领导“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这让我看到了一位平凡母亲的心,也让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学会与人为善,保护自我的尊严。

活动指导三 品味台词,实践表演

活动指导

1.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

2.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面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即言中有言、意中有意,有弦外之音)等。

3.我们品味戏剧台词,得领悟台词的思想内涵,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从而把握人物的个性。

4.在朗读时,能够正确地读出台词的轻重、缓急和语气,并尝试进行表演,演出人物的个性。

案例分享

1.“什么!你愿意给毒蛇咬两次吗?”(《威尼斯商人》)

这句话表明夏洛克坚决不肯从轻处理安东尼奥,要割他的肉的决心不可改变。把过去受到安东尼奥的伤害比喻为被毒蛇咬,言辞中充满了仇恨。因此,“什么”要读得重一点,短促一点,“你”、“毒蛇”、“两次”要读得重一点。

2.“孩子,我们穷人逃到哪儿去?啊,宗佑啊,宗成啊!你们把娘带去吧,孩子!”(《江村小景》)

这句台词表达了这位母亲失去两个儿子时的绝望,读的时候,应当带一点哭腔,“穷人”、“哪儿”要读得重一点,“带去吧”要读得重而且慢,“孩子”要表现出气要绝的样子。

3.“我哪里是什么化学家哟!我只是一个剂,是个催化剂。”(《陈毅市长》)

这句话表现了陈毅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自信,要读出陈毅市长的潇洒和气魄。“哪里”、“哟”要稍微重一点,“催化剂”要读得重且慢。

4.“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一厘米》)

这是陶影早就想说的一句话,现在矛盾终于得到解决,她只是把激动藏在心中,所以读的时候不宜太夸张,要平静中读出分量。

活动指导四 合作表演,过把戏瘾

活动指导

1.话剧是一门激情洋溢的艺术。在故事情节、冲突的基础上,演员那种适度夸张的语调和形体动作可以激荡心灵,产生震撼效果。如果有兴趣,与同学合作,表演本单元课文中的某个片段,或从课外选择精练短小的剧本进行表演。

2.表演时应当注意一些基本的表演技巧:

口齿清晰,语言流畅,使用普通话。

进入角色,表演出人物的性格。

表演时适当地运用一些形体动作。

通过一定的面部表情,传达内心的情感。

案例分享

综合学习与探究_良师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并掌握基本信息的能力,提搞阅读效率。

2.从经典作品中注意发现作者或人物的活动。

3.抓住文章重点语段进行熟读深思。学会分析文章的主题。(www.guayunfan.com)

4.能根据不同文体特点,收集材料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5.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活动重点

1.掌握迅速捕捉信息的基本能力。

2.挖掘重点段落的相关信息。

3.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信息社会,瞬息万变,知识更新,应接不暇。亲爱的同学,如果你想做时代的主人吗,现在你就得练就迅速捕捉信息的本领。经过九年的语文学习,我们应该具备运用快速阅读来掌握文章基本内容的能力,能在单位时间里尽可能多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我们既要会精读,也要会“浏览”:一目十行,披沙拣金。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出自名家之手,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正是我们锤炼“迅速捕捉阅读信息”本领的好平台。

二、快速阅读·捕捉信息(活动一)

活动指导

古人云,开卷有益。阅读是人类继承祖先文化遗产的主要途径,也是人们获取知识、改造世界的基本手段。“一目十行,过目成诵”是历代读书人追求的理想境界。但有许多人对“速读”抱有偏见,将“一目十行”这种有效的阅读方法与“不求甚解”、“似懂非懂”、“囫囵吞枣”等同起来。其实不然,在急剧膨胀的知识和信息面前,那种咬文嚼字的传统阅读方法已暴露出许多无法克服的缺陷,我们应当采取更快速的高效的阅读方法。

案例分享

“速读”不仅要求阅读速度快,也要求有效果。读完一篇作品,要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对获得的信息加以选择和判断,领悟文章的主旨。想检验自己快速阅读的效果,请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敬重病痛

有一次,一个记者问作家史铁生说:“你对你的病是什么态度?”

没有想到,在轮椅上呆了20多年、每隔几天都要去医院做透析的史铁生这样回答道:是敬重。为什么这样说呢?为什么是“敬重”而不是“恐惧”和“厌恶”呢?面对困惑不解的记者,史铁生解释说:“这绝不是说我多喜欢它,但是你说什么呢?讨厌它吗?恨它吗?求求它快滚蛋?一点用也没有,除了自讨没趣,就是自寻烦恼。但你要是敬重它,把它看做一个强大的对手,是命运对你的锤炼,就像是个九段高手点名要跟你下一盘棋。这虽然有点无可奈何的味道,但你却能从中获益,你很可能就从中增添了智慧,比如说逼着你把生命中的意义都看得明白。一边是自寻烦恼,一边是增添智慧,选择什么不是明摆着吗?”

