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然的天籁

自然的天籁

时间:2022-05-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和谐:自然的天籁王夫之用“缊”去形容和谐的自然亦本然状态,并由此探究了和谐的基础、动因及原生态模式。王夫之认为,和谐的自然性与原生态模式应是动态、平衡,且处于统一体之中的。而自然界优胜劣汰之自然规律与进化过程,更可望成为在能量守恒的前提下事物“质”的均衡发展的自然调节器。

一、和谐:自然的天籁

王夫之用“img14缊”去形容和谐的自然亦本然状态,并由此探究了和谐的基础、动因及原生态模式。

(一)“凡虚空,皆气也”——和谐的同一性之基础

王夫之认为,自然界的和谐是天然的,这种天然源于“万物皆气”,因此,在同为一气上,万物是平等的、互动的、相通的,从而能和谐共生。为此,他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出发,探究了这种天然的和谐的同一性之基础。

在王夫之看来,构成世界的本原为气,“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3)“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4)气,“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5)只有“有形”与“无形”之分,而无“有”与“无”之别。正是“统此一物”的“气”,才构成“img15缊”这一“太和”之体,从而为和谐的存在提供了一个物质的、平等的、联系的、客观永恒的同一性之基础。

(二)“合两端于一体”——和谐的差异性之前提

王夫之认为,气为自然的和谐不仅提供了同一性的基础,而且,气所内在的阴阳二端还赋予和谐以“变化日新”的生命力,从而保证和谐的天成且充满活力。“一气之中,二端既肇,摩之荡之,而变化无穷。”(6)

一气之中的阴阳两端,看似矛盾对立“相峙而并立”,实则“相倚而不相离”,王夫之将此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分别用“分一为二”与“合二以一”去概括,并以“img16缊”之“交相入而包孕以运动之貌”去界定。一方面,一体之气中的阴阳二端“判然各为一物,其性情、才质、功效,皆不可强之而同”,(7)这就为和谐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提供了差异性、矛盾性即变化的契机。另一方面,二者又是“相因”、“相承而无不可通”的,因为,二者毕竟共存于气之统一体之中,就同为一气而论,二者天然平等,且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独存。

正是这一相反却相通,有差异又共同的特性,才能为和谐提供虽“变化日新”,但“奉常以处变”,“万变不离其宗”的发展模式。

(三)“img17缊,太和未分之本然”——和谐的自然性本质与原生态模式

“太虚一气”与“气分阴阳”是王夫之对“太和未分之本然”的“img18缊”之描述,笔者将其理解为它正是和谐的自然性与原生态的模式概括。

王夫之认为,和谐的自然性与原生态模式应是动态、平衡,且处于统一体之中的。在“太虚一气”的统一体内,由于气内含阴阳二端,所以和谐首先是动态的。这种动态从微观上表现为万物是“内成”的,即处于“质日代而形如一”(8)的量变阶段,各自以其特性保其独立;从宏观上则表现为万物是“外生”的,即发生着“推故而别致其新”(9)的质变,相互转化。当处于“内成”阶段时,万物在基本保持自我的前提下,发生一些损益之变,从而不会影响原生态的“img19缊”之和谐的格局。当处于“外生”阶段时,万物发生了质变,此时,原先那种自然共生的和谐格局将被打破,从而令原来处于平衡态下的各物质突然变成了“无序”且不知所措的“碎片”。(10)一方面,这些“碎片”会出于本能地迅速地以其机能去感应,进而去适应外部变化了的世界。另一方面,这些“碎片”纷纷在与变化了的外部世界的感应与适应中,它们之间也开始了新的相互感应、交流与沟通。在“适应外部变化了的世界”与“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共同目标下,它们达成了共识。这样就不仅令“碎片”间产生出新的“通信”机制,而且使给定系统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态及其自发的新型结构随之形成,于是,均衡的“可能性”便转变为“现实的可能性”,远离平衡态下的相互作用自发地导致出了新秩序。笔者将这一过程中的“波波相即”,从而进入新一轮的“圆融无碍”的关系称作“共振”,“共振”的结果或目的在于实现全新的均衡。因此,和谐的第二个要素在于均衡。

和谐之所以表现为均衡,是因为世界的常态是“阴阳恒通”(11)的。王夫之认为,“雷风相薄”只能是一种反常,风和日丽才是常态。原生态的和谐格局虽可能因变化发展而被打破,但由于充斥于世界之中的气之能量是守恒即不灭的,所以,“归根复命”的事物发展的生命轨迹便决定了“返其序”是其必然的逻辑归宿,和谐的常态化势不可挡。如一车之薪,经过燃烧,化为烟灰,似乎消灭了,但实际上“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不见耳”。(12)也就是说,从单个事物看,物有生灭;但从整体效果而论,所谓生灭不过是其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物质的总量并未改变。这种能量守恒,就为均衡的重新建立提供了“量”的保障。而自然界优胜劣汰之自然规律与进化过程,更可望成为在能量守恒的前提下事物“质”的均衡发展的自然调节器。正是这种同为一气,能量守恒,且共处“img20缊”一体之中的结构与共性所产生的自然的谐波或振动的频率,铸就了“自然的天籁”,成为新一轮均衡悄然契合的“韵律”。

这一本质或模式同样也适合于社会人事。这是因为,人及其社会亦可视为自然生态平衡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具有与自然之“img21缊”一体的同一性。同时,人及社会毕竟不同于自然万物及自然界,以其社会性而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天与人的同一性揭示出社会和谐建立的可能、必要与必然。另一方面,天与人的差异性又揭示出社会和谐建立的特殊性。这就使人及其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同中存异,异中有同,即:人及其社会其和谐的建立,首在“相天”,因为和谐的真谛、本质、本然与天然模式就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其次也必须认识到,人及社会在“相天”时欲达到最佳的理想效果“以人造天”,就必须努力去“竭天”。这一“相天”—“竭天”—“以人造天”的模式,便是王夫之对社会和谐模式的本质概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