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看中日传播学交流

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看中日传播学交流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看中日传播学交流80年代以来,中日传播学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是一个重要和具有活力的领域。以中国传媒大学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的传播学教育交流为例,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近20年中日传播学交流的丰富和发展过程。二十多年来,中国传媒大学赴朝日电视学习进修者已经达到40多人次。

四、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看中日传播学交流

80年代以来,中日传播学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是一个重要和具有活力的领域。以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的传播学教育交流为例,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近20年中日传播学交流的丰富和发展过程。

80年代中期,中日关系正常化有了较大发展,中日高层领导互访,促成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的成立。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北京广播学院与日本朝日电视、NHK、电通广告公司等日本传媒机构开展了交流和合作活动,特别是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的合作尤为成功。1985年,时任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学部长的大竹彻教授经调查了解情况后,决定与北京广播学院建立正式的合作交流关系。据后来了解到的情况,大竹彻教授的这一决定在当时的日本大学高层决策中颇有争议。大竹彻先生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1985年6月亲自率艺术学部访问团前来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访问考察。大竹先生的来访得到北京广播学院领导层的热情回应,并随即组团赴日本大学艺术学部交流磋商。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 1986年9月正式签署两校合作交流协议。

根据协议,两校每年互派两位教授到对方学校讲学交流一个月;十七年来,中国传媒大学已有60余位教授学者参加互派教师授课和其他多种交流合作。日本大学艺术学部亦有70余位教师和有关人士来北京。两校还组织了“面向21世纪的广播电视”、“广播电视艺术教育”、“情报社会与人类”、“映画表现”、“IT与艺术”等多主题、多形式的传播研讨和交流活动。

1993年以后,北京广播学院和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的领导层有意识地将两校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阶段——共同主持和实施传播学课题研究。1993年,以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濑邦夫、渡边信一和野田庆人教授等学者,与北京广播学院的黄升民、丁俊杰教授等中青年教师为主的骨干,共同组成课题组,开展了“中日广告表现比较研究”项目。这是中日学者第一次对中日广告表现进行系统、全面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三年后,研究项目完成,日方出版了日语版的《日中广告对比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了中文的《中日广告对比研究》。该项目的成功在中日广告界引起较大反响。进入21世纪,两校合作又确定了新的共同研究课题:“网络时代中日广播研究”。该课题也被列为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部级课题。此课题现已结项,对网络广播、老年广播和手机广播等传播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中日广播媒介研究和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十七年来,尽管中日两国关系曾有起伏和波折,但是中国传媒大学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的交流和合作,始终在积极、友好、善意和富有成果的状态下进行。十七年来,双方有30余位教授为对方大学生直接授课,涉及上百个班级的中日大学生。同时,互访教师就专业问题和对方同行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增进了了解,也加深了交流的深度。可以说,在当代中日大学生对对方国家和传媒报道认识还存在相当差距,甚至包括种种误解的背景下,这种形式的互访和交流不仅在实务层面和学理层面起到“沟通和分享”的作用,亦是对促使中日两国青年学子确立较为全面、系统和理性的传播观念,加深对中日传播生态环境的认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在北京广播学院和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的长期交往和合作的过程中,不但有许多重要的活动、可靠的机制、突出的成果和稳定的运行,更重要的是双方的真诚和热情。两校领导层都对于合作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努力,特别是在中日关系非常敏感的日本社会环境中,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的历任领导人的积极态度和远见卓识,保证了两校的交流活动日益发展和壮大;特别令我们难忘的是两校交流事业的开拓者、现已作古的大竹彻学部长。我们后来得知,大竹先生在患病期间还一直坚持为学生授课,直到最后的日子靠吸氧为学生上完最后一节课。从最初倡议两校建立交流合作时面对的种种阻力,到亲自率团三次来我校,商议和签署两校交流协议,再到他身患绝症时到北京广播学院的“告别”访问,大竹先生为两校以及中日传播教育的合作和发展竭尽心力,从中我们看到一位日本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鞠躬尽瘁和他对中日友好和交流的倾心培育和赤诚浇灌。我们始终深深地怀念大竹彻先生。

大竹彻先生的继任者——濑邦夫教授,自担任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学部长以来,将两校的交流推向更宽阔的层面。濑邦夫先生多次来北京商讨和落实两校合作交流协议和项目,并在百忙中以交流教师身份亲自为我校学生授课。他渊博的学识和互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还亲自带领学生动手拍作业,认真为学生讲评并颁发“奖品”,深受学生好评和爱戴。从濑邦夫先生那里,我们深切感到日本同行的敬业精神和对中日友好的历史责任感。濑邦夫教授现在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兼职教授,他的身影将继续活跃在中国传媒大学的课堂和校园。濑邦夫教授的继任者、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新的学部长野田庆人教授是两校合作交流的策划者和积极参与者。1989年,当中日两国关系处于低潮时,野田庆人教授来到北京,为中国传媒大学新创办的广告学系授课,听课的人中不仅有广告学系的学生,也有广告学系的年轻教师;从这个角度讲,他是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专业教育的启蒙者之一。野田庆人教授还是前述“日中广告对比研究”项目的课题带头人。野田庆人先生为人热情豪爽,在与中国同行和学生交流和谈话时,常常是日语、英语和汉语“齐上阵”,思维敏锐,信息量爆炸,而他的真诚也扑面而来。野田教授见证和参与了两校十七年交流合作的全过程,我们因此敢于断定,他会在前任倡导者和实践者所打下的坚实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说到中日传播学合作交流,还有两项与中国传媒大学关系密切的长期项目不能不提。一是,自1982年开始的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与日本朝日电视台建立的人员进修项目。二十多年来,中国传媒大学赴朝日电视学习进修者已经达到40多人次。朝日电视台负责人岩田进先生和其他人士共50多人次也先后来到中国传媒大学进修访问。这是日本传媒与中国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中最早的一例,也是两国长期持续合作的项目。另一个是日本电通广告公司与中国五所高校的广告交流合作项目,中国传媒大学是其中之一。多年来,电通广告每年到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电通广告讲座,中国传媒大学广告系教师已有10余人赴日本电通公司交流访问,对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以上的列举挂一漏万,在双方合作中也还有许多可以改进和弥补的地方和可以拓展的新天地未能一一说到。但是,有一点我们坚信不移:坚持、维护和发展这种交流和合作,是值得我们共同特别用心和用力推动的事情。当回顾中国传媒大学过去走过的道路时,我们不但看到过程、成绩和问题,更看到有那么多中国和日本的学者和朋友、那么多有远见的人士在为人知晓或者不怎么被人知道的情况下,孜孜不倦地做着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和沟通的事情;每念至此,都激发起我们的勇气和力量,都激起我们作为传播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