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轼的一首诗

苏轼的一首诗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轼从“为时”、“为天下”的高度爱护和奖掖后进,从而赢得了弟子们衷心的敬仰_作为宗师和盟主,苏轼当然还要在做人、作文诸多方面对门下之士进行适当的引导。尚无功名的李欣然应试,志在必得。他是从“为时”、“为天下”的高度而爱护、奖掖后进的,他豁达广博的胸怀度量、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以及宽厚关爱的一片至诚,赢得了弟子们的衷心敬仰。

苏轼从“为时”、“为天下”的高度爱护和奖掖后进,从而赢得了弟子们衷心的敬仰_

作为宗师和盟主,苏轼当然还要在做人、作文诸多方面对门下之士进行适当的引导。本着对人才的深切爱惜,他特别注意因人因势采取不同的方式。

李性情豪爽,大大咧咧,初到京师游学时,有好名急进之弊,穿梭于权贵之门,频频投文献诗,时时遭人轻视,惹人白眼。苏轼很欣赏他的文章才气,却不赞成他这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杜甫诗句)的做法,便以长者的口吻劝导他说:

“你天分很高,定有出头之日,最要紧的是循序渐进,决不可轻浮躁进而有伤做人的气格。”

李自入京以来,虽也结识过不少巨公大卿,却从未有谁这样真诚地关心过他,心中十分感激,此后常常引以为戒。(www.guayunfan.com)晁补之的堂弟晁载之,年方二十,天性较为敏感,苏轼对他骚作的指点,则采取了一种更为委婉的方式。一天,苏轼读过晁载之的《悯吾庐赋》,为他不凡的才气而称叹不已,但觉得奇丽有余,平和不足。他认为,作文首先应该追求平和,在此基础上溢为怪奇,那也是顺乎自然的发展变化。晁载之如今平和不足,先在怪奇上用心,不利于他的发展。如果直说,恐怕要伤他的自尊心,寻思一会儿,便提笔给黄庭坚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将自己对晁载之的指点,委托黄庭坚以朋友的身份委婉地加以劝导,以免斫伤其年轻锐气。用心之周到细密,对友生的一腔拳拳挚爱之情,千载之下,犹能感人肺腑。

晁君骚词,细看甚奇丽,信其家多异材邪?然有少意,欲鲁直以己意微箴之。凡人文字,当务使平和,至足之余,溢为奇怪,盖出于不得已耳。晁文奇丽似差早,然不可直云尔。非为之讳也,恐伤其迈往之气,当为朋友讲磨之语乃宜。不知以为然否。

苏门这种自由品题甚或互相讥评之风,虽尖锐直率却不留芥蒂,因为它根植于苏轼对人才的钟爱和尊重,体现的是平等的人际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是彼此间一种揄扬方式。恰如清代批评家叶燮所指出的:“苏轼于黄庭坚、秦观、张耒等诸人,皆爱之如己,所以好之者无不至”,“及观其乐善爱才之心,竟若欿然不自足。此其中怀阔大,天下之才皆其才,而何娼疾忌忮之有?”(清·叶燮《原诗》卷三)。

元祐三年,又值三年一度的进士考试,苏轼任主考官,黄庭坚、张耒等同入春闱,负责参详编排、点检试卷等工作。尚无功名的李欣然应试,志在必得。为防止徇私舞弊,当时通用糊名卷。阅卷时,苏轼读到一篇词华气古,事备意高的好文章,不禁拍案叫绝,对黄庭坚说:

“这一定是咱们李的文章!”

于是取为第一,谁知发榜后,却是章惇之子章援,而李竟名落孙山。身为考官,误失这一才气横溢、作文“有漂沙走石之势”(《答李昭记》)的难得人才,苏轼自责不已,引为终身遗憾。在《余与李方叔相知久矣,领贡举事,而李不得第,愧甚,作诗送之》一诗中,他说:

与君相从非一日,笔势翩翩疑可识。

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

李连年科场不顺,经济上十分窘迫,苏轼时常周济他。元丰八年,漂泊江淮的苏轼途经南都,有位朋友听说他即将去常州安家,特意送来十匹绢、一百两丝作为安家之费。适逢李前来拜谒,苏轼得知他家境清寒,祖母、父亲、母亲等先后病故,均无力安葬,心中十分难过,便将朋友的馈赠全部转送给他。元祐四年,苏轼出守杭州前夕,又将朝廷恩赐的一匹宝马赠给李。继而想到他经常衣食不继,说不定哪天就要卖马救穷,必须写张公据给他,说明来源才好脱手,于是便亲笔写了一张“马券”,措辞婉转,又绝不至于伤害到李的自尊心:这张马券,后来在眉州刻石,有拓本流传于世。

元祐元年,余初入玉堂,蒙恩赐玉鼻騂。今年出守杭州,复沾此赐。东南例乘肩舆(即轿子),得一马足矣,而李方叔未有马,故以赠之。又恐方叔别获嘉马,不免卖此,故为出公据。四年四月十五日,轼书。

——《赠李方叔赐马券》

苏轼在向鲜于子骏推荐人才时曾说:“某非私之也,为时惜才也。”元符三年(公元1100)当他听到秦观谢世的消息,曾写到“为天下惜此人物,哀痛至今”(《与钱济明》),并将秦观的名篇《踏莎行》中“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两句,写在扇子上,发出“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沉痛叹息。他是从“为时”、“为天下”的高度而爱护、奖掖后进的,他豁达广博的胸怀度量、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以及宽厚关爱的一片至诚,赢得了弟子们的衷心敬仰。

元祐以来,黄庭坚在诗坛的地位逐渐上升,还与苏轼相互戏谑揭短,但并不影响他坚执弟子之礼。有一次苏轼学黄庭坚的风格作诗,并自注“效山谷体”(黄庭坚号山谷),黄庭坚见了十分惶恐,连忙赋诗表明愧不敢当:

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

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

以战国时代雄霸一方的楚国比拟苏轼诗作,而以弱小的曹国、郐国自比。并在题记中写道:

子瞻诗句妙一世,云效庭坚体,盖退之(韩愈)戏效孟郊、樊宗师之比,以文滑稽耳。恐后生不解,故次韵道之。

直到晚年,他还将苏轼的画像悬挂在厅堂中央,每天清晨都整冠上香,态度极为恭敬。一天,有人不解地问他道:

“您与苏翰林当年并称‘苏黄’,声名实不相上下,何必如此恭敬?”

黄庭坚马上反驳说:“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

苏门的组合,不是以地位、官爵、利禄为基础,而是以共同的生活理想和文化志趣为前提,以苏轼强大的人格魅力为凝聚力,所以真诚而牢固,历久而弥坚。在元祐以后的政治厄运中,他们始终保持联络,无一叛离,这是很不多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