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张澍四川、江西宦迹考_清朝张澍

张澍四川、江西宦迹考_清朝张澍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张澍四川、江西宦迹考_清朝张澍第四节 张澍四川、江西宦迹考张澍自嘉庆十八年赴四川屏山任知县,至嘉庆二十四年因父亲去世丁忧解南溪知县之任,先后担任过屏山、兴文、大足、铜梁、南溪知县,在四川为官近七年。现将张澍在四川、江西之宦迹考述如下。张澍在四川任职期间,多受其父训诲。张澍遂进行审理,准备向知府揭发,陈启则反控张澍,一时引起轰动。

张澍四川、江西宦迹考_清朝张澍

第四节 张澍四川、江西宦迹考

张澍自嘉庆十八年(1813年)赴四川屏山任知县,至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因父亲去世丁忧解南溪知县之任,先后担任过屏山、兴文、大足、铜梁、南溪知县,在四川为官近七年。服满后于道光五年(1824年)选江西永新知县,先后任永新知县、临江通判、泸溪县令,于道光十年(1830年)丁继母忧解泸溪知县之任,在江西仕宦近六年。现将张澍在四川、江西之宦迹考述如下。

一、四川宦迹考

张澍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他一到屏山上任就马上去熟悉四川省的历史、自然和风土人情,立即投入到处理日常政务当中去。他的同年鲍桂星曾写信询问蜀中山水、人物、风俗以及张澍担任县令采取什么措施,张澍复信中对这些情况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当谈及风俗时说:“以言风俗,则父子异部、兄弟别居;挥刀杀人,十岁之童子能之,而妇女亦然;酗酒作乱,渺小之丈夫如此,而强壮者尤甚。”他采取的措施是“首缉盗贼,惩蠹役而犯无不获;次厘词讼,挐讼棍而情无不输。熟韦峭涧,参而用之,不专尚武健也。时复颁布教令,导以人伦,谕以天理,诱以惠言,愳以威刑,颇多向化者。虽民情浮动,而民气直赣,无侜张之习,少兜胜之风,扰而驯之,其感革自易易也”(190)。张澍在四川任职期间,多受其父训诲。嘉庆十九年(1814年)四月初二日,张澍的父亲自武威来蜀,张澍迎至署中,“凡不孝所以折狱、弭盗、劝农、课士,府君靡不训示周详,事事以实惠及民,宽厚慈良为主。不孝得以遵循率繇,获免愆邮者,实赖府君之教也”(191)。“澍性严毅,审案无不诮让呵责,府君每诲之”,认为:1.为政要宽厚,持法要公平,不随便用刑。2.“为官须要明,然不可恃明也。恃明则偏,猾役奸胥必窥官之意旨以中之,其害有不可胜言者。必将之以虚,持之以公,乃可。”3.认为真文人无相轻之理。4.应实心行政,激扬士类,不能虚名市誉。5.应学老子柔弱保身之道,但又指出柔中有坚忍之柔,巽懦之柔;刚中有果毅之刚,暴厉之刚,必须注意(192)。嘉庆二十一年,由于张澍的五妹“年及笄,将出嫁”,于是他的父母便返回了凉州,“每寄信蜀中,戒以居心恺弟,毋恃明察”(193)。

