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外部分法学院的学生就业帮助

国外部分法学院的学生就业帮助

时间:2022-05-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国外部分法学院的学生就业帮助一、美国[1]在美国,法学教育是本科后教育,进入法学院的前提条件是已经获得其他专业的学士学位,学制一般为三年,根据学生选修学分的进度,或延长或提前。其成员包括几乎所有的美国律师协会认证的法学院和900多家法律类的用人单位。

第一节 国外部分法学院的学生就业帮助

一、美国[1]

在美国,法学教育是本科后教育(Post-graduate),进入法学院的前提条件是已经获得其他专业的学士学位,学制一般为三年,根据学生选修学分的进度,或延长或提前。

(一)美国法学院毕业生就业方向

美国法学院的毕业生就业面比较宽,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保险公司、法律援助机构、公益事业组织、公设辩护人办公室,甚至军队的军法检察官办公室都能发现法学院学生的身影。以2006年为例,全美法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0.7%,其中,55.8%的毕业生到律师事务所执业,6.4%的毕业生从事法律以外的工作,2.2%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而其余的毕业生则分布于法律援助机构、公益组织、政府部门以及法学院等科研单位。

当然,各个法学院的就业率和就业机会差异较大。一般来讲,排名越靠前的法学院的就业率越高,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也越好;反之,排名越靠后的法学院的就业率越低,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也越差。这一点与美国律所及其他用人单位“迷信”法学院的排名有很大关系:很多大律所根本就不会到全美排名20名以外的法学院进行招聘!因此那些排名靠前的著名法学院(如耶鲁、哈佛等)申请者,一旦被录取,申请者就等于间接地拿到了通往大律所的入场券。

(二)法学院提高法律实务技能帮助就业的方法

1.实务型职业培训式教育

总体来讲,美国的法学教育是实务型职业培训,通过高强度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执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常规课程外,美国法学院还开办各种法律诊所教学,如死刑辩护诊所、儿童与家庭法律事务诊所以及企业法律与实务诊所等。这些诊所由学生在教授的指导下为那些请不起律师的人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大大提高了法学院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院尽早帮助学生熟悉法律职业做好职业规划

不要以为法学院的学生到了三年级才开始找工作。事实上,他们从一年级就开始制作、投递简历,联系实习单位等等。一般来讲,部分一年级学生会联系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暑期实习,一来了解一下律所的工作环境,将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二来可以认识一些律师,建立一定的社会网络,如果表现得好,有可能还会被邀请在二年级结束的时候到律所来作暑期律师。另外,还能挣点生活费。

到了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就会比较积极地投递简历、寻找工作机会、参加各种工作面试,以便能够拿到暑期律师的机会。一般来讲,暑期律师要经过律所组织的非常严格的遴选和面试,这种面试一般是按照选拔正式律师的标准进行的。所以,一旦拿到暑期律师的邀请,就等于获得了毕业后在该律所工作的邀请,很少有例外。

对于律所来讲,之所以乐意较早地接触法学院的毕业生,并为他们提供实习和暑期律师的机会,目的在于将学生中的佼佼者(以学习成绩即GPA为主要评判标准)招揽到律师事务所中,这能够使律所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人才优势。

3.法学院重视学生职业就业技巧的训练

由于学生的就业往往关系到法学院的排名、招生的质量以及所获社会捐助的多少,所以法学院对这一环节格外重视。

法学院专设就业服务办公室负责学生的就业问题。该办公室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法学院中跟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部门之一。就业服务办公室的职能非常广泛,包括提供职业咨询、组织模拟面试、安排不同领域的律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组织校园面试、安排面试与就业方面的讲座、汇总和分析就业数据等等。

在信息化的今天,就业服务办公室往往会利用互联网等通过邮件向学生发布实习、招聘等方面的信息,然后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用人单位提出申请。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保证了就业信息的对称,并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应聘能力和面试技巧。

(三)重视社会力量对法学学生就业的帮助

多层律师协会帮助就业。一般大城市都有自己的律师协会。这些律师协会在促进法学院学生的就业方面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它们会与当地的法学院密切合作,如安排律师参与模拟面试、组织招待酒会等,一方面提高当地法学院学生的面试技巧;另一方面,使法学院的学生尽早地融入到当地的法律共同体中,形成和拓展社会网络。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法学院学生的就业。