读着史铁生的这段话,我立即想起了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的一代大侠独孤求败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独孤求败,具有盖世的武功,他一辈子都在寻找真正算得上敌人的对手,却始终没有能够如愿。独孤求败体验到没有“敌人”的人生,其实是最不值得过的人生。最后,他在孤独的叹息声中悄然死去,给后人留下了神奇的武功秘籍和兵器。独孤求败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中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面前有一个凶恶的敌人,而是面对那苍茫虚空的“无物之阵”,在寂寞和空虚中消耗生命,这是对生命最大的嘲弄。独孤求败没有遇到一个值得敬重的敌人,而史铁生遇到了——它就是疾病。

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张史铁生与世界短跑冠军刘易斯合影的照片。史铁生安静地坐在轮椅上,刘易斯潇洒地站在他的身边,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他们两人是真正的知己。身体衰弱的史铁生,虽然连站也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要快。刘易斯读过史铁生写的书,他尊重这个坐在轮椅上的中国作家。刘易斯的眼睛凝视着史铁生,他的眼光里不是怜悯而是尊敬。他们的灵魂是相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奔跑者,他们在与命运赛跑,与人类那与生俱来的悲剧性赛跑。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自始至终都不认输。在我看来,敬重疾病的史铁生似乎比刘易斯更有力量。

病痛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敌人之一。它从人刚刚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像影子一样追随着人的脚步,一直到人走进自己的坟墓为止。病痛是死亡的直接的制造者,病痛是死神的忠诚的传令兵。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疾病,人类一大半的“正常死亡”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人类可以登上月球,可以深入海底。人类的科学(包括医学在内)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但是,人类依然无法彻底告别病痛。旧的病痛被彻底征服了(如中世纪曾经夺走一半居民生命的天花),但新的疾病又滚滚而来让人束手无策(如艾滋病)。因此,病痛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最残酷、最强大和最无情的敌人。在与这样恶毒的敌人的长期战斗之中,人类自身的意志、毅力和高贵性方才得以完全地展露出来。想想看,假如没有疾病,人将变成一种何等懒惰、何等狂妄、何等愚蠢的动物啊!南非前总统、人权斗士曼德拉也是一个敬重病痛的伟人,他把疾病当做是跟种族主义者一样邪恶的敌人。当曼德拉被诊断出患了癌症之后,他依然满脸笑容地出现在电视镜头前,鼓励所有患病的同胞们与疾病战斗到底,绝不放弃。在曼德拉成功接受完手术之后,约翰内斯堡电台专门为他制作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花篮——整个花篮由三万朵鲜花组成。人们在花篮前安放了募捐盒,原本是用来筹集曼德拉的医疗费用,曼德拉却将所有的钱款都转入了“曼德拉儿童基金会”,作为给被疾病折磨的孩子们的一个专项基金。敬重而不是抱怨疾病,背后是十足的信心和安详,是沦桑的人生体验和宽广的胸襟抱负。

如果有爱、有信心、有希望,就能够与不幸、病痛乃至于残疾“和平共处”。法国思想家薇依写过一本名叫《重负与神恩》的著作。在她看来,“重负”乃是神的恩典。人类正是在对不幸、苦难和病痛的负荷之中,荣耀着神的恩典。薇依这样说:“至高无上的爱越过痛苦,建起最崇高的结合的纽带,这种痛苦于无声处响彻长空,就像两个分开的、模糊的音符,就像纯洁的、撕心裂肺的和音……执著地追求着爱的人们,在不幸将他们推入深渊中听到这个音符,从此刻起,他们就无任何疑虑。”薇依在巨大的病痛中死去,即使临终之前,她还在劝说护士去照顾其他的病人,“他们比我更值得照看”。

敬重病痛、敬重挫折、敬重敌人,这样的人是有福的。史铁生说:“对困境先要对它说‘是’,接纳它,然后试试跟它周旋,输了也是赢。”正是由于这种信心的支撑,人类才得以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身体可能出现问题,但心灵却不能残缺。《圣经》中说:“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灵忧伤,谁能承当呢?”(《箴言》)史铁生战胜了心灵的忧伤和沮丧,而依靠信心来生活。他将疾病与“漂流”作了一番有趣的比较,在《病隙随笔》中这样写道:“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至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的,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杭;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报酬: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知道不咳嗽的日子多么安详。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自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等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敬重疾病的态度让史铁生在当代文坛获得了罕见的澄明通透的心境。当那么多身体健全、头脑聪明的中国作家纷纷成为权力的帮闲和帮忙甚至帮凶的时候,史铁生却在文坛里开始了他的独特的人生思考。《圣经》中说:“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棵桑树说,‘你要拔起根来,栽在海里’,它也必听从你们。”(《路迦福音》)我想,史铁生、曼德拉和薇依大概都是这样的一类人——他们像石头一样坚强,又像花朵一样温柔;他们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水一样博大。敬重病痛的人永远都是人生竞技场上的胜利者。

师:文中主要讲了哪几个人的与病痛斗争的故事?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谁?

