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模式研究

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模式研究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模式研究随着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的展开,城市信息化进程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推动了智慧城市的日益兴起。目前,智慧社区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普遍使用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机制尚未建立,相互间的兼容性差,存在无序竞争。智慧社区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是建设发展的制约瓶颈。

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模式研究

随着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的展开,城市信息化进程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推动了智慧城市的日益兴起。在此背景下,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在智慧城市建设大潮中也就应运而生。虽然国内外都在不断发展智慧社区,但作为一个新的领域,智慧社区从理论到实践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在综合相关资料基础上,结合基层智慧社区建设的实践做法,就我国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进行初步探索。

一、智慧社区的概念界定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智慧社区的概念随之提出。但智慧社区到底是什么,学术界尚存异议,不同专家学者和组织机构有不同的见解。本文试从社会治理、信息化、智慧城市等三个视角,对智慧社区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

(一)从社会治理视角看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最终是社区中的各类主体相互作用、和谐运行的状态,也即社区的管理机构(居委会)、社区的服务机构(企业、社会组织、非政府机构和居民)和社区的居民(公众)之间围绕着社区公共服务的和谐运行的状态。在社区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居委会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对企业和公众进行管理,驱动社会在一个善治的环境下运行;另一方面,居委会也是基础公共服务的组织者和提供者。我们发现,在一个智慧社区里,企业、政府和公众之间实现良性互动,沟通与评价渠道顺畅。

图1 智慧社区中政府、企业和公众和谐互动

(二)从信息化视角看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最终的承载体是一系列居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系统的集合,也即所谓的智慧社区运行管理与服务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社会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信息的简单传输,对信息采集和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物联网开始走进社区,随之就出现了智能社区。目前,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不断展开,城市信息化进程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智慧社区也就应运而生。我们发现,智慧社区是在智能社区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生活和治理模式的变革,实现人的智慧和物的智能互存互动、互促互补,实现居民更美的生活。

img51

图2 智慧社区中信息化平台组成

(三)从智慧城市视角看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缩影,是智慧城市的承载。显而易见,只有若干个社区细胞单元实现了智慧化,才有城市整体的智慧化可言。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在城市层级高屋建瓴、顶层规划,更需要在社区层面潜心耕耘、夯实基础。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校园、智慧工业、智慧节能、智慧定位、智慧公用事业等各项智慧应用工程相继启动。具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特征的社区随着各项智慧应用逐步落地,也为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提供了良好氛围和实现基础。

图3 从智慧城市到智慧社区

综合相关文献综述,本文认为智慧社区就是充分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以满足社区居民和社区管理需求为导向,整合社区各要素资源,实现社区内部、社区与城市之间各类信息的共享与业务协同,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构建一个便捷、舒适、智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新模式。

二、我国智慧社区的发展现状

国内外发达地区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同时,也对智慧社区进行了积极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早在2009年9月,美国的迪比克市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一个由高科技充分武装的6万人社区。随着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兴未艾,各地智慧社区的建设也如火如荼。

(一)国内各地对智慧社区的探索实践

1.北京西城区。北京西城区广内街道依托信息化手段和物联网技术,以满足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的需求为落脚点,建成一个集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居民自治和互助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化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智慧社区”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一期内容包括智慧中心、智慧政务、智慧商务、智慧民生四大部分14个子系统。广内在“智慧社区”建设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实现了政府扶持、居民受益、企业赢利的多赢结果。

2.上海陆家嘴。陆家嘴街道智慧社区建设内容重点突出社区管理、公共服务、智慧商圈、人文精神等四大板块。具体建设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库、一卡、两平台、多系统”。“一库”指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一卡”指开发智能炫卡,“两平台”指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多系统”指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各类具体的应用系统。

3.广州天河区。广州天河区康城社区依托广州市“一卡一页”系统(社保卡、市民网页)整合的信息资源与服务,通过网上服务、社区服务站以及街道服务中心的服务窗口、社区内放置的公众服务自助终端等,努力构建涵盖了政务服务、公用事业及公共服务、便民商业服务等内容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实现社区“一站式”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4.宁波海曙区。海曙区的智慧社区建设以智慧城区建设为依托,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突出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应用,强化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通过研发信息服务系统,推进停车场管理、社区安防等系列特色应用,同时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家政服务以及在线支付等基于网络的社区服务业,将使居民的生活更现代,而且旨在实现直接与政府职能机构的互动对话,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目前,海曙区智慧社区的试点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一批智慧应用试点项目启动实施,在全市率先试点免费无线上网工程(iNingbo),重点区域实现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成为全省首个实现光网全覆盖的城区。

