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庸》的现代释读_中国儒学导论

《中庸》的现代释读_中国儒学导论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庸》的现代释读_中国儒学导论《中庸》首章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当然,其他生物也可能存在一些端倪;但唯有人的这一感情形式,能够最为强有力地影响于存在。但需要深切地注意到其存在。)致(朱熹《章句》中曰:“致,推而极之。”《中庸》二十二章中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圣子基督道成肉身,是上帝赐给人类最高的启示。又无一不是出自他神性中的慈爱、怜悯、信实与公义。

《中庸》的现代释读_中国儒学导论

《中庸》首章云:“天命之谓性(万物的所以然,这是宇宙的秘密。对此,或是保持沉默,或只能说是由于某种必然),率性之谓道(但是,遵循这一必然所赋予的本性去完成生命,这却是一种必需,也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感恩),修道之谓教(建立这样一种认识,是一切文化的本质)。”

圣子基督道成肉身,是上帝赐给人类最高的启示。在古希伯来民族史上,上帝曾借众先知多次多方地晓谕列祖;在历史即将进入新约时代时,上帝借他的爱子,我主耶稣基督晓谕新约时代的人(来1:1)。

神是灵,无形无像,又住在罪人不能靠近的光中(提前6:15—16),人未曾看见,也不能看见他的荣耀和本体。但道成肉身的圣子耶稣基督,成了神荣耀所发的光辉和神本体的真像(来1:3)。使徒保罗宣称:“爱子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西1:15)。约翰也宣称:“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1:18)。

约翰福音是侧重描绘耶稣基督神性的一卷福音书;但恰恰就在这卷福音书里,使徒约翰用了许多笔墨,刻画出基督耶稣完美的人性。神子基督耶稣对撒玛利亚妇人的诱导,对行淫时被拿的妇人的体谅与赦免;他对拉撒路之死的哀伤与泪水;同孤儿般的门徒离别前的嘱咐与叮咛;他在彼拉多庭前凛然大义;十字架上将生身老母交给约翰的嘱托;他在复活之后亲手为门徒预备的一餐早饭;海边漫步时同那三次不认主的彼得的一次语重心长的深谈……又无一不是出自他神性中的慈爱、怜悯、信实与公义。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正是借他最完美的人性绘成了一幅那看不见之神的真像。(www.guayunfan.com)道成了肉身,使那太初原有的生命之道被门徒所听见,所看见,所感知(约壹1:1)。在道成肉身的主耶稣基督身上,我们所看到是:无形的道与具体肉身的统一,灵性与物质的统一,属天与世界的统一,属灵生命与行事为人的统一,永恒与历史的统一,今生与永世的统一……

上帝所要拯救的不是天使,而是具有血肉之躯的人。道必须成为肉身,才能在凡事上与人相同,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成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保(来2:14—17,7:22,9:15)。道必须成为肉身,并在凡事上经受试探,才能体谅那愚蒙和失迷的人,怜恤并搭救那被试探的人(来2:18,4:14—16,5:1—2)。道必须成为肉身,才能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魔鬼,释放那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来2:14—15)。道必须成为肉身,才能用以献上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在神与人之间另立新约(来10:3—18)。

德日进在《人的现象》中说:“如果人不把自己和全人类放在一起,他便看不清楚自己;同时,若不把人类和生命界整体放在一起,他也看不清楚人类;相同地,若不把生命界和宇宙放在一起,他也看不清楚生命。”同时说道:“我相信最具有决定性的时刻就是会思考的生命终于眼界大开发现他不是宇宙中孤立的单位,而是全宇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那时刻。全宇宙要向人类趋敛,达到人化。这样,人就不是世界上静止的中心——过去大家一直以为是如此的——而反之,他是一根轴,是演化之矢,这是更好的吧!”[2]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是人所特有的感情形式。当然,其他生物也可能存在一些端倪;但唯有人的这一感情形式,能够最为强有力地影响于存在。这一感情形式,需要人对之有充分而深刻的认识——当其还处于潜在状态时,是一种“能指”,所以谓之曰“中”。但需要深切地注意到其存在。)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更需要警惕的是,当其表现出来时,都能合乎节度——不能破坏存在中的和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潜在,这是万事万物的原生态。)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谐,这是存在的秘密。朱熹《章句》中曰:“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致(朱熹《章句》中曰:“致,推而极之。”)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二十二章中云: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天地参矣。《中庸》的现代释读_中国儒学导论