生:主要讲了史铁生、曼德拉、薇依的故事。其中最主要的是史铁生。

师:概述上面三个人的主要事迹。

生:史铁生:瘫痪多年,却对病痛深怀敬重,且灵魂一直在快速地奔跑,有着独特的人生思考。

生2:曼德拉:身患绝症,还鼓励同胞与疾病战斗,他把人们捐给他的医疗款赠送给被疾病折磨的孩子们。

生3:薇依:把“重负”看做神的恩典。即使临终之前,她还在劝说护士去照顾其他的病人,说“他们比我更值得照看”。

师:文中哪些句子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生1:没有“敌人”的人生,其实是最不值得过的人生。

生2:人生中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面前有一个凶恶的敌人,而是面对那苍茫虚空的“无物之阵”,在寂寞和空虚中消耗生命,这是对生命最大的嘲弄。

生3:病痛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最残酷、最强大和最无情的敌人。

生4:敬重病痛,敬重挫折,敬重敌人,这样的人是有福的。

生5:身体可能出现问题,但心灵却不能残缺。

生6: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至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生7: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生8: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生:敬重病痛的人永远都是人生竞技场上的胜利者。

师:文章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生:文章夹叙夹议,运用典型事例说明深刻的人生道理。

三、综观全篇·了解人物(活动二)

【活动指导】

经典的作品,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不仅可以了解到作品中人物的思想个性,还能了解作者的精神境界。读本单元课文,概括文中所表现的人物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灵追求。

【案例分享】

《藤野先生》是一篇怀人之作,也是作者自己心路历程的袒露,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藤野先生高尚的师德,也看到作者不倦地寻求救国之路的民族感情。

在《生命与和平相爱》中,作者通过一位犹太青年的成就寻找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根源。

在《热爱生命》中,一个孤独的人在绝境中挑战生命极限,艰难地寻求生存。

在《享受生活》中,重度残疾的海伦向人们袒露了寻找心灵快乐的过程。

四、剖析语段·提取信息(活动三)

【活动指导】

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些写得精彩的、内容深刻丰富的语段,其中包含着不少有价值的信息,可以帮我们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案例分享】

师: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有关问题。

这种古老的,然而人类永远需要的声音,使我忽然发现,正是对生命不衰的热爱和对和平执著的祈祷,支撑着犹太民族不断战胜人类所能承受的最大苦难,使他们更加珍惜家庭和亲情,重视知识、教育和文化,也更重视为自身的发展开创更理想的环境。祖先的辉煌历史和数千年屈辱的经历,也使他们格外懂得,民族整体的出色,以及每一个个体的优秀,对于保障这个民族在苦难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多么要紧!(《生命与和平相爱》)

师:犹太民族遭受了哪些苦难?

生:犹太民族是一个受苦受难的民族。一千多年以来,他们到处遭受歧视,被驱逐和杀戮,专制统治者随意剥夺他们的财产。

师:犹太人为什么那样重视文化教育?

生:饱受掠夺和迫害的犹太人懂得,只有智慧是剥夺不走的,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发奋图强,提高民族的素质,所以他们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师:这段话对于理解全文有哪些作用?

生:这段话既是对全文的概括,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种提升。它讲述了一个真理:一个民族能在苦难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民族整体的出色,以及每一个人的优秀。有了这段话,读者对戴维热爱生活与和平、重视自身发展的精神就不难理解了。

五、各抒己见·说“命运”(活动四)

【活动指导】

1.海伦·凯勒是盲聋哑人,她以病躯向命运抗争,顽强地活着并有所成就。如果她有三天光明,她一定比健全的人更能体验到生命的快乐。那么,什么是“生命”?以海伦·凯勒为例说说。

2.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也会经历常人难以想像的考验,如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一息尚存,仍与绝境搏斗,同样体现了生命的价值。畏惧死亡是人的天性,可是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

3.本单元的作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他们的见解,结合你对生命的认识,分析其中某个人物的生活信念。

【案例分享】

示例1: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吉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四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创造这一生命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从海伦的故事里我获得了这样的启示:

一个人不仅要有健全的肢体,更要有健康的人生。

生命是可贵的,生活是美好的,要懂得珍惜和享受。

要做生活的强者,要敢于向命运挑战。

示例2:

《热爱生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著名的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杰克·伦敦以巨大的艺术力量平静地叙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生命与死亡抗争的故事,表现了对生命的酷爱: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病饿交加,筋疲力尽,甚至不能直立行走。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狼,“病人一路爬着,病狼一路跛行着,两个生灵就这样在荒原里拖着垂死的躯壳,相互猎取着对方的生命”。在与同样病弱的野狼的较量中,他最终咬死了狼。并且通过冰天雪地的荒野挣扎着来到海边,终于被一艘捕鲸船救起。这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充分展现出人性深处的闪光点,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一曲顽强的生命赞歌,可谓撼人心魄。

生命本身蕴涵着巨大的潜在能量。生命有时极其脆弱,瞬间,它可能就会化为乌有;可是生命有时又异常强大,强大得令人惊叹。这种能量让你不管面对什么,哪怕是吞噬你的荒野、野兽,还是饥饿、疾病的折磨,都会支撑着你勇敢地战胜它。而在背后支撑生命、提供能量的无疑就是坚定的信念。只要心中生存的信念还在、只要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再窘困的处境也能绝处逢生。

示例3:

生1: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这个生命的尊重与满足,如果个人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社会必然对这个生命没有任何尊重与满足,这样的生命实在没有意义,只有个人对社会作出了贡献,社会对个人以尊重与满足,这样的生命才真正有意义。