(二)我国智慧社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目前,智慧社区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普遍使用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机制尚未建立,相互间的兼容性差,存在无序竞争。这也导致了智慧社区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出现了盲目超前建设、没有长远计划等情况。过分关注可行性,一次性投入不足,导致功能单一,扩展性差,所使用产品的可操作性、开放性、兼容性、可靠性差,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2.管理体制相对不健全。智慧社区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是建设发展的制约瓶颈。一方面,各部门之间的管理体制尚未跟上信息化的脚步,如水、电、气等公共事业部门,没有完全开放,还各自为政,这样造成系统运行、维护负责,升级扩容不便,居民承担的物业管理费用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智慧社区的局域网与市政网脱节,在智慧社区设计中没有电子政务的位置,且目前市政网络之间没有统一管理机构,造成了社区数字化系统不能一次成功开通、开通后出现运行维护纠纷不断的现象。

3.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智慧社区的落脚点是社区居民,目前居民的素质参差不齐,存在着数字鸿沟(指数字化知识水平高的人与数字化知识水平低的人之间的差距)。在具备上网条件的居民中,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以年轻人为主,中老年较少,以娱乐为主,用于学习、工作和服务的相对较少。同时,对智慧社区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居民对智慧社区还不是很了解,参与热情不高。

4.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由于我国政府改革正在进行中,服务型政府还在创建中,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还没有形成,电子政务、企业电子商务进展缓慢,这样导致智慧社区所需要的政府服务与电子商务没有形成真正的对接。智慧社区的建设缺乏配套的信息系统、物流系统、支付系统,以及相应的人才保障和制度保障,导致进程缓慢,整体框架运行也只能是一个信息孤岛。

三、我国智慧社区的系统架构

由于智慧社区的概念尚未统一,因此各地对智慧社区建设的系统框架也有所不同。在借鉴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现状和专家学者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我国基层实际,研究分析了智慧社区的建设目标、原则和内容。

(一)我国智慧社区的建设目标

智慧社区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式、能得到任何服务”的5A能力。要实现终极目标,具体的建设目标细化为:以满足社区居民和社区管理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各要素资源整合为依托,实现社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生活环境更加整洁、生活休憩方式更加优化,构建一个便捷、舒适、智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新模式。从基层运作来看,主要是对“一库、一卡、一平台、一系统”的综合实践探索。

1.“一库”:社情民情综合信息库。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社区基本硬件设施,包括社区基础地理数据、社区停车场、社区绿化地、游乐场等;二是周边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包括社区周边银行、医院、影剧院、市场、超市、学校等一系列配套服务设施。

2.“一卡”:社区智能卡。该卡除了能开启楼道安全门外,还具有社区身份识别、志愿者服务认证、便民服务预订,以及银行借记卡的所有功能。这种社区智能卡解决了社区居民多卡随身的烦恼,集城市“一卡通”功能于一身,同时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

3.“一平台”:社区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该平台围绕着社区的人、地、物、事、情、组织几大要素,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上,与区域智慧城市平台对接,实现上情下达与下情上报;对同级部门及其他社区,实现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对社区居民,实现社区事务的良好管制,并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

4.“一系统”:综合应用信息系统。该系统集安全监控、紧急求救、防盗报警、垃圾抛洒物管理、信息发布、停车导航等运用系统于一身,能将各种信息资源优势转化为应用优势,是实现管理和服务社区居民的直接载体。

(二)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原则

1.以人为本,满足居民需求为根本导向。在建设智慧社区过程中,不管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慧交通、智慧养老等方面,都是以满足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让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这也是智慧社区建设的最根本的驱动因素。

2.整合共享,高新技术应用为重要手段。高新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智慧社区的重要特点。要通过感知技术,把人和物的信息进行高度的感知与互联,将各种信息和要素整合到智慧平台,再由智慧平台统筹配置,建立智慧社区的泛在信息源,从而实现智慧社区中的每个人以及物都可以被分析、感知及互联,极大地提高社区的管理能力与服务的供给能力。

3.因地制宜,分层分步推进为实施方向。智慧社区的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基于社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现状,找准适合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特点的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模式,分阶段、分步骤、分重点逐步推进。

4.多方共赢,提升社会效益为共同愿景。通过智慧社区建设,对居民而言,实现了生产生活的便利化;对企业而言,居民的需求可以得到准确地反馈,并可以实现社、企对接,提高了经济效益;对政府而言,实现了管理的优质高效,降低了行政成本;就社会整体而言,资源得到高效利用,降低了社会运行成本,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三)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内容