《中庸》首章云:“天命之谓性(万物的所以然,这是宇宙的秘密。对此,或是保持沉默,或只能说是由于某种必然),率性之谓道(但是,遵循这一必然所赋予的本性去完成生命,这却是一种必需,也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感恩),修道之谓教(建立这样一种认识,是一切文化的本质)。”

圣子基督道成肉身,是上帝赐给人类最高的启示。在古希伯来民族史上,上帝曾借众先知多次多方地晓谕列祖;在历史即将进入新约时代时,上帝借他的爱子,我主耶稣基督晓谕新约时代的人(来1:1)。

神是灵,无形无像,又住在罪人不能靠近的光中(提前6:15—16),人未曾看见,也不能看见他的荣耀和本体。但道成肉身的圣子耶稣基督,成了神荣耀所发的光辉和神本体的真像(来1:3)。使徒保罗宣称:“爱子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西1:15)。约翰也宣称:“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1:18)。

约翰福音是侧重描绘耶稣基督神性的一卷福音书;但恰恰就在这卷福音书里,使徒约翰用了许多笔墨,刻画出基督耶稣完美的人性。神子基督耶稣对撒玛利亚妇人的诱导,对行淫时被拿的妇人的体谅与赦免;他对拉撒路之死的哀伤与泪水;同孤儿般的门徒离别前的嘱咐与叮咛;他在彼拉多庭前凛然大义;十字架上将生身老母交给约翰的嘱托;他在复活之后亲手为门徒预备的一餐早饭;海边漫步时同那三次不认主的彼得的一次语重心长的深谈……又无一不是出自他神性中的慈爱、怜悯、信实与公义。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正是借他最完美的人性绘成了一幅那看不见之神的真像。(www.guayunfan.com)道成了肉身,使那太初原有的生命之道被门徒所听见,所看见,所感知(约壹1:1)。在道成肉身的主耶稣基督身上,我们所看到是:无形的道与具体肉身的统一,灵性与物质的统一,属天与世界的统一,属灵生命与行事为人的统一,永恒与历史的统一,今生与永世的统一……

上帝所要拯救的不是天使,而是具有血肉之躯的人。道必须成为肉身,才能在凡事上与人相同,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成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保(来2:14—17,7:22,9:15)。道必须成为肉身,并在凡事上经受试探,才能体谅那愚蒙和失迷的人,怜恤并搭救那被试探的人(来2:18,4:14—16,5:1—2)。道必须成为肉身,才能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魔鬼,释放那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来2:14—15)。道必须成为肉身,才能用以献上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在神与人之间另立新约(来10:3—18)。

德日进在《人的现象》中说:“如果人不把自己和全人类放在一起,他便看不清楚自己;同时,若不把人类和生命界整体放在一起,他也看不清楚人类;相同地,若不把生命界和宇宙放在一起,他也看不清楚生命。”同时说道:“我相信最具有决定性的时刻就是会思考的生命终于眼界大开发现他不是宇宙中孤立的单位,而是全宇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那时刻。全宇宙要向人类趋敛,达到人化。这样,人就不是世界上静止的中心——过去大家一直以为是如此的——而反之,他是一根轴,是演化之矢,这是更好的吧!”[2]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是人所特有的感情形式。当然,其他生物也可能存在一些端倪;但唯有人的这一感情形式,能够最为强有力地影响于存在。这一感情形式,需要人对之有充分而深刻的认识——当其还处于潜在状态时,是一种“能指”,所以谓之曰“中”。但需要深切地注意到其存在。)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更需要警惕的是,当其表现出来时,都能合乎节度——不能破坏存在中的和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潜在,这是万事万物的原生态。)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谐,这是存在的秘密。朱熹《章句》中曰:“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致(朱熹《章句》中曰:“致,推而极之。”)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二十二章中云: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天地参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