生2:人的生命是短暂、脆弱的,但只要活着就应该让它有意义,有光彩,就应该以坚强的意志而奋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寿命的长短,而在于它的内容和质量。作为宗道、集体、社会的一份子,一个人的生命不仅仅只属于自己。我们应该珍惜生命,让周围所有的人因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快乐。

生3:来到世上是偶然的,而走向死亡是必然的。我们如果能好好地把握这短短的几十年时间,执著于我们的理想,这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呢?人生的意义也大概如此吧。

六、即兴演说·畅谈人生(活动五)

【活动指导】

每个人有着各不相同的经历,那么对人生的感悟一定也不尽相同。有的人一生过得非常潇洒,在他们的眼中人生非常美好;有的人一生过得穷困潦倒,在他们的眼中人生痛苦不堪;而绝大多数人的人生状况是介于二者之间。那么你对人生的感悟是什么呢?请以“生命、生存、生活”为题,作一次即席演说,要做到以情动人,能引起同学的共鸣。

【案例分享】

生1:经常可以看到不少人自怨自艾,为曾经做过的错事后悔不已,为过去的事而消沉,为过去的事而落魄。世上永远没有后悔药,世上如果真的有后悔药,那么许多人不惜花费千金也要购买;时光也永远不会倒流,如果时光倒流了,那么历史将会重新改写。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痛苦其实也是一剂良药。

生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有所作为,必须努力奋斗。当然,成功的概率和你的付出不一定会成正比,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也许有些人能够成功,也许有些人穷其一生努力奋斗,仍然是两手空空。但是,我们千万不要白白地等待,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坐等其成,你就永远也不会成功。

生3:每一个人的人生有两个,一是现实存在的人生,二是梦中和想像之中的人生。在梦中和想像的人生中,你可以尽情展开思绪的翅膀,你可以当皇帝,也可以当亿万富翁,你可以和心上人一起纵情欢歌,你也可以和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周游世界。而现实的人生总是那么严峻,吃喝拉撒睡、油盐酱醋茶,哪一样不要你费心?哪一样也不能短缺。我们还要面对许多的人情世故,我们还要面对许多的流言蜚语,我们还要为了生存而不停地奔忙,我们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一直不停地转动。可是,生命的意义就蕴含在这些忙碌之中,因此,无论哪一种人生我们都应当好好珍惜。综合学习与探究_良师教案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在质疑中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2.深切体验人性美、人情美。

3.培养深入钻研的习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www.guayunfan.com)

4.展示口才,学会合作,加强沟通,学会求知。

活动重点

1.学会发现、思考问题,敢于设疑、善于设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表达自己的独特新颖的发现。

2.学会领悟文中的思想情感,在阅读中感受人性美、人情美,接受美的陶冶和情感的变化。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苏格拉底同样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近代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本单元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读书中培养发现意识,培养初步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在读书中学会质疑。并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思考,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获得对问题的基本认识。

二、质疑释疑(活动一)

【活动指导】

师:“学贵质疑”,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不经思考,文中所蕴涵的深刻的内容就会被忽略。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这几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但文章的中心没有直接表露。你对这几篇文章产生疑问了吗?请整理这些疑点,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案例分享】

师:《送行》一文中勒罗的眼泪是不是职业性的?他是不是在送行的表演中弄假成真?

生:勒罗以送行为职业,刚开始时可能确有逢场作戏的成分,因为送行不过是他谋生的手段,雇他送行的人也仅仅是为了虚荣。但是勒罗逐渐发现了人们对感情的渴望,否则他不会“注视着列车驶去,直到看不见时才转过身来”,他也不会“泪水盈眶”。勒罗有仁爱之心,无数次的送别,使他懂得了被送者的心情,想到要不让他们感到孤独,虽然文章直到最后还写了勒罗以教授“送行法”谋利,但是这不能说明他在车站为陌生人送行时是虚情假意的,从文章的内容来看,勒罗在车站上送行流露出的是真情。

师:《给我的孩子们》中作者明知道自己失去了许多,他为什么没有保持自我的意识,而仅仅羡慕孩子?

生:文章不仅表达了对孩子的热爱、赞美之情,还通过孩子的“真”与大人的“假”,以孩子们的真诚相处与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病态关系相对照,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孩子的“真率,自然与热情”相比较,大人们“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与孩子们相处,是“出肺肝相示的”,而现实社会中的人群结合,是“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所以作者为孩子们的成长考虑,从这些生活琐事中感悟到人性在社会中的畸形发展,从而不动声色地对社会不正之风给予评判与否定。

师:《台阶》中的父亲努力奋斗,让自己家的台阶高一些,他那样的辛苦值得吗?

生: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种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一生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在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

师:《呼兰河传》中可见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到了忘情的地步,她后来的生活是怎样的?