张澍在屏山任县令的第二年,“雷波通判达崇阿、署普安参将李廷扬禀报凉山生番分股四出,于银厂沟,那里沟、东宁乡大肆焚掠,掳汉民多人等情。总督常明饬永宁道刘斌、叙州知府张瑞溥前往查办,并派游击余步云德印领宁兵五百名驰赴防勦,具奏。又奏派提督多隆武带省标松潘营兵一千,普安营兵五百,赴雷波援剿”。这次用兵,据总督常明的奏报,各将领身先士卒,剿抚并用,很快将反叛平定,“各夷咸畏兵威,出具木刻,边隅静谧”。“遂奏升刘斌加按察使衔,张瑞溥加道衔,赏戴花翎,胡之富赏戴蓝翎,候补县丞袁诗燕以知县即升”。这次用兵,屏山为兵马必经之地,张澍也参与了后勤保障工作,“过兵两千名,武弁二十八名,设马站七处,步站十二处,武弁兵丁用马五百七十余匹,用夫三千八百九十余名,运碾米三千石,兵丁口粮、盐米夫马价值,运夫各价,书吏、人役工食,布袋,棕绳,油布共用银七千八百六十余两”。此前的马边之役,“过兵一千,派民津贴银二万四千两”;雷波之役,“过兵一千,派民津贴银一万八千四百余两”,当时的地方官都得以“擢迁”。而此役,张澍厉行节约,并未向百姓派津贴,反而不准当事者张澍报销花费,张澍只好自己赔付,也不准升迁。原因是提督多隆武赴前线经过屏山时,他的武弁王某滋事,被张澍杖笞,怀恨在心,“故抑其劳,不上闻也”。撤兵时,张澍从同乡参将王君泰处问军营情形,王君泰笑着对他说:“饥夷但出巢掠食耳,何尝反。诸领兵者驻千万贯,或驻大谷堆,终日宴饮高会,未尝一亲矢石,但遣兵四出搜掠杀熟夷首级以为功,隔日则撰夷人姓名,捏打战地方与攻克情状报督抚耳。”面对如此腐败的官场,张澍感慨地说:“嗟乎!国家之帑藏如此而糜之,国家之官职如此而邀之,九重高远被其诳欺,噫!”(194)(www.guayunfan.com)张澍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调署兴文,当他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回任时,屏山县民控告继张澍任知县的陈启“贪酷病民”,“又攫财逼死十六人命,脏赢巨万”。张澍遂进行审理,准备向知府揭发,陈启则反控张澍,一时引起轰动。关于这一事件,《养素堂文集》卷25《诰授通奉大夫山西布政使司布政使王小村传》、卷35《先府君行述》以及钱仪吉《养素堂文集序》、《张介侯墓志铭》均有叙及,但语焉不详。张澍《致京师同年书》对此事进行了详细记载,此文在张澍的好友张井为张澍审定《养素堂文集》时认为:“模范神奸,如大禹之铸鼎,令人发指。”但不应入正式的文集而应入别集,故《养素堂文集》未收,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年出版的《张介侯所著书》第七册收有此文,文后有张井的按语。《致京师同年书》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记载,揭露了嘉庆年间西南四川官场的贪污受贿、官官相护、草菅人命、厚颜无耻,现节录如下:

