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包括森林、土壤、植被、大气、水源、动植物及其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善无疑会对各种经济活动的开展产生重大影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对发达国家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

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包括森林、土壤、植被、大气、水源、动植物及其他自然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对立统一关系,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进行制约的同时,经济发展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产生影响。

(一)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环境制约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人类所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生态环境不仅要为各种经济活动的进行提供必要的空间和场所,而且还要为各种经济活动的进行提供必不可和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的善无疑会对各种经济活动的开展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一个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贫瘠、干旱少雨、山高路陡,将会严重地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尽管这里的农民付出加倍劳动与艰辛,也难以获得好的收成。此外,生态环境恶化,迫使人们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治理,这就意味着增加生产成本,减少经济效益,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第二,生态环境制约着经济发展要素的集聚程度,制约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受到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交通等多种要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要素向一国或向某一地区聚集程度的因素很多,除政治因素、体制因素、市场因素外,生态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人们生存的条件和生活的质量,而且也常常关系到经济活动得以开展的程度和效益。一般来说,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国家或地区通常更适合人们的生存,同时具备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从而更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可以有力地促进这些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反,生态环境恶劣的国家或地区,通常缺乏生产要素集聚的吸引力,经济社会发展因而会受到制约。第三,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环境的善不仅是确保某些产品质量(如绿色食品等)的必备条件,而且会对经济社会系统造成影响。生态环境恶化会减少对经济活动的资源供应,减弱甚至丧失自然生态资源所具有的调节功能,从而造成自然大败听加大和遭灾程度的加重,最终造成经济损失。

(二)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发展一方面使生态环境局部得到保护、治理和改善。另一方面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又会使生态环境总体退化,并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形成复杂的反馈效应,导致生态环境越加恶化。

第一,遵循生态环境动力变化规律的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有积极作用,能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环境的自我调整功能十分有限,遭到破坏后必须通过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科技和物质手段,逆转生态退货所必须解决的一系列生态学、生物学难题。

第二,不合理的经济发展会破坏和阻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社会经济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生态各级系统固有的生态规律,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干扰,如果这种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调节及补偿能力,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破坏、功能受阻,正常的物质、能量、也就意味着一方面使生态环境系统结构失调,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系统的功能失调,表现为由于结构组成部分的缺损而使能量在系统内的某一个营养层次上受阻或物质循环的正常途径的中断,从而造成初级生产都的第一生产力下降,能量转化效率降低,无效能增加。也就是说,如果单纯暂时的经济利益,而选择掠夺式的技术和经济手段,违背了生态环境动力变化的内在规律,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出现生态危机。

(三)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

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和克鲁格曼研究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指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伴随着人均GDP的增加,环境污染的程度将呈现上升的趋势;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程度会逐年呈现下降的趋势。总体来说,污染程度随人均GDP的增加呈现先后下降的趋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对发达国家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但实践证明,中国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同样遵循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还是走了“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老路。近年来,随着贫困地区经济的增长,其环境质量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仍处于倒U形曲线的左侧,尚未达到其转折点,更末处于环境质量从整体上逐渐变优的右侧部分。

中国的贫困地区分布与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农村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集中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并呈块状、片状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等地区。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中,几乎都是山区、高原等自然环境较差的地区,这些贫困地区大多地理位置偏僻、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生态失调、自然灾害严重而且频繁、交通困难、信息闭塞,有的地区干旱缺水、人畜饮水困难,有的地区资源匮乏。有学者通过对生态脆弱地带内的县与贫困县的相关分析发现:无论是从县域数量、土地面积、耕地面积,还是人口数量上,两者之间均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据此,依据贫困落后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可以将贫困县分为三个环境类型:①中部山地高原环境脆弱贫困带。中部山地高原环境脆弱贫困带又可分为五个亚区:蒙古高原东南边缘风蚀沙化贫困区;黄土高原沟壑水土严重流失贫困区;秦巴山地生态恶化贫困地区;喀斯特高原丘陵环境危急贫困区和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封闭型贫困区。②西部沙漠环境恶劣贫困区。③东部平原山丘环境危急及革命根据地孤岛型贫困区。[1]

严酷的自然条件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严重的制约因素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时,为了获取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贫困地区的人口不断开垦荒地,增加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使得当地的水土流失更加严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贫困现象加剧了该地区的环境恶化。贫困与环境恶化之间互为因果,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生态平衡表现为一种低水平动态平衡,维持的系统产出水平低而不稳,自身调节能力低,遇到自然灾害或人为过度干预等,都会造成系统不稳定,往往使得人们在脱贫与返贫问巡回往复,不能达到永久摆脱贫困的理想目标。

生态环境与贫困之间的高度相关性,说明贫困地区面临着环境脆弱和经济提速的两难选择,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反贫困工作的重要内容。从总体上讲,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农村反贫困所面临的新形势,尤其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贫困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产业选择和选点布局,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进行规范,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缩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矛盾的时期。要在人均收入较低及污染程度较轻的情况下开始环境治理,使库兹涅茨曲线中生态环境的临界点降低或提前提早到来,尽早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