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反贫困战略的调整

农村反贫困战略的调整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农村反贫困战略的调整基于对农村反贫困多层次多方位的分析结果和农村反贫困过程中出现新现象,农村反贫困战略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弥补反贫困工作的不足和弊端,提高反贫困的效率,提升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农村反贫困战略的调整

基于对农村反贫困多层次多方位的分析结果和农村反贫困过程中出现新现象,农村反贫困战略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弥补反贫困工作的不足和弊端,提高反贫困的效率,提升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一)战略目标

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逐步扩大,民生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绝对贫困状况有所改善,相对贫困现象凸显的背景下,反贫困要在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的基础上,把缓解相对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作为反贫困的基本目标。同时反贫困战略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和引领下,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贫困人群的综合素质,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重点

农村反贫困战略的重点应当随着农村反贫困工作的深入开展不断进行调整。随着贫困状况和形势的不断变化,新时期反贫困的战略重点要进行相应调整,尤其是在大量贫困人口未被包含在扶贫重点村内的现实和扶贫重点村的发展未能充分带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背景下。

总体上讲,新时期反贫困工作要从“扶贫到县”、“扶贫到村”向“扶贫到户”转变,应当切实以贫困人口为瞄准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解决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为工作中心。必须坚持以贫困村和贫困户为扶持对象,绝不能贫富一起扶;必须集中力量解决贫困户的自我发展问题,绝不能搞与解决温饱没有直接关系的项目;必须保证扶贫工作进村入户,绝不能浮在上面只做一般号召。

(三)战略措施

基于对农村反贫困战略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反贫困实践中还存在弊端和不足,甚至对部分地区的反贫困工作还存在着盲点。因此,反贫困工作的开展要采取各种措施,多管齐下,扬长避短,保障反贫困战略的针对性、有效性、综合性和可持续性。

1.积极推进农村的户籍、土地等制度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

中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国家,农村地区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户籍制度束缚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限制了农村生产效率的提高。虽然中国已经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进行着尝试,但是推进相对缓慢,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即使存在着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劳动力的不均衡配置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不利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现在面临着土地流转等难题,尤其在政府大规模征用土地的情况下,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出现了流离失所的状况。因此,积极推动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保障农民的合法正当利益,从而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

2.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反贫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反贫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对反贫困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否有着重大的影响。反贫困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机制来协调好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包括在基层要加强民主机制建设;在城乡间加强协调机制建设;在居民和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加强对话交流机制建设;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间加强协调合作机制建设;从而充分调动各群体参与反贫困的积极性,发挥其能动性,提高农村反贫困效率,进而保障农村反贫困战略目标的实现。

3.加强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建设,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专业人才作为支撑,而人力资本的提升需要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的师资水平较低,教育设施配备落后,教育机构相对单一,不利于居民智力素质的提高。并且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相对较少,卫生设施不足,难以充分保障居民良好的身体素质。因此,贫困地区要注重教育卫生事业的开展,为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建设创造条件,从而不断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4.增强贫困地区对科技的自主研发和吸收转化能力,提高科技水平

贫困地区的科技水平低,科技人员少,不利于贫困地区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贫困地区是难以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反贫困也就难以真正地实现战略目标。因此,贫困地区要积极扩大科研队伍,结合当地的区情,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增强科学技术的吸收转化能力,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培训活动,促进科学技术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间的推广与应用,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从而为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5.深入发掘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提升其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

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并且老少边地区是重点贫困区。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深入开发特色优势资源,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为贫困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将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才能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提升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6.加大财政金融等扶持力度,缩小贫困地区的资金缺口

当前贫困地区各种事业的开展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而贫困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低,缺乏足够的财政收入,需要大量外资注入来满足其资金的需求。因此,国家需要加大财政金融等扶持力度,提供部分资金缓解资金压力,同时在贫困地区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商到贫困地区进行投资。并且积极鼓励社会扶贫力量和国际扶贫组织开展农村反贫困工作,为贫困地区筹集资金和资源,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7.努力增强反贫困工作的透明度,保证扶贫资源的合理使用

政府部门在反贫困中“一方独大”,反贫困的工作流程和反贫困项目的审核不透明,无法得到人们的有效监督,不可避免地出现扶贫资源被挪用等现象,进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益组织和社会大众参与反贫困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需要积极推进扶贫系统的改革,促使反贫困工作不断公开透明,进而防止扶贫资源被挪用等现象的发生,保障扶贫资源真正地为贫困人群所用,同时可以增强反贫困事业的公信度,吸引公益组织积极参与反贫困事业,逐步实现全民参与式扶贫。

8.推进机制创新,动员社会各界帮助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

反贫困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合力。要鼓励和引导各种层次、不同形式的民间交流与合作,注重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推进贫困地区内外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和共同发展。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群众团体、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社会各界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非政府组织通过不同形式,支持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争取国际非政府组织对中国扶贫开发的帮助和支持,加强与国际组织在扶贫开发领域里的交流,借鉴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方面创造的成功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中国扶贫开发的工作水平和整体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