某于二十一年(即嘉庆二十一年)十月赴任,时屏山百姓离邑二三百里递呈控陈令贪婪不法者有九十余起,洎抵任,据各乡民投状,又有二百余案,老幼环泣,哀声徹天,旁观之人,酸鼻掩泣。某实裂眦投袂而起,即欲参揭为苍赤申冤。陈令知众怨沸腾,泥首苦求,欲退出藏银,以息众怒,并嘱巡检李国均、典史黄大观拼头哀恳。某以赃款巨万,毙命十余,事体重大,未肯允诺。陈令于初九日三更时,乘某已寝,令黄大观偕伊戚陆大俊腰银一千零八十两,至门房,言退交赃银,余俟三五日全缴。门丁不肯收存。黄、陆言现已夜深,明晨当来取。诘旦某知,即唤户吏当堂点明,封贮库中。陈令大恐,首触墙壁求死。某令典史谓之曰:死则畏罪自尽,非某威逼也。越数日,夤夜逃至叙府。知府张某者,陈启之表亲也,寄书来屏,约某赴郡。即浮舟谒见张守。恐猲曰:“汝不为陈兄地,独不畏章秋涛乎?秋涛,陈兄儿女至亲,汝何得然?”秋涛名凯,时为首府,又以制府义子,势张甚,故本府以此吓之。某曰:“职秪知有民耳,不知有张秋涛也。陈氏嚼民,民鬻子女,破产荡家,以索钱故,逼死十数命。如胡杨氏之夫,高祥元之父者,不一而足,现在呈诉。且所办命盗案,无不诈赃者。查经手仓库,均多亏缺。职虽孱夫,不惧权势,令穷黎之负屈也。且以寒士,不能代贪人填侵蚀也。”张语塞,为好语曰:“予知尔能办事,且认真,但此事大不利于我,何不为我地?”乃屈膝曰:“须看我、须看我!”某曳起之曰:“此非职家事也,若百姓肯,则职无不肯者。”张守曰:“百姓都服你,言之必从。其赃银令陈知县退出,其仓库令弥补。”某曰:“现在百姓陆续具呈赃银,尚未算有成数,其仓谷银两尚未盘量核算,须还署清厘乃可。”即辞行,陈某至舟送,叩舻前数十,两岸观者如堵。次日到邑,呼冤者纷至。即票唤审讯三十余案,均与原词无异,过交确凿,其赃已五千余金矣。迨数日,本府来信云:“陈启之弟景初现署资阳者已通禀矣。”某疑之,谓渠何以措词也?又数日,本府来信云:“陈启亦通禀矣。”乃益疑。密诇得陈启于某返署之次日,本府即令赴资阳,兄弟合谋,为先发制人之举。某乃据实用印文详出。阅数日,又将审实之案赃银若干,未审之案原开赃银若干,估借之案赃银若干,滥罚之案赃银若干,附开四折随文通详。方陈氏兄弟之禀也,各上司稔陈氏素行墨黩,知其禀内澍索银一千余者为诳语,渠禀内言署屏山系上司得三千金卖者,事有阂碍,恐某通详溃败,不可收拾,乃委素与陈氏狼狈之龙安知府程嘉祥赴屏山县和解,以查办为名。时有为上司献策者,谓撤屏山张令,事乃可已。旋得某详文,则大骇。程守暗携陈启并家丁十余人,诳诱原告具悔,复出重资,募无赖生监控告。住数日,则携原告罗兴贤、武生廖如鹏赴郡,令罗兴贤具悔词。盖陈氏以命案索罗姓银六百两,廖如鹏过交者也。廖如鹏为陈氏爪牙,出入衙署,凡索诈之案,大半系伊关说。仍令廖如鹏捏写生监数名,告十九年军需事以为牵制。程守返省,不知向各宪作何云云,但闻其言屏山张令赴省不必见,以固之而已。迨某带已审十三案人证入省,上司果不见。是时,或有谓将详文禀帖一概焚烧,不必入奏者,有谓将某迁官,将陈氏勒休者,聚讼纷纷,朝三暮四,大率皆陈氏党羽也。延至次年二月,而案不审。乃删改情节,蒙混入奏,其稿即章秋涛手笔。其某详内凡有关系之语,一概抹去,其陈氏禀内媒孽之语,无不详载。自二月至四月批回而案仍不审,乃嘱成都、华阳两县差役将案内原告人证桎梏之、辱詈之、威刑胁吓之、利诱之。复有成都府家人差役与其间,民皆惴惴。乃委程嘉祥与雅州府韩清、茂州知州戴三锡会审。审之日,则传十三案人证六十余,并书差二十余,同集成都县署。程、韩二守大声曰:“尔屏山张太爷,上官要参官办罪,不太爷了,不能与尔等申冤,况你们并无冤,想是张太爷叫你们告状的。”遂呼两县书办代书,谓之曰:“你们都去与他们写了悔状亲供来。”各原告则大呼前任陈剥害剿取,家室一空,又逼死父母妻子,语与泪俱。置不问。于是扃六十余人于一室,众代书在外,为各原告写供词悔状。次日呈堂,不问一语,即喝令下。则呼某阍者刘寿至,呵斥掌责,问:“尔等得过陈太爷门包多少?”刘寿言:“门包者,天下吏奉送上司之门者,平等官岂有门包?”则大怒。而于陈氏门丁,则和言接之。独戴知州以为此辈夥同本官虐民肥己,乃重责之,仍械置于狱。时陈氏兄弟恃上下胶固袒庇,气骄甚,仍札新津县王衡赴屏山将二百余案押令具悔详销,复令搜求某失,则无有,乃返。于是市中走卒菜佣,无不愤懑,詈语成风。同寅中有义气者,亦皆搤掔,咸言欲伏阙上书。有密为李石农方伯告者,乃传程、韩两委员申饬。两委员知同寅之不平,百姓之不直之也,意嗒丧,不复审。而其党乃出而劝和,言将某调大缺,将陈氏革职,言即以此办稿。迟之又久,某密诇得办稿之人即陈景初,与其党同知严堉、新津县王衡三人键户为之。某知有诈,至成都县看稿,乃是详某革职,而陈启开复者。乃诣戴牧告之曰:“现在稿已办就,陈氏开复,某则革职,天下有如此事乎?职之揭部科决矣。”戴牧即时回藩、臬两司,乃提人证至寓所,扃门研审数日,而某所详之案靡不真,而陈氏许原告银钱令其翻供种种情弊,均吐露。陈氏气大沮,而其党又来劝,言留陈氏活命。办军台出口,同寅多来解者。某曰:“办罪,上司之事也,轻重听之,某不与闻,某自求理直而已。”时已至十月,常制军没,闻蒋制军来,则日夜求情,以赃为罚,大减数目,又以为交代争论启衅,草草办稿,仅问城旦,劝将军奏出,恐蒋制军至,仍破也。窃陈氏为神丛巨猾,剥民习惯,凡署之邑无不为民控告者。如陈景初署丹稜,则有《丹稜赋》,言其赃盈万;署秀山,则为民殴打,告者亦控赃过万。陈启署金堂,控告赃私者累累,当时右之者,多拥富恣睢。今仅革职,在他人方庆伊等首领得全,而渠则愤甚,即于此时摭军需、王监生事,讬卓光禄弟秉惇、秉和寄京奏之,此报复之余波也。屏山前十七年办军需,时仅三月,犹费银万七千两,雷波之役,为时五月,数处安站,过兵四千名,运米四千石,费止七千,为百姓省财逾万,他人皆准报销升官,某无一级之加,不准报销,赔银三千余两。王泽厚者,邑之劣监也,尝以抢人黄谷,掌责后,月余病死,亦牵连入军需,而党陈氏者尚为其鸣吠。盖卓海帆与章秋涛、陈氏兄弟素有往来,相契并通财,而程嘉祥又素事章秋涛,奴颜婢膝,甘为小人而不耻者。故一味徇私,不顾是非如此。然此特其大略,其中情伪百出,不复缕矣。澍于六月内始奉委署大足。缘陈氏未经控告之案甚多,恐澍回任发其根株,乃委此地,皆屈护陈氏者之深虑远策也。而蒋制军以师生之故,避嫌疑,不之察,遂依之。