(四)全美法律职业协会对法学学生就业的指导

美国有全国性的法学院学生就业的协会,即全美法律职业协会,其宗旨是促进法学院和用人单位之间信息的沟通,满足就业过程的参与者,即法学院、毕业生、用人单位对相关信息化、一致性以及标准的需求。其成员包括几乎所有的美国律师协会认证的法学院和900多家法律类的用人单位。

同时,他们还出台法律规范职业求职与招聘。法学院学生可以在其网站上检索到相关用人单位信息、校园面试信息,以及有关法律执业人员的薪金水平的分析。为了协调和规范法律职业求职和招聘活动,防止出现无序和恶性竞争,该协会于1978年通过了《法律职位与招聘活动的原则和标准》,对法学院、应聘者以及用人单位提出了一些需要遵循的原则。同时还对用人单位发出要约的时间以及学生决定是否接受要约的时间做出了详细规定。这些原则和标准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法学院和学生在求职、招聘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准则,有利于保护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并在保证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帮助其尽早找到理想的工作。

二、法国[2]

法国的法科教育可分为三个层级:本科、硕士和博士。正常情况下,本科学制三年,硕士学制两至三年,博士学制三年以上。与其他学科相比,法科专业具有较高淘汰率,本科阶段的淘汰率甚至高达五成以上。这在总体上保障了法科学生较为扎实的专业功底以及在业务上较高的素质。

(一)就业率接近100%——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对一位法科毕业生而言,就业并不困难。在南锡二大(Universite Nancy_II)所进行的一项毕业生就业调查中,六成以上的本科或硕士毕业生在取得文凭后数个月内就业,三成以上的本科或硕士毕业生继续深造,只有不到3%的毕业生因种种原因未能在一年内就业(含在一年内未寻找工作的学生)。其中,经济、法学、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

考虑到南锡二大法学院在全法法学院中下游的排名,法国法科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当之高。甚至可以说,对于法科毕业生,他们所要考虑的只是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可发挥最大才能的司法职业。

(二)失业游行中——法科学生缺席

但对于未能顺利拿到学位的学生,失业可能性便略高,尤其是因为撰写博士论文而耽误求职的高龄学生。依2006年及2007年的统计,这一数据大概为5%左右,略低于同时期全法失业率(9%左右,依国际劳动办公室标准)。

研究表明,大部分失业的年轻学生是因为不愿意就业,而非寻找不到工作岗位。法国政府因此而采取了诸多激励措施,例如在2006年激起轩然大波的“首次雇佣合同”以及之后的“帮助困难青年就业机制”。不过,总体而言,这些机制对法科学生的影响不大。

因此,在近年来法国年轻学生反对高失业率的游行示威中,法学院学生总是缺席,甚至有些幸灾乐祸。

在2006年反对首次雇佣合同的罢课潮中,施鹏鹏称其所在城市两所大学的反应便截然不同。以文学为主要专业的马赛一大罢课长达三周,期间还有暴力抗争行为,而以法学为主要专业的马赛三大则根本未参与其中,法学院图书馆座无虚席。

(三)就业优势明显——择业面广

法科学生的就业优势相当明显,择业面也相当宽广。除一小部分的法科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外,本科教育结束后,大部分的学生会选择从事律师、企业法律顾问、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等司法职业。

但大部分的司法职业要求应聘者参加会考并接受后续职业教育。

例如依据法国律师法的规定,法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法国公民想从事律师职业的,必须首先参加地区律师职业培训中心组织的入学考试。成绩合格的候选人还必须在该中心接受长达18个月的后续职业培训,并通过相应的结业考试方可获得“律师职业资格证书”。

同样,希望从事司法官职业(包括法官和检察官)的法科学生亦需通过后续的培训和考核。候选人必须首先通过法国司法官学校所组织的会考。此后,成绩合格的司法官学员还需进行为期31个月的培训,包括以熟悉司法事务为主要内容的一般培训(25个月)以及以特定岗位司法职业为内容的专门培训(6个月)。

(四)法科高淘汰率——保障市场需求平衡

法科毕业生极高就业率是有其深层次制度原因的:

一方面,法学在法国社会科学领域中占据重要且瞩目的位置。法科毕业生不管在心理上还是在智识上都颇具优势。同时,较高的淘汰率也保障了法科毕业生在职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近些年来以保障人权为主轴的司法改革使得司法系统对司法人员的需求量剧增。例如在2007年“强化程序平衡”的刑事诉讼改革中,法国立法者创设了预审合议庭制度,但该新生制度却面临着一个极大的难题,即预审法官数量严重不足。