1.智慧人群。智慧人群是智慧社区建设的核心。从宏观上看,智慧人群包括三方面:即全社会对智慧社区广泛的认知,智慧社区专业人才的智力支撑,社区人群具有高水平的信息知识获取利用能力。从微观上看,就是社区居民都能够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的使用技能,能够通过智慧应用获取相应服务。这就需要在智慧社区建设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智慧人群的构建,居民的智慧程度是决定智慧社区高度的根本性因素。

2.基础平台层。基础平台层是智慧社区信息采集、处理和交互传输中心,是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主要由信息采集终端、宽带网络、网络信息集成平台、网络数据中心等构成。信息采集终端将人、物、事第一手信息采集汇总;宽带网络犹如“高速公路”,是社区信息传递和交换的通道;网络信息集成平台就是人与信息的“对话窗口”;而网络数据中心就是“信息仓库”,它保存了基于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的智慧社区服务要研究的内容的基础数据。基础平台层可以进行有效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资源整合。

3.功能应用层。功能应用层是智慧社区最关键的部分,强大的基础信息平台只有通过功能应用层的各个模块才能将信息优势转化为应用优势,最终服务于社区居民。功能应用模块可以有效兼顾社区服务的普惠性和居民需求的个性化,实现服务的网络化和智能化。智慧社区建设,不应是周而全的样板化建设,而应是自助餐式的按需建设,只有以居民需求为支撑,才能维持智慧社区建设运行的长效性。

4.决策管理层。智慧社区建设离不开科学的决策和有效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是推动智慧社区建设。从直接的推动力和实际能力上看,政府无疑将承担起推动智慧社区建设的重任,无论从意愿上还是从能力上,至少在现阶段,只有政府能够扮演好这一角色。2.是维持智慧社区常态化运行。通过有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使社区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最大限度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社区的运营成本,并不断根据居民需求的变化来完善各项服务,最终全面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四、我国智慧社区的建设和运行模式

智慧社区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全新概念,其建设和运行模式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样板可以照搬照抄。对于我国来说,各地基础条件、发展理念等各个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这决定了智慧社区的建设和运行模式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进行科学考量。本文在系统框架的指引下,进一步对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模式开展分析研究。

(一)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1.成本合理。这是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模式选择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具体包括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两部分。

(1)建设成本。智慧社区建设的前期投入巨大,尤其是宽带网络、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智慧基础设施的初始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且项目多、建设周期长,因此必须在居民的需求与地区的承受能力之间实现平衡,有序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必须注重以往建设成果并对现有资源充分利用,不能以“创新”简单地推翻以往的建设成果。

(2)运行成本。智慧社区通过新技术实现居家、社区、城市各个要素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强调的是资源的充分整合,提高利用效率。因此,智慧社区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实现常态化运行,运行成本高昂的智慧社区是无法持久运行下去的,要综合考虑投入与产出之间动态平衡,这对主体选择、路径选择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效果良好。这是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模式选择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具体包括居民、企业、政府、社会等四个方面内容。

(1)居民受益。让居民受益是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的归宿,主要有三方面的考虑:一是服务的普惠性,即满足大众化需求;二是服务的多样性,即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求;三是服务的便捷性,要促使相关服务信息的发布、交换、接收等环节更加通畅,让居民通过智慧社区能够更方便地获得优质高效的服务。

(2)企业获利。企业是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重要的资金来源,也是重要的技术支撑。一方面,要让企业通过智慧社区平台,高效地为居民提供所需的商品和服务,在服务居民的同时,节省企业的运行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参与智慧社区的建设和运行来获得合理回报,在解决融资难题的同时,使企业实现稳定的收益。

(3)政府省力。政府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动力除了实现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此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如统计方面,在数据采集上不必大费周章采取普查的方式,而可以直接通过物联网和基础数据库,就可以准确地获得所需的数据。

(4)社会总体效益提升。智慧社区可以让社区的运行更加智慧,人和物实现高度的感知和互联;能够让社区运行更加高效,居民、企业、政府各取所需,这也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加低碳环保,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3.技术成熟。这是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模式选择要考虑的基础因素,具体包括科技水平和居民接受程度两部分。

(1)一定的科技水平。智慧社区离不开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其建设和运行必须基于一定的技术条件。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是某一历史阶段整个国家社会宏观技术水平的高度,另一方面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所能够投入应用的科技水平。

(2)居民的接受程度。即人群的智慧化程度,智慧社区的根本核心是人,先进的技术只有被人们所熟练的应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智慧社区的建设和运行必需考虑到人群智慧化程度,既要考虑到当前的智慧化程度,也要考虑短、中、长期人群的智慧化程度,并将智慧人群的培育纳入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的规划。

