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梅派青衣白金京剧精彩唱段

梅派青衣白金京剧精彩唱段

时间:2022-06-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丁至云的京剧情缘_春华秋实丁至云的京剧情缘齐会英2009年5月天津中国大戏院进行了一场“纪念京剧表演艺术家丁至云诞辰90周年京剧演唱会”,梅派传人、梅兰芳之子梅葆玖,以及赵慧秋、马少良、赵鸣华、康万生、杨乃彭、孟广禄、张学敏、裘云、马小曼、李佩红、王长君、闫瑞芳、曹馨月一批名家纷纷加盟演出,著名琴师燕守平,鼓师李凤阁、崔洪也都受邀参加了演出。晚年的丁至云还是因艺术而与有情人结缘。

丁至云的京剧情缘_春华秋实

丁至云的京剧情缘

齐会英

2009年5月天津中国大戏院进行了一场“纪念京剧表演艺术家丁至云诞辰90周年京剧演唱会”,梅派传人、梅兰芳之子梅葆玖,以及赵慧秋、马少良、赵鸣华、康万生、杨乃彭、孟广禄、张学敏、裘云、马小曼、李佩红、王长君、闫瑞芳、曹馨月一批名家纷纷加盟演出,著名琴师燕守平,鼓师李凤阁、崔洪也都受邀参加了演出。中国京剧网还利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对该演唱会进行了播放。有人说,现在组织一场演出很难。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能够让这么多京剧名家,有的不顾年迈,有的推掉其他事情来参加这场演出呢?在之后的研讨会上,咨询委老艺术家,也是与丁至云多年在一起的老同事王紫苓的一番动情话道出了个中原因,她说:“丁至云先生虽出身票友,但她勤勉好学,作为梅兰芳先生的弟子,其梅派演唱韵味为同行称道,尤其对艺术刻苦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更是值得后人学习。她命运坎坷,泰然处之,她为人谦和、谦虚,是德艺双馨的楷模,在戏曲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戏缘·情缘

丁至云,原名丁学秋、又名学芳。1920年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工人家庭中。20世纪20年代的天津,听看京剧已是百姓中最为普遍、最为喜爱的一种艺术消遣形式,特别是有着一定收入的市民阶层更是把看戏当成调济生活的一种方式。丁至云家也是如此,她的父亲是个非常老实本分的工人,工作时间之外,他没有赌博的恶嗜好,而是将精力都用于听戏方面,是个十足的京剧迷。家庭的这种氛围感染了子女们,丁至云和她的弟弟、妹妹们也都对京剧艺术情有独钟。丁至云幼时,与弟弟、妹妹们争抢戏匣子成为她最为有趣的生活,每晚能够在被窝里听着戏睡觉是他们最美好的享受。但丁至云真正开始拜师学戏,还是在她结婚以后。其丈夫是个律师,律师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一种职业,因此,他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生活水平也相对比较高,处于社会的中层。由于丁至云与丈夫在年龄上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此,丁至云的新婚生活并不快乐,整天在家掩门闭户、郁郁寡欢。一天邻居家的留声机里传来了京剧锣鼓声,优美、缠绵的唱腔唤醒了丁至云已死多时的心,她仿佛又回到了儿时快乐的生活时光。一直为娇妻闷闷不乐而六神无主的丈夫得知丁至云有这一爱好并希望学戏的愿望后,便不惜重金到处去为她拜师学艺。解放后,丈夫自觉与丁至云的差距越来越大,于是便主动提出与之离婚。虽然没有了夫妻的名分,但丁至云深知自己的成名是前夫大力支持的结果,于是她像对待亲老大哥一样,一直侍奉前夫,直到离开这个世界。(www.guayunfan.com)一位叫陈明远的作者发现了20世纪60年代的一份参考文件《对于“高薪阶层”的调查报告》,上面写道:“……在文艺人员中,工资高得令人难以置信……天津市京剧团女演员丁至云(月工资650元)吃、穿一贯奢华。1960年,六口之家吃一顿肉就花100多元,8元一斤的花生一次就买200元的。4元一斤的螃蟹,一买就是20斤……”当时是从批判的角度记载的,但从中透露出当时丁至云因是名演员而过着相当富裕的生活。因此,有人就想依靠她过上无忧无虑的日子,于是,她第二次做了新娘。但天有不测风云,无情的“文化大革命”像狂风暴雨一样打破了丁至云的正常生活,丁至云成了“厉丁反坏集团”的主要成员。第二任丈夫没有得到想要的生活,便毫不留情地与丁至云断绝了夫妻关系。

