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关系中的新领域

国际关系中的新领域

时间:2022-05-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关系中的新领域——国际传播的发展与新挑战孙海东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国际传播这种超越国家边界、跨越国家传播体制、通过大众传播媒体进行信息交流的传播方式越来越显示了它的重要性。与广播不同,电视传播的覆盖范围有限,因此电视的国际

国际关系中的新领域——国际传播的发展与新挑战

孙海东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国际传播这种超越国家边界、跨越国家传播体制、通过大众传播媒体进行信息交流的传播方式越来越显示了它的重要性。首先,国际传播能够及时提供一条不同民族、国家、文明之间互相沟通,实施自由交流的途径。与过去“三月后闻米国之事”不同,人们通过短波广播、卫星电视转播、计算机互联网络等传播手段能以最方便的形式、在最短时间内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世界其他民族、国家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事件背后的社会背景。事实上,国际传播起到了为异文化之间即时的相互理解和了解搭建桥梁的作用。其次,国际传播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与外界进行交流的渴望,丰富了日常生活的内容。由于借助了便利、迅捷、廉价的国际传播,人们可以任意伸展、放置自己的视线,五大洲四大洋皆可成为人们的关注点、生存的心理空间。此外,通过国际传播,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看到丰富的文娱和体育节目。从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奥斯卡的颁奖晚会到奥运会的盛况、世界杯足球赛……真是一切精彩尽收眼底。国际传播已经成为了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后,在一个“传播即力量”、“消息就是权力”的时代,国际传播通过大量的信息传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卡尔·多伊奇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模糊地知道科学技术和医学是不分国界的,即是国际的,但很少有人会静下来思考一下这到底意味着什么。事实上这意味着,要是没有外国发明的贡献的巨大帮助,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和国家能够在技术、繁荣和健康方面达到今天的水平,保持今天的进步速度。”[1]而在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这个所谓信息爆炸的年代,各民族智慧的流通对于文明进程推动的作用要远比卡氏说这段话的时代显得更重要,各国对外来信息的依赖也更深。依靠着现代传播科技的国际传播承载着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社会进步历史任务。

国际传播发展到今天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存方式,推动了社会整体的发展。而国际传播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发展,并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主要缘于以下两大因素的推动。

其一是时代的需要。19世纪由于世界市场的开拓,“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活是如此,精神的生活也是如此。”[2]世界一体化的趋势始现端倪。此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明显,不光是经济信息,政治、文化方面的信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传播也成为了一种必要。这种源于深层利益驱动的时代需求,成为了推动国际传播发展的巨大助推力。很快在这种巨大的助推力的作用力下,能够跨越地理障碍、国境,具有强渗透性、传播信息弗远弗届的国际广播、卫星电视、互联网络等不同的国际传播方式在不同历史背景下产生了。

其二是新科技的武装。从人类早期的结绳记事、口口相传、有限的文字传播到发明印刷术以后的纸质大众传播,科技的发展始终在推动人类传播水平的发展。而近现代国际传播的兴起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武装。20世纪初国际广播的产生得益于二极管、三极管、真空管、晶体管、电波调制技术等无线电技术,跨国的卫星电视则依赖于光电转换、电子扫描技术和电视卫星直播技术的发明。而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CPU、多媒体、光缆传输等技术使国际网络传播得以在80年代后兴起。应该说,从早期的印刷媒介到国际广播、跨国电视再到互联网络,国际传播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

(一)国际广播的产生与发展

广播是最早出现的电子大众媒体。20世纪初期,在无线电技术有了长足发展的条件下,1904年英国人弗来明发明了二极管、1906年美国人德·弗雷斯特发明了三极管。随后,电波调制技术也开始被发明并得到应用。这些发明为广播的问世奠定了技术基础。1920年10月,由于广播技术的成熟,世界第一家广播电台KDKA在美国匹兹堡市开播。1925年左右,世界上大概已有20多个国家开办了各种广播电台。在此同时,由于广播在传播信息中具有的弗远弗届、强渗透力、不太受地理位置影响等显而易见的优点,各国都下大力气将其作为国际传播的优势工具来发展。1927年,荷兰开办了第一家国际广播,向它的海外殖民地广播。随后,前苏联、德国在1929年、英国在1932年、日本在1935年相继以多种语言开办了国际广播电台。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全球已大约有27个国家建立了国际广播电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国际广播的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战争中,国际广播成为重要的心理战武器,并开辟了同盟国与法西斯国家之间战争的“第四战场”。在这个战场中,各国的国际广播展开了激烈的宣传战。战时初期冷静旁观的美国,随着对国际广播重要性的逐步认识和一步步地被卷入战争,也在1942年12月破天荒地成立了第一家由官方举办的国际广播电台——美国之音电台。