蒋制军指蒋攸铦,是张澍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乡试时的主考官之一,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任四川总督,他一入蜀,“即具疏举劾,属吏震悚”(195)。张澍对蒋制军应当说抱有很大希望,但实际情况却令他失望,且不必说因避嫌不去追究陈氏贪腐及逼死十数人命案,使之逃脱应有的惩罚,在举荐弹劾方面也多有不实,当蒋公问张澍蜀中之事时,张澍直言回答说:“公入境即举劾,属吏震动,然如所举某守赇,某令但佞佛耳,岂为贤乎?”(196)蒋公默然。由于张澍入蜀已有五年,对蜀中情况比较熟悉,他看到蒋公举荐与事实多不符,遂又上书说:“某自释褐至今日,受夫子栽培之恩厚矣。受恩厚则期望深,深则报称难。思欲以言为赠,恐招位卑言高之罪。既重思之,则有不敢言而不忍言之者,爰冒昧言之。吾夫子素以聪察自信者也,而澍则病夫子之耳目不周,何也?盖夫子寄耳目于他人而耳目反为他人用耳。……方其将至蜀也,大小属吏咸躬躬焉愳,谓离娄之明必见秋毫,卻雍之智能察眉睫,胥矫情饰貌,减骑薄庖,以自藻厉。迨甄节甫莅而奏章即飞,参劾若而人,保荐若而人。远近骇汗,目笑腹非,皆窃笑夫子之不明。以为所弹者岂无饕餮,而悃愊无华者居多;所举者岂无廉隅,而簠簋不饰者大半。即如重庆守某忌前黩货而曰廉干有为,江津令某佞佛斋僧而曰勤能不懈,品题失实,大率类此,某闻偶语,亦为赧颜。……”(197)钱仪吉说:“退又上书,其狂直如此。”(198)

