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诗经》的文化史意义_中国儒学导论

《诗经》的文化史意义_中国儒学导论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诗经》的文化史意义_中国儒学导论孔子于《诗》的“折中”,首先在于对《诗》做出了新的概括。诗歌是从一般日常话语中发展、升华出来的人类的最高话语形式,在汉语语境中被称为“辞章之学”。在人类社会的意义上,希腊社会如此,中国社会当然也如此。其次是在这一新的概括的基础上,对《诗》的文化意义做出了新的定位——“诗”是相互往来中重要的沟通工具。《诗》就成了一种艺术哲学。

《诗经》的文化史意义_中国儒学导论

孔子于《诗》的“折中”,首先在于对《诗》做出了新的概括。

《泰伯》载: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歌是从一般日常话语中发展、升华出来的人类的最高话语形式,在汉语语境中被称为“辞章之学”。对“美”的追求,就从诗歌形式中发源为“文学”“艺术”。(www.guayunfan.com)孔子的这一句话,可以这样来解读——人生的真正开始是从“话语”中意识的觉醒,立足于“理性”地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从而完成于一种“美学”的境界——在对世界、人生以至自我的审美中渐行渐远。

《为政》载: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在一般意义上,婴幼儿的教育从语言的掌握开始,从“民谣”“儿歌”中开始认识世界。语言是存在的家。人通过赋予“意义”而把握“世界”。掌握语言即认识已有的“意义”,从语言中的常识启蒙而获得“智慧”,为尔后自我建立“意义”准备。在人类社会的意义上,希腊社会如此,中国社会当然也如此。这些被歌咏的歌谣,其所拥有的最珍贵的特色,就是“无邪”,像孩子看世界的眼神一样。

《诗》不是别的什么,正是人生“美”的载体。这一载体从何而来?从日常话语中来。如《八佾》载: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次是在这一新的概括的基础上,对《诗》的文化意义做出了新的定位——“诗”是相互往来中重要的沟通工具。

《子路》载: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诗”是从一般日常话语中发展、升华出来的人类的最高话语形式。《季氏》载: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阳货》载: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于是,《诗》的问题——“人向谁表现自己?人为什么欣赏自己?怎样欣赏自己?”在此第一次有了一个完整的答案——向自己、为自己和自己欣赏自己——这就是所谓“兴”“观”“群”“怨”。《诗》就成了一种艺术哲学

孔子于《乐》的“折中”,首先在于对《乐》的文化意义做了新的定位。如《八佾》载: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所谓“乐”,原是必须尽善尽美的人的感情。于是,《乐》的问题——“人向谁表现自己?人为什么欣赏自己?怎样欣赏自己?”在此第一次有了一个完整的答案,《乐》也和《诗》一样就成为一种艺术哲学。《诗经》的文化史意义_中国儒学导论

孔子于《诗》的“折中”,首先在于对《诗》做出了新的概括。

《泰伯》载: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歌是从一般日常话语中发展、升华出来的人类的最高话语形式,在汉语语境中被称为“辞章之学”。对“美”的追求,就从诗歌形式中发源为“文学”“艺术”。(www.guayunfan.com)孔子的这一句话,可以这样来解读——人生的真正开始是从“话语”中意识的觉醒,立足于“理性”地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从而完成于一种“美学”的境界——在对世界、人生以至自我的审美中渐行渐远。

《为政》载: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在一般意义上,婴幼儿的教育从语言的掌握开始,从“民谣”“儿歌”中开始认识世界。语言是存在的家。人通过赋予“意义”而把握“世界”。掌握语言即认识已有的“意义”,从语言中的常识启蒙而获得“智慧”,为尔后自我建立“意义”准备。在人类社会的意义上,希腊社会如此,中国社会当然也如此。这些被歌咏的歌谣,其所拥有的最珍贵的特色,就是“无邪”,像孩子看世界的眼神一样。

《诗》不是别的什么,正是人生“美”的载体。这一载体从何而来?从日常话语中来。如《八佾》载: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次是在这一新的概括的基础上,对《诗》的文化意义做出了新的定位——“诗”是相互往来中重要的沟通工具。

《子路》载: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诗”是从一般日常话语中发展、升华出来的人类的最高话语形式。《季氏》载: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阳货》载: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于是,《诗》的问题——“人向谁表现自己?人为什么欣赏自己?怎样欣赏自己?”在此第一次有了一个完整的答案——向自己、为自己和自己欣赏自己——这就是所谓“兴”“观”“群”“怨”。《诗》就成了一种艺术哲学。

孔子于《乐》的“折中”,首先在于对《乐》的文化意义做了新的定位。如《八佾》载: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所谓“乐”,原是必须尽善尽美的人的感情。于是,《乐》的问题——“人向谁表现自己?人为什么欣赏自己?怎样欣赏自己?”在此第一次有了一个完整的答案,《乐》也和《诗》一样就成为一种艺术哲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