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畜牧业生产与布局

畜牧业生产与布局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畜牧业生产与布局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概况畜牧业又称饲养业,是利用动物的生活机能,通过饲养、繁殖以获得畜产品或役用牲畜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畜牧业生产的饲料来源、经营方式、畜群构成等特点及其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我国畜牧业生产分为牧区、农区、半农半牧区、城镇郊区四大类。

第五节 畜牧业生产与布局

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概况

畜牧业又称饲养业,是利用动物的生活机能,通过饲养、繁殖以获得畜产品或役用牲畜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提供肉、奶、蛋类等动物性食品;为工业提供羊毛、山羊绒、皮、鬃、兽骨、肠衣等原料;通过畜产品出口取得外汇;促进畜牧业投入品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劳动就业机会;为农作物生产提供有机肥料;增加农民收入;为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提供畜力;促进广大牧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

畜牧业生产持续增长,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时期,肉蛋奶供给总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20870亿元,5年年均增长4.8%;肉类、禽蛋、牛奶产量分别达到7925万吨、2765万吨、3570万吨,比2005年分别增长14.2%、13.4%、29.7%,有力地保障了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其中,猪肉产量5070万吨,比2005年增长11.3%;牛肉产量653万吨,增长14.9%;羊肉产量398万吨,增长13.7%。

目前,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猪生产总体上由以散养为主转变为以规模养殖为主,畜产品质量监管意识和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畜禽结构得到了调整。

“十一五”期间,我国畜产品结构在调整中更趋合理。猪肉占肉类的比重由2005年的65.6%下降到2010年的64%;禽肉则由19.2%上升到20.9%。在肉类产量增长的同时,禽蛋和牛奶产量也得到较快增长。[8]

虽然我国畜牧业在改革时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畜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人均畜产品占有量虽然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世界畜牧业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有的地区畜禽饲料紧缺,对草原保护和建设注意得不够;畜禽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畜禽良种化程度不高;采用的畜牧业生产布局比较分散,饲料管理落后。另外,中国畜牧业发展特别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还面临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一些地方畜牧业投入不足,规模化饲养和农户散养支持力度不够,个别生产和畜产品加工还存在不少隐患,影响质量安全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有些地方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污染严重,不仅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也影响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重大动物疫病形势依然严峻。

二、畜牧业生产的地区分布

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以及历史发展和民族习惯的不同,各地畜牧业的发展途径也不一样。按照畜牧业生产的饲料来源、经营方式、畜群构成等特点及其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我国畜牧业生产分为牧区、农区、半农半牧区、城镇郊区四大类。

(一)牧区

牧区的经济主体是畜牧业,畜群构成以马、牛、羊、骆驼为主,经营方式一般为放牧饲养。本区包括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甘肃、宁夏的部分地区,是我国目前主要的畜牧业基地。这些地区天然草原辽阔,草场类型繁多,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饲草、饲料以天然牧草为主,大群放牧是本区畜牧业的特色。其中绵羊和马占全国的60%,骆驼总头数占全国的87.1%,人均占有牲畜头数较多,每年能供应大量的牲畜和畜产品。优良品种主要有宁夏滩羊,新疆细毛羊,西藏和青海的藏羊,内蒙古的“三河牛”、“三河马”,新疆的“伊犁马”,青海的“大通马”等。此外,本区有被称为“寒漠之舟”的牦牛和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均为牧区重要的特色产物。

今后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的天然草场;重点进行草原建设和其他建设,如开发水源、贮草备料、改善牧业生产条件;调整畜群结构,发展季节性生产,如羔羊当年屠宰,肉牛早期育肥屠宰,扬夏饱秋肥之长,避冬瘦春乏之短;农林牧结合发展;采取适用技术,加速技术改造,等等。

(二)农区

农区畜牧业位于我国东南部,分布于我国以耕作业为主的广大地区。面积占国土的48%,耕地占全国的92.3%,人口占全国的96.8%,牧畜总头数占全国的77.9%,大大超过牧区。

农区畜牧业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以耗粮型畜牧业为主。家畜种类主要是消耗粮食较多的猪、家禽、役畜和山羊等,饲料来源是农产品、饲料粮、秸秆和野草、野菜等,并利用山坡和零星草地放牧;兼用型畜牧业比较发达,如乳役兼用或肉役兼用的养牛业、养马业和养驴业等;以舍饲为主,除了在农作物收获后进行短期茬地放牧外,其余时间均在畜舍内进行人工饲养;饲料费用占的比重比较高,一般占畜牧费的65%以上。能充分实现农牧结合,经营管理较为细致,生产水平较高。经营方式主要是农家副业,还有国有牧场和畜牧专业户。目前农区畜牧业仍是中国畜牧业的主要部分。