生:萧红20岁起就漂泊流浪,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历经国难家仇,生活极不安宁,情绪波澜起伏。国难之际亡命香港,一再遭受挫折,病魔缠身,流亡生活与感情波折让她孤独的心回到了故园,她曾说过:“若是那时候能回呼兰我的家乡去多好啊!”可是故园童年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不可能重现,故乡已经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写《呼兰河传》,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的童年,成了她精神的最后寄托。

三、体会人性人情之美(活动二)

【活动指导】

师:人与人需要心灵的沟通,需要情感的抚慰。如果没有真情强有力的支持,你将更感孤单,与世隔绝,觉得这个世界在和你做对。有了来自周围人的关怀,不管世事如何变化,自己都能够有一个可以避风的港湾。读了本单元,对什么是人性美、人情美,你一定有些感悟,请把你的真实想法说给朋友听。

【案例分享】

生1:人性是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情感和理性。人性美是人在交往或自我实现中表现出的善良、同情、正义等善性的心理和情感,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上显示出来的真、善、美。如《台阶》中的父亲吃苦耐劳、无怨无悔,表现出一个淳朴农民的美好品德。《呼兰河传》中萧红童年健康而充满活力的生活,体现出生命的美;她祖父的那份慈爱和宽容体现出人性的善良。

生2:人情就是指人的感情。人情美也是人性美的一种体现。它主要反映出人的情感需求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如《送行》中勒罗懂得旅行者的情感需要,诚心诚意地扮演好送行者的角色,倾注自己的真情,让我们体会到人对于真情的渴望。丰子恺赞美孩子的热情率真,而对成人世界感到悲哀,这也表现出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四、挖掘“微言”之“大义”(活动三)

【活动指导】

师:文学作品的语言,有的华美,有的平淡,这只是风格不同而已。在我们看来很平常的语言中,常常是“微言大义”。“微言”是精当而含意深远的话;“大义”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大道理。“微言大义”就是指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微言大义是春秋笔法,暗寓褒贬。此笔法在古代小说创作中经常运用到,“文见于此,而其义在彼”,句子的意义需要通过读者的理解使其内容更加明朗。请从本单元的课文中找出一些这样的句子进行分析。

【案例分享】

师:我们感谢他光临做客,惋惜他即将离去,两种情感都溢于言表,这实在是一次完美的送别了。(《送行》)

生:主人欢迎客人的到来,对客人的离别感到不舍,感情真挚,气氛和谐自然,礼数周到。

师: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给我的孩子们》)

生:孩子如果知道“抱怨”,说明他们还是率真的孩子,而如果他们知道感激父母的管束时,说明他们懂事了,已经失去了天真无邪的童年。

师: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地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台阶》)

生:父亲终年没有鞋,脚上裂着的干沟里嵌满泥沙,难得洗干净一次,反而不习惯了,这一描写从侧面表现出父亲的勤劳和贫困。

师: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呼兰河传》)

生:写出了孩子对太阳的崇敬。在她的眼里,有了阳光,园子变得更神奇,她也就有了更多的欢乐。

五、回忆童年美好,理解成人的“无奈”(活动四)

【活动指导】

师:童年是首很美很动听的歌,待它从你耳畔轻轻滑过,你便会开始珍惜,甚至你渴望再回到那如梦的童年。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如此留恋你的童年?

【案例分享】

生1:因为童年时代,能享受很多“特权”。一是“吃”的特权:我爱吃的我就可以全部占有,大人拿我没办法,因为我不懂事;为了让我长高、长结实,大人会想尽法子给我补充营养。二是“穿”的特权:我爱穿什么都可以穿,不要顾忌任何规矩和“体面”,因为我还不懂得去感觉别人的眼光。三是“说”的特权:我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因为“童言无忌”,说错了大人也不会怪你。四是“玩”的特权:除了吃饭睡觉,我就知道玩了,因为我还没有责任感,也不懂得该做什么。

生2:童年最美好的就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我们每天生活在自己快乐的空间里,没有困扰,没有烦恼。就算有时为一些小事不开心,那也是过眼烟云,瞬息即逝。那时也根本只懂得快乐而不懂得忧愁,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

生3:我留恋童年时代的那份单纯和幼稚。在我眼前,自然和人类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新奇。大自然中有取之不尽的快乐,小朋友之间有真挚纯洁的情谊。我也常常幻想,幻想未来的人生如何美妙,幻想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

六、永葆童真(活动五)

【活动指导】

师:童年是这样美好,人们往往把自己的童年当做最美的回忆,那么人又为什么不能永葆一份童真呢?你能理解他们的“苦衷”吗?

【案例分享】

生1:也许他们是迫于无奈吧。因为成人肩负着孝敬长辈、抚养儿女的重任,不能不为生计操劳奔波,不能再无忧无虑地生活。他们在奔波的同时会遇到很多的艰难,于是不得不面对现实,放弃那些美妙而虚无的梦幻。

生2:人长大了,就必须适应社会而生存,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社会交往中,他们会在意别人的想法和做法,慢慢地便被这个社会同化,不自觉地丢失原有的那份天真与幼稚。

