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怎样学习儒学_中国儒学导论

怎样学习儒学_中国儒学导论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怎样学习儒学_中国儒学导论关于中国文化的特殊性问题,是从人类文化发展史意义上,以简明的形式提出的,其提出人就是皇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即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如此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成为“儒教文明”的载体。1920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晚年任教于四川大学,1949年病逝于成都。

怎样学习儒学_中国儒学导论

关于中国文化的特殊性问题,是从人类文化发展史意义上,以简明的形式提出的,其提出人就是皇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即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

“李约瑟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李约瑟本人并没有做出回答。但怎样解决“李约瑟问题”,他却创造了一种方法。李约瑟曾经这样说过:

……一个故事也能帮助我们理解道家的“道”的含义。庄子的门徒询问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道”,庄子回答说:“任何地方。”他们又问:“但不一定是在那破瓦片里吧?”庄子答道:“也在那里。”“但一定不是在那堆粪便里吧?”“不,也在那里。”自然界的秩序贯穿到万事万物之中。在这些早期阶段,我们看到了宗教思想也就是科学的开端,因为宗教体验的“唯一性”当时尚未与自然界定律的那种自然主义的统一性明显地区别开来。如果我对于道家观点的理解正确的话,那么他们的传统、活动与科学实践的产生之间就必然存在某种联系。马上我们就会看到,实际情况正是如此。中国的炼丹术比其他所有文明的炼丹术具有更为悠久的历史……[7]

李约瑟的这一方法就是——去把握中国文明中那些具有现代意义乃至后现代意义的内容。因此,可以说只有李约瑟的方法才能理解“李约瑟问题”。(www.guayunfan.com)【注释】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称“郡望昌黎”,唐宋“古文复兴运动”的发起者。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其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2]《韩昌黎全集》卷31《碑志八》。

[3]“汉武尊儒”始,以“禄利”养活起一个文化知识阶级,接受教育和掌握知识成为一种权利。“论说之繁”与“为师者众”的现象,从此就是不可避免的——博士弟子,武帝初设时仅五十人,昭帝时达百人,宣帝末为两百人,元帝增至千人,成帝末至三千余人,王莽时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五经博士领弟子三百六十人,六经三十博士,弟子一万八百人,已占当时总人口的约五千分之一。于古代世界中培育出如此庞大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这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不说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如此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成为“儒教文明”的载体。与此同时,建立起来的是一种全国教育的制度化管理:全国教材于两千余年之间,均是在“五经”到“四书”中徘徊;而教育目的于两千余年之间,仅有“政治”或“教化”的选择。

[4]吴虞(1871—1949),字又陵,四川新繁人,1906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在成都府中学堂教习。1920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晚年任教于四川大学,1949年病逝于成都。遗著有《吴虞文录》。

[5]转引自[德]潘能伯格《人是什么——从神学看当代人类学》,李秋零、田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7页。

[6]《中国坦诚面对世界——写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闭幕之际》,《昆明日报》2009年8月1日,第A04版。

[7]参见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13页。怎样学习儒学_中国儒学导论

关于中国文化的特殊性问题,是从人类文化发展史意义上,以简明的形式提出的,其提出人就是皇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即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

“李约瑟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李约瑟本人并没有做出回答。但怎样解决“李约瑟问题”,他却创造了一种方法。李约瑟曾经这样说过:

……一个故事也能帮助我们理解道家的“道”的含义。庄子的门徒询问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道”,庄子回答说:“任何地方。”他们又问:“但不一定是在那破瓦片里吧?”庄子答道:“也在那里。”“但一定不是在那堆粪便里吧?”“不,也在那里。”自然界的秩序贯穿到万事万物之中。在这些早期阶段,我们看到了宗教思想也就是科学的开端,因为宗教体验的“唯一性”当时尚未与自然界定律的那种自然主义的统一性明显地区别开来。如果我对于道家观点的理解正确的话,那么他们的传统、活动与科学实践的产生之间就必然存在某种联系。马上我们就会看到,实际情况正是如此。中国的炼丹术比其他所有文明的炼丹术具有更为悠久的历史……[7]

李约瑟的这一方法就是——去把握中国文明中那些具有现代意义乃至后现代意义的内容。因此,可以说只有李约瑟的方法才能理解“李约瑟问题”。(www.guayunfan.com)【注释】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称“郡望昌黎”,唐宋“古文复兴运动”的发起者。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其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2]《韩昌黎全集》卷31《碑志八》。

[3]“汉武尊儒”始,以“禄利”养活起一个文化知识阶级,接受教育和掌握知识成为一种权利。“论说之繁”与“为师者众”的现象,从此就是不可避免的——博士弟子,武帝初设时仅五十人,昭帝时达百人,宣帝末为两百人,元帝增至千人,成帝末至三千余人,王莽时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五经博士领弟子三百六十人,六经三十博士,弟子一万八百人,已占当时总人口的约五千分之一。于古代世界中培育出如此庞大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这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不说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如此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成为“儒教文明”的载体。与此同时,建立起来的是一种全国教育的制度化管理:全国教材于两千余年之间,均是在“五经”到“四书”中徘徊;而教育目的于两千余年之间,仅有“政治”或“教化”的选择。

[4]吴虞(1871—1949),字又陵,四川新繁人,1906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在成都府中学堂教习。1920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晚年任教于四川大学,1949年病逝于成都。遗著有《吴虞文录》。

[5]转引自[德]潘能伯格《人是什么——从神学看当代人类学》,李秋零、田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7页。

[6]《中国坦诚面对世界——写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闭幕之际》,《昆明日报》2009年8月1日,第A04版。

[7]参见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1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