(二)不同类型的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模式的对比分析

1.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模式分析

发达地区是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综合实力较强的地区,主要是指东部沿海地区。欠发达地区是指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但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还不发达的区域。选择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进行比较,是因为我国国情复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将长期存在,必须因地制宜选择发展道路。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发达地区居民信息化应用能力与水平都比较高,有利于推广个性化和商业化的智慧社区应用,在社区增值服务方面,有较高的期望和较强的消费能力,因此发达地区在居民整体素质、社区环境、管理水平、投资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其建设和运行智慧社区的重点是要加强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而欠发达地区的社区在构建智慧社区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管理、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挑战更加严峻。尤其在基础设施的投入方面有着很多欠账,对资金和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但也蕴藏着更多的商机,需要重点加强对硬件设施的投入,提升信息化水平。

表1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状况对比

img53

续上表

img54

2.新社区和老社区的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模式分析

新社区是指正在建设或者将要建设的社区,以及投用时间比较短的社区,硬件条件优越,改进空间大。老社区是指投用时间比较长的社区,硬件条件不如新社区,改进空间小。选择新老社区进行比较,是因为这两种类型的社区在城市中广泛存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回避新城建设和老城更新这一课题。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新社区建设智慧社区的基础条件较好,人群信息化应用素质较高,人、房、物等对象的基础资料较为完整,有利于智慧社区的建设与应用。社区环境、社区秩序而言,也相对比较好,人员组成也相对清晰,更容易推行智慧社区管理。老社区智慧社区建设条件较差,信息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优势在于社区成熟度较高,社区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对智慧社区应用推广比较有利。老社区建立时间较长,在建立时对未来难以做到充分的预见,因此存在许多先天不足之处,这可以通过后期投入,尤其是信息资源整合方面的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弥补与新社区的差距,但是也不一定能达到新社区的硬件水平。因此,老社区在建设智慧社区过程中不必刻意追求在硬件上和新社区采取同一标准,而应着眼于居民的实际需求和投资回报,合理选择智慧社区的建设和运行模式。

表2 新社区和老社区的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状况对比

img55

续上表

3.大社区和小社区的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模式分析

大社区是指规模较大,居民数量众多,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的社区。小社区是指规模较小,居民数量较少,配套设施相对不够完善的社区。选择大小社区进行比较,是因为社区具有多样性特点,有些先天条件决定了部分社区可以成为大社区,而小社区则受部分条件制约,无法发展成为大社区,不具有大社区那样完整的功能。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大社区容量大,拥有更多的居民数量和活动空间,要素集聚,拥有成熟齐全的功能配套,有利于发挥规模效益。但需要对社区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对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社区由于体量小,各要素数量有限,但居民的服务需求和大社区相比基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按照大社区的标准来配备各项服务和设施,单位成本要远高于大社区。因此,小社区建设和运行模式不能像大社区一样,各项设施配套都要自己建,而应充分利用周边区域的资源,做好整合工作。多个地域上的小社区可以整合为一个实质上的大社区,在智慧社区的建设和运行中实现功能互补,避免重复浪费。

表3 大社区与小社区的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状况对比

img57

(三)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模式的综述研究

1.政府主导、全面建设模式

政府主导、全面建设模式以北京等城市为典范,其关键特性是政府作为主要出资方,在智慧社区平台建设和运行方面扮演核心角色,其建设内容主要集中在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功能的集成与整合。

该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在全局层面对智慧社区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和协同联动,信息系统之间的对接联动容易实现,也较易整合政府机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规避商业性智慧社区平台建设所常见的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及缺乏核心信息资源支撑的问题。但缺点也较为明显:首先是政府投资的回报不高,更多强调公益性服务的实现,而较少考虑增值性商业服务;其次是政府大规模投入智慧社区建设,对区域财政能力要求较高,且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与制衡机制,部分建设内容容易流于形象工程,老百姓得不到太多的实惠;最后,由于是政府在主导智慧社区建设,容易重管理轻服务,结果使得智慧社区平台更多变为行政机构对社区单元进一步控制的平台,而不是民生服务的平台。

综合优劣势来看,政府主导、全面建设的模式,适应于发达城市的智慧社区建设。而且,由于智慧社区平台由政府统筹建设,对于小型社区群,更容易回退到街道乃至城区范畴,以云计算的方式提供统一的智慧社区应用服务。