生3: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见识更为广阔,思想更为深刻,世界观和人生观自然也会发生改变。儿时那简单的意识固然显得单纯可爱,但已不能满足成人的需要。所以大人愿意回望童年,但不会再回到童年。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明白了童真的可贵。虽然你们会一天天长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社会、人生和自己会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但是这不应该妨碍我们拥有一颗童真的心,正如一位哲人所期望的那样:“流逝的时间,老去的是颜容,而留下来的是童真。”愿你们永远纯洁、直率,葆有童真。综合学习与探究_良师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注释的种类和特点,体会其各不相同的作用。

2.积累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熟悉常用的文言句式特点。

3.尝试对古人、古文、古代思想进行评论,掌握这类论后感的一般写法。(www.guayunfan.com)

4.学习古人爱国忧国的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意识。

活动重点

1.了解注释的特点和作用。

2.积累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熟悉常用的文言句式特点。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宝库中珍藏着许多经典之作,这些作品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思想精华、艺术风格、语言表达,都值得借鉴。它不仅让我们了解古代的政治文化生活和古人的思想观点,而且可从中得到深刻的启迪,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古代文人最重文章的表达,精于词句的斟酌,其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章法和语汇。

二、借鉴古人,造就自我(活动一)

【活动指导】

师: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仁人志士,他们心忧天下,抱负远大,且具有雄才大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同时他们德才兼备,流芳百世,成为后人心中的楷模。曹刿、诸葛亮都是具有强烈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的名臣谋士,愚公有着感动天地的奋斗精神,杜甫困苦一生、忧虑一世……你从这些人物身上获得了做人的启示吗?

师:请结合孟子关于做人的主张,谈谈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师:要想把自己培养成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不但要有知识、有才干,还要在前进的道路上约束自己的行为,千万不能做有损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或违背公共道德的事。要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才能成就大事业。

【案例分享】

生1:孟子不但讲“仁”,也强调“义”。“义”的本意是行为合理适宜,也就是要有“廉耻之心”。孟子把“义”作为人的行为选择的最高标准。利义相比,应轻利取义;生死关头,也要舍生取义。“义”的内涵虽然各时代有所不同,但利义的选择永远存在。我们只有珍惜、维护自身尊严,自觉地趋荣避辱、为善去恶、严于律己、谨于守身,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讲道义的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生2:孟子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因为人在历经磨难的过程中,才会培养出坚韧的意志和精神,才能增长各种才干。虽然不是所有经受磨难的人都能成才,也不是所有成才的人非要经受磨难不可,但我们一定要有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有过苦难的经历,往往会有忧患意识,懂得为国为民分忧解难。

生3:孟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认为人格的重要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地位。主张做人要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要做这样的“大丈夫”,我们就要坚持崇高的志向追求,有意识地在逆境中磨砺意志,同时要能修身养性,培养刚正不阿的品格。做到了这些,便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了。

三、综合探究·积累提高(活动二)

【活动指导】

师:文言文是我们祖先用的书面语言。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是个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就语言的基本形式来说,它们是一致的,就语言的变化来说,它们又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要掌握古今汉语的这种差异,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案例分享】

师:了解文言注释的特点和作用。

(1)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年版)。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蜀汉政权建立后,任丞相。“表”,臣写给君主的奏章。227年,诸葛亮准备出师伐魏,夺取中原,出发前给后主刘禅写了这篇奏章。

生:交代了课文的出处,介绍了作者,还介绍了“表”这种文体的特点以及诸葛亮写这篇奏章的缘由。读这样的注释,可以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2)[间(jiàn)]参与。

生:从这个注释可以看到古今词义的不同。了解古今词义的区别,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关键。

(3)[私]偏爱,动词。

生:这条注释特别指出了词性。词类活用,是文言文词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4)[曾益]增加。曾,同“增”。

生:掌握了通假字,问题迎刃而解,否则会不得其解。

(5)[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生:交代了杜甫写作的时代背景。

(6)[夫(fú)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生:疏通句意后,着重解说了“夫”。要学好文言文,除了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外,还需掌握常用的虚词。

(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生:原句太简单,译句时适当补充一些文字,使句意明晰。

(8)[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思。甚矣,太过分了。惠,同“慧”,聪明。

生:特别指出原句主谓倒装的特点及其作用。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比较古代和现代不同的句法,译句时可以做到既切合原意,又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师: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读文言文,我们最感到困难的也许就是那些生僻的实词和用法灵活的虚词。要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一定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实词和虚词。实词往往有多个含义,但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是确定的。只是有的古今意义完全不同,有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能加以辨析。虚词出现的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但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后,也不难理解。注意通过课文的学习积累文言词汇,同时要学会迁移运用。

师:从本单元课文中找出含有下列实词的句子,并解释它们在句中的含义。

间、信、狱、易、阴、荷、反、恨、简、遗、顾、慢、涕、修、方、窥、书、期、谤、豆

生1:又何间焉(参与)

生2:小信未孚(信用)

生3:小大之狱(案件)

生4:寒暑易节(更换)

生5:汉之阴(水的南面)

生6:荷担者三夫(挑)

生7:始一反焉(返回)

生8:未曾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

生9: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留给)

生10: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生11:则责攸之……等之慢(怠慢)

生12:临表涕零(眼泪)

生13:邹忌修八尺有余(长)

生14:今齐地方千里(方圆)

生15:窥镜而自视(看)