尽管法国司法部希望可在短时间内加强法学人才的培养力度,但各大法学院却不愿意因此而降低法学人才招收及培养标准。一些著名大学法学院甚至出台相关规定限制导师招收过多的学生。例如,在马赛三大,每位导师至多只能指导9名博士生。

三、澳大利亚[3]

澳大利亚共有39所大学、29个法学院,除提供传统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外,近年来也开始提供Juris Doctor(JD)学位,主要面向已获得其他专业本科学位的人士提供。

(一)海外市场发展迅速

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的最新调查数据,到2002年6月底,全澳大利亚有11494个从事法律服务的机构,共雇佣93753名员工,其中有36124名事务律师(Solicitor)和讼务律师(Barrister),平均每550个澳大利亚人可获得一名律师服务。2002年法律服务行业共创造了106亿澳元的收入,其中商法类的服务收益比例最高,占36.7%。

澳大利亚的法律服务在向海外市场扩展方面速度非常迅速。根据2004至2005财政年度澳大利亚国际法律服务统计,澳大利亚法律服务出口额达5.43亿澳元。澳大利亚国际法律服务咨询委员会表示,将来法律服务出口的主要目标之一将是中国。由于中澳之间的贸易增长迅速,带动澳大利亚经济持续高增长,因此法律服务业的前景更加广阔。比如《澳大利亚报》2007年12月曾报道说,澳大利亚著名的Allens Arthur Robinson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表示,两年前大多数青年律师向往到伦敦工作,而现在则报名去上海。以上的数据和调查表明,律师行业是澳大利亚十分繁荣的顶尖行业,也是持续增长的行业,因此也继续吸引着众多的法律类毕业生。

(二)个人能力尤显重要

与很多国家不同,在澳大利亚成为律师一般必须有澳大利亚的法学本科学位,然后有两种途径可以成为律师。一是获得律师事务所的实习资格,通常为6个月到一年,合同期满时如果合格,则可转为正式律师。另一种途径是完成由法律协会提供的法律培训课程,这些课程是实务与课堂教育相结合的,考核通过后即可获得律师资格。如非澳大利亚法学本科学位获得者,则有可能通过修学一定的本科法律课程或参加数门考试的形式获得律师资格,但须视不同情况而定。在澳大利亚,联邦和每个州政府都有制宪立法权,所以每个州的律师制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成为一个州的职业律师,也被其他州所认可。总体而言,在澳大利亚获得律师资格本身并不难。

在澳大利亚,大学毕业生都可以享受大学就业办公室提供的就业辅导。一般而言,在毕业后6至9个月内的学生,仍可享受相关服务。这类就业办公室多与用人单位有紧密的互动关系,并定期吸引各单位到大学举办就业展。

但这些服务都只可能是辅助性的,一个学生能否应聘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最终还是取决于个人。个人简历、面试固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自身实力的长久积累。这不仅表现为大学阶段优异的考试成绩,更表现为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包括个人的工作激情、人生态度、行为举止、语言能力、动手能力、人际相处能力等。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在国际大学生模拟法庭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因为其各方面的能力表现很好,往往为各用人单位争相录用。单纯的学历并不能绝对令雇主信服,因为招收年轻人的目的是为将来培养资深的人才,因此就需要考察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潜力。

(三)就业呈多元化

律师行业工作环境高雅、报酬丰厚,仍是许多法学毕业生的传统追求。但是,澳大利亚大学法学毕业生就业去向是多元化的,并不局限于律师行业。以世界闻名的悉尼大学2006年法学院本科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为例,在学生毕业6个月之后,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有38.8%从事律师行业,到金融机构和公司工作的占14.9%,到联邦或州政府部门工作的占13.2%,继续深造的占14.9%。其他学校的情况大体类似。

上述数据表明,法学毕业生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到律师事务所工作,其次是金融机构、公司、政府部门以及其他机构等。这一现象不能简单地推断为律所职位竞争异常激烈的结果,因为在像澳大利亚这样的法治国家,公司、政府部门、社区等各类单位都需要面对大量繁杂的法律问题,因此就需要专门的法律人才。