二战后,出于对国际广播威力的重视,各国努力加强对国际广播的建设,增加了广播使用的语种、播音时间、对象地区和广播的发射功率。同时,又有一批国家开办了国际广播。到90年代,全世界已有105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国际广播,从事国际广播的电台达160多座。这些电台共采用140多种语言针对全球或全球大多数地区、若干洲或洲的若干地区、邻近国家进行广播[3]。这些年来,国际广播除了依赖短波进行节目传送以外,一些大的国际广播电台还借助新科技采用数字音频广播技术(DAB)、卫星广播、在网广播等形式努力为国际广播的发展开辟新天地。

(二)世界卫星电视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末,人类就开始研究图像传送技术。1927年美国的全电子式电视通过有线网络把图像和声音从华盛顿传到纽约。1930年,实现了声像同步播出。1933年,具备光电转换和电子扫描双重功能的摄像管的发明,把电视传播向实际运用又推进了一步[4]。1936年11月,英国正式开办了电视广播。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发达国家几乎都建立了自己的电视台。此后,亚非一些国家也相继在五六十年代建立了各自的电视台。

与广播不同,电视传播的覆盖范围有限,因此电视的国际传播要求有国际通讯卫星技术的支持。在前苏联1965年首次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卫星后,经过各国技术人员的努力,80年代初人们终于可以通过国际卫星提供成熟的卫星电视直播技术。也正是从80年代初开始,国际传播领域出现了新的景象——国际电视卫星传播逐步成为取代国际广播的一种新的国际传播形式。

继1983年美国开办世界电视网,1985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广播公司CNN,美国商业电视网在欧洲开办新闻、娱乐体育频道后,到了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各国的世界卫星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如1991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办了BBC世界电视台、1992年德国之声电视台创办了国际电视台DWTV、法国创办了国际电视台CFI、1993年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开办了国际电视台ATVI、欧洲广播联盟开办了欧洲广播新闻电视台EURONEWS、1995年日本广播协会NHK开办了国际电视广播等等。如今国际卫星电视覆盖的地区已遍布全世界。这些国际卫星电视台仅就其覆盖的亚洲地区就有39个国家,两亿多观众。

目前,各国开办的国际卫星电视台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主要是由政府经营的电视台,比如美国的世界电视网、英国的BBC世界电视台、德国的德国之声电视台、法国的法兰西国际电视台等。再一类则是商业性国际电视台,有特德·特纳创办的国际电视网CNN,默多克拥有的国际卫星电视网新闻集团系统等。

(三)互联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互联网络的产生、发展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四步,即分别以电子管、晶体管、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元件的四个阶段。1947年第一台计算机由美国IBM公司研究成功,其元件由电子管构成,体积有一间房子那么大。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到了80年代,计算机实现了家庭化,个人计算机的发展迅速异常,CPU(微处理器)由286、386、486,一直发展到今天的PENTIUM(奔腾)系列。同时软件系统也得到了长足进步,90年代推出的九五视窗(WINDOW95)、九八视窗(WINDOW98)、LINIX、UNIXE等操作系统极大地便利了个人对电脑的使用,对计算机使用的大众普及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除了计算机技术作保证外,对于借助互联网络形式的国际传播来说,网络技术也十分关键。网络技术的研究产生于美国国防部在1969年创办的ARPANET项目(ARPA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简称)。其研究的目的原是为了应付战争时可能出现的通讯安全问题,可以说是冷战的产物。ARPANET起初用4台计算机互联实验,目的是通过“包切换”技术使计算机能够通过任何一条可用的线路,而不是只通过其中固定的一条线路传递信息。很快ARPANET迅速扩大到几十所大学和公司。在ARPANET发展的同时,计算机局域网、广域网技术相继产生,而允许任何数量的计算机网络连接并进行统一运行的互联网络协议、保证数据信息的分化、传输和再组合的TCP通讯协议也逐步达成。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络的发展。到1989年,个人计算机的设计已被允许进入先前仅局限于部分计算机的网络。进入90年代,互联网络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扩张,中国也在1994年通过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接口进入国际互联网络。2005中国的互联网络用户已有1.2亿人。而在世界范围内,截止到2005年底,其网络用户已达到10.8亿户。

互联网络将国际传播带入了一个新时期。通过网络浏览、电子邮件(e-mail)、电子论坛(bbs)等形式,它使以前单向的信息传播变成了双向的信息交流,跨国界的信息传播显得更方便、快捷,目的性更强,内容更丰富。另一方面,互联网络也能够提供越来越多样化的信息来源。目前,互联网不仅可以很轻易地找到全球各大媒体如《纽约时报》http://www.times.com、《芝加哥论坛报》http://www.chicago.tribune.com、《人民日报》http://www.peopledaily.com、《南华早报》http://www.southchina.com、VOA http://www.voa.com、BBC http://www.bbc.com等的信息,而且还能通过“网上信息服务公司”(ICP)如美国在线(aol)、雅虎(yahoo)、lycos、搜狐(sohu)、新浪(sina)搜索到全球无数的个人或组织的站点,了解各种你想了解的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