生16:上书谏寡人者(奏章,书信)

生17:期年之后(满)

生18:谤讥于市朝(指责别人过失)

生19:一豆羹(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师:读下面这段文字,解释其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生:公仪休相鲁而(连词)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他,代词),公仪子不受。其(代词,他的)弟谏曰:“夫子嗜鱼而(转折连词,却)不受者(助词,表停顿),何也(疑问语气助词,呢)?”对曰:“夫(发语词,引出议论)唯嗜鱼,故不受也.(表示肯定语气的助词)。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结构助词,相当与“的”)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介词,可译为“对于”,可不译)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能自给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语气词,无实义)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结构助词,可不译)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师:古人写文章时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古文,一般是经过后人编辑整理的。那么古人用什么来表示断句呢?就是用我们学习古文时常常看到的“之”、“乎”、“者”、“也”等虚词来表示。

韩愈在《师说》中有“句读之不知”,其中的“句读”就是断句,“之”、“乎”、“者”、“也”这些虚词各有作用,不同的虚词表示不同的标点,一般也有规律可循,有个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画圈圈(。),“者”、“也”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如果不了解这些虚词的作用,在朗读时就有可能读错,那样既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影响对课文的熟读背诵。

师:阅读下文,运用上面所讲的知识正确点标点。

人有其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注 人有其宝:人各有自己的宝见。其:他的。子罕:人名。示:给……看。玉人:琢玉的工匠。若:连词,如果。不若人有其宝:若,动词,如。

生: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师: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用法。

(1)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洞口)初极狭,才通人。

③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④(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

⑤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之)坐谈。

(2)倒装句

文言中词语的组合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有的语序颠倒,就称为倒装句。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翻译下列句子,简要说明这些句子的特点。

①何以战?

翻译:凭什么作战?

意思是“以何战”,疑问代词“何”做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②甚矣,汝之不惠。

翻译:你太不聪明了。

意思是“汝之不惠甚矣”,将谓语“甚矣”放在前面,在表达上起强调作用。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没有这样的人,我与谁一道呢?

“吾谁与归”应理解为“吾与谁归”,疑问代词“谁”做介词“与”的宾语,前置。

④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翻译:筑坛盟誓,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祭以尉首”应理解为“以尉首祭”,介词结构置后做补语。

(3)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借助其他词语来表示。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判断句,了解判断句的几种常见格式。

①用“者”或“也”表判断。有用“……者,……也”的,也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陈胜者,阳城人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用副词“乃”、“则”、“皆”等表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③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4)固定句式

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解释下列固定结构的含义。

①“有……者”译为“有个……的人”。

京城有善口技者。

②“有(无)以”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河曲智叟无以应。

③“是以”译为“所以(因此)……”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④”所以”译为“……的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⑤“孰与”译为“与……比,哪一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⑥“然则”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⑦“如(若、奈)……何”译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

如太行、王屋何?

⑧“是故”译为“因此”。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师:了解古代文学常识和作家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堪称一座艺术的宝库,其中有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有赏心悦目的艺术魅力。历代文豪为后世留下了很多不朽之作,汇聚成一条艺术的长河。积累一些古代文学常识和名家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品味。

(1)《左传》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中“十年春”指的是(鲁庄公十年)春天。

(3)《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4)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蜀汉政权建立后,任(丞相)。

(5)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先帝”是指(刘备),“陛下”是指(刘禅),“旧都”是指(洛阳)。

(6)《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由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

(7)邹忌是(战国)时齐人,曾任齐相。

(8)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政治家,被(齐桓公)任用为相。

(9)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豆,古代盛(食物)的器具。钟,古代的(量器)。

(10)杜甫的诗集有(《杜少陵集》)。

(11)【儒家经典】

①“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②“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12)【先秦历史散文】

《左传》、《战国策》、《国语》

(13)【诸子百家】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主要作品为《论语》。

荀子:战国儒家代表人物,著《荀子》。

孟子: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主要作品为《孟子》。

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主要作品为《墨子》。

庄子: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综合学习与探究_良师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方法。

2.领会联想在文学欣赏和创作中的作用。

3.体会评论文章与散文诗之间的用笔差异,把握不同文体的不同写法。(www.guayunfan.com)

4.培养创新思维,在阅读中训练如何突破前人见解、发表全新的看法的能力。

5.锻炼观察、想像、描写的能力,训练写作评论文章的能力。

活动重点

1.培养综合比较、独立思考的能力。

2.体会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差异。

3.锻炼观察、想像、描写的能力,训练写作评论文学的能力。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自然和生活都存在着“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特点。我们欣赏文学作品也一样:对同一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它,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我们就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克服单一的僵化的思维模式。

二、综合分析·学会评论(活动一)

【活动指导】

师:通过本单元学习,你一定对文学评论有了一些比较感性的、粗浅的认识。如果我们对几篇评论性文章进行综合分析,深入探究,一定会发现文学评论有它自身的特点,并懂得写文学评论的一些简单法则。

【案例分享】

生1:文学评论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价的文章。它的任务,主要是分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评论作家创作的得与失,总结艺术规律,帮助读者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促进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