(三)半农半牧区

半农半牧区又称农牧交错区,指农业区和牧业区的交错地带或过渡地带。在全球范围中普遍分布。我国的半农半牧区并无明显的界线。其形成受到自然条件,尤其是降水和干湿状况的显著影响。以降水量而论,分布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两侧,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也是我国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其走向大致为北起大兴安岭东麓,沿西辽河中上游、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祁连山至青藏高原东缘两侧。该线两侧地区就是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区,习惯上称之为半农半牧区或农牧交错的过渡地带。其西北部从农牧交错区逐渐向纯牧区过渡,东南部则向农业区过渡。该区在土地利用方面长期存在由于过度开垦而导致的天然草地面积缩小、土壤沙化、农牧矛盾尖锐等问题,也是我国各类生态系统中最为脆弱的地带。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农林牧结构和布局,安排农林牧业用地,是半农半牧区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之一。

(四)城郊

城郊畜牧业是以其所处地理区域为基础产生的一种畜牧业类型。由于具有距离城市消费市场近、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和科技水平高等优势,同时也存在资源匮乏、环保要求高、生产成本高等一些不利因素,因此城郊畜牧业的发展,与一般农牧区畜牧业相比,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和特殊性。城郊畜牧业,应根据自身条件、特点,因地制宜,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优势产业,才能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畜牧业区域化布局

我国畜牧业结构调整主要表现为猪肉和禽蛋产量的增长速度放慢,牛羊肉和奶类产量高速增长。

(一)畜牧业优势产业带

畜牧业结构调整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展优势区域化生产,目前我国畜牧业区域化布局愈加清晰。

生猪产业带: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川、渝、鄂、湘、赣、苏、浙、皖)猪肉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华北地区(冀、鲁、豫)约占20%,东北地区由于粮食转化潜力大,正成为养猪新区。

肉牛产业带:我国肉牛生产分布于4个主产区,即中原肉牛带、东北肉牛带、西南肉牛带和西北牧区肉牛带。近年来肉牛生产布局变动特征:一是中原4省肉牛生产迅速萎缩,牛肉产量比率由2000年的46.8%下降到2007年的37%左右;二是西北地区牛肉产量比率开始上升;三是东北地区肉牛生产继续崛起。牛肉产量最大的4个省目前为河南、山东、河北、吉林。

肉羊产业带:主要在新疆和内蒙古,占全国羊肉产量的25%;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和安徽5省农区羊肉产量占全国的45%。

奶牛产业带: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大中城市郊区。2010年内蒙古牛奶产量905.15万吨,居全国第一位[9];另外,2010年黑龙江牛奶产量115.3万吨,同比增长13.2%。

家禽产业带:主要集中在东部省份,山东、广东为最大。禽蛋集中在长江以北,山东、河北、河南为最多。2010年山东禽蛋产量384.3万吨,河北430万吨,河南388.6万吨,三省产量约占全国的43.5%。[10]

(二)国家重点建设产区

肉牛羊优势产区:国家重点建设中原、东北、西北、西南4个肉牛优势产区,建设中原、中东部农牧交错带、西北、西南4个肉羊优势产区。中原肉牛优势产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安徽4个省的51个县(市);东北肉牛优势产区包括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5个省(区)的60个县(市、旗);西北肉牛优势产区包括新疆、甘肃、陕西、宁夏4个省(区)的29个县(市);西南肉牛优势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5个省(区、市)的67个县(市)。中原肉羊优势产区包括山东、河北、湖北、山西、河南、江苏和安徽7个省的56个县(市);中东部农牧交错带肉羊优势产区包括山西、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6个省(区)的32个县(市、旗);西北肉羊优势产区包括甘肃、宁夏、新疆、陕西4个省(区)的44个县(市);西南肉羊优势产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南5个省的21个县(市)。

奶牛优势产区:国家重点建设京津沪郊区、东北内蒙、中原、西北4个奶牛优势区。京津沪郊区奶牛优势产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3个市的17个县(市);东北内蒙奶牛优势产区包括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3个省(区)的117个县(市);中原奶牛优势产区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山东4个省的111个县(市);西北奶牛优势产区包括新疆、陕西、宁夏3个省(区)的68个县(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