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技创新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手段

科技创新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手段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科技创新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人类的生存危机前所未有的加深,人类正陷入一个科学技术发展的两难困境之中,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生态危机伴随着科技创新而来,也必然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消融。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是进行科技创新,开发出对这些污染源进行治理的新技术。二是发展环境友好技术,减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科技创新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手段_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

科技创新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人类的生存危机前所未有的加深,人类正陷入一个科学技术发展的两难困境之中,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环境破坏、温室效益、物种灭绝、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比如说,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节约了人们大量的时间,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但同时,汽车排放的尾气是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引起全球温室效应,紧接着的连锁反应是地球表面冰雪融化加快,海平面上升,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遍布每一个角落的公路网和停车场占用了大量的农田,造成人与汽车争地的尴尬局面;由于汽车数量陡增,塞车时有发生,浪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另外,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因此,有人就提出“科技愈发展,生态问题愈凸现”[22],尽管此观点有些片面和极端,但也不是完全空穴来风,没有根据。高污染工业已经严重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003年全国共计发生18起重大和特大环境污染事件,死亡260多人,涉及搬迁、临时安置的有上万人。[23]

可以说,现在生态危机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似乎“喝上干净的水、吃到放心的食物、呼吸新鲜的空气”已成了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事情。生态危机伴随着科技创新而来,也必然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消融。

一是通过发展环境污染治理技术,还人们一个洁净的生存空间。人类在生产物质财富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向自然界排放污染物,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自然界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在一定的污染限度内,自然界可通过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处理污染物,将其对人类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但如果污染物的排放强度超过了自然界的分解能力,则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我们应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做到生产发展,污染物不增甚至减少。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是进行科技创新,开发出对这些污染源进行治理的新技术。通过科技创新,许多污染物都是可以“变废为宝”,进行再次循环利用的,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开辟了新的资源能源渠道。目前,我国污染状况相对严重,许多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由于技术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走的依然是一条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因此,我们要在对这些企业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进行末端治理,减少环境污染,以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例如,二氧化硫是大气质量的头号杀手,由浙江一家企业开发的Ds——S02烟气治理技术,可利用废炉渣、钢渣、粉煤灰等作脱硫剂,既防治了空气污染,又减少了资源使用量,降低了废弃物的排放。并且脱硫副产品还可经适当加工而成为全新的富硫生物肥,用以改良土壤。

二是发展环境友好技术,减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环境污染治理是一种末端治理,是一种事后控制,它是在已造成环境污染事实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当然只能作为一种权宜之计,不是一种治本之策。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开发环境友好技术,提高生产装备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的技术含量,减少单位产量的污染物排放,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为此,创新环境友好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技术,发展节材、节能、节水、节地的高新技术,实现发展模式转型,提供高效、安全、清洁的技术体系,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有机农药的施用,既起到了稻田杀虫除草的作用,同时也是我国水资源的重要污染源之一,有机农药残留物在体内的长期积累,可能导致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日本东京农大的长岛孝行教授研究的无农药稻米生产技术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水田中的甲壳虾是著名的除草除虫能手,而且产卵数量大,其卵还可以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因此,一旦稻田里养了甲壳虾就会是半永久性的。在这种稻田里养殖甲壳虾,不用任何除草剂和杀虫剂。2001年,日本玉县、枥木县都种植、收获了“甲壳虾稻米”。这一技术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市场前景看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