生2:文学评论是一种议论性文体,它要有鲜明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所以读懂作品、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准确把握评论对象,即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另外,选择的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于空泛。

生3:文学评论往往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所以,在文学评论中,叙、议、评这几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中尤以边叙边议的方式较多,而评价有的是通过分析水到渠成地引出。

生4:文学评论的语言要简洁流畅,要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

三、比较阅读·分析异同(活动二)

【活动指导】

师: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会有相同的认识,也会有许多不同的见解。《〈雪〉四人谈》中,四位作者的观点就同中有异,联系课文说说他们有哪些相同认识,又有哪些不同的见解。

【案例分享】

生1:四位作者对《雪》的理解和鉴赏,尽管切入的角度不同,但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认识:《雪》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情绪,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生2:但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和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四位作者的见解却不尽相同:王蒙认为,鲁迅的内心世界“深刻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矛盾”,也就好似说这种内心世界是富有时代特征的;黄蓓佳认为,这种内心世界是鲁迅灵魂的“软弱和坚硬”的体现,着眼于鲁迅的性格特征;斯妤尽管谈的只是《雪》的语言特色,但从她的原文看,她认为“江南的雪”表达了鲁迅“欢快的情绪”,“朔方的雪”表达了鲁迅“悲壮的心理”;而李允经认为,鲁迅抒发了“渴望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恨黑暗”的思想感情。

生3:王蒙与黄蓓佳都是从“文如其人”的角度谈的,他们都认为《雪》体现了鲁迅的两种性格特征。但王蒙认为这两种性格特征是“美艳而不免脆弱的童年、青春与坚强又不免孤独的战士和公民”。而黄蓓佳认为这两种性格特征是:“灵魂的柔软和坚硬”。前者着眼于时代特征,后者着眼于人性特征。

生4:斯妤和李允经都是从“景语皆情语”的角度来谈的,他们都认为《雪》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斯妤认为鲁迅对“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都是赞美的,而李允经认为鲁迅对“南方的雪”是赞美的,而对“朔方的雪”是憎恶的。

四、深入探讨·挖掘内涵(活动三)

【活动指导】

师:本单元课文中,有些内容表达得十分含蓄,言尽而意未尽。不过作者虽然没有直说,但我们可以意会。你能挖掘文章的内涵,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案例分享】

《读〈雪〉需要联想》说“在‘雪’的后面,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已经成熟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了”。“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是什么呢?

师:《读〈雪〉需要联想》:认为“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就是作者的“内心世界”及其所表现的“时代和社会的矛盾”。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时代和社会的矛盾”又是什么呢?“南方的雪”让作者深情地怀念着童年和青春的美丽,让他感受到周围世界多彩与生动;同时让作者清醒地懂得;童年和青春虽然美丽多姿,但它是软弱的、暂时的。“朔方的雪”让作者清楚地意识到现实的严酷,只有顽强地战斗,才能使自己的灵魂升腾。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似乎只是在评论鲁迅的人格,作者对《雪》中“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作者在评价鲁迅人格的同时表达了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理解,认为江南的雪寄托了鲁迅对故乡和童年的牵挂,表现了他灵魂中柔软的一面;朔方的雪和作者人格非常契合表现了他灵魂中坚硬的一面,而鲁迅更赞赏朔方的雪,因为他是一个斗士。

五、锤炼字句·重视表达(活动四)

【活动指导】

师: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要使文章写得准确、简洁、生动,就不能不在语言运用上反复推敲修改,就不能不锤炼字句。而锤炼字句,必须要有明确的思想感情。对语言的锤炼加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所以锤炼不能脱离内容的需要,去孤立地雕琢文词,追求华丽。请从鲁迅的《雪》及相关的评论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体会其表达的好处。

【案例分享】

生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雪》

这一句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分别从温度、硬度和颜色三个不同角度写出雪花“冷”、“硬”、“白”的特点,显示雪花不向严寒屈服的品格。

生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

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生3:故乡成了他心中无数凝缩的碎片,一点一点,时时浮出,像他手中须臾不离的烟卷一样,深吸一口,五脏六腑都被滋润得舒服,而后那烟雾又丝丝缕缕地离他而去,使他的心脏和躯体越发地顽强和坚硬。——《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这句话在锤炼语句上很见功底。因为离开故乡到处漂泊后,只是在回忆中才会出现故乡的片段,所以作者说是“故乡成了他心中无数凝缩的碎片”;而对故乡的回忆给鲁迅带来些许温情和慰藉,所以用“五脏六腑都被滋润得舒服”来形容。鲁迅对故乡的回忆所得的温情,更增添了同黑暗战斗的决心和勇气,所以“那烟雾又丝丝缕缕地离他而去”时,说“他的心脏和躯体越发地顽强和坚硬”。

生4:这就隐约地流露了作者对它的战斗丰姿的喜爱和赞赏。

——《〈雪〉的独特之处》

这句中的“隐约”使用得非常准确。因为鲁迅的《雪》对“朔方的雪”的描写的寓意是含蓄的,对朔方雪的战斗丰姿的喜爱和赞赏之情是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只有认真品味,结合鲁迅的性格特点和写作背景来理解才能体会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