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成长与可持续性发展

企业成长与可持续性发展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成长与可持续性发展李福苟1972年召开的国际环保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对发展的认识更深了一步。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企业从趋利性经营管理转向“绿色”的经营管理,以构建和谐的市场生态为目的,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美化环境为己任,企业本身最终才能获得持续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国际潮流也在迫使中国企业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企业成长与可持续性发展

李福苟

1972年召开的国际环保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对发展的认识更深了一步。人们由此总结出,发展是一个更加丰富和复杂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也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组织,承载经济发展的重任,其目的也应是以人为本,企业的发展必须融合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中,也即企业的发展需要和谐社会所创造的良好环境,同时,企业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企业从趋利性经营管理转向“绿色”的经营管理,以构建和谐的市场生态为目的,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美化环境为己任,企业本身最终才能获得持续发展。

一、企业持续成长,必须节约资源

众所周知,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短缺,很多重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资源量只有25%,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仅为20%;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只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长期以来,我国以粗放方式推动的经济高速增长,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损害。要实现到2020年GDP总量比2000年再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如果继续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资源环境将不堪重负。从资源供给看,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扩大进口来从某种程度上满足国内需求,但重要资源的外贸依存度过大或过快上升,将存在着明显的市场、价格风险和安全问题。比如,我国的钢铁工业,当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的价格暴涨时,就直接制约了依赖进口的相关钢铁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世界石油价格持续上扬,严重制约了炼油及耗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我国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以及过度消耗其他资源的企业,必须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加强管理创新;要鼓励企业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推动资源节约技术进步。要重点开发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加快以节能节水节材为主的企业技术进步。国家要重点支持一批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的技术开发项目,如洁净煤、节约和替代石油、建筑节能、高效节能锅炉、风机、水泵、电动机及拖动系统调速、空调节电和绿色照明、能量系统优化等技术。把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结合起来,推进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开发,做好重大技术的示范工作,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实行高能耗、高物耗设备和产品的强制淘汰制度,采取措施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行业的发展。企业要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开发新的节能降耗的工艺方法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精细加工,精心管理,节约每种资源,尽量循环利用。机械制造企业采用准时化生产方式,也能从管理上获得降低各类库存浪费,从各工序加工质量零缺陷方面降低耗能和耗材。上述措施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从宏观上讲,企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才能从根本上减轻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并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持续成长,必须保护和美化环境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据世界银行估算,1995年我国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8%;据中国科学院专家测算,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目前,我国能源工业尤其是电力工业的发展速度太快,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猛增;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向我国大批转移钢铁等重污染工业,我们引进的项目虽然比从前有进步,但在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方面,比起不断提高的国际标准,差距反倒越拉越大。因此,国家发展战略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发展战略要转变经营方式,特别是解决冶金、石化、化工水泥、造纸等重污染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问题,尽快扭转高排放、高污染的状况,抓紧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的方针,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认真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及相关法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意见,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指导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促进企业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标准或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促进产业环保化、污染治理产业化。

从另一方面来说,国际潮流也在迫使中国企业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当前环境的急速恶化导致西方环境政治的迅速崛起,“环境无国界”继“人权高于主权”之后成为国际最重要的政治议题之一。当年是全球绿色消费运动促成了绿色壁垒。因为84%的荷兰人、89%的美国人和90%的德国人在购买物品时都会考虑到产品的环保标准。然而后期的绿色壁垒,变成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隐蔽制裁手段,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技术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名义,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对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国际市场进行限制。因此,不仅是重污染工业的企业存在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重任,所有企业都要保护和美化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因为人们吃的、穿的、用的等各类产品都要符合环保标准,出口企业的产品更要达到国际标准。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环境标准与发达国家差得很远,绿色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制约将越来越大,对我国出口造成严重影响的标准主要是: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陶瓷产品中的含铅量,皮革的PCP残留量,烟草中的有机氯含量,机电产品与玩具的安全性指标,汽油的含铅量,汽车排放标准,包装物的可回收性指标,纺织品染料指标,保护臭氧层受控物质,等等。可见,我国企业在要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方面任重而道远,必须以严格的科学态度,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国际标准问题。

三、实施绿色管理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必须进行全员环保教育,树立绿色经营理念。绿色管理就是企业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人类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提高作为企业的根本目标,把生态保护观念融入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用生态论的方法进行企业管理,由此而形成一种绿色经营理念及其一系列新型的现代管理思想。绿色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与生态环境管理有机统一起来;在绿色管理思想指导下的绿色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优化。这样的企业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要求在企业管理中时时处处考虑环保与节约,在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和生产的全过程控制中做到:①将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③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积极采取“绿色标志”;④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⑤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洁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绿色宣传,树立绿色企业形象。绿色管理要求企业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企业领导要深入学习研究绿色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制定绿色管理战略;工程技术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的环保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环境知识和技能,从设计与制造方面减少或消除污染,并从污染控制转向绿色生产,提高生态效率;对生产第一线的员工,要培育“绿色消费”、“绿色产品”和珍爱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使“环保、生态、绿色”的理念深入人心。

实行绿色营销策略。绿色营销的主要内容是搜集绿色信息、开发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包装、制定绿色价格、建立绿色销售渠道及开展绿色促销等。绿色产品,就是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在生产、使用和处置的全过程中对环境无害,有益于消费者身心健康的产品。随着生态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绿色消费已成为世界消费的新潮流,是人类业已找到的真正文明的消费形式,它将逐步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消费形式。绿色消费的兴起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顺应绿色需求开发绿色产品无疑成为时代的呼唤。绿色电视、绿色汽车、绿色建筑、绿色服装等等各种绿色产品正在纷纷被各国研制或推出,至于绿色食品更是风靡全球。开发绿色产品,要以绿色技术为支撑,从产品设计开始,包括材料的选择,产品结构、功能、制造过程的确定,包装与运输方式,产品的使用至产品废弃物处理等都要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之,企业通过实施绿色管理,努力达到三个主要目标:一是物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集约型的科学管理,使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最有效、最充分地得到利用,使单位资源的产出达到最大最优;二是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通过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措施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管理,使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三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绿色化,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对环境、对消费者无污染和安全、优质的产品。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资源利用越充分,环境负荷就越小;产品绿色化,又会促进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通过这三个目标的实现,最终使企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环境改善协调同步,走上企业与社会都能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之路。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2004年3月10日。

2.潘岳:《绿色发展是中国企业迫切选择》,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周刊》。

3.新华网:《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