以上是张澍在四川为官期间发生的几件大事。张澍在四川为官期间,还积极兴利除弊,进行文化设施的修复和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兴建或修复了一些桥梁,便利了交通,方便了民众。在《养素堂文集》卷7中有《修迴澜桥记》、《修安济桥记》、《大足县修单石铺旌善桥记》、《大足县修东郭虹桥记》等记,记载了这些桥梁的修复和兴建情况。关于屏山县迴澜桥的兴修情况,《修迴澜桥记》载:“沐川司去县治二百里而遥,研井溪去沐川三里而近。溪旧有桥,颓圮数年矣。驾榷以渡,途旅病之。每值大雨时行,山潦鸿发,往来迷津,望洋裹足。余履任后,频过其地,睇略彴之支离,怜揭厉之槷,捐俸倡先,我民助臂,无蚀无窳。戒饬董事砻石骏作,不月告成,长虹卧波,率繇砥平。”屏山县安济桥是当地人罗廷谟出资率领民众修建而成,《安济桥碑记》载:“什噶营南下有溪,连山萦迴,峭壁巉绝,巨石磊落,深壑黝冥,其水承东兴、团鱼、玛瑙诸溪,颓波谷转,骇浪雷殷,湍激之音,喧岩倾地。负箄褰裳者,至此望风谢路。”罗廷谟“悯涉者之病,为济人之举,勼工伐石,昕夕董作,险镵狭,超涯截壑,縻金五百有奇,历六月而桥成焉。”张澍作为临民官,称赞说:“罗生此役,补有司之不及,为玼吝之所难。人不必川游径逾,路自觉矢直砥平。蛟龙伏幽,星象泻汉,跨虹连岸,浮鼍续航,亦屏邑之壮丽者与!”单石铺旌善桥是张澍任大足县令期间支持乡人唐宗舜、廖一鳌出资修建而成,《大足县修单石铺旌善桥记》:“余署大足之日,暇日,廖子偕唐生谒见,请曰:足邑东九十里而近,有单石铺,为驿路通衢,有小安溪,源出玉口山下,流经永川、铜梁二县界,至合州西南入涪江,旧有桥,其庳小,每值大雨时行,山潦衡溢,波襄四陆,吏人望洋,植望竿、设溜筒以传文报,盖亦劳止。今者善政远闻,邻封景慕。宗舜欲捐钱数千缗,另建大桥,一鳌愿助力督董其事。”张澍赞许勉励之。唐宗舜、廖一鳌“即鸠工伐石,昕夕从事,为桥高三丈,长十八丈,宽二丈,为洞三”,“而冷贡生玉斌偕族人以店房让为桥基,乡约陈平训亦撤屋焉。皆激于义也”。此桥先后费时11个月始告完成,张澍为“旌其乐善利济之美”,遂取名“单石铺旌善桥”。另外,张澍在屏山县任职期间还兴建了结发坝镇螭桥,在大足县任职期间兴建了东郭虹桥。

2.修缮防御设施,抑暴安良。嘉庆时期,社会矛盾日渐尖锐,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时常起来反抗。《养素堂文集》卷7《修西宁堡记》载:“西宁堡泛去县治三百里许,与雷波毗连,凉山倮夷时出劫掠,斯地为必由之途。掘圹焚室,剖孕刳儿,惟斯地首被荼毒。而乾溪、菜坝,以次受其绎骚,虽屡征兵剿戮,磔膊披肢,而夷性生狞,奸猖钞钹,频岁有闻。又窟穴深邃,蝮蛇豺狼,丛伏肆虐,箐林隐翳,追窜无踪。”这是张澍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进行的描述,其中对少数民族不无鄙夷之词,但记载也是真实的。少数民族的劫掠是残暴的,统治阶级的镇压也是残暴的。张澍认为,对这些“夷人”想聚而歼之,是非常困难的,唯一有效的办法是修缮防御设施,进行守御,以免其害。西宁旧有城,废弃已多年,仅存城址,“邑之人毖惩后患,思有以固圉,而土地瘠确,素鲜殷敐,且蹂躏屡经,日形荡析。监生祝世凤,忼达有识,隐忧未然,乃募众捐修,得金若干,计时数月而城堡立焉。其把总廨署,兵丁舍宇靡不完缮,可谓有功桑梓矣”。张澍履屏山任的第二年,“夷人自化林罗、三溪至东宁,烽火相望。乃刻期选徒,给铳矛,发粮往堵,旋即退去,幸无扰我疆。”屏山县东门外二里有望龙山,“山之岬曰龙关,俗谓之东关也。旧有楼,沦褫日久,写角靡存。余于簿书稍暇,捐廉修之。观其县岩霞起,壁岸无阶,隐曦削云,翼佩江臂,水脉漂迅,奰怒震霆,路不容轨,牛扣马搏,不乃累甗,魂敛神惊,极艮坎之形势矣。……予谓此关,界限滇蜀,控制都夷,亦戎泸之屏障也”(199)。屏山县之北有锦屏山,“周围五十余里,高耸横峙,如屏然,县因以名。树木蓊蔚,流泉觱沸,旷如奥如,钟孕蕃滋。昔时人文渊茂,硕彦迭产。附近之乡,资其水源,灌溉田畴,民生以裕。”在张澍任知县之前,有泰洪寺僧人觉清“窥见深邃,利其繁殖,私建刹宇,规图侵占”,致使附近福延、洗油、两合三乡水源干涸,遂控诉至县,赶走了觉清。但不久,又窃据锦屏山,“焚林开垡,殆无遗土”。乡邑绅士禀明县里,请求加以制止,“前署篆牛君履勘定界,详府立案”。张澍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到任,二月,“出示严禁盗伐。查明旧蓄杉竹若干,捐廉栽杉树三千,招僧徒守护,并禁左右居民不得越畔”。张澍又恐“岁月尘邈,奸民觊觎”,“爰述端末,刊石垂远。山之界,北抵泰洪寺、黄文贵地;西抵泰洪寺地;南抵学田、聂廷相、宋国松、张之楷地;东抵罗光燦、杨世淳、杨世振地。并刻条款于左,经理绅士姓名于碑阴”(200)。

