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社会融入变化及其风险

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社会融入变化及其风险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们的调查中,设定了一份助人主观意愿量表,以了解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的主观愿望。表75 2013年沪籍社区青少年助人意愿主观量表表76 2013年社区青少年对小区环境的主观评价
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社会融入变化及其风险_青少年群体结构理论:社区青少年群体构性风险研究结构及其结

四、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社会融入变化及其风险

相对10年前,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社会融入度趋低,自我封闭问题更为突出,依赖网络现象愈趋明显,参与社会活动不积极,容易游离主流社会。

个体如何安排休闲时间以及在闲暇活动中的行为,可以作为个体社会融入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社区青少年处于无业和失学状态,因此,社区青少年的闲暇时间就成为他们的主要时间。从调查数据来看,2013年的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要比10年前更为孤僻,社会融入程度更低。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10年前和10年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程度发生了巨大变化。2013年,选择“最喜欢上网”的沪籍社区青少年占到30.4%,几乎是10年前的10倍。2013年,“上网”、“睡懒觉”、“看电影”、“听音乐”的沪籍社区青少年占被调查对象的57.4%,比2002年高出37%,而这些活动几乎都不需要与他人接触,都可以在个人孤立的状况下完成。与10年前相比,沪籍社区青少年“与朋友聚会”下降了27.3%。由于上网时网络中的虚拟交友无法统计,因此,现实中的交友大幅下降是否得到虚拟交友的补充,不得而知。从总体上看,沪籍社区青少年要比10年前孤独,社会融入度更低(参见表7‐4)。

表7‐4 2002年与2013年沪籍社区青少年闲暇时间活动分类对比

img76

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的社会融入,还可以从其助人意愿方面加以评价。在我们的调查中,设定了一份助人主观意愿量表,以了解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的主观愿望。在对1 075人的抽样调查中,有60%—80%的人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帮助他人,并有可能在真正面临这些场景时提供帮助;有20%—40%的人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情景下拒绝伸出援手,表现得比较消极。这说明,至少有20%—40%的沪籍社区青少年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存在一定距离(见表7‐5)。

在对居住社区的主观测量上,有90%以上的沪籍社区青少年认为家庭和社区都是很安全的,但从参与的视角去评价社区,则负面评价占了上风,有近60%的沪籍社区青少年不会在邻里之间串门,不参加社区的社团活动,对小区发生的事情也不感兴趣,但有近60%的沪籍社区青少年又认为小区里的人是愿意互相帮助的。由此可见,上海的小区和家庭大部分是具有亲和力的,只是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由于其处境的不如意,导致他们更愿意封闭自己,拒绝向社区和他人敞开自己,不愿意接纳别人,也不愿意被人接纳(见表7‐6)。

表7‐5 2013年沪籍社区青少年助人意愿主观量表

img77

表7‐6 2013年社区青少年对小区环境的主观评价

img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