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庸》在儒学中的意义_中国儒学导论

《中庸》在儒学中的意义_中国儒学导论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庸》在儒学中的意义_中国儒学导论中国儒学的终极关怀是什么?这一问题,是新儒学在《四书集注》中提出和回答了的。《朱子语类》卷14中载“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一语,就是对于中国儒学终极关怀之所在的肯定。《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四书集注》中朱熹分编为三十三章。②因此,在台湾的相关教材中称“中庸”为“儒家人生哲学、个人修为的宝典”。

《中庸》在儒学中的意义_中国儒学导论

中国儒学的终极关怀是什么?这一问题,是新儒学在《四书集注》中提出和回答了的。《朱子语类》卷14中载“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一语,就是对于中国儒学终极关怀之所在的肯定。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四书集注》中朱熹分编为三十三章。

所谓“中庸”是什么呢?所谓“中庸”,是儒学中的“至德”。《论语·雍也》中载:“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又有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四书集注·中庸章句》的首句,对“中庸”解释道: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www.guayunfan.com)这一微妙之处,即在不易的“庸”中如何持“中”?如用一句话来形容,即如何完成“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的“极高明而道中庸”。

什么是不易的“庸”呢?这就是所谓“文化”。“文化”只能被理解为“在历史上和从自身环境中都可以得到证明的”——不仅是“作为已经实现了的文化理想,曾取得某种历史的不朽”;更是“至今仍在生活中存在,哪怕已成为某种‘烦’的‘操持’”的一种存在。

什么是人所应持的“中”呢?所谓“不偏”的“中”这一“天下之正道”,就是正确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价值体系而已。

在传统的儒学语境中,所谓“中”,就是“六艺”中的“文化”;而所谓“庸”,就是“生活”。只有“文化”,才可能真正使人完成存在中的“不偏”;而只有“生活中烦的操持”,才可能是人的存在中真正“不易”的。因此,可以说所谓“中庸”,是一种文化价值理想,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现实的文化生活态度、作为“文化之梦”而存在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即工夫即本体”等后来的儒学命题,都是从此而导源的。

人类如何超越“现代”窘境?早在20世纪初,德日进在《人的现象》中就曾提出,这是一个问题。他解决问题的思路是:

宗教与科学只是一体之两面,不过是同一个知识的完整活动而已——只有这种知识才能叫我们把演化的过去和未来统一起来,加以思考、探测及完成。只有在这两个尚互相对立的力量,相互加强的情形下,在理性和超理性的奥秘融会在一起时,人类的精神才能用它最高的生命力去寻获它最大的透视了,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情形。

而他的结论是:

只有两个抉择,除非这个世界的结构是一个空洞的意识形态;不然的话,只要我们肯细心观察,我们一定能在我们身边或多或少察觉到那伟大的临在所逸现给我们的超人的位格能力。这就是我们了解“基督现象”科学的重要性。……要替这世界提出理论是相当简单的,但要用个人的能力来建造一个人工宗教可就难了。柏拉图、斯宾诺莎及黑格尔都曾建构起十分伟大不亚于基督宗教的思想体系。但这些形而上学的系统却没有一个能超越过理念的范围,它们都曾对人类的心智有所启示,但却没有一个能赋人以生命。从“自然学者”的眼光看来,基督宗教现象的重要性及神秘处乃在于它有生存价值和实体价值。[1]

“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提前1:15)。这节圣经经文大家很熟悉。然而,这句话里面所包含的真理,究竟明白了多少呢?其中有两个问题可供人思考:第一,为什么耶稣基督要“降世”才能拯救罪人呢?第二,耶稣降世只是为“拯救罪人”,而不能以道德榜样来改良社会吗?这些问题的答案牵涉整个信仰的基础了。

“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我们的神却是大有爱心的。他不愿意他所创造的人类全部自亏欠神而犯罪灭亡。于是神要定一套计划来达成拯救罪人的实际效果。

按神的公义,有罪的必须偿还罪债,而“罪的工价乃是死”。那么人最主要的是要有一位没有罪的来替罪人偿赎罪责,使人不至于死,也不至于遭灭亡。然而要找一位没有罪的,就必须在这世界之外了,那么也只有天使和神自己了。其实,这位能赎人罪的,一定是为人所敬拜的,天使不受敬拜,因此唯有神自己才能担此重任。所以在创世以前已定了三位一体的神的第二位——圣子耶稣基督,来把人类从罪恶中拯救出来,免致灭亡。