3.关心文化教育事业,鼓励、兴修书院、文庙、文昌宫等文化设施,营造良好的学风。在清代,文庙、文昌宫和书院是事关一县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和文化设施,清朝最高统治者大力提倡兴修,地方官吏也积极响应。作为儒家学说忠实信奉者和积极实践者的张澍,更是对此积极倡导、支持和鼓励。《养素堂文集》卷8有《南溪县修文庙碑记》、《兴文县修文昌宫记》、《大足县修孔庙碑记》、《大足县修文昌宫记》、《代蒋制军重修成都府锦江书院碑记》、《大足县修棠香书院记》等记,这些碑记记录了南溪县文庙、兴文县文昌宫、大足县孔庙、文昌宫、棠香书院、成都府锦江书院的兴修或重修经过,揭示了兴修的意义,积极鼓励当地生员努力学习儒家经典和历史,提高文化素质,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成都府旧有锦江书院,“门径纡曲,体制未协”,成都首郡及各府绅士“合同公请,冀欲改修”,时任四川总督的蒋攸铦即“准允”,并捐养廉银资助,各司道及各属吏咸出资相助,“遂移府学于东,书院之门,曩右趋者,改作于中,以端其向。凡讲堂学舍,宾廨室,皆整饬登闳,焕然改观焉”(201)。张澍在《代蒋制军重修成都府锦江书院碑记》中写道:“窃念井络之墟,会昌建福,在炎汉世,瑰才骈罗,经学词宗,方闻艺术,溢于道将之《华阳》(202),芬于承祚之《耆旧》(203),信乎其炳灵载英也。今则缀学之士,舞追王寿,章上柳津,阳城衡之《乐经》(204)、范长生之《易注》(205),杜叔和之《诗题》(206),郭舍人之《尔雅》(207),视同覆瓿,罔能甄综。为问长卿傎时(208),子云绣补(209),允南然否(210),衷侯其平(211),且有不能举其名者。盖经学之废弛久矣。余以为扰民气,必渊茂士风,傥指归道德之不讲,则寡廉鲜耻之俗不除。急思拓黉序,进青衿,与之振发新机,祓濯旧染,以绍赤兑之名贤。”蒋攸铦对地方绅士重修锦江书院的请求慨然允准,并大力支持,使其很快完工,并提出了希望:“今兹新厥精舍,益乃廪饩,人士褰裳鳞萃,非吾道昌明之会与!嗟乎!张收画像(212),宋恩题名(213),杳不可复睹矣,诸生果能折衷六艺,含咀百家,循庄遵忠孝之谭(214),守李宏金石之志(215),觥觥其气,抑抑其仪,骋白凤之雄才,洗碧鸡之浮藻,渐摩观感,激励涵濡,储为国家栋梁之用。则翟酺杨终之学术(216),冯绲王阜之事功(217),来轸子遒,前武可继。”在这里,张澍是以四川总督蒋攸铦的口气写的,表达的既是蒋攸铦的观点,也是他自己的观点。大足县在唐代属于昌州,“历宋元明,洎国初,时有登科第者”,而“近数十年,并乡举者绝响”,这难道是古今土地不同的缘故吗?非也,“抑以教化不兴,士安朴僿,靡所师承,虽有资性颖敏者,目不睹经史,耳不闻讲授,株守学究,心如废井,聪明锢蔽,皓首无成,良可哀也”。张澍任大足县令之后,对旧有的棠香书院进行整顿修理,首先“以济田余款八百余缗归入书院”,以提高讲师待遇,同时“并给诸生膏火”,对生员进行激励。其次“饬斋长黄性周、刘宏洲等修理讲堂、书室,整齐戒肃”,以便师生在此讲授、学习。张澍整顿修理棠香书院的目的在于希望请到好的教师来讲授,鼓励生员努力学习,“异日或有瑞士、茂才出其间”,也希望能够形成重视学习的良好风气,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218)。

