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春秋梁传》_中国儒学导论

《春秋梁传》_中国儒学导论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春秋梁传》_中国儒学导论《春秋梁传》的作者为鲁人梁赤,传说受经于子夏而作传。《春秋梁传集解序》中称:《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故君子之于《春秋》,没身而已矣。《春秋》及其三传是一个整体,研究《春秋》,必须在相互比对中兼通。在某种意义上说来,《春秋》就是这一“折中六艺”过程中的结晶。[3]参见《春秋公羊传注疏》之徐彦《监本附音春秋公羊注疏序》。

《春秋梁传》_中国儒学导论

《春秋梁传》的作者为鲁人梁赤,传说受经于子夏而作传。后传孙卿,孙卿传申公,申公传博士江翁。鲁人荣广传蔡千秋,汉宣帝好《梁》擢蔡千秋为郎,于是《梁》大行于世。

《梁传》与《公羊传》同出于子夏所授,两者解经相同者十之二三,其间之不同与矛盾者盖出于公羊高与梁赤以下传人。

《春秋梁传集解序》中称:

《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若能富而不巫、清而不短、裁而不俗,则深于其道者也。故君子之于《春秋》,没身而已矣。(www.guayunfan.com)《春秋》及其三传是一个整体,研究《春秋》,必须在相互比对中兼通。

如崔述所说:“汉人所称‘六艺’即今六经,非《周官》‘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也。孔子晚年始作《春秋》,而《易》道深远,圣人亦不轻以视人,其言未足信。”[4]“六艺”是“诗歌”“记忆”“理性”于“礼乐文明”中的一种必然形式。于“礼乐文明”中,最重要的不是关于“真理”的“知识”,而是存在于“历史”中的“经验”。因此,对“真”的追求、对“美”的追求是第二位的,而对“善”的追求的“记忆”就是“至真”与“至美”——或者说对“至善”的追求,遮蔽了“至真”与“至美”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说来,《春秋》就是这一“折中六艺”过程中的结晶。

【注释】

[1]参见《墨子·明鬼下》。

[2](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3]参见《春秋公羊传注疏》之徐彦《监本附音春秋公羊注疏序》。

[4](清)崔述撰:《洙泗考信录卷之四》,见(清)崔述撰著、顾颉刚编订《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21页。《春秋梁传》_中国儒学导论

《春秋梁传》的作者为鲁人梁赤,传说受经于子夏而作传。后传孙卿,孙卿传申公,申公传博士江翁。鲁人荣广传蔡千秋,汉宣帝好《梁》擢蔡千秋为郎,于是《梁》大行于世。

《梁传》与《公羊传》同出于子夏所授,两者解经相同者十之二三,其间之不同与矛盾者盖出于公羊高与梁赤以下传人。

《春秋梁传集解序》中称:

《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若能富而不巫、清而不短、裁而不俗,则深于其道者也。故君子之于《春秋》,没身而已矣。(www.guayunfan.com)《春秋》及其三传是一个整体,研究《春秋》,必须在相互比对中兼通。

如崔述所说:“汉人所称‘六艺’即今六经,非《周官》‘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也。孔子晚年始作《春秋》,而《易》道深远,圣人亦不轻以视人,其言未足信。”[4]“六艺”是“诗歌”“记忆”“理性”于“礼乐文明”中的一种必然形式。于“礼乐文明”中,最重要的不是关于“真理”的“知识”,而是存在于“历史”中的“经验”。因此,对“真”的追求、对“美”的追求是第二位的,而对“善”的追求的“记忆”就是“至真”与“至美”——或者说对“至善”的追求,遮蔽了“至真”与“至美”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说来,《春秋》就是这一“折中六艺”过程中的结晶。

【注释】

[1]参见《墨子·明鬼下》。

[2](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3]参见《春秋公羊传注疏》之徐彦《监本附音春秋公羊注疏序》。

[4](清)崔述撰:《洙泗考信录卷之四》,见(清)崔述撰著、顾颉刚编订《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2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