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周希正:同情百姓顺应民意_南宁清官廉吏

周希正:同情百姓顺应民意_南宁清官廉吏

时间:2022-08-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周希正上引政策,下陈民情,据理力争,毫不客气。周希正的手下人见来者如此倨傲无礼,便欲加以斥责。上司无言以对,只好去巡察灾情,并准许周希正去安抚灾民。周希正每到一地,就开官仓赈济灾民,发官钱救济百姓,并带领群众百姓生产自救。周希正被叫到南宁府上问责,知府怪他守城不力。不久以后,周希正挂印辞职,离开了官场。

周希正:同情百姓 顺应民意_南宁清官廉吏

周希正(生卒年不详),明朝宣化县(今南宁市)人,嘉靖己酉举人。《粤西文载》记:任知县,存心爱民,事上以直,事多掣肘,遂拂袖归。

明朝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周希正在乡试中中举人,被推荐担任本县知县。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东南倭患和西北鞑靼可汗寇边,朝廷兵饷不足,朝廷改革盐法,提高盐价。宣化县是广西海边盐田盐品进入内陆的通道之一,县内盐商借机囤盐,抬高物价。

一日,周希正吃饭,淡而无味,就问厨师是怎么回事。厨师如实禀告,说:“目前市面缺盐,家里的不够用,所以只能省吃俭用了。”周希正放下筷子,说:“盐乃百姓必需品,商人跟着国家改革政策合法调整物价本没有什么,然而投机囤货扰乱市场,罪莫大焉!”于是立马回到衙署召集同僚,前往市集查办捉拿不良商人,勒令他们开仓售盐,不得违法。全县百姓闻之,欢呼雀跃。(www.guayunfan.com)

又过了一年,明世宗获悉边境战事吃紧,且内地连年灾荒,百姓饥困,于是严责吏、兵二部及内外官员以恤民养军为急务,发布救荒四条:一、停征旧欠钱粮;二、清理狱囚,收拾民心;三、惩治贪官污吏;四、严杀暴横,凡抢劫商贾者必予逮捕问罪。全国百姓知道这件事,都说当今皇上英明。可是南宁府一些官员为了拍马屁,好大喜功,置新政于不理,照样催缴各种旧债钱粮税赋。周希正所管宣化县催缴很慢,被叫到府上问责。周希正上引政策,下陈民情,据理力争,毫不客气。他的上司对此毫无办法,只能怀恨在心。

周希正虽然在官场上不太合群,但他却很重视贤达人士的建议。

某日,当地一位有名望的长者前来拜访周希正,却不与周希正交谈,只是将一大棵白菜、一盆清水放在门口,自己则抱着孙子,蹲在门槛后面。周希正的手下人见来者如此倨傲无礼,便欲加以斥责。周希正却拦着说:“我想他大概是要我明白怎么做县令吧——一盆清水,是要我为官清廉;一棵白菜,是要我敢于惩治豪强;至于抱一个小孩,就是要我能够体恤弱小啊!”讲完后即对来者深深鞠了一躬。

有一年,蝗灾、旱灾蔓延广西,宣化灾情尤为严重。周希正心急如焚,就请求上司巡察处理,上司却托词天灾浩劫,人力物力有限,没有办法去管那么多,以担心顾此失彼为由置之不理。周希正十分气愤,冒着丢官的风险质问上司:“如果您衙门的人半天吃不上饭,会怎样呢?宣化饥民遍野,怎能熟视无睹,不予救济?”上司无言以对,只好去巡察灾情,并准许周希正去安抚灾民。

周希正每到一地,就开官仓赈济灾民,发官钱救济百姓,并带领群众百姓生产自救。他看到饥饿的百姓常常挖一种叫“白头翁”的野草充饥,野菜粗糙苦涩,难以下咽,就特意带回“白头翁”,呈献给上司,请他传示所辖各地,以劝诫当地官员勿忘百姓之疾苦,杜绝奢侈之恶习。

有一天,周希正与几位好友登楼宴饮,刚想举杯,突然看见楼下有几个身穿孝服的人,正沮丧地整理着殡葬用具。他让人去探问,原来是一位穷书生病故,朋友们想把他葬在近郊,但一件陪葬物品也没有,故而很是伤心。周希正听后默然不语,当即下令撤掉酒席,拿出钱来,叫人好好安葬书生。周希正还拿出自己的大半积蓄,在近郊购置500亩良田作为“义田”,供贫困百姓耕作。

嘉靖末年,广西八寨瑶民大起义,横扫桂西北。朝廷闻讯一方面派兵前来平乱,一方面急命各地土司组织土兵包围镇压。起义军遭到重创,其中有一支武装突围成功,杀到宣化县境内,趁夜深人静,翻越城墙,进入宣化县城内,对城内的粮草仓库发动突然袭击。后来县衙派兵紧急追击,有21名守城军人被杀死,而起义军伤亡惨重,离城而去。

周希正被叫到南宁府上问责,知府怪他守城不力。因为出了人命,乱了人心,毕竟失职,所以这回他先作了深刻的检讨,详尽分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或许周希正说得太直接了,属于顶撞忤逆的性质,虽然上级官员没法拿他治罪,但他知道自己在官场也待不下了,所以他把该说的话说完,就拂袖而去。

不久以后,周希正挂印辞职,离开了官场。

点睛之笔

周希正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当上本地父母官的时候,试图努力造福一方,然而时势不顺,他举步维艰,空有抱负而难以施展。来自朝廷上级和民间百姓民生的压力严峻考验着他的品格,但他坚持为民请命、改善民生,在夹缝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百姓谋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