晚年的丁至云还是因艺术而与有情人结缘。梅阡,也出生于天津,比丁至云长4岁。20世纪50年代初,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是著名的四大导演(焦菊隐、欧阳山尊、夏淳、梅阡)之一,改编和导演过《骆驼祥子》、《咸亨酒店》、《末代皇帝》等多个话剧与影视剧。1983年两位老人在对表演艺术的共同憧憬中走到了一起。他们在一起谈京剧、谈话剧,还谈绘画与书法。使丁至云的艺术生活更加丰富多彩。1989年,丁至云因患癌症逝世,终年69岁。

票友之翘楚

丁至云先是拜师于王云卿、王庾生、赵绮霞、金碧艳等演员、票友,实现了对京剧由听到唱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唱,她慢慢地对梅(兰芳)派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又先后向有“通天教主”之称的王瑶卿、梅兰芳的琴师徐兰沅学习梅派艺术。19岁时丁至云参加了天津渔阳国剧社,这个剧社在劝业场对面泰康商场的三楼,地处繁华的中心地带,票友们来往极其方便。另外,这个票房还拥有多名文武场教师。票友很多,阵容也很齐整,平日开锣,每月必有彩排,还不时地票演于津京两地,经常与金少山、谭富英、杨宝森、李多奎及名票王庾生、包丹庭、从鸿奎、朱作舟等合作演出。这为丁至云的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经验,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1942年夏,北京(当时叫北平)广播电台举行了规模很大的一次全国票友大赛,津京以及保定、唐山的票友纷纷报名参加。比赛非常严格、规矩,首先从初赛中选出老生、青衣各10名,然后再从各组中选出前三名,他们带着琴师按临时抓阄的顺序在播音室里先唱两段规定唱段,然后自选一段。谭小培、时慧宝、雷喜福、王瑶卿、尚小云、荀慧生、徐兰沅等京剧界权威人士当裁判,他们在各自的家里一边听着收音机,一边也按顺序为每位票友的嗓音、韵味和板眼进行打分与评判,之后由大赛工作人员带走打好分的表格,集中起来统计分数,最后按分数高低排出老生前三名、青衣前三名,结果丁至云获得青衣组第一名。在颁奖演出时,丁至云又演出了《二堂舍子》,从而一举成名。从此,她更加勤奋地学习梅派唱腔,刻苦地拉扯筋骨,大汗淋漓地练功练身段,从而在《贵妃醉酒》、《霸王别姬》中均能顺利地完成繁难动作。1948年,丁至云如愿以偿地拜在了梅兰芳门下,真正成为梅派传人。这期间,她还创办同芳慈幼院并任院长,为幼儿慈善事业作出了贡献。1946年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丰富的生活展示了她多彩的人生。

津门之头牌青衣

解放后,党和国家对艺人极其重视,过去被人瞧不起的戏子,新中国称其为文艺工作者,其政治地位得到迅速提升。作为票友的丁至云再也按捺不住要做一名真正的“文艺工作者”的决心,于是便在1950年正式下海自行组建“丁至云京剧团”,并携团到上海、南京、武汉、南昌、北京、哈尔滨等地演出。1956年,天津京剧团成立,丁至云参加该团并任副团长兼青衣头牌,与杨宝森、厉慧良一起成为该团三大主演。这期间,她不但在天津演出,也到外地巡演;不但演出了很多拿手的传统剧目,还排演了一些新编剧目。在津从艺多年的叶派小生、后受聘于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的毕高修撰文称:“天津市京剧团的辉煌时期,当属以丁至云为团长所演的梅派戏最为叫座。丁至云为梅兰芳之弟子,在国内享有盛名,可谓青衣大旦,实为难得,有‘北丁南言’之美誉。丁至云的梅派戏循规蹈矩,展现了梅派戏的亮丽光彩,有口皆碑。丁至云与厉慧良合演的《关汉卿》、与程正泰、季砚农合演的《团圆之后》也颇受好评。”1962年8月天津举办了“梅兰芳逝世一周年纪念演出”,与梅兰芳长期合作的著名小生姜妙香专程来津与丁至云合演《奇双会》。天津的观众向来是懂行并挑剔的,演出中如有瑕疵,就会立刻得到观众毫不留情的“倒好”声,但丁至云表演的炉火纯青的梅派艺术让天津观众获得了美好的享受。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丁至云把梅派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也是她最为辉煌的时代,她为那时天津京剧艺术起到了锦上添花作用。

粉碎“四人帮”后,丁至云已年近花甲,但她仍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演出之中。1981年、1984年,文化部两次在北京人民剧场举行“梅兰芳纪念演出”,丁至云以61岁、64岁参加并演出了《西施》、《女起解》。1985年,在天津京剧团建团30周年时,丁至云、季砚农、张月明、黄荣俊、哈宝山演出《玉堂春》并进行了现场实况录音。1982年,她还与厉慧良一起到辽宁演出《长坂坡》、《凤还巢》等代表剧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举办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义演活动,二十余名参演人员均是天津市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河北梆子方面有金宝环、王玉磬,评剧方面有鲜灵霞、六岁红、王鸿瑞,豫剧方面的陈素真,越剧方面的有裘爱花、筱少卿,京剧方面则是厉慧良、张世麟、王则昭、程正泰、赵慧秋与丁至云。丁至云与女须生王则昭演出了京剧《四郎探母·坐宫》,两人虽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但其中的快板对唱仍是配合得严丝合缝。同时,丁至云和厉慧良、王则昭、金宝环还在《秦香莲》、《辕门斩子》中整整齐齐、规规矩矩地扮演起了龙套和宫女。这让从来没有想到,更从来没有看到过的观众为之振奋,瞬间便将前所未有的震耳掌声送给这些“龙套”与“宫女”。这也是热情的观众对老一辈表演艺术家致力于公益事业所给予的充分肯定。

传承后人

丁至云自幼就挚爱京剧,在家庭的熏陶下,也在她的带动下,弟弟妹妹们也都喜爱上了戏剧。最终,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全都从事了戏曲表演行业,两个妹夫也都是戏曲圈里人士。如妹夫程正泰,不仅是杨派亲传弟子、天津京剧团主要老生之一,而且也是杨派艺术的传播者,其弟子张克便是目前国内优秀的杨派传人之一。

丁至云的戏曲生涯也耳濡目染了自己的子女。20世纪50年代,丁至云进入天津京剧团,孩子们都还很小,上班时她就将孩子们都带到团里,即使是到外地演出也都带着孩子。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奔跑在后台,有时也静静地看着叔叔阿姨们练功、化妆、喊嗓子,或者是在后台从幕布缝隙里向舞台上张望,使得京剧艺术的根深深地扎在了孩子们的心底。其子丁承戎(原名赵全林)就喜欢上了脸上画满油彩的大花脸,17岁就拜裘盛戎为师。但他不拘泥于裘派,他在与张世麟、张幼麟父子联袂演出的《战宛城》中,所饰演的曹操便是侯派风格的,其中的繁难动作让丁承戎这个铜锤花脸演得游刃有余,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丁至云对学生更是倾囊相授。曲延华是丁至云的徒弟,因其是山东的演员,所以每次跟丁至云学习就要来津吃住在丁家。丁至云每次都是热情招待,并毫无保留地将《凤还巢》、《宇宙锋》等梅派名剧传授给她。为了某个动作,丁至云常常是连说带表演,一个细节说完就会大汗淋漓。但她在就戏论戏时,还要讲论理,说学梅不能只学皮毛,一定要做到三懂,即“懂戏文、懂戏词、懂戏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梅派艺术的神韵。最终使学生不仅提高了表演技艺,而且在理论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进一步的升华。她的弟子还有天津的张芝兰、王玳玮,唐山的郭芷华,均为著名演员。

其实,对京剧的传承,丁至云是随时随地的,即使是在“文革”中她也是一如既往。在“文革”中也未幸免于难的她被下放到原第一机械工业局所属厂做了一名普通工人。但她并不放弃自己热爱的艺术,在她的心目中总存一种希望,希望今后还能走上舞台,在五光十色的灯光下把美的艺术展现给观众,于是她常常利用业余时间,找一个偏僻安静的地方进行形体锻炼。所幸的是,工厂里的工人们对她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心,不仅从来没有批斗、辱骂过她,而且还非常尊敬她。工厂里的京剧爱好者常常向她请教,她总是非常高兴地、毫无保留地给大家讲,给大家做示范。就是在她离开工厂的日子里,只要一机局有需要她的事,她都是二话不说,甚至有时推掉其他事情去亲自参加演出,辅导职工表演。

总之,丁至云从懵懵懂懂的幼年之时就与京剧结缘,早年的票友生活让她过足了戏瘾,中年的头牌青衣让她为京剧事业作出了贡献,晚年,特别是她临去世的前几个月还身着红装、披枷戴锁地饰演了苏三。可以说,丁至云的一生与京剧相融与共,丁至云为京剧贡献了一生,京剧也给丁至云的一生带来无限的欢乐与荣耀。

(发稿编辑 齐会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