张澍仕宦四川期间,还在政务之暇积极进行学术研究,编撰了《蜀典》,主持重修了《大足县志》,颇受后人重视和好评,还为《重修兴文县志》写过序。这些都体现了张澍在方志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对此,将在《论张澍的方志学成就中》进行论述,此不赘述。四川的屏山、大足尤其是大足县有丰富的石刻文化资源,张澍对金石有特殊的偏好,他在四川任职期间,游览、搜求石刻资料,发现了《唐昌州刺史韦君靖碑》、宋蔡京书《赵懿简公神道碑》等珍贵石刻,凭借其广博的学识和慧眼独识,以跋尾的形式对四川的碑刻进行考证诠释,揭示其价值,写下了大量碑刻跋尾文章,订正了史书记载的一些讹误,还以游记的形式对大足县的宝鼎山、北山以及屏山县的涪翁洞、玉皇观三清洞等石刻进行描述和记载,编纂有《大足金石录》,对金石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将在《论张澍的金石学成就》中进行论述,此不具论。

二、江西宦迹考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张澍因父亲去世丁忧,解南溪知县之任,三年服满后于道光五年(1825年)选得江西吉安府永新县县令,秋天出都赴任。道光六年(1826年)调署临江通判,不久,“以前任欠随漕道款,褫职”(219)。道光七年(1827年)冬“开复”,道光八年(1828年)补授建昌府泸溪县县令,四月履任。道光九年(1829年)六月以病为由提出辞职,未获批准,遂又回任。道光十年(1830年),丁继母袁安人忧,解职西归。张澍在江西仕宦期间,在泸溪县任职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长。在泸溪县,张澍认真实践着自己“思为良吏”的抱负,政绩颇为显著,赢得了很好的口碑。主要表现在,很快扭转了社会秩序的混乱状况,禁绝衙役勒索百姓的现象,使老百姓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修复书院,录取生童,延师讲授,为泸溪县教育和文化的恢复和发展打下了基础;重修泸溪县志,为泸溪县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嘉庆九年(1804年)六月,当张澍将要以病辞职西归时,士民纷纷前来挽留,张澍去意已定,无法挽回,遂各作诗送别,廪生傅筍圃所编《民谣》写道:

我农不知诗,但将胸臆讬言辞。不闻衙役来索钱,不闻邻家失却鸡,永不入城市,永不涉案件。官好与官丑,我也不能辨,但从去年来,我爷来我县,受笞荷校人,自说也后悔。早知爷如此,不合去触罪,何如安我贫,耕田凿井图,自在噫嘻嘻。如今自悔还自改。偶然下乡来验尸,不见衙役乘肩舆。有时出境迎长官,轿中仍持一本书。县考都说取最公,揭晓来费半月工。较武连射三十箭,不中数枝挽硬弓。不要钱,不准情,求雨得雨,求晴得晴。闻说我爷家武威,不知何故告病归。众欲留之坚不可,不知官例是也非。但见百姓纷纷具恳词,到处作诗声咿唔。我是农夫不知诗。(220)

饶宗慈《张父师德政记》说:

泸溪之在建昌,地小而僻,宜可忧为者。然而百里之内,良莠泾渭,兼注并蓄。公于此时,分别而激扬之,势不孔易。况夫前有覆车,以辙卜我,恩之则慢而肆,威之则恫以怨,一以为父母,一以为仇雠,万口亿心,牢不可破。及夫悔悟感泣,然后知公合儒林、循吏为一体而躬为龚、黄。泸溪法令废弛久,游民无所得食,辄窜名县籍中,喜则人,怒则兽,潜伺窃发,以狎睡骊。公毅于心腹,峻于颜面,芟之,除之,教之、戒之,坚石不夺,明镜不蚀。翦其棘心,无事滋蔓。由是谗慝之民化,而诪张之口关。常慨讲学之地为武人之宫,乃倡而新之,其为栋楹瓦石几榻之工,锾以百计。朔望之日,重门洞开,躬率诸生,以时存肆,众方鏩鏩,加以厚赉,争相涤濯,出泥入脂。公犹慊曰:“于我为薄。”公之学术,无端无涯,茹古涵今,抉经之心,储粟万廪,饫食俊义,遗弃朽腐,蒸为黄菌,犹足辉耀天下。及其摇笔动墨,沈博绝丽,东龙西虎,金舆玉辇,黄河万派,建章万门,秀出南斗,不可梯接,是有天马不可能也。邑乘不修且百年,前有吴林为业不卒,公取览一过,遂乙十数处非是,其见甚卓,其意甚厚。公以为志书之作,背古则诞,失实则诬,不诞不诬,是诚在我。若是者,公将为吾泸秉直笔,成信史,岂惟耀彼幽光,嘘其寒骨,追昔作者而已?(221)