此外,一些学生在从事非律师工作后,还会转向律师工作,这些人并不包括在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数据之内。还有,许多大企业都定期招收一定的非专业学生。比如金融机构希望能招收法律类甚至历史类、语言类的学生,而这些学生获聘后将不从事本专业工作,而是通过培训后从事金融类业务。这是因为大公司需要多元的教育背景,以促进企业知识结构全面、动态的发展。从招收法学类学生的角度而言,法科学生因其严密的逻辑思维和高效的行事方式,从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这种多元化的选择空间为学生就业提供了自由与便利。许多学生反映,他们乐意选择律师事务所以外的单位。比如,与在律所工作相比,在公司工作同样拥有高雅的环境和不错的待遇,在政府工作也有机会拿到丰厚的年薪,甚至起薪会和顶尖的律师事务所相等。虽然律所的薪金增长比较快,但在律所工作的一大挑战是高强度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所以,在现实中会有出现优秀毕业生在律所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就选择退出的现象。

四、英国

英国的高校就业服务被公认为是全球的领导者,对许多国家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最近,欧盟成员国和中东欧国家开始为大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并寻求英国的帮助。在英国,国家并没有立法要求大学提供职业信息、就业建议与指导,但由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会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的招生人数和质量,影响高等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地位,影响高等学校的学费、公司捐款等经费收入,最终会影响高等学校的综合排名和今后的发展,因此,各高等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业指导在高校也往往处于中心地位,它以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作为就业指导的主体,以“市场就业制度”或“自由就业制度”为基础,配备较多的专职人员在大学生中开展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方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能力和方法的指导。

(一)英国大学的就业指导服务

例如:因深具特色的办学体制及享誉世界的学术声誉而闻名的牛津大学,是英国大学职业服务的杰出代表。它早在1892年就建立了自己的就业服务中心,其中有就业资料阅览室(备有关于职业、雇主、工作、研究生学习、国内和海外的学习与工作的详细信息)、电脑查询室、面谈室、地下会议室等。刚开始仅仅是将公司的招聘小册子发给学生,可以说是全球最早就业中心的雏形。现在,牛津大学的就业服务中心设有1名主任、2名副主任、12名就业指导师、5名负责信息管理咨询的人员,此外,还有秘书、负责招聘会以及印刷等工作的人员,共计35人,是全英国最大的高校就业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中心一年的经费有100万英镑,其中的3/4由学校拨给,1/4来自为招聘单位服务的收费和赞助。

英国大学生对其就业指导中心的使用率很高,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于在校期间和离校四年内都可利用,它也为在校或刚毕业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多方面信息,它也是英国资源最丰富的大学职业服务部。具体提供的信息包括有:

1.在“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的就业指导区域,就业服务中心提供有对机会的评价、鉴别,对所需能力和技能的调查研究;加深学生对自己价值观和兴趣的了解,认识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能力,系统规划并实现学生早期的职业计划,提供给他们可能的职业选择等。指导如何寻找工作和进行计划的图表,也有一些可以带走的就业指导小册子。

2.许多大学会为注册的学生编印《大学就业指导服务指南》,内容包括对寻找工作有用的信息和建议等;提供大量的不同职业的信息(刊物、书籍等),包括到海外工作和继续从事科研的信息。就业中心还有一系列由全英各就业中心联合组织就业指导师编写的对不同职业的介绍和指导的小册子,以及由本中心就业指导师编写的《战略指导》小册子,为学生提供不同职业的指导。

3.计算机辅助就业指导系统:建立就业信息网站,方便学生查阅。专门设立信息室,提供广泛的职业信息资源;提供所有空缺职位信息并能有效搜索;每周发送电子简报等。

4.关于雇主的广泛资料:招聘小册子;就业指导师访问雇主的见闻;学生实习后对雇主的评价;雇主面试的公告等。

5.有关工作的实用技能训练:在校期间的讲座和培训项目;一系列假期工作,包括专为学生获取工作经验而设立的项目,学生可以最有效地利用假期参加各种类型的技能训练。

6.案例数据库:包括近期几百个毕业生在寻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他们工作的机构以及他们是如何成功获取工作机会的,以此来帮助学生写求职简历和进行面试。

7.就业服务中心每周编印空缺职位快讯的《桥》周刊,每周直接向3000名最后一学年的学生发送,每期有80多个工作需求以及相关的新闻和近期的活动安排;对于毕业生与雇主来说,就业服务中心是一个十分经济、高效的沟通媒介。