这位耶稣为什么要“降世”呢?原来基督是具有全备的神性。他是神,他有解决罪的能力。但解决罪的方法就必须借着死,以败坏掌死权的魔鬼。况且“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但神本身不会死,也不会流血。若要经过流血的死,就必须要具人体。因人有肉身,肉身可以死。于是基督必须降生,成为人的样式,取得人的肉身,才能替人死,替人流血赎罪。

这样看来,我们所信的耶稣基督,他既是神,又是人。不过我们应该明白,在他里面,并不是一种神人两性的混合体(神性中表达些人性或人性中表达些神性)。他却是同时具有两个并存的位格——神格与人格:神加人。他在世上时,具有完整的神性和完整的人性。所以他是全知全能,同时也会怜悯、忧虑、饥饿、疼痛。

既然降世的耶稣是具有神性的,为什么不可以透过他属神的道德言行教训世人改良世界,使世人明白而行善呢?这样岂不是可以免除十字架之苦,使人类普遍得救而神国实现在地上吗?这个看法果然是很理想,但有几个基本条件无法解决。首先是人类已经犯下的罪还没有解决。其次也因这种罪根性,人虽知道良善却不愿也无能去达成。正如一个已经跌入海中的人,其实他早已知道应当走的路和不应当走的路。现今他所急需的不是教导而是拯救。同样的原理,人知道核子能对人类所需的能源的伟大供应,也知道试管婴儿可对人类生理缺憾的补偿。然而大家都在为这种科学的发展而担心。因为人人意识到,从人类的罪根性里,科学的成果被利用来毁灭人群比造福人群的可能性大得多。(未完,转下页)

这一价值在德日进看来,就在于基督教“它是一个伟大的生物过程——是具有救赎效果的‘道成肉身’”——“主耶稣道成肉身降生于世,正是要拯救失丧的人。”②

因此,在台湾的相关教材中称“中庸”为“儒家人生哲学、个人修为的宝典”。(接上页)“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唯有罪人蒙耶稣基督拯救,脱离了罪根性的羁绊,人才有向善的可能。为此,这位为拯救世人而降生的耶稣基督,是配得颂赞、尊贵、荣耀、敬拜的。《中庸》在儒学中的意义_中国儒学导论

中国儒学的终极关怀是什么?这一问题,是新儒学在《四书集注》中提出和回答了的。《朱子语类》卷14中载“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一语,就是对于中国儒学终极关怀之所在的肯定。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四书集注》中朱熹分编为三十三章。

所谓“中庸”是什么呢?所谓“中庸”,是儒学中的“至德”。《论语·雍也》中载:“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又有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四书集注·中庸章句》的首句,对“中庸”解释道: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www.guayunfan.com)这一微妙之处,即在不易的“庸”中如何持“中”?如用一句话来形容,即如何完成“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的“极高明而道中庸”。

什么是不易的“庸”呢?这就是所谓“文化”。“文化”只能被理解为“在历史上和从自身环境中都可以得到证明的”——不仅是“作为已经实现了的文化理想,曾取得某种历史的不朽”;更是“至今仍在生活中存在,哪怕已成为某种‘烦’的‘操持’”的一种存在。

什么是人所应持的“中”呢?所谓“不偏”的“中”这一“天下之正道”,就是正确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价值体系而已。

在传统的儒学语境中,所谓“中”,就是“六艺”中的“文化”;而所谓“庸”,就是“生活”。只有“文化”,才可能真正使人完成存在中的“不偏”;而只有“生活中烦的操持”,才可能是人的存在中真正“不易”的。因此,可以说所谓“中庸”,是一种文化价值理想,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现实的文化生活态度、作为“文化之梦”而存在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即工夫即本体”等后来的儒学命题,都是从此而导源的。

人类如何超越“现代”窘境?早在20世纪初,德日进在《人的现象》中就曾提出,这是一个问题。他解决问题的思路是:

宗教与科学只是一体之两面,不过是同一个知识的完整活动而已——只有这种知识才能叫我们把演化的过去和未来统一起来,加以思考、探测及完成。只有在这两个尚互相对立的力量,相互加强的情形下,在理性和超理性的奥秘融会在一起时,人类的精神才能用它最高的生命力去寻获它最大的透视了,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情形。

而他的结论是:

只有两个抉择,除非这个世界的结构是一个空洞的意识形态;不然的话,只要我们肯细心观察,我们一定能在我们身边或多或少察觉到那伟大的临在所逸现给我们的超人的位格能力。这就是我们了解“基督现象”科学的重要性。……要替这世界提出理论是相当简单的,但要用个人的能力来建造一个人工宗教可就难了。柏拉图、斯宾诺莎及黑格尔都曾建构起十分伟大不亚于基督宗教的思想体系。但这些形而上学的系统却没有一个能超越过理念的范围,它们都曾对人类的心智有所启示,但却没有一个能赋人以生命。从“自然学者”的眼光看来,基督宗教现象的重要性及神秘处乃在于它有生存价值和实体价值。[1]

“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提前1:15)。这节圣经经文大家很熟悉。然而,这句话里面所包含的真理,究竟明白了多少呢?其中有两个问题可供人思考:第一,为什么耶稣基督要“降世”才能拯救罪人呢?第二,耶稣降世只是为“拯救罪人”,而不能以道德榜样来改良社会吗?这些问题的答案牵涉整个信仰的基础了。

“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我们的神却是大有爱心的。他不愿意他所创造的人类全部自亏欠神而犯罪灭亡。于是神要定一套计划来达成拯救罪人的实际效果。

按神的公义,有罪的必须偿还罪债,而“罪的工价乃是死”。那么人最主要的是要有一位没有罪的来替罪人偿赎罪责,使人不至于死,也不至于遭灭亡。然而要找一位没有罪的,就必须在这世界之外了,那么也只有天使和神自己了。其实,这位能赎人罪的,一定是为人所敬拜的,天使不受敬拜,因此唯有神自己才能担此重任。所以在创世以前已定了三位一体的神的第二位——圣子耶稣基督,来把人类从罪恶中拯救出来,免致灭亡。

这位耶稣为什么要“降世”呢?原来基督是具有全备的神性。他是神,他有解决罪的能力。但解决罪的方法就必须借着死,以败坏掌死权的魔鬼。况且“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但神本身不会死,也不会流血。若要经过流血的死,就必须要具人体。因人有肉身,肉身可以死。于是基督必须降生,成为人的样式,取得人的肉身,才能替人死,替人流血赎罪。

这样看来,我们所信的耶稣基督,他既是神,又是人。不过我们应该明白,在他里面,并不是一种神人两性的混合体(神性中表达些人性或人性中表达些神性)。他却是同时具有两个并存的位格——神格与人格:神加人。他在世上时,具有完整的神性和完整的人性。所以他是全知全能,同时也会怜悯、忧虑、饥饿、疼痛。

既然降世的耶稣是具有神性的,为什么不可以透过他属神的道德言行教训世人改良世界,使世人明白而行善呢?这样岂不是可以免除十字架之苦,使人类普遍得救而神国实现在地上吗?这个看法果然是很理想,但有几个基本条件无法解决。首先是人类已经犯下的罪还没有解决。其次也因这种罪根性,人虽知道良善却不愿也无能去达成。正如一个已经跌入海中的人,其实他早已知道应当走的路和不应当走的路。现今他所急需的不是教导而是拯救。同样的原理,人知道核子能对人类所需的能源的伟大供应,也知道试管婴儿可对人类生理缺憾的补偿。然而大家都在为这种科学的发展而担心。因为人人意识到,从人类的罪根性里,科学的成果被利用来毁灭人群比造福人群的可能性大得多。(未完,转下页)

这一价值在德日进看来,就在于基督教“它是一个伟大的生物过程——是具有救赎效果的‘道成肉身’”——“主耶稣道成肉身降生于世,正是要拯救失丧的人。”②

因此,在台湾的相关教材中称“中庸”为“儒家人生哲学、个人修为的宝典”。(接上页)“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唯有罪人蒙耶稣基督拯救,脱离了罪根性的羁绊,人才有向善的可能。为此,这位为拯救世人而降生的耶稣基督,是配得颂赞、尊贵、荣耀、敬拜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