2.市场主导、重点推动模式

市场主导、重点推动模式以上海等城市为典范,其关键特性是企业作为主要出资方,在智慧社区平台建设和运行方面扮演核心角色,其建设内容主要集中在企业主导的公共服务功能方面。

该模式的优势在于智慧社区建设是从事关老百姓衣食住行基本服务需求开始,紧密围绕居民的需求开展智慧社区建设。由此再反向推动政府社区管理功能建设,以支撑社区服务应用的需要。但缺点是企业无法从全局进行智慧社区的顶层设计,同时由于企业逐利的天性,在公益性服务方面的考虑必然不够,使得智慧社区的建设存在先天的不足,此外单一企业主导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在其占据市场后,容易对其他同质竞争企业造成垄断性竞争优势,不利于服务水平的提升与行业的发展。

综合优劣势来看,市场主导、重点推动的模式,适应于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社区。其中的重点是实现企业赢利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之间的平衡,在良性的竞争环境下,推动社区服务水平的提升。

3.混合驱动、共同建设模式

对比分析来看,纯粹政府主导的与纯粹市场主导的智慧社区建设与运行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在此背景下,一些城市尝试寻找政府与市场混合驱动的智慧社区建设与运行模式,旨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良性竞争对服务水平的提升作用,同时兼顾政府统筹与调节市场行为,确保社区管理与服务运行在和谐状态下。

一方面,通过政府统筹,解决社会管理与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制定区域智慧社区建设标准规范与评价指标体系,统筹区域内智慧社区建设;建设区域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内信息资源统一管理、统一更新,为智慧社区平台提供统一的信息资源支撑;建设社区管理平台,实现“全覆盖、全时空、全响应、数字化、精细化、动态化”网格化社区管理;构建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基础公共服务;整合市场及非政府机构、志愿者提供的公共服务,为居民提供增值类公共服务。

另一方面,引入市场机制,解决增值类公共服务问题。对于增值类公共服务,政府建立公共服务基础平台,为商家、非政府机构、志愿者和居民之间提供服务撮合平台。政府不介入具体的服务提供,而是作为服务监管者,对服务水平与服务效果进行监督评价,并对违规者进行惩戒,履行好调节者的职能。政府部门只建立服务平台,或者依托第三方的服务平台,对服务进行规范。企业通过服务收费等方式,获得收益,维系其服务的持续提供与改进。在部分地方,也存在政府机构将部分政府公共服务设施或项目进行租赁,交由市场主体进行运营,获得的收入进一步支撑公共设施及服务的改进。

五、我国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的保障体系

我国智慧社区的建设和运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周期长、涉及面广、投入多、难度大等特点。从我国现状来看,关于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的保障体系相对不健全。因此,在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构建保障体系显得极其重要。

(一)强化组织保障

智慧社区建设的落脚点在城市建设的最基层,同时其建设内容、建设标准等又必须与整个国家的智慧社区建设相统一。针对这一情况,应在国家层面设置必要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智慧社区建设的政策指导和顶层设计,这一机构跨过不必要的行政层级直接指导基层政府的智慧社区建设工作。同时,有必要将社区NGO融入到社区的管理机构中来,对社区原有的组织构架做一定的调整改变,以实现智慧社区的有效运转。

(二)强化法律保障

加强规划引导,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支持体系,以确保智慧社区建设的顺利推进。加快制定一部专门规范智慧社区建设的法规规章,建立健全智慧社区的行政执法机构,完善智慧社区执法的工作制度,更要强化司法机关尤其是基层司法机关在智慧社区建设中的职能作用,依法严厉打击信息犯罪。从长远看来,要强化普法宣传教育,大力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智慧社区法律意识,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强化人才保障

推动智慧社区建设,要做好专门技术人才、智慧社区管理人才、一般信息人才等三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在引进与培育方面,不仅要加大国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还要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完善针对高端人才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的模式。在政策扶持与公共服务方面,优化人才服务环境,为智慧社区建设所需要的高端人才创造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强化文化保障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文化对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的价值导向作用,注重培养具有智慧社区特色的社区文化,在整个社区中形成一种正确看待智慧社区的价值观,全体社区成员都能够主动地推进智慧社区发展。由于社区文化同时具有传承性,所以一旦形成这种具有智慧社区特色社区文化,这种文化就会持续不断地推进智慧社区发展。

(五)强化资金保障

在智慧社区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充足的资金保障是关键。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探索设立智慧社区专项资金,在各级科技、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中根据需要统筹安排资金。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形式多样的投融资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吸引和鼓励各类资本加大对智慧社区建设的投入,促使形成良好的配套服务环境。

(海曙区人民政府:吴胜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