饶宗慈《张父师德政记》从审理案件、淳风俗、修书院、励学子、为学术、修方志等方面比较全面地记述了张澍在泸溪县的政绩。从傅筍圃所编《民谣》以及饶宗慈《张父师德政记》的叙述,我们看到,张澍针对泸溪县法令废弛,社会局势混乱的情况,从整顿吏治、严明法纪入手,禁绝衙役对老百姓的借故勒索,公平执法,杜绝请托、行贿。在公平、严格执法的同时,着重进行道德教化。很快,社会秩序得到稳定。与此同时还兴修书院,重修泸溪县志,进行教育设施和文化建设。关于兴修书院的情况,《养素堂文集》卷8《重修芦溪县鹤城书院记》记载更详,其中说:“泸邑为山国,土习旧称淳朴。余履任之日,询所谓书院,则败瓦残椽,风雨不蔽,然伤之。急以库存罚锾嘱傅、林二生修理之,去盱江之名而颜曰鹤城,纪实也。”书院修理完毕后,录取生童,延师讲授,鼓励他们刻苦学习,以成俊才:“时值大比,诸生赴秋赋,予亦以漕事晋省。比其返也,岁聿云莫,乃录取生童若干名,延教谕甘君主讲焉。嗟乎!以予之舟车南北,必载书甚多,屡为弦唐子所怪。即一行作吏,敲朴喧嚣,牒诉倥偬,而此事不废。未必仕优则学,学优则仕,盖深愳光阴易逝,经术不明,而尤愧未能致上理,俾四境之内,强虣输情,善良安业。诸生读圣贤书,抗心希古,力图远大,而于制艺试帖之末,反不能精,此固猎叶之风,不如聚沙之雨,毋亦因陋就简,不思淬厉,以底于成乎?愿诸生勿惮焠掌之老,糞心之苦,辟经苑,启史笥,引之以道训,浴之以学海。何遽不为文囿之鸣凤,艺囿之灵芝哉!”其对泸溪县士子的殷切期望和鼓励向上之深情跃然笔端。关于重修泸溪县志的情况,《养素堂文集》卷五《重修泸溪县志序》说:“……丁亥冬,题补是邑,戊子四月履任。入其境,山则犖确,水则濑浑,田不沃饶,产不阜硕,而世习民风,颇为淳朴,色为之怿。视事后,取县三志阅之,支漫丛艿,漫无体制,深病之,急欲改修,而原任苍梧大令董帷林君以其稿来,大都沿袭旧编,秪增益人物百十耳。……今予之修此志也,亦不能不叙人物,而芟其赘疣,并删其羼冒,尚觉太溢,嫌于仍贯,盖犹有人之见者存也。然体例分明,事迹概括,不取燕说郢书,不为钩章棘句,庶几有裁制矣。”

关于张澍在泸溪县的政绩,《江西通志·建昌府·宦绩》进行了高度评价:

性情亢厉,表表树风节,及官泸溪,震慑豪强。奸民恶胥,皆股栗不敢呈片言,折狱涣若神明。然持躬独廉洁甚,始终爱民,有关利病者,无不为也。泸溪于明,始为县,士或未习于古。澍重修鹤城书院,课以明经致用之学,又撰《茂学篇》以诏之。厥后,都人士服其习训,文气遂蒸蒸日上云。(222)

而钱仪吉在《养素堂文集序》中则对张澍在江西永新、泸溪县的政绩作了总体性的评价:

后又宰江西之永新、泸溪,所至令行禁止,束吏胥,傔从救过不给,治盗摘伏如神,盗屛迹。岁凶,为赈民不饥矣,又念其寒而人予之衣,老弱皆为区处,使有所归,其设施甚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