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动教育理论不断向教育实践转化

推动教育理论不断向教育实践转化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推动教育理论不断向教育实践转化教育政策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育实践。教育政策的管理是教育政策有效实施的保证。教育政策的评估环节是教育政策深化的孵化器,是对教育政策的修订和提高过程。

一、推动教育理论不断向教育实践转化

教育政策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育实践。教育实践蕴涵着普遍性的教育规律,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推动教育政策的形成。但在实际工作中,为解决这些特殊教育实践所引发的具有普遍性的教育问题,则需要制定教育政策来解决,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出的教育政策只有在它的运行过程中,才能运用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育规律、理论不断对变化着的教育实践进行指导和调控,其良好的运行状态才能够促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趋向科学、趋向合理。正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所强调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如我国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等教育政策就是按照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规律制定的全局性的教育政策,在其运行过程中,把在教育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教育规律、理论不断地运用于教育实践活动,指导、规范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所以,教育政策运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推动教育理论不断向教育实践转化的过程,反过来,教育理论的实践化过程也是教育政策在运行中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我们可以用图2-4来解释教育政策运行的这一作用。

img4

图2-4 教育政策、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运行模式

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断地向教育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再加上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矛盾,于是就产生了教育问题,如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问题、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等,当这些教育内外部引起的教育问题日趋严重时,它就会引起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和研究者的兴趣。于是,伴随着社会舆论的压力和已形成的教育理论的指引,它们就会引起政府部门和教育决策部门的重视,于是这些教育问题就成了教育政策问题,并以此推动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政策的制定是教育政策运行的原动力环节,也是价值目标环节,是教育政策运行的基础,是寻求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最佳方案过程。它一般包括提出问题过程、分析问题过程、研究问题过程和确定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等一系列政策规划过程。通过这一环节,在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时,就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通过教育理论来透视这些问题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寻求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在调查比较论证的基础上对这些方案进行遴选,找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最佳方案。教育政策的实施是教育政策运行的关键环节,也是教育理论的实践化过程。教育政策的实施一般包括操作运行的内容(对象)、操作运行的时间、操作运行的方式、操作运行的手段和操作运行的基本要求。这一环节是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核心,教育政策实施环节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影响着教育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若选择的操作运行的内容不同,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结果也就不同;若选择的方式和手段不同,就会对教育理论指导实践产生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有时选择操作运行的时机不合宜也会对教育理论指导实践产生重要影响,有时会使之偏废。根据教育实践的需要确定好内容,用合适的方式和手段、合理的要求、恰当的时机来操作运行教育政策,就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教育政策的管理是教育政策有效实施的保证。教育政策的管理是给教育政策实施环节提供制度、人员和资金方面的保障,一般包括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教育政策人员的配备和教育政策资金的投入等方面。教育政策的评估环节是教育政策深化的孵化器,是对教育政策的修订和提高过程。在教育政策的运行过程中,可以利用教育政策评估系统提供的依据,不断修订完善教育政策,使之更加成熟和完善,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使教育理论得到升华,指导新的教育实践。

相关链接2-5:

从素质教育理论到素质教育政策的推行

在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的产生,我们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燕国材先生提出的在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此时出现了“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创造教育”、“主体教育”等相关概念,在实践中也进行了一些相应的实验,但随后出现了一个低潮期。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柳斌同志1987年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就使用了“素质教育”一词。《上海教育(中学版)》1988年第11期发表了署名言实的《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目标》的文章。关于素质教育以文件形式出现是1990年的《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关于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意见(试行)》,其中提出要在小学推行素质教育,这可能是较早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素质教育”一词和确立素质教育地位的。到了90年代初,伴随着主体性教育的讨论,素质教育一同被社会所广泛认同。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素质”一词的地方有20多处,并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4个方面素质的要求;紧接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主管教育的副总理李岚清到山东、江苏、湖南等地考察并对素质教育加以认可,他在1994年中共中央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作的《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又明确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首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了素质教育的概念。1996年4月12日,李岚清同志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重要文章《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掀起了素质教育大讨论的热潮,于是素质教育被政府部门所采纳并且逐渐作政策的舆论准备;同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又明确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就以法律文件的方式,确立了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方向。随后,国家有关领导在有关教育的讲话及国家的有关文件中都强调要推行素质教育。在1999年6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就以会议开幕的前两天正式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主文件,这标志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我国进入了新阶段。

素质教育理论在我国的产生、出现曲折、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与我国的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的全方位变革息息相关,其中与政策的走向关系最为密切,当政策宽松时得到发展,当政府不重视时则显得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可见政府教育政策的导向推动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资料来源]陆启光:《教育政策是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转换的中介和推动力量》,《当代教育论坛》,2002年第9期。

总之,教育政策的运行过程就是教育理论不断向教育实践转化的过程,也是教育政策自身价值不断得到实现的过程。有时教育政策运行在指导教育实践过程中未能达到教育理论所期望的结果,在教育实践中所产生的影响往往与预期的目标有很大的出入,但随着教育政策系统的不断运行,教育政策不断地制定、不断地实施、不断地修正和调整,这些对教育发展不利的问题会最终得到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