(二)英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特点

1.大学生就业指导目标工作明确。英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目标就是以服务为宗旨,把学生当成顾客,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帮助他们选择专业、完成学业、顺利就业以及在工作岗位上继续提高。这种工作目标,为他们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牛津大学就业服务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提供综合全面的就业服务,帮助应届和近期毕业的学生(包括访问学者)在更广泛的领域内探索他们需要的技能和才干,了解他们的长处和兴趣,帮助分析可行的职业选择,认识和进一步提高技能和才干,帮助建立职业计划。

2.高校设有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并强化服务职能。各高等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他们均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并强化服务和咨询职能。英国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尤其是指导教师的要求很严格。包括:(1)要求有很强的专业知识,以便对毕业生进行专业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就业咨询指导;(2)要求知识面比较宽,如: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写作能力等;(3)要求有相当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他们还非常注重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专门对指导教师开设了研究生一级的指导教程,结业后,取得指导证书,包括:学术知识、实践组织能力等。有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还经常定期开展座谈会,对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目标考核,总结评定,还征求校内外有关方面的意见,填写评定表(工作成绩单)。在英国大学里,做就业辅导的老师都拥有心理学等专业的博士学位,他们对毕业生的辅导除了就业外,还为他们做排忧解难、对症下药的心理辅导。

3.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英国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和学生根据学校指导选择。就业指导的关键就是要全面了解学生,并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自己。就业指导的内容涉及职业的性质、发展前途、经济收入、就业的难易程度、学生职业兴趣的测定与调查、择业准则和技巧等。就业指导的形式主要有讲座、报告、咨询服务、模拟实验、心理测试等,并且利用计算机来收集整理并提供信息。学校就业指导的方法主要有心理指导、信息咨询指导和校正性指导。此外,就业中心每年还要向雇主推荐学生就业,举办职业交流洽谈会,并负责接待雇主来校对毕业生进行面试。

4.高校协同劳工部、中介机构、用人单位等部门共同合作建立完备的就业指导体系。英国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主体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政府和劳动部门一般都建立一个全国通行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的网络平台,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提供交流媒介。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较为困难。英国政府采取了相应的一系列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强化劳动局系统的就业服务职能,靠社会保障体系给予充足的经费投入,加强就业培训,使大学生就业服务主体体现为政府行为。劳工部主要负责制定宏观政策和做好就业调查等基础性工作,是毕业生就业的“总管”。内部设有劳工统计局,其主要职能是收集不同时期英国就业市场的职业需求状况、不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等数据,重点预测经济发展对未来就业需求的影响。劳工统计局根据这些数据编撰的《岗位需求手册》很受英国大学生的欢迎,几乎人手一册。另外,由政府投资,劳工部建立了面向公众的统一网站,为雇佣双方提供了交流媒介,这也是大学生除学校以外获取信息的最重要途径。英国还有一些非盈利性就业组织,如雇主协会等。由此可以看出英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部门、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以及一些社会性机构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他们共同完成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三)英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措施及内容

1.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职业意向和职业目标的指导。个人的职业生涯是以实现个人发展成就的最大化为目的,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管理实现个人的发展愿望。大学就业指导中心通过邀请院内外专家、资深教师举行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学术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管理指导,系统介绍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性质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确立职业目标;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社会的职业性质,向大学生提出就业方面的建议,帮助其确定就业意向和进行职业潜力开发。研究就业信息,寻找就业机会,结合自己的特点、技能水平以及雇主、职业的要求,确定求职战略。从而帮助大学生找到报酬较高,又适合个人发展的就业岗位。

2.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前互补性专业培训和综合能力培训的服务。其做法主要是对某些专业的学生进行互补性很强的课程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训,如对学习生物学等专业的学生强化计算机、法律和信息方面知识的培训,因为这些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都要涉及这些方面的知识,而在校期间其专业课程是没有开设的,因此,开设互补性的专业知识培训对学生今后就业非常有好处。同时,还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些在毕业后就业显得特别重要。英国很多大公司,都非常注重员工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学校在培养人才时,都注重把用人单位的需要与学校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与社会接轨,相互适应。

3.搞好毕业前的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尽快找到第一份工作。高校除了对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外,还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各种辅导。一般由学校组织各方面的专家、教授在毕业生个人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比如:对某个人的长处、短处进行分析,提出某人今后就业的领域或方向,使毕业生在择业时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高择业成功率,同时也对毕业生个人的才能发挥、综合能力的提高